基本信息
成语拼音:yuàn kuàng sī guī
成语简拼:YKSG
常用程度:生僻成语
成语繁体:怨曠思歸
成语解释
旷:久;怨旷:长期别离。长期别离,盼望早日还乡。
成语用法
作谓语、定语;用于书面语
成语接龙
怨旷思归→归老菟裘→裘葛之遗→遗臭万年→年华欲催→催人泪下→下不来台→台阁生风→风车云马→马角乌白
成语示例
(1)留义募将士既久,咸怨旷思归,或有辄去者,乃题鄴城门。▼《晋书·成都王颖传》
成语造句
(1)成语「怨旷思归」是一个紧缩式成语。
(2)打开本子,上面赫然是“怨旷思归”几个大字。
(3)巨野县万丰二中的定老师在黑板上写上了成语“怨旷思归”。
(4)开开写不出成语“怨旷思归”的拼音。
(5)丽蓉哥哥给薇菱和蔻蔻讲述了“怨旷思归”的成语典故。
(6)珉珉不会写成语“怨旷思归”的最后一个字。
(7)留义募将士既久,咸怨旷思归,或有辄去者,乃题邺城门。见《晋书·成都王颖传》。
(8)前往名山县新店镇初级中学的公车上,昊东大哥哥给女鹦和小灿讲解了『怨旷思归』的典故。
成语出处
汉·陈琳《为袁绍檄豫州》:『又操军吏士,其可战者皆自出幽冀,或故营部曲,咸怨旷思归,流涕北顾。』
现代字典
康熙字典
怨怨:yuàn 1、<动>怨恨。《赤壁赋》:『其声呜呜然,如怨如慕,如泣如诉。』2、<动>埋怨;责备。《凉州词》:『羌笛何须怨杨柳。』3、<名>怨恨。《齐桓晋文之事》:『构怨于诸侯。』[怨谤] 表示不满的舆论、指责。[怨女] 尚未婚配的大龄女子。[怨望] 怨恨。
旷旷:kuàng 1、<形>空旷;空而开阔。《游褒禅山记》:『其下平旷,有泉侧出。』2、<形>开朗;明朗。《岳阳楼记》:『登斯楼也,则有心旷神怡……其喜洋洋者也。』3、<动>空缺;断绝。《原君》:『不明乎为君职分,则市井之间人人可欲,许由、务光所以旷后世而不闻也。』4、<动>荒废。《墨子·耕柱》:『楚四竟之田,旷芜而不可胜辟。』[旷代] (1)绝代;当代所没有。(2)历时长久。[旷荡] (1)空阔无边。(2)心情开朗。
思思:sī 1、<动>思考;想。《论语》:『学而不思则罔。』2、<动>希望;盼望。《隆中对》:『智能之士,思得明君。』3、<动>想念;思念。《触龙说赵太后》:『已行,非弗思也,祭祀必祝之。』4、<名>思绪;心情。《孔雀东南飞》:『晻晻日欲暝,愁思出门啼。』[思理] 思辨能力。[思致] 思想情趣。
归归:guī 1、<动>女子出嫁。《项脊轩志》:『后五年,吾妻来归。』2、<动>返回;回去。《屈原列传》:『楚兵惧,自秦归。』[又] <动使动>使……返回。《廉颇蔺相如列传》:『卒廷见相如,毕礼而归之。』3、<动>送回;归还。《廉颇蔺相如列传》:『城不入,臣请完璧归赵。』4、<动>归向;归聚。《赤壁之战》:『众士仰慕,若水之归海。』5、<动>归依;归附。《荆轲刺秦王》:『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。』6、<名>结局;归宿。《周易·系辞》:『天下同归而殊涂。』《归田园居》:『开荒南野际,守拙归园田。』7、<动>死。《尔雅·释训》:『鬼之为言归也。』8、<名>珠算一位数除法。9、<动>通『馈』,赠送。《论语·阳货》:『阳货欲见孔子,孔子不见。归孔子豚。』[归宁] (1)妇人回娘家看望父母。(2)有时亦指男子回家省亲。:『归。』[归田] 旧时称辞官还乡。
怨怨:《卯集上·心字部》《唐韵》於愿切《集韵》《韵会》纡愿切,□音苑。《说文》恚也。《广韵》恨也。《增韵》仇也,雠也。又《集韵》於袁切,音鸳。雠也,恚也。《礼·儒行》外举不避怨。《前汉·黥布传》恐仇怨妄诬之。《史记·始皇纪》母家有仇怨,竝阬之。皆平声读。或作惌。又《字汇补》委陨切,音恽。与薀同。《荀子·哀公篇》富有天下而无怨财,布施天下而不病贫。〈注〉怨读为蕰言无畜私财。又叶乌员切,音渊。《后汉·班彪北征赋》越安定以容与兮,遵长城之缦缦。剧蒙公之疲民兮,为强秦乎筑怨。〈注〉缦音眠。又叶乌云切,音熅。《□琳·悼龟赋》参千镒而不贾兮,岂十朋之所云。通生死以为量兮,夫何人之足怨。又叶乌贯切,音腕。《前汉·叙传述高祖纪》项羽畔换,黜我巴汉。西土宅心,战士愤怨。《精蕰》从命。《转注》从心。
旷旷:《辰集上·日字部》《唐韵》《集韵》《韵会》《正韵》□苦谤切,音圹。《说文》明也。《后汉·窦融传》则旷若发曚。〈注〉旷,明也。又《书·臯陶谟》无旷庶官。〈传〉旷,空也。《前汉·贾山传》旷日十年。〈注〉师古曰:旷,空也,废也。《刘桢·赠五官中郞将诗》弥旷十余旬。〈注〉《仓颉篇》曰:旷,疎旷也。又《博雅》旷,远也。旷旷,大也。《篇海》久也,豁也。《广韵》又姓。
思思:《卯集上·心字部》(古文)恖《广韵》息兹切《集韵》《韵会》新兹切《正韵》息移切,□音司。《说文》睿也。《书·洪范》思曰睿。《六书总要》念也,虑也,绎理为思。又愿也。《诗·大雅》思皇多士。〈笺〉愿也。《正义曰》以意之所思,必情之所愿也。又语巳辞。《诗·周南》不可泳思。又《大雅》神之格思。又语起辞。《诗·大雅》思齐太任。又《鲁颂》思乐泮水。又《諡法》谋虑不愆曰思。又州名。楚黔中地,唐置思州,以思邛水得名。又姓。以諡为氏,明有思志道。又《广韵》《集韵》《类篇》《韵会》□相吏切,音四。《扬雄·甘泉赋》储精垂思。又悲也。《诗·小雅》□思泣血。〈注〉思,去声,□思,哀以思。言悲也。又《书·尧典》钦明文思。〈注〉道德纯备谓之思。《音义》思,息嗣反。又如字。又叶相居切,音须。《徐干·室思诗》妾身虽在远,岂违君须臾。既厚不中薄,想君时见思。又叶桑才切,音腮。多须貌。《左传·宣二年》宋城者讴曰:于思于思,弃甲复来。又念也。《易·咸卦》憧憧往来,朋从尔思。《诗·邶风》莫往莫来,悠悠我思。《说文》从心囟声。囟顶门骨空,自囟至心,如丝相贯不绝。
归归:《辰集下·止字部》《唐韵》举韦切《集韵》居韦切,□音騩。还也,入也。《诗·小雅》薄音旋归。又还所取之物亦曰归。《春秋·定十年》齐人来归郓、讙、龟阴田。又《礼·祭义》父母全而生之,予全而归之。《孟子》久假而不归。皆还复之义。又《春秋·隐元年》归惠公仲子之賵。《杜注》归者,不反之辞。《桓七年》突归于郑。《谷梁传》归,易辞也。又依归也。《诗·曹风》于我归处。《毛传》归,依归也。又归附也。《谷梁传·庄二年》王者,民之所归往也。《诗·大雅》岂弟君子,民之攸归。又《说文》女嫁也。《诗·周南》之子于归。《礼·礼运》男有分,女有归。又《谷梁传·隐二年》妇人谓嫁曰归,反曰来归。〈注〉嫁而曰归,明外属也。反曰来归,明从外至也。《左传·庄二十七年》凡诸侯之女归宁曰来,出曰来归。夫人归宁曰如某,出曰归于某。又投也,委也。《左传·襄三年》请归死于司败。又《前汉·申屠嘉传》鼂错恐自归景帝。〈注〉师古曰:自首于天子。又与也,许也。《论语》天下归仁焉。又合也。《礼·缁衣》私惠不归德。〈注〉谓不合於德义。又终也。《左传·宣十一年》以讨召诸侯,而以贪归之。又归妹,卦名。又三归,台名。《史记注》三归,取三姓女也。又指趋曰归。《易·系辞》殊途而同归。《史记·李斯传》覩指而识归。又道家有八归。《参同契》九还、七返、八归、六居。〈注〉八归者,天三生木,地八成汞,戊己一合,木汞之真,归炼鼎中,故曰八归。又《谢察微·算经》有归法,归已入之数也。又归藏,黄帝《易》名。一曰殷《易》。《周礼·春官》大卜掌三《易》之灋,二曰归藏。〈注〉归藏者,万物莫不归而藏之于中。此《易》以纯坤为首,故名。又《尔雅·释亲》女子谓晜弟之子为侄,谓侄之子为归孙。又馈也。《论语》归孔子豚。《晋语》不腆敝邑之礼,敢归诸下执政。又山名。《山海经》太行之山,其首曰归山,其上有金玉,其下有碧。又州名。《广韵》本春秋夔子国,武德初,割夔州之秭归巴东二县,置州,取归国为名也。《广舆记》今属荆州府。又姓。又归邪,星气名。《前汉·天文志》如星非星,如云非云,名曰归邪。归邪出,必有归国者,邪音虵。又忘归,矢名,见《公孙子》。又姊归,鸟名。当归,药名。又《集韵》求位切,音匮。同馈。《说文》饷也。亦读如字。义见上。籀省作□。汉□作归。考证:(《周礼·春官》大占掌三易之法。)谨照原文占改卜。法改灋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