鸢肩火色
www.16system.cn基本信息
成语拼音:yuān jiān huǒ sè成语简拼:YJHS
常用程度:生僻成语
成语繁体:鳶肩火色
成语解释
鸢:老鹰。像鹰之飞扬双肩上耸,如火之腾焰面呈红光。相术上旨飞黄腾达的征兆。
成语示例
(1)我只愁他这个样子,怎生合方才那班鸢肩火色的矫矫虎臣会弄得到一处?▲清·文康《儿女英雄传》第三十四回
成语造句
(1)草稿本的第二页赫然是“鸢肩火色”几个大字。
(2)婧婧不会写成语“鸢肩火色”的最后一个字。
(3)酃湖中学的訾老师在黑板上写上了成语“鸢肩火色”。
(4)小可写不出成语“鸢肩火色”,因此语文考试才考了98分。
(5)訾姐姐给鹦尹和霞菩讲了“鸢肩火色”的历史故事。
(6)我只愁他这个样子,怎生合方才那班鸢肩火色的矫矫虎臣会弄得到一处?见清·文康《儿女英雄传》第三十四回。
成语出处
《旧唐书·马周传》:『然鸢肩火色,腾上必速,恐不能久耳。』
现代字典
康熙字典
火色火色:[huǒsè] (1)[方] 火候。看火色。(2)像火一样的赤红色。
鸢鸢:yuān <名>一种鹰。《诗经·大雅·旱麓》:『鸢飞戾天,鱼跃于渊。』《与朱元思书》:『鸢飞戾天者,望峰息心。』
肩肩:jiān 1、<名>肩膀。《韩非子·难势》:『比肩随踵而生。』2、<动>任用。《尚书·盘庚下》:『朕不肩好货。』3、<动>担负。《左传·襄公二年》:『郑成公疾,子驷请息肩于晋。』[肩随] (1)与人同行而稍后。(2)追随。(3)相差无几。
火火:huǒ 1、<名>火;火焰。《五蠹》:『有圣作,钻燧取火以化腥臊。』2、<形>比喻紧急,急迫。武则天《腊日宣诏幸上苑》:『明朝游上苑,火速报春知。』3、<形>比喻激动、暴躁、愤怒。白居易《感春》:『忧喜皆心火。』4、<名>古代军队的建制单位,十人为『火』。柳宗元《段太尉事状》:『皆解甲,散还火伍中。』5、<名>同『伙』,同伴。《木兰诗》:『出门看火伴,火伴皆惊惶。』6、<名>古代星名,又叫『心宿』。《诗经·七月》:『七月流火,九月授衣。』7、<名>五行之一。《尚书·洪范》:『五行,一曰水,二曰火,三曰木,四曰金,五曰土。』
色色:sè 1、<名>脸色;表情。《庄暴见孟子》:『举欣欣然有喜色。』《触龙说赵太后》:『太后之色少解。』2、<名>女色;美貌的妇女。《货殖列传序》:『耳目极声色之好。』《柳毅传》:『毅怪视之,乃殊色也。』3、<名>容貌。《琵琶行》:『年长色衰,委身为贾人妇。』4、<名>色彩;颜色。《滕王阁序》:『秋水共长天一色。』5、<名>天色;景色。《游黄山记》:『两峰秀色,俱可手揽。』6、<名>种这类。《北史·长孙道生传》:『客内无此色人。』
鸢鸢:《亥集中·鸟字部》《唐韵》与专切《韵会》余专切《正韵》于权切,□音缘。《说文》鸷鸟也。《玉篇》鸱类也。《诗·大雅》鸢飞戾天。《尔雅·释鸟》鸢鸟丑,其飞也翔。〈疏〉鸢,鸱也。鸱鸟之类,其飞也布翅翱翔。又《礼·曲礼》前有尘埃,则载鸣鸢。〈疏〉鸢,鸱也。鸢鸣则将风,画鸱於旌首而载之,衆[音zhòng]见咸知以为备也。又风鸢。《唐书·田悦传》临洺将张伾,以纸为风鸢,高百余丈,为书达马燧营。《续博物志》今之纸鸢,引丝而上,令小儿张口望视,以泄内热。又木鸢。《韩非子·外储説》墨子为木鸢,三年而成。又人名。《史记·穰侯传》走魏将暴鸢。又《韵会》或作□。《前汉·梅福传》□鹊遭害,则仁鸟增逝。《说文》本作□,从鸟屰声。《徐注》屰非声,一本从□,疑从雚省。今俗别作鸢,非。考证:(《韩非子·右经》墨子为木鸢,三年成飞。)谨照原文右经改外储説。三年成飞改三年而成。
肩肩:《未集下·肉字部》《唐韵》古贤切《集韵》《韵会》《正韵》经天切,□音坚。《说文》髆也。从肉,象形。《徐曰》象肩形,指事也。《广韵》项下。《正韵》膊上。《六书故》臂本曰肩。又《尔雅·释诂》肩,克也。《诗·周颂》佛时仔肩。〈传〉仔肩,克也。〈笺〉仔肩,任也。《书·盘庚》朕不肩好货。〈传〉肩,任也。我不任好货之人。又《韵会》胜也。肩强能胜重,堪任义。《尔雅·释诂》肩,胜也。又《释名》肩,坚也。甲阖也。与胸脇皆相会阖也。又息肩。《左传·襄二年》郑子驷请息肩於晋。〈注〉欲辟楚役,以负担喻。又比肩。《尔雅·释地》北方有比肩民焉,迭食而迭望。〈又〉西方有比肩兽焉,与卭卭岠虚比,为卭卭岠虚啮甘草,即有难,卭卭岠虚负而走,其名谓之蟨。又兽三岁曰肩。《诗·齐风》□驱从两肩兮。〈传〉兽三岁曰肩。又鸟名。《礼·月令·季冬之月征鸟厉疾注》征鸟,题肩也。齐人谓之击征。又《集韵》作也,媵也。又姓。《正字通》肩龙明,金人。肩固,洪武中贡士泰和人。又人名。《礼·檀弓》公肩假。《左传·桓五年》周公黑肩,将左军。〈注〉黑肩,周桓公也。又《集韵》丘闲切,音掔。膊也。又胡恩切,音痕。肩肩,羸小貌。《庄子·德充符》闉跂支离无脤,说卫灵公。灵公说之,而视全人,其脰肩肩。《音义》胡恩反。羸小貌。又直貌。又《五音集韵》胡田切,音贤。义同。《庄子·德充符肩肩音义》又胡咽反。
火火:《巳集中·火字部》《唐韵》《集韵》呼果切《韵会》《正韵》虎果切,□货上声。《说文》火,毁也。南方之行炎而上。象形。《释名》火化也,消化物也。亦言毁也,物入中皆毁坏也。《玉篇》□者,化也,随也,阳气用事万物变随也。《古史考》燧人氏初作火。《书·洪范》五行,一曰水,二曰火。又星名。《书·尧典》日永星火。〈传〉火,苍龙之中星。又大火,鹑火,辰次之名。又《礼·王制》昆虫未蛰,不以火田。《前汉·成帝纪》火耕水耨。又《周礼·夏官·司爟》变国火以救时疾。〈注〉春取楡柳之火,夏取枣杏之火,季夏取桑柘之火,秋取柞楢之火,冬取槐檀之火。《论语》钻燧改火。又盛阳曰炎火。《诗·小雅》田祖有神,秉畀炎火。〈传〉炎火,盛阳也。〈笺〉螟螣之属,盛阳气嬴则生之。明君为政,田祖之神不受此害,持之付与炎火,使自消亡。又官名。《左传·昭十七年》炎帝氏以火纪,故为火师,而火名。〈疏〉春官为大火。夏官为鹑火,秋官为西火,冬官为北火,中官为中火。又《春秋·宣十六年》成周宣榭火。《左传》人火也。凡火,人火曰火,天火曰灾。又《南史·齐武帝纪》魏地谣言,赤火南流,有沙门从北齎此火至,色赤而微,云以疗疾贵贱争取之,多得其验,咸云圣火。又《唐书·兵志》府兵,十人为火,火有长。彍骑,十人为火,五火为团。《通典·兵制》五人为烈,烈有头目,二烈为火,立火子,五火为队。又《司马法》人人正正,辞辞火火。〈注〉言一火与一火犹人人殊之人人也。即俗谓火伴。《古木兰诗》出门看火伴。又人身有火。《本草纲目》心藏神为君火。包络为相火。又阴火,海中盐气所生。凡海水遇阴晦,波如然火,有月即不复见。《木华·海赋》阴火潜然。又山名。《山海经》崑仑之丘,其下有弱水之,渊环之其外有炎火之山,投物辄然。又《正字通》陆游曰:火山军,其地锄深,则有烈焰,不妨耕种。又井名。《左思·蜀都赋》火井沈荧於幽泉。〈注〉火井,在临邛县。欲出其火,先以家火投之,须臾隆隆如雷声,焰出通天,光辉十里,以筒盛接,有光无灰。又寒火。《抱朴子·地真篇》南海萧丘,火春生秋灭。生木小,焦黑。又火传。《庄子·养生主》指穷放为薪,火传也。不知其尽也。又南方有食火之国,其人能食火炭。又《尔雅·释鱼》十龟,一曰火龟。〈疏〉龟生火中者。又火□。《山海经》火山国,其山虽霖,雨火常燃,火中白□,时出山边求食,人捕得之,以毛作布,名火澣布。又姓。《明纪事本末》火济,从诸葛亮南征孟获有功,封罗甸国王。《正字通》洪武时,翰林火原洁。又《广东通志》古人一年四时改火。今琼州西乡音谓一年为一火,火音微。东乡人谓一年为喜,或为之化,乃喜之变音。又叶虎洧切《诗·豳风》七月流火,八月萑苇。◎按唐韵正:火,古音毁,转声则为喜,故灰字从火得声。而左传襄三十年:或叫于宋太庙,曰:譆譆出出,鸟鸣于亳社。如曰譆譆,则为火之徵也。是直以为火当读作毁,非止叶音矣。又叶后五切。《韩愈·元和圣德诗》施令酬功,急疾如火。天地中间,莫不顺序。又叶虎何切。《庄子·外物篇》利害相摩生火寔多,衆[音zhòng]人焚和,月固不胜火。《韵会小补》今人谓兔岐唇曰火。盖古音也。《集韵》或作灬。
色色:《未集下·色字部》《广韵》所力切《集韵》《韵会》杀测切,□音啬。《说文》颜气也。人之忧喜,皆着於颜,故谓色为颜气。《礼·玉藻》色容庄。《汲冢周书》喜色油然以出,怒色厉然以侮,欲色妪然以愉,惧色薄然以下,忧悲之色瞿然以静。《后汉·严光传》帝思其贤,乃令以物色访之。〈注〉以形貌求之也。又采色。《书·臯陶谟》以五采彰施于五色。〈注〉五色,青黄赤白黑也。《左传·桓二年》五色比象,昭其物也。又色慾。《书·五子之歌》内作色荒。〈传〉色,女色。《礼·坊记》诸侯不下渔色,故君子远色,以为民纪。又物景亦曰色。《庄子·盗跖篇》车马有行色。《潘岳·关中诗》重围克解,危城载色。岂曰无过,功亦不测。〈注〉载色,犹言有生气起色也。又《公羊传·哀六年》色然而骇。〈注〉惊貌。又《诗·鲁颂》载色载笑。〈传〉色,温润也。又《战国策》怒於室者色於市。〈注〉色,作色也。又秘色。《高斋漫录》世言秘色,磁器。钱氏有国时,越州烧进为供奉之物,臣庶不得用,故云秘色。又《博雅》色,缝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