基本信息
成语拼音:yuān gè yǒu tóu,zhai gè yǒu zhǔ
成语注音:ㄧㄨㄢ ㄍㄜˋ ㄧㄡˇ ㄊㄡˊ,ㄓㄞˋ ㄍㄜˋ ㄧㄡˇ ㄓㄨˇ
成语简拼:YGYTZGYZ
感情色彩:中性成语
成语结构:复句式成语
常用程度:一般成语
产生年代:古代成语
成语繁体:寃各有頭,債各有主
成语解释
比喻处理事情必寻负主要责任的人。
成语用法
作主语、宾语;用于口语
近义词
冤有头,债有主
成语示例
(1)说得出这种无赖话的,未必懂得「冤各有头,债各有主」的道理。▼叶圣陶《倪焕之》十二
(2)…对那大娘子道:『我虽是个剪径的出身,却也晓得冤各有头,债各有主。每日间只是吓骗人东西,将来过日子,后…——明·冯梦龙《醒世恒言》
(3)…处决。只因这一文钱上,又送了四条性命。虽然是冤各有头,债各有主,若不因那一文钱争闹,杨氏如何得死?没…——明·冯梦龙《醒世恒言》
(4)…道:『强人若再来时,只说赵某打开殿门抢去了,冤各有头,债各有主。要来寻俺时,教他打蒲州一路来。——明·冯梦龙《警世通言》
成语造句
(1)成语「冤各有头,债各有主」是一个复句式成语。
(2)打开笔记本,第二页赫然是“冤各有头,债各有主”几个大字。
(3)涵蕾大哥哥给奕蓉和严群介绍了“冤各有头,债各有主”的历史典故
(4)建建写不出成语“冤各有头,债各有主”的拼音。
(5)婧婧不会写成语“冤各有头,债各有主”的最后一个字。
(6)里田初级中学的布老师在黑板上写上了成语“冤各有头,债各有主”。
(7)说得出这种无赖话的,未必懂得冤各有头,债各有主的道理。见叶圣陶《倪焕之》十二。
(8)去罗村镇第二初级中学的出租车上,昀阅大哥哥给芸舒和庄骄介绍了『冤各有头,债各有主』的历史典故
成语出处
明·施耐庵《水浒传》第二十六回:『武松捋起双袖,握着尖刀,指何九叔道:「小子粗疏,还晓得冤各有头,债各有主。你休惊怕,只要实说,对我一一说知武大死的缘故,便不干涉你!」』
现代字典
康熙字典
冤冤:yuān 1、<名>冤屈。《书博鸡者事》:『然使君冤未白,犹无益也。』2、<形>冤屈。《窦娥冤》:『那其间才把你个屈死的冤魂这窦娥显。』[冤家] 仇人。情人。[冤孽] 前生留下的仇怨和罪过。
各各:gè 1、<形>每个;各个。《论积贮疏》:『今殴民而归之农,皆著于本,使天下各食其力。』《治平篇》:『至子之世而父子四人,各取妇即有八人。』2、<副>各自。《子路、曾晳、冉有、公西华侍坐》:『亦各言其志也已矣。』《阿房宫赋》:『各抱地势,钩心斗角。』《核舟记》:『罔不因势象形,各具情态。』
有有:yǒu 1、<动>与『无』相对。《论语》:『有朋自远方来,不亦乐乎。』2、<动>占有。《鸿门宴》:『沛公欲王关中,使子婴为相,珍宝尽有之。』3、<动>掌握。《察今》:『有道之士,贵以近知远。』4、<形>富有。《货殖列传序》:『礼生于有而废于无。』5、<名>收获;出产的东西。《捕蛇者说》:『退而甘食其土之有。』6、<连>或者。《得道多助,失道寡助》:『故君子有不战,战则必胜。』7、<助>用在动词前,以助语气。《少年中国说》:『干将发硎,有作其芒。』酉yòu 1、<副>通『又』,表示进一层。《劝学》:『虽有槁暴,不复挺者,輮使之然也。』2、<连>通『又』,用于整数与零数之间。《陈情表》:『臣密今年四十有四。』[有间] (1)时间很短;一会儿。(2)有缝隙。(3)有仇怨;有矛盾。[有司] 古代设官分职,各有专司,做具体工作。后泛指官吏。
头头:一、tou(1)(头儿)名词后缀。a)接于名词性词根:木头;石头;骨头;舌头;罐头;尺头;苗头。b)接于动词词根:念头;扣头;饶头;接头儿;看头儿;听头儿。c)接于形容词词根:有准头;尝了甜头儿。(2)方位词后缀:上头;下头;前头;后头;里头;外头。二、tóu(1)人身最上部或动物最前部长着口、鼻、眼等器官的部分。(2)指头发或所留头发的样式:剃头;留头;梳头;平头;分头。(3)(头儿)物体的顶端或末梢:山头;笔头儿;中间粗,两头儿细。(4)(头儿)事情的起点或终点:话头儿;提个头儿;这样一条线一条线地,织到什么时候才是个头儿呀!(5)(头儿)物品的残余部分:布头儿;蜡头儿;铅笔头儿。(6)(头儿)头目。(7)(头儿)方面:他们是一头儿的;心挂两头。(8)第一:头等;头号。(9)领头的;次序居先的:头车;头马;头羊。(10)用在数量词前面,表示次序在前的:头趟;头一遍;头半本;头几个;头三天(=前面的三天)。(11)<方>用在『年』或『天』前面,表示时间在先的:头年(=去年或上一年);头天(上一天);头两年(=去年和前年,或某年以前的两年);头三天(=昨天、前天和大前天,或某天以前的三天)。(12)临;接近:头五点就得动身;头鸡叫我就起来了;头吃饭要洗手。(13)用在某两个数字之间,表示约数,兼表数目不大:十头八块;三头五百。(11)量词。a)用于牛、驴、骡、羊等家畜:一头牛;两头驴。b)用于蒜:一头蒜。
债债:zhài 1、<名>欠别人的钱财或别人欠的钱。《管子·问》:『问邑之贫人,债而食者几何家。』《史记·孟尝君列传》:『宜以令收债。』2、<动>借债。《管子·问》:『邑之贫人债而食者几何家?』
主主:zhǔ 1、<名>君主;国君。《触龙说赵太后》:『赵主之子孙侯者,其继有在者乎?』2、<名>一地方的长官。《隆中对》:『此用武之国,而其主不能守。』3、<名>主人。《狼》:『场主积薪其中。』4、<名>事物的根本。《原君》:『古者以天下为主,君这客。』5、<形>主要的。《狱中杂记》:『止主谋一二人立决。』6、<动>掌管;主持。《狱中杂记》:『主缚者亦然。』7、<动>主张。《谭嗣同》:『力主变法。』8、<动>注重。《论语·学而》:『主忠信,无友不如已者。』9、<名>皇帝的女儿,『公主』的简称。《后汉书·宋弘传》:『弘被引见,帝令主坐屏风后。』
冤冤:《子集下·冖字部》《唐韵》《集韵》《韵会》□於袁切,音鸳。《说文》屈也。从兔从冖。兔在冖下不得走,益屈折也。《广韵》枉曲也。《史记·于定国传》张释之为廷尉,天下无冤民。定国为廷尉,民自以不冤。又冤句县。《韵会》在曹州。句音劬。《正韵》亦作寃。
各各:《丑集上·口字部》《唐韵》古洛切《集韵》刚鹤切《韵会》《正韵》葛鹤切,□音阁。《说文》异辞也。从口从夂。夂者,有行而止之不相听也。《书·汤诰》各守尔典,以承天休。又屠各,北方种落名。《后汉·公孙瓒传》瓒子续为屠各所杀。又《字汇补》借作部落之落,见诸葛铜铛。又《字汇补》引沈括笔谈云:又借作洛。《石鼓文》大车出各。
有有:《辰集上·月字部》(古文)《唐韵》云久切《集韵》《韵会》《正韵》云九切,□音友。《说文》不宜有也。《春秋传》曰:日月有食之。从月又声。《九经字样》有,从月。从冃,伪。又《玉篇》不无也。《易·大有疏》能大所有。又《系辞》富有之谓大业。又《诗·商颂》奄有九有。〈传〉九有,九州也。又《左传·桓三年》有年。〈注〉五谷皆熟书有年。又《玉篇》果也,得也,取也,质也,寀也。又姓。《论语》有子。〈注〉孔子弟子有若。又《集韵》尤救切。与又通。《书·尧典》朞三百有六旬有六日。《诗·邶风》不日有曀。〈注〉有,又也。又《韵补》叶羽轨切。《前汉·叙传》文艳用寡,子虚乌有。寄言淫丽,托风终始。又叶演女切。《徐干·齐都赋》主人盛飨,期尽所有。三酒既醇,五齐惟醹。
头头:《戌集下·页字部》《唐韵》度侯切《集韵》《韵会》《正韵》徒侯切,□音投。《说文》首也。《礼·玉藻》头容直。《释名》头,独也,於体高而独也。又古者谓一人为一头。《春秋元命苞》十纪,其一曰九头纪,即人皇氏。人皇兄弟九人故也。又《仪礼·士相见礼》贽,冬用雉,夏用腒,左头奉之。〈注〉头,阳也。〈疏〉执禽者左首。雉以不可生服,故杀之。虽死犹尚左,以从阳也。又人名。《左传·僖二十四年》晋侯之竖头须,守藏者也。〈注〉竖,小吏,名头须。又药名。《本草纲目》百头,贯衆[音zhòng]也。一名鸱头。《陶弘景曰》叶似大蕨,毛芒似老鸱头。又《唐韵》《正韵》古音徒。《古诗》东方千余骑,夫壻居上头。何用识夫壻,白马从骊驹。《王延寿·鲁灵光殿赋》上纪开辟,邃古之初。五龙比翼,人皇九头。又与兜通。《山海经》讙头国。〈注〉讙兜,尧臣,有罪投南海而死,帝怜之,使其子居南海而祠之。《博物志》作讙兜国。考证:(《广韵》《正韵》古音徒。)谨按广韵正韵无此音。查系唐韵正文。今改广韵正韵为唐韵正韵。
债债:《子集中·人字部》《唐韵》《集韵》《韵会》《正韵》□侧卖切,斋去声。《说文》负也。今俗负财曰债。《前汉·鼂错传》卖田宅,鬻子孙,以偿债。《谷永传》为人起债分利受谢。又通作责。《周礼·天官·小宰》八成经邦治,四曰听称责。《战国策》冯谖为孟尝君收责於薛。《史记》作收债。《前汉·高帝纪》岁竟,两家常折券弃责。读如债。
主主:《子集上·丶字部》(古文)丶宔《唐韵》之庾切《集韵》《韵会》《正韵》肿庾切,□音麈。君也。《董仲舒·贤良策》行高而恩厚,知明而意美。爱民而好士,可谓谊主矣。《吕氏春秋》朝臣多贤,左右多忠,如此者,国日安,主日尊,天下日服,此所谓吉主也。又大夫之臣,称其大夫曰主。《左传·昭二十八年》成鱄对魏舒曰:主之举也,近文德矣。又天子女曰公主。周制,天子嫁女,诸侯不自主婚,使诸侯同姓者主之,故谓之公主。又賔之对也。《礼·檀弓》賔为賔焉,主为主焉。又《左传·僖三十年》烛之武见秦伯曰:若舍郑以为东道主。〈注〉郑在秦之东也。又宰也,守也,宗也。《易·系辞》枢机之发,荣辱之主也。又神主,宗庙立以栖神,用栗木为之。《春秋传》虞主用桑,练主用栗。又匰主。《周礼·春官》司巫,掌羣巫之政令,祭祀则供匰主。〈注〉主神所依也。匰,盛主之器。又《礼·曲礼》居不主奥。〈疏〉主,犹坐也。又《晋语》阳子刚而主能。〈注〉上也。又姓。隋主胄,明主问礼。又主父,复姓。又《正韵》陟虑切。同注。《荀子·宥坐篇》主量必平似法。〈注〉主,同注。考证:(《左传·昭二十八年》成鲋对魏舒曰,主之举也,近文德矣。)谨照原文成鲋改成鱄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