基本信息
成语拼音:yù bīng yú nóng
成语注音:ㄧㄩˋ ㄅㄧㄥ ㄧㄩˊ ㄋㄨㄙˊ
成语简拼:YBYN
感情色彩:中性成语
成语结构:联合式成语
常用程度:一般成语
产生年代:近代成语
成语繁体:寓兵于農成语谜语军垦
成语解释
寓:寄寓,包含。指给农民以一定军事训练,平时务农,战时参战。或指军队屯垦。
成语用法
作谓语、定语;用于军事等
成语造句
(1)宝宝写不出成语“寓兵于农”,所以单元测试才考了99分。
(2)桓衎哥哥给珞云和微澜讲解了“寓兵于农”的故事。
(3)记事本的第一页上面写着“寓兵于农”几个大字。
(4)马山县马山中学的东方老师在黑板上写上了成语“寓兵于农”。
(5)小嘉不会写成语“寓兵于农”的最后一个字。
(6)命总兵官于河南、河北,克复州郡,且耕且战,方合古者寓兵于农之意。
(7)在前往九马画山的飞机上,银爷爷给小外甥女和孙女讲解了『寓兵于农』的历史故事。
成语出处
宋·邵博《闻见后录》卷一:『予谓议者以本朝养兵为大费,欲复寓兵于农之法,书生之见,可言而不可用者哉。』
现代字典
康熙字典
寓寓:yù 1、<动>寄居。《归去来兮辞》:『寓形宇内复几时。』2、<名>住所。《谭嗣同》:『时余方访君寓,对坐榻上。』3、<动>寄托。《醉翁亭记》:『山水之乐,得之心而寓之酒也。』[寓公] 寄居他国或他乡的诸侯或官吏。[寓目] 观看;过目。
兵兵:bīng 1、<名>兵器;武器。《殽之战》:『束载、厉兵、秣马矣。』《过秦论》:『斩木为兵,揭竿为旗。』2、<名>军队;士兵。《谋攻》:『不战而屈人之兵。』3、<名>战争;军事。《论积贮疏》:『兵旱相乘,天下大屈。』《教战守策》:『昔者先王知兵之不可去也。』4、<名>战略。《谋攻》:『战上兵伐谋。』
于于:yú 1、<介>介绍动作行为发生时间、处所,可译为『在』、『到』、『从』等。《子鱼论战》:『宋公子及楚人战于泓。』《出师表》:『受任于败军之际。』2、<介>介绍动作行为产生的原因,可译为『由于』、『因为』。《进学解》:『业精于勤,荒于嬉。』3、<介>介绍动作行为涉及的对象,可译为『对』、『向』等。《师说》:『于其身也,则耻师焉。』《捕蛇者说》:『余将告于莅事者。』4、<介>介绍动作行为的主动者,可译为『被』。有时动词前还有『见』、『受』等字和它相应。《伶官传序》:『而智勇多困于所溺。』《廉颇蔺相如列传》:『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。』5、<介>介绍比较的对象,可译为『比』。《劝学》:『冰,水为之,而寒于水。』6、<词缀>用在动词前,无义。《诗经·葛覃》:『黄鸟于飞。』[注] 『于』和『於』二字是同义词。《诗经》《尚书》《周易》多用『于』,其他书多作『於』;有些书(如《左传》)『于』『於』并用,『于』常用于地名前,其余写作『於』。但是,古书中用作人名和语气词的『於』不能写作『于』,参看『於(wū)』。用作人名和词缀的『于』不能写作『於』。此外,其他场合两者可互换,汉字简化后都写作『于』。
农农:nóng 1、<名>耕种。《汉书·食货志》:『辟土植谷曰农。』《寡人之于国也》:『不违农时,谷不可胜食也。』2、<名>耕种的人,即农民。《论语·子路》:『吾不如老农。』3、<形>勤勉。《管子·大匡》:『耕者用力不农,有罪无赦。』[农父] (1)古代官名,司徒的尊称。(2)农夫,即农民。
寓寓:《寅集上·宀字部》《唐韵》牛具切《集韵》《韵会》元具切,□音遇。《说文》寄也。《礼·曲礼》大夫寓祭器於大夫,士寓祭器於士。又《郊特牲》诸侯不臣寓公。〈注〉谓失地之君,寄寓其国也。又居也。《孟子》无寓人於我室。《左传·成二年》韩厥曰:请寓乗[音chéng]。又属也。《左传·僖二十八年》君凭轼而观之,得臣与寓目焉。又托也。《史记·庄周传》着书十余万言,大抵率寓言也。又鸟名,如□而鸟翼,其音如羊,可以御兵,见《山海经》。又《尔雅·释兽》有寓属。〈注〉谓猕猴之类。寄寓木上,故曰寓。又《正韵》牛居切,音鱼。义同。《集韵》或作庽。考证:(《左传·僖二十八年》君凭轼而观之,得臣寓目焉。)谨照原文得臣下增与字。
兵兵:《子集下·八字部》《唐韵》甫明切《集韵》《韵会》晡明切《正韵》补明切,□丙平声。《说文》械也。《增韵》戎器也。《世本》蚩尤以金作兵。兵有五,一弓,二殳,三矛,四戈,五戟。又执兵器从戎者曰兵。《礼·月令》命将帅选士厉兵。《周礼·夏官》中秋敎治兵。《广韵》戎也。又击敌曰兵之。《左传·定十年》公会齐景公于夹谷,齐犁弥使莱人以兵劫公。孔子以公退,曰:士兵之。〈注〉命士官击莱人也。又《礼·曲礼》死□曰兵。〈注〉言能扞国难为□所杀者,谓为兵也。又必良切,音浜。《诗·卫风》击鼓其镗,踊跃用兵。土国城漕,我独南行。《史记·天官书》五星同色,天下偃兵,百姓宁昌。《白虎通》武王望羊,是谓摄扬。盱目□兵,天下富昌。◎按兵古音必良切,自《魏·王粲·刀铭》相时阴阳,制兹利兵。始与清、呈、形、灵为韵。《□思王·孟冬篇》武官诫田,讲旅统兵。与清、停为韵。《赠丁仪王粲》诗:皇佐扬天惠,四海无交兵。与清、城、名、声为韵。《明帝·苦寒行》虽有吴蜀□,春秋足耀兵。与龄、缨为韵。又《韵补》叶犇谟切,音逋。《道藏歌》解带天皇寝,停驾高上兵。玉真启角节,翊卫自相扶。
于于:《子集上·二字部》《唐韵》羽俱切《集韵》《韵会》《正韵》云俱切,□音迂。《尔雅·释诂》于,曰也。又往也。《书·大诰》民献有十夫,予翼以于。《诗·小雅》王于出征。又《仪礼·士冠礼》宜之于假。〈注〉于,犹为也。宜之见为大矣。又《聘礼》贿在聘于贿。〈注〉于读曰为。言当视宾之礼,而为之财也。又《司马相如·长门赋叙》因于解悲愁之辞。又未定之辞。《公羊传·僖二十八年》归于者何。归于者,罪未定也。又行貌。《韩愈·上宰相书》于于焉而来矣。又于于,自足貌。《庄子·应帝王》其卧徐徐,其觉于于。又钟两口之间曰于。《周礼·冬官考工记》凫氏为钟,两栾谓之铣,铣间谓之于。又《前汉·元后传》衣绦缘诸于。〈注〉大掖衣也。又《唐书·元德秀传》明皇命三百里内刺史县令,以声乐集,德秀惟乐工十人,聮[音lián,古同联]袂歌于蔿于。又草名。《尔雅·释草》茜,蔓于。〈注〉生水中。一名轩于。《司马相如·子虚赋》庵闾轩于。又木名。《尔雅·释木》栈木,于木。〈注〉僵木也。江东呼木觡。又淳于,县名。今密州安丘县,古淳于国。又姓。周武王第二子邘叔之后,以国为氏,后因去邑为于。又淳于,宣于,鲜于,多于,□于,皆复姓。又三氏姓。勿忸于,阿伏于,见《魏书·官氏志》。又助语辞。《诗·召南》于沼于沚。《朱传》于,於也。《周易》《毛诗》於皆作于。于於古通用。又《集韵》邕俱切,音纡。广大貌。《礼·檀弓》邾娄考公之丧,徐君使容居来吊含。有司曰:诸侯之来辱敝邑者,易则易,于则于,易于亲者,未之有也。又《文王世子》仲尼曰:周公抗世子法于伯禽,所以善成王也。闻之曰:为人臣者,杀其身有益於君,则为之,况于其身以善其君乎。俱与迂通。又《正韵》休居切,与吁通。叹辞。《诗·周南》于嗟麟兮。考证:(《礼·聘礼》贿在聘于贿)谨按本书之例礼记谓之礼,此出仪礼不当称礼,谨省上礼字。(《周礼·冬官考工记》凫氏为钟,两栾谓之铣,两铣谓之于。)谨照原文两铣改铣间。(《尔雅·释木》栈木,于木。〈注〉僵木也。江东呼木船。)谨照原注木船改木觡。(《文王世子》周公抗世子法于伯禽,所以善成王也。仲尼闻之曰,为人臣者,杀其身有益于君,则为之,况于其身以善其君乎。俱与迂通。)谨按周公至其君乎皆仲尼之言,此误於闻之上增仲尼二字,谨照原文周公上增仲尼曰三字,闻之上省仲尼二字。法于益于两于字照原文改於字。
农农:《酉集下·辰字部》辳□□□□□莀《唐韵》《集韵》□奴冬切,音侬。《说文》耕也,种也。《书·洪范》农用八政。〈注〉农者,所以厚生也。《周礼·天官·大宰》以九职任万民。一曰三农生九谷。〈注〉三农:山农、泽农、平地农也。《左传·襄九年》其庶人力于农穑。〈注〉种曰农,敛曰穑。又神农,古炎帝号。《前汉·食货志》辟土植谷曰农。炎帝敎民植谷,故号神农氏,谓神其农业也。又万山氏有子曰农,能植百谷,后世因名耕甿为农。又司农,官名。《前汉·百官志》秦曰治粟内史,汉景帝更名大司农。又弘农,郡名。《前汉·地理志注》武帝元鼎四年置。又姓也。《风俗通》神农?虾蟆S忠杜鼻校裟摇!?潘岳·籍田颂》思乐甸畿,薄采其芳。大君戾止,言籍其农。又叶奴刀切,音猱。《束皙·劝农赋》惟百里之置吏,各区别而异曹。考治民之践职,美莫富乎欢农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