寓贬于褒
www.16system.cn基本信息
成语拼音:yù biǎn yú bāo成语简拼:YBYB
常用程度:生僻成语
成语繁体:寓貶於褒
成语解释
寓:寄托。在表面褒颂的词句下寓含讥讽的意思。
成语用法
作谓语、定语;多用于文章等
近义词
示贬于褒
成语造句
(1)安琪写不出成语“寓贬于褒”的拼音。
(2)黄金桥中心学校的桂老师在黑板上写上了成语“寓贬于褒”。
(3)练习本的第二页上面写着“寓贬于褒”几个大字。
(4)淑贤哥哥给月耿和谨镝讲解了“寓贬于褒”的故事。
(5)小瑞不会写成语“寓贬于褒”的最后一个字。
成语出处
清·褚人获《隋唐演义》第78回:『又想文字付去未久,尚未刻镌,可即索回,另作一篇寓贬于褒之文便了。』
现代字典
康熙字典
寓寓:yù 1、<动>寄居。《归去来兮辞》:『寓形宇内复几时。』2、<名>住所。《谭嗣同》:『时余方访君寓,对坐榻上。』3、<动>寄托。《醉翁亭记》:『山水之乐,得之心而寓之酒也。』[寓公] 寄居他国或他乡的诸侯或官吏。[寓目] 观看;过目。
贬贬:biǎn 1、<动>减少;减低。《后汉书·袁绍传》:『每贬节军粮,欲使离散。』2、<形>给予低的评价,与『褒』相对。《后汉书·董扶传》:『贬纤介之恶。』3、<动>降级。《史记·张仪列传》:『贬蜀王更号为侯,而使陈庄相蜀。』[又] 指降职又外放。
于于:yú 1、<介>介绍动作行为发生时间、处所,可译为『在』、『到』、『从』等。《子鱼论战》:『宋公子及楚人战于泓。』《出师表》:『受任于败军之际。』2、<介>介绍动作行为产生的原因,可译为『由于』、『因为』。《进学解》:『业精于勤,荒于嬉。』3、<介>介绍动作行为涉及的对象,可译为『对』、『向』等。《师说》:『于其身也,则耻师焉。』《捕蛇者说》:『余将告于莅事者。』4、<介>介绍动作行为的主动者,可译为『被』。有时动词前还有『见』、『受』等字和它相应。《伶官传序》:『而智勇多困于所溺。』《廉颇蔺相如列传》:『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。』5、<介>介绍比较的对象,可译为『比』。《劝学》:『冰,水为之,而寒于水。』6、<词缀>用在动词前,无义。《诗经·葛覃》:『黄鸟于飞。』[注] 『于』和『於』二字是同义词。《诗经》《尚书》《周易》多用『于』,其他书多作『於』;有些书(如《左传》)『于』『於』并用,『于』常用于地名前,其余写作『於』。但是,古书中用作人名和语气词的『於』不能写作『于』,参看『於(wū)』。用作人名和词缀的『于』不能写作『於』。此外,其他场合两者可互换,汉字简化后都写作『于』。
褒褒:bāo 1、<名>宽大的衣襟。《淮南子·汜论》:『岂必褒衣博带。』李白《嘲鲁儒》:『秦家丞相府,不重褒衣人。』2、<动>表扬;赞扬。《汉书·王成传》:『宣帝最先褒之。』《答李翊鸪》:『非敢褒其可褒而贬其可贬也。』
寓寓:《寅集上·宀字部》《唐韵》牛具切《集韵》《韵会》元具切,□音遇。《说文》寄也。《礼·曲礼》大夫寓祭器於大夫,士寓祭器於士。又《郊特牲》诸侯不臣寓公。〈注〉谓失地之君,寄寓其国也。又居也。《孟子》无寓人於我室。《左传·成二年》韩厥曰:请寓乗[音chéng]。又属也。《左传·僖二十八年》君凭轼而观之,得臣与寓目焉。又托也。《史记·庄周传》着书十余万言,大抵率寓言也。又鸟名,如□而鸟翼,其音如羊,可以御兵,见《山海经》。又《尔雅·释兽》有寓属。〈注〉谓猕猴之类。寄寓木上,故曰寓。又《正韵》牛居切,音鱼。义同。《集韵》或作庽。考证:(《左传·僖二十八年》君凭轼而观之,得臣寓目焉。)谨照原文得臣下增与字。
贬贬:《酉集中·贝字部》《广韵》方敛切《集韵》《韵会》《正韵》悲检切,□音疺。《说文》损也。《公羊传·隐二年》何以不氏贬。〈注〉贬,犹损也。《杜预·春秋序》《春秋》虽以一字为褒贬。又《诗·大雅》我位孔贬。〈传〉贬,坠也。又《玉篇》减也。又《增韵》谪也,抑也。又《集韵》补范切,音覂。义同。又通作辩。《周礼·秋官·士师》若邦凶荒,则以荒辩之灋治之。〈注〉辩,当为贬。遭饥荒,则□罚,国事有所贬损,作权时灋也。又通作辨。《礼·玉藻》立容辨。〈注〉辨,读为贬。自贬□,谓罄折也。又《集韵》扶法切,音乏。《类篇》射者所蔽。
于于:《子集上·二字部》《唐韵》羽俱切《集韵》《韵会》《正韵》云俱切,□音迂。《尔雅·释诂》于,曰也。又往也。《书·大诰》民献有十夫,予翼以于。《诗·小雅》王于出征。又《仪礼·士冠礼》宜之于假。〈注〉于,犹为也。宜之见为大矣。又《聘礼》贿在聘于贿。〈注〉于读曰为。言当视宾之礼,而为之财也。又《司马相如·长门赋叙》因于解悲愁之辞。又未定之辞。《公羊传·僖二十八年》归于者何。归于者,罪未定也。又行貌。《韩愈·上宰相书》于于焉而来矣。又于于,自足貌。《庄子·应帝王》其卧徐徐,其觉于于。又钟两口之间曰于。《周礼·冬官考工记》凫氏为钟,两栾谓之铣,铣间谓之于。又《前汉·元后传》衣绦缘诸于。〈注〉大掖衣也。又《唐书·元德秀传》明皇命三百里内刺史县令,以声乐集,德秀惟乐工十人,聮[音lián,古同联]袂歌于蔿于。又草名。《尔雅·释草》茜,蔓于。〈注〉生水中。一名轩于。《司马相如·子虚赋》庵闾轩于。又木名。《尔雅·释木》栈木,于木。〈注〉僵木也。江东呼木觡。又淳于,县名。今密州安丘县,古淳于国。又姓。周武王第二子邘叔之后,以国为氏,后因去邑为于。又淳于,宣于,鲜于,多于,□于,皆复姓。又三氏姓。勿忸于,阿伏于,见《魏书·官氏志》。又助语辞。《诗·召南》于沼于沚。《朱传》于,於也。《周易》《毛诗》於皆作于。于於古通用。又《集韵》邕俱切,音纡。广大貌。《礼·檀弓》邾娄考公之丧,徐君使容居来吊含。有司曰:诸侯之来辱敝邑者,易则易,于则于,易于亲者,未之有也。又《文王世子》仲尼曰:周公抗世子法于伯禽,所以善成王也。闻之曰:为人臣者,杀其身有益於君,则为之,况于其身以善其君乎。俱与迂通。又《正韵》休居切,与吁通。叹辞。《诗·周南》于嗟麟兮。考证:(《礼·聘礼》贿在聘于贿)谨按本书之例礼记谓之礼,此出仪礼不当称礼,谨省上礼字。(《周礼·冬官考工记》凫氏为钟,两栾谓之铣,两铣谓之于。)谨照原文两铣改铣间。(《尔雅·释木》栈木,于木。〈注〉僵木也。江东呼木船。)谨照原注木船改木觡。(《文王世子》周公抗世子法于伯禽,所以善成王也。仲尼闻之曰,为人臣者,杀其身有益于君,则为之,况于其身以善其君乎。俱与迂通。)谨按周公至其君乎皆仲尼之言,此误於闻之上增仲尼二字,谨照原文周公上增仲尼曰三字,闻之上省仲尼二字。法于益于两于字照原文改於字。
褒褒:《申集下·衣字部》《唐韵》俗襃字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