基本信息
成语拼音:yù shì chè zhǒu
成语简拼:YSCZ
常用程度:生僻成语
成语繁体:遇事掣肘
成语解释
掣:拉;掣肘:拉住胳膊。比喻从旁牵制、阻挠。一遇到事情就从旁干涉阻挠。
成语用法
作谓语、定语;用于局面
成语示例
(1)杨文弱纵有通天本领,深蒙崇祯信任,也无奈朝廷上很多人都攻击他,遇事掣肘。▼姚雪垠《李自成》第二卷第二十三章
(2)…如何。后来又被贾总办晓得了,反说他有意霸持,遇事掣肘,递了个禀帖给河台,请河台撤他的差使,以便事权归…——晚清·李伯元《官场现形记》
(3)…举人原算不得什么,他们合起帮来同地方官为难,遇事掣肘,就叫你做不成功,所以有些州、县,只好隐忍。卑府…——晚清·李伯元《官场现形记》
成语造句
(1)苍梧县龙圩中学的礼老师在黑板上写上了成语“遇事掣肘”。
(2)练习本的第二页赫然是“遇事掣肘”几个大字。
(3)小娇不会写成语“遇事掣肘”的最后一个字。
(4)小曼写不出成语“遇事掣肘”,因此期中考试只考了98分。
(5)至强叔叔给卢慧和苑琼介绍了“遇事掣肘”的成语故事。
(6)这一计划不能实现,张居正找出了另一种办法,即把蓟州辖境内的其他高级将领调往别镇,以免遇事掣肘。
(7)杨文弱纵有通天本领,深蒙崇祯信任,也无奈朝廷上很多人都攻击他,遇事掣肘。见姚雪垠《李自成》第二卷第二十三章。
成语出处
清·李宝嘉《官场现形记》第二十四回:『后来又被贾总办晓得了,反说他有意霸持,遇事掣肘,递了个禀帖给河台,请河台撤他的差使,以便事权归一。』
现代字典
康熙字典
掣肘掣肘:拉住胳膊。比喻在别人做事时从旁牵制阻挠。《旧唐书·陆贽传》:『若谓志气足任,方略可施,则当要之于终,不宜掣肘于其间也。』
遇事遇事:[yùshì] 碰上变化或情况。遇事多想再做。
遇遇:yù 1、<动>遇到。《陈涉世家》:『公等遇雨,皆已失期。』2、<动>会面;会见。《大铁椎传》:『北平陈子灿省兄河南,与遇宋将军家。』3、<动>接触;感触。《庖丁解牛》:『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视。』4、<动>看到。《赤壁赋》:『目遇之而成色。』5、<动>遇合;投合。指相遇而受到赏识。《战国策·秦策》:『王何不与寡人遇。』6、<动>对待;招待。《鸿门宴》:『不如因善遇之。』7、<名>际遇;机会。《五人墓碑记》:『斯固百世之遇也。』8、<动>嫁。《祭妹文》:『汝以一念之贞,遇人仳离,致孤危托落。』9、<名>待遇。《出师表》:『盖追先帝之殊遇,欲报之于陛下也。』[遇合] 得到君主的赏识。[遇事生风] 借故生事。
事事:shì 1、<名>事情。《兰亭集序》:『及其所之既倦,情随事迁,感慨系之矣。』2、<名>特指战事。《过秦论》:『延及孝文王、庄襄王,享国之日浅,国家无事。』3、<名>政治事务。《触龙赵太后》:『赵太后新用事。』4、<动>从事;做。《答司马谏议书》:『如曰今日当一切不事事。』5、<动>侍奉;服侍。《廉颇蔺相如列传》:『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,徒慕君之高义也。』6、<量>件;样;种。郑处诲《明皇杂录》:『献白玉箫管百事。』
掣掣:chè 1、<动>牵引;拉拽。《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》:『纷纷暮雪下辕门,风掣红旗冻不翻。』2、<动>抽取。《晋书·王献之传》:『七八岁时学书,羲之密从后掣其笔不得。』3、<动>拴着;拽着。《柳毅传》:『俄有赤龙长千尺……项掣金锁,锁牵玉柱。』[掣电] 闪电。形容迅疾。杜甫《高都护骢马行》:『长安壮儿不敢骑,走过掣倾城知。』[掣肘] 拉住胳膊。比喻在别人做事时从旁牵制阻挠。《旧唐书·陆贽传》:『若谓志气足任,方略可施,则当要之于终,不宜掣于其间也。』
肘肘:zhǒu上臂和前臂相接处向外面突起的部分;胳膊肘儿。
遇遇:《酉集下·辵字部》《唐韵》牛具切《集韵》《韵会》元具切《等韵》鱼具切,□音寓。《玉篇》见也,道路相逢也。《广韵》不期而会也。《春秋·隐八年》宋公、卫侯遇于垂。《谷梁传》不期而会曰遇。《礼·曲礼》诸侯未及期相见曰遇。〈注〉未及期,在期日之前也。《周礼·春官·大宗伯》诸侯冬见曰遇。〈注〉偶也,欲其若不期而偶至也。又待也,接也。《前汉·季布传》遇人恭谨。又《蒯通传》汉王遇我厚。又合也。《前汉·扬雄传》七十说而不遇。又姓。《风俗通》汉有遇冲,为河内太守。又《字汇补》五口切,与偶同。《史记·天官书》气相遇者,使□胜高。又《集韵》《韵会》□鱼容切,音顒。地名。《史记·高帝纪》战曲遇东。〈注〉曲音龋,遇音顒。考证:(《礼·曲礼》诸侯未及相见曰遇。)谨照原文未及下增期字。(《史记·天官书》气相遇者,使□胜高。)谨照原文省使字。
事事:《子集上·亅字部》(古文)叓《唐韵》鉏吏切《集韵》《韵会》仕吏切,□音示。大曰政,小曰事。《广韵》使也,立也,由也。《释名》事,伟也。伟立也。凡所立之功也。《书·大禹谟》六府三事允治。又《诗·小雅》三事大夫,莫肯夙夜。〈注〉三公也。又《诗·大雅》三事就绪。〈注〉三农之事也。又奉也。《礼·曲礼》年长以倍。则父事之。又营也,治也。《史记·曹参世家》卿大夫以下吏及宾客,见参不事事。又《广韵》《类篇》□侧吏切。事刃,与倳剚同。别见人部倳字注。又《韵补》叶逝支切,音时。《蔡邕词》帝曰休哉,命公三事。乃耀柔嘉,是式百司。又叶诗纸切,音始。《诗·召南》于以用之,公侯之事。叶沚。又叶疎语切,书上声。《韩非子·扬权篇》使鸡司夜,令狸执鼠。皆用其能,上乃无事。又叶常御切,音树。《易林》虽愠不去,复职内事。考证:(《书·大禹谟》三事正德,利用后生。)谨按后字误刊。三事与下文六字亦不连。谨照原文改为六府三事允治。
掣掣:《卯集中·手字部》《唐韵》《集韵》《韵会》《正韵》□尺制切,音懘。《尔雅·释训》甹夆,掣曳也。《易·睽卦》见舆曳,其牛掣。〈注〉滞隔不进也。《唐书·陆贽传》可任,则当要之於终,不宜掣肘於内也。《刘邵·飞白赞》素翰冰解,□墨电掣。直准箭驰,屈拟蠖势。或作□。又作挚。又《唐韵》昌列切《集韵》《韵会》尺列切,□滞入声。义同。亦挽也。又揭也,取也。《晋书·王献之传》七八岁时学书,羲之从后掣其笔不得。又《正韵》敕列切,音彻。义同。《类篇》通作挈。又《玉篇》掣同□。牵也。《说文》引纵曰□。从手,瘛省声,尺制切。《六书故》瘛瘲,谓小儿风惊,乍掣乍纵。掣,搐也,纵则掣而乍舒也。瘛瘲因掣纵立文,今乃作□,更从瘛,失之甚矣。
肘肘:《未集下·肉字部》《唐韵》《集韵》陟柳切《韵会》陟肘切《正韵》止酉切,□音帚。《说文》臂节也。从□从寸。寸,手寸口也。《徐曰》寸口,手腕动脉处也。《诗·小雅·如矢斯棘笺》如人挟弓矢,戟其肘。《礼·玉藻》袂可以回肘。又《深衣》袼之高下,可以运肘。《左传·成二年》张侯曰:自始合,而矢贯余手及肘。又《释名》肘,注也。可隐注也。又《正字通》为人捉其肘而留之,亦曰肘。《后汉·孔融传》欲命驾,数数被肘。《杜甫·遭田家泥饮美严中丞诗》久客惜人情,如何拒邻叟。高声索果栗,欲起时被肘。又书名。《前汉·艺文志》强弩将军王围肘法五卷。《抱朴子·地真卷》崔文子肘后经。又《韵会》一曰一肘二尺,一曰一尺五寸为一肘,四肘为一弓,三百弓为一里。《集韵》或作□。通作□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