玉楼金阁
www.16system.cn基本信息
成语拼音:yù lóu jīn gé成语简拼:YLJG
常用程度:生僻成语
成语繁体:玉樓金閣
成语解释
美玉砌成的楼房,金子搭成的宫殿。形容楼阁宫室的精致优美或指仙人之居处。
成语用法
作宾语、定语;用于书面语
近义词
玉楼金阙、玉楼金殿
成语示例
(1)玉楼金阁号天庭,日月光辉显大明。▼元·无名氏《阴山破虏》第三折
成语造句
(1)本子的封面上写着“玉楼金阁”几个大字。
(2)风风写不出成语“玉楼金阁”的拼音。
(3)涵忍叔叔给裴珊和玉芸介绍了“玉楼金阁”的成语故事。
(4)犍为县石溪初中的其老师在黑板上写上了成语“玉楼金阁”。
(5)麦子不会写成语“玉楼金阁”的最后一个字。
(6)在前往凤台县第四中学的公车上,紫箐大哥哥给倬颖和晶崃讲述了『玉楼金阁』的历史典故
(7)贻菲正偷偷地在欣赏四库全书中的《燕石集》,穿着鹅黄色旗袍的宛玉楼金阁号天庭,日月光辉显大明。见元·无名氏《阴山破虏》第三折。
成语出处
唐·李白《宫中行乐词》:『玉楼巢翡翠,金殿锁鸳鸯。』
现代字典
康熙字典
玉玉:yù 1、<名>美石。《曹刿论战》:『牺牲玉帛,弗敢加也,必以信。』2、<形>洁白;美丽;珍贵。《卖柑者言》:『出之烨然,玉质而金色。』3、<动>相爱;相助。《诗经·民劳》:『王欲玉女。』[玉成] 成全;促成。[玉人] (1)指仙女。(2)比喻貌美像玉人。[玉润] (1)比喻美德。(2)女婿的美称。
楼楼:lóu 1、<名>两层以上的房屋建筑。《黄冈竹楼记》:『因作小楼二间,与月波楼通。』2、<名>指酒店、茶馆、歌舞游乐场。《鲁提辖拳打镇关西》:『三人来到潘家酒楼上。』
金金:jīn 1、<名>金子;黄金。《乐羊子妻》:『羊子尝行路,得遗金一饼。』[又] 指铜。《荆轲刺秦王》:『秦王购之金千斤,邑万家。』2、<名>泛指钱币;钱财。《报刘一丈书》:『则甘言媚词,作妇人状,袖金以私之。』3、<名>金属的通称。《劝学》:『金就砺则利。』《过秦论》:『收天下之兵,聚之咸阳,销锋镝,铸以为金人十二。』4、<名>金属制成的器皿器具。《木兰诗》:『朔气传金柝,寒光照铁衣。』5、<形>像金属般的;比喻坚固。《过秦论》:『自为关之固,金城千里,子孙帝王万世之业也。』6、<量>货币单位。周秦以黄金二十两为一镒,一镒为一金,两汉以黄金一斤为一金,汉以后以银一两为一金。《公输》:『子墨子曰:「请献十金。」』《垓下之战》:『吾闻汉购我头千金。』《五人墓碑记》:『有贤士大夫,发五十金,买五人之脰而函之。』《左忠毅公逸事》:『持五十金,涕泣谋于禁卒。』7、<名>金色;金黄色。《促织》:『巨身修尾,青项金翅。』[金榜] 黄金制成的匾额。多指科举应试录取的榜。[金波] (1)月亮,月光。(2)月光下的水波。(3)酒名。(4)地名,在今河北大名东。[金城汤池] 金属造成的城,蓄满开水的护城河。比喻城防坚固不可摧。[金兰] (1)牢固而融洽的友情。(2)指结义的兄弟姐妹。[金瓯] (1)金制的盆盂之类。(2)比喻国土完固。[金阙] (1)道家所说的天帝居住的黄金阙。(2)代指人间帝王的宫阙。[金蛇] 喻闪电之光。[金屋] 华丽的房屋。
阁阁:gé 1、<名>用木材架于空中的道路。《战国策·齐策》:『故(田单)为栈道木阁经迎王与后于城阳山中,王乃得反。』2、<名>楼与楼之间的空中通道。谢朓《和江丞北戍琅琊城》:『春成丽白日,阿阁跨层楼。』3、<名>内室,旧时常指女子的卧房。《木兰诗》:『开我东阁门,坐我西阁床。』4、<名>一种小楼。《柳毅传》:『始见台阁相向,门户千万。』《阿房宫赋》:『五步一楼,十步一阁。』5、<名>收藏书籍或供佛的寺方。《汉书·扬雄传》:『时雄校书天禄阁上。』6、<名>藏物的小房间。《项脊轩志》:『项脊轩,旧南阁子也。』7、<名>官署。《孔雀东南飞》:『汝是大家子,仕宦于台阁。』8、<动>同『搁』。放置;搁置。《新唐书·刘知几传》:『阁笔相视。』《长亭送别》:『我见他阁泪汪汪不敢垂。』[辨] 亭,台,榭,楼,阁。见『台』字。[阁手] 拱手而无所作为。
玉玉:《午集上·玉字部》《唐韵》《正韵》鱼欲切《集韵》《韵会》虞欲切,□音狱。《说文》石之美者。玉有五德,润泽以温,仁之方也。□理自外,可以知中,义之方也。其声舒杨,专以远闻,智之方也。不挠而折,勇之方也。锐廉而不技,絜之方也。《五音集韵》烈火烧之不热者,真玉也。《易·鼎卦》鼎玉铉。〈疏〉正义曰:玉者,坚刚而有润者也。又《说卦》乾为玉为金。〈疏〉为玉为金,取其刚之清明也。《诗·大雅》金玉其相。《礼·聘义》君子比德於玉焉。温润而泽,仁也。缜密以栗,知也。廉而不刿,义也。垂之如队,礼也。叩之其声清越以长,其终诎然,乐也。瑕不掩瑜,瑜不掩瑕,忠也。孚尹旁达,信也。气如白虹,天也。精神见于山川,地也。圭璋特达,德也。天下莫不贵者,道也。《管子·侈靡篇》玉者,阴之阴也。《白虎通》玉者,象君子之德,燥不轻,温不重,是以君子宝之。又水玉,水精也。《史记·司马相如传》水玉磊砢。〈注〉水玉,水精也。又美貌也。《公羊传·宣十二年》是以使寡人得见君之玉面,而微至乎此。〈疏〉言玉面者,亦美言之也。《史记·□丞相世家》如冠玉耳。又珍食曰玉食。《书·洪范》惟辟玉食。《释文》汉书云:玉食,珍食也。又时和曰玉烛。《尔雅·释天》四时和谓之玉烛。〈疏〉言四时和气,温润明照,故曰玉烛。又地名。《左传·哀十二年》宋郑之间有□地焉,曰:弥作,顷丘,玉畅,岩,戈,鍚。〈注〉凡六邑。又河名。《正字通》后晋天福中,鸿胪卿张匡邺使于阗,着行程记。言玉河在于阗城外,其源出昆山,西流一千三百里,至于阗界,疏为三河,一白玉河,二绿玉河,三黑玉河。五六月水涨,玉随流而至,多寡视水小大。七八月水退可取,彼人谓之捞玉。又关名。《前汉·张骞传》酒泉列亭鄣至玉门矣。〈注〉玉门关在龙勒界。又星名。《后汉·郞顗传》从西方天苑趋,左足入玉井。〈注〉参星下四小星为玉井。又木名。《山海经》开明北有文玉树。〈注〉五釆玉树。又草名。《尔雅·释草》蒙,玉女。〈注〉女萝别名。又《正字通》寒玉,竹别名。亦曰绿玉。又鸟名。《前汉·司马相如传》鴐鵞属玉。《郭注》属玉似鸭而大,长颈,赤目,紫绀色。又观名。《前汉·宣帝纪》行幸萯阳宫属玉观。〈注〉晋灼曰:属玉,水鸟,以名观也。又蚌名。《尔雅·释鱼·蜃小者珧注》珧,玉珧,即小蚌。又姓。《史记·封禅书》济南人公玉带。〈注〉公玉,姓。带,名。《风俗通》齐濬王臣有公玉冉。又爱也,成也。《诗·大雅》王欲玉女,是作大谏。〈注〉玉,宝爱之意。《张载·西铭》贫贱忧戚,庸玉女于成也。又《广韵》息逐切。《集韵》息六切,□音肃。《广韵》朽玉。又琢玉工。《集韵》或作□璛。又姓。《史记·封禅书公玉带注》索隐曰:玉又音肃。《后汉·光武纪》□留太守玉况为大司徒。〈注〉玉,音肃,京兆人。又《广韵》相玉切《集韵》须玉切,□音粟。西戎国名。亦姓。又《五音集韵》许救切,音齅。篆玉工也。又《韵补》叶音域。《汉费凤□》体履柔和,温其如玉,修孝友于闺门,执忠謇于王室。《易林》鈆刀攻玉,坚不可得。尽我筋力,胝茧为疾。又叶音龠。《易林》桑华腐蠹,衣敝如络。女工不成,丝帛为玉。又叶音迂。《洞□颂》韫产宝玉,叶含耀明珠。《说文》王象三王之连,丨其贯也。〈注〉徐曰:王中画近上,王三画均。李阳冰曰:三画正均,如贯王也。《类篇》隶始加点,以别帝王字。《六书精蕴》帝王之王,一贯三为义。三者,天,地,人也。中画近上,王者法天也。珠王之王,三画相均,象连贯形。俗书不知帝王字中画近上之义,加点于旁以别之。考证:(《尔雅·释天》时和谓之玉烛。)谨照原文时字上增四字。(《左传·哀十二年》宋郑之间有□地焉,曰弥作,顷丘,玉畅,岩,戈,锡。)谨照原文锡改鍚。(又虫名。《尔雅·释虫》玉蛈蜴。〈注〉即螲蟷,似□鼄,在穴中,有盖。今河北人呼蛈蜴。)谨按尔雅原文作王蛈蜴,误引入玉字下。谨将又虫名三字省去。以尔雅释虫至呼蛈蜴二十六字移入下条王字注又虫名下。
楼楼:《辰集中·木字部》《唐韵》落侯切《集韵》《韵会》郞侯切《正韵》卢侯切,□音娄。《说文》重屋也。《尔雅·释宫》四方而高曰台,狭而修曲曰楼。《释名》楼谓牖户之间有射孔,楼楼然也。又侦敌之车曰飞楼,亦曰楼车。《六韬·军略篇》视城中则有飞楼。《左传·宣十五年》解扬登诸楼车,呼宋人而告之。又岑楼,山之锐岭。《孟子》方寸之木,可使高於岑楼。又谯楼,城楼也。《前汉·陈胜传》战谯门中。又谓之戍楼。《储光羲·送别诗》寒云隐戍楼。又楼兰,国名。见《前汉·昭帝纪》。又《尔雅·释诂》楼,聚也。又《尔雅·释草》果臝之实栝楼。〈注〉齐人呼为天瓜。又道家以两肩为玉楼。《苏轼·雪诗》冻合玉楼寒起粟。又姓。《姓苑》望出东阳,周封少康之裔为东楼公,子孙因氏焉。又叶凌如切,音闾。《古·日出东南隅行》日出东南隅,照我秦氏楼。秦氏有好女,自名为罗敷。又离楼,衆[音zhòng]木交加之貌。《王延寿·鲁灵光殿赋》嶔崟离楼。考证:(《尔雅·释草》栝楼,果臝之实。〈注〉齐人呼为木瓜。)谨照原文改果臝之实栝楼。木瓜改天瓜。
金金:《戌集上·金字部》《唐韵》居音切《集韵》《韵会》《正韵》居吟切,□音今。《易·系辞注》天地之数,五五相配以成金木水火土。〈疏〉地四与天九相得,合为金。《书·洪范》五行,四曰金,金曰从革。〈传〉金可以攺更。〈疏〉可销铸以为器也。〈又〉从革作辛。〈传〉金之气味。〈疏〉金之在火,别有腥气,非苦非酸,其味近辛,故云金之气味。又金有五色。《说文》五色金,黄为之,长久薶,不生衣。百炼不轻,从革不违,西方之行,生於土。《尔雅·释器》黄金谓之璗,其美者谓之鏐,白金谓之银,其美者谓之镣。《书·禹贡》厥贡惟金三品。〈传〉金银铜也。《前汉·食货志》金有三等,黄金为上,白金为中,赤金为下。〈注〉白金,银也。赤金,丹阳铜也。师古曰:金者五色,黄金、白银、赤铜、青铅、黑铁。又《公羊传·隐五年》百金之鱼。〈注〉百金,犹百万也。古者以金重一斤,若今万钱矣。《庄子·逍遥游》不过数金。〈注〉百金,金方寸,重一斤为一金。百金,百斤也。《史记·平准书》黄金一斤。〈注〉索隐曰:如淳云:时以钱为货,黄金一斤直万钱,非也。又臣瓒云:秦以一镒为一金,汉以一斤为一金,是其义也。董彦远曰:汉一斤金四两,直二千五百文。《正字通》或曰古十两为一斤。兵法:兴师一万,日费千金。燕昭王以千金养士,皆此数也。非若今人以二十四铢为一金也。又乐有八音,一曰金。《左传·成十二年》金奏作于下。〈疏〉金奏,击钟以为奏乐之节。金,谓钟及鎛也。《周礼·春官·钟师》掌金奏。又兵也。《礼·中庸》衽金革。《朱注》金戈兵之属。又《韵会》军行钲铎曰金。《释名》金鼓。金,禁也,为进退之禁也。《前汉·李陵传》闻金声而止。〈注〉金,钲也。一名镯。又黄色也。《前汉·宣帝纪》金芝九茎,产於函德殿铜池中。〈注〉金芝,色像金也。《李白·宫中行乐词》柳色黄金嫩。又坚也。《前汉·司马相如传》上金堤。〈注〉金堤,言水之堤塘,坚如金也。《贾谊·过秦论》金城千里。又官名。《周礼·秋官》职金掌凡金、玉、锡、石、丹青之戒令。《魏志·王修传》行司金中郞将。《唐书·百官志》更金部曰司金。《辽史·国语解》阴山采金置冶采链,名山金司。《元史·世祖纪》置淮南淘金司。又《前汉·百官公卿表》更名执金吾。〈注〉金吾,鸟名也,主辟不祥。天子出行,职主先导,以御非常,故执此鸟之象,因以名官。《古今注》金吾,棒也。以铜为之,黄金涂两末,谓为金吾御史大夫。司隷校尉,亦得执焉。又《论语·摘辅象》风后受金法。〈注〉金法,言能决理是非也。又地名。《五音集韵》金州,周为附庸国,魏於安康县置东梁州,后周攺为金州。又《前汉·地理志》金城郡。〈注〉昭帝始元六年置。应劭曰:初筑城得金,故曰金城。臣瓒曰:称金,取其坚也。《方舆胜览》楚威王置金陵邑,因其地有王气,埋金镇之,故名。又山名。《广舆记》在镇江府城西北江中,唐裴头陀於此开山得金,故名。又《述异记》黄金山,生交让树。〈又〉南金山有师子兽。又台名。《白帖》燕昭王置千金于台上,以延天下之士,故谓黄金台。又花名。《五代史·附录》汤城淀池多异花。一曰旱金,大如掌。又树名。《洞冥记》影蛾池北有生金树。破之皮间有屑,如金而色青,亦名青金树。又草名。《周礼·春官·郁人注》郁金香草,宜以和鬯。又《拾遗记》祖梁国献蔓金苔。《正字通》百两金,药名。又《唐本草》牡丹,亦名百两金。又古天子号。《帝王世纪》少昊氏以金德王,故号金天氏。又国号。《金史·太祖纪》国有金水,源产金,故号大金。又姓。《五音集韵》古天子,金天氏之后。又汉复姓。金留氏,出《姓苑》。又书名。《前汉·萧望之传》金布令甲。〈注〉金布者,令篇名也。其上有府库金钱布帛之事,因以名篇令甲者其篇甲乙之次。《唐书·艺文志》海蟾子元英还金篇一卷。《宋史·艺文志》丛金诀一卷。又神名。《前汉·郊祀志》或言益州有金马碧鸡之神。〈注〉金形似马,碧形似鸡。又阙门名。《前汉·公孙弘传》待诏金马门。〈注〉武帝时更名鲁班门为金马门。又金精,珠名。见《博雅释珠》。又钟名。《拾遗记》帝颛顼有浮金之钟。又星名。《酉阳亲俎》北斗第三星曰视金。《清异录》高丽谓星曰屑金。又金丹。《抱朴子·金丹卷》神人授之金丹仙经。又石名。《淮南子·地形训》黄澒五百岁生黄金。〈注〉澒,水银也。黄金,石名。又去声。《字汇补》音噤。《荀子·解蔽篇》金口闭舌。又《韵补》叶居良切,音疆。《易林》刚柔相伤,火烂销金。考证:(《前汉·宣帝纪》金芝九茎,产於丞德殿铜池中。)谨照原文丞德殿改函德殿。
阁阁:《戌集上·门字部》《唐韵》古洛切《集韵》刚鹤切《韵会》《正韵》葛鹤切,□音各。《说文》所以止扉者。从门,各,意兼声。《徐曰》按:杙长者谓之阁,所以止扉。即今云门颊,扇所附着也。《正字通》按尔雅释宫:樴谓之杙,在墙者谓之楎,在地者谓之臬,大者谓之栱,长者谓之阁。又《博雅》阁载也。又《集韵》一曰观也。一曰□藏之所。《玉篇》楼也。扬雄校书于天禄阁。《正字通》汉宫殿疏:麒麟阁、天禄阁,萧何造以藏秘书,延贤士。唐制:宣政,前殿也,谓之衙,衙有仗。紫宸,便殿也,谓之阁。朔望不御前殿而御紫宸,谓之入阁。又食阁,木板为之,所以□食物。《博雅》阁,庖□也。《礼·内则》大夫七十而有阁。〈注〉阁,以板为之,□食物也。〈又〉天子阁,左达五,右达五。〈注〉天子尊庖□远,故左夹室五阁。右夹室五阁。又阁道,楼陛也。《前汉·司马相如传》辇道纚属。〈注〉辇道,阁道也。《战国策》故为栈道木阁,而迎王与后於城阳山中。又甬路,亦名飞阁,复道也。《史记·高祖纪·辄烧绝栈道注》栈道,阁道也。崔浩云:险绝之处,傍凿山岩,而施版梁为阁。《正字通》马鸣阁道,利州栈道也。今保宁府广平县,其阁梁,一头入山腹,一头立柱水中。张良烧绝秦栈道,即此。地舆志昭化县有马鸣阁。刃州有刃阁。又《周礼·秋官·野庐氏注》车有轘辕坻阁。〈疏〉坻阁,道路之名也。又星名。《史记·天官书》六星绝汉,抵营室,曰阁道。〈注〉阁道,北斗之辅。又《诗·小雅》约之阁阁。《毛传》犹正正也。《诗诂》端直貌。又蛙声。《韩愈·亲诗》蛙黾鸣无谓,阁阁祗乱人。〈注〉阁阁,如其声。喻羣言害道也。又姓。《急就章》有阁幷[同并]欣。《正字通》唐御史阁辅。又《韵补》叶于六切,音哊。《司马相如·上林赋》离宫别馆,弥山跨谷。高廊四注,重坐曲阁。叶下属宿。考证:(尔雅大者谓之棋,长者谓之阁。)谨照原文谓之棋改谓之栱。(《史记·天官书》营室曰阁道。〈注〉乐汁图云阁道,北斗之辅。)谨按天官书六星绝汉抵营室曰阁道,非营室即阁道也。今照原文改六星绝汉抵营室曰阁道。注阁道北斗之辅。省乐汁图云四字。(《司马相如·上林赋》离宫别馆,弥由跨谷。高廊四注,重坐曲阁。)谨照原文弥由改弥山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