淹会贯通
www.16system.cn基本信息
成语拼音:yān huì guàn tōng成语注音:ㄧㄢ ㄏㄨㄟˋ ㄍㄨㄢˋ ㄊㄨㄙ
成语简拼:YHGT
感情色彩:中性成语
成语结构:联合式成语
常用程度:生僻成语
产生年代:古代成语
成语繁体:淹會貫通
成语解释
犹融会贯通。把各方面的知识和道理融化汇合,得到全面透彻的理解。
成语用法
作谓语、定语;指融会贯通
近义词
融会贯通
成语造句
(1)楚楚写不出成语“淹会贯通”的拼音。
(2)堤启哥哥给萱艾和婕妮讲述了“淹会贯通”的成语典故。
(3)练习本的第二页赫然是“淹会贯通”几个大字。
(4)小牛不会写成语“淹会贯通”的最后一个字。
(5)延津县光华学校的铁老师在黑板上写上了成语“淹会贯通”。
成语出处
明·高启《〈史要类钞〉序》:『遂使义理之微不备,事变之实不详,无以淹会贯通,明其同异而辨其得失矣。』
现代字典
康熙字典
贯通贯通:[guàntōng] (1)[学术、思想等方面] 全部彻底地了解。融汇贯通。(2)连接,通连。洞中泉流跟冰壶、双龙上下相贯通。――《记金华的两个岩洞》。
淹淹:yān 1、<动>浸渍。《楚辞·九叹》:『淹芳芷于腐井兮。』2、<动>久留;停留。《涉江》:『船容与而不进兮,淹回水而凝滞。』《殽之战》:『敝邑为从者之淹,居则具一日之积,行则备一夕之卫。』3、<形>深入。《新唐书·王义方传》:『淹究经术。』[淹华] 形容仪表温文尔雅。[淹通] 深彻明达。
会会:huì 1、<动>会合;聚集。《陈涉世家》:『号令召三老、豪杰与皆来会计事。』《岳阳楼记》:『迁客骚人,多会于此。』2、<动>会盟;宴会。《廉颇蔺相如列传》:『王许之,遂与秦王会渑池。』《信陵君窃符救赵》:『公子于是乃置酒大会宾客。』[又] 会见;见面。《廉颇蔺相如列传》:『相如闻,不肯与会。』《孔雀东南飞》:『于今无会因。』3、<名>机会;时机。《<指南录>后序》:『中兴机会,庶几在此。』4、<名>节奏。《庖丁解牛》:『乃中《经首》之会。』5、<动>领会;理解。《五柳先生传》:『好读书,不求甚解,每有会意,便欣然忘食。』6、<副>适逢;恰巧遇上。《陈涉世家》:『会天大雨,道不通,度已失期。』7、<动>能。《林黛玉进贾府》:『我自来是如此,从会饮食时便吃药。』8、<副>当然;必定。《孔雀东南飞》:『吾已失恩义,会不相从许。』《行路难》:『长风破浪会有时。』9、<副>将要。《江城子·密州出猎》:『会挽雕弓如满月,西北望,射天狼。』kuài 1、<动>算帐;结帐。《冯谖客孟尝君》:『谁习计会,能为文收责于薛者乎?』2、<名>帽子上缀结采玉的缝隙叫会,作朝及蔽膝的领缝也叫会。[会圣] 有超人本领。[会子] (1)宋代发行的一种纸币。(2)约会的帖子。
贯贯:guàn 1、<名>穿钱的绳。《史记·平准书》:『京师之钱累巨万,贯朽而不可校。』2、<量>古代货币单位。一千为一贯。《智取生辰纲》:『五贯足钱一桶。』3、<动>穿过。《柳毅传》:『然而恨贯肌骨,亦何能愧避。』4、<动>融会贯通。《张衡传》:『遂通五经,贯六艺。』5、<名>事;例。《论语·先进》:『仍旧贯,如之何?』6、<名>条理。《屈原列传》:『明道德之广崇,治乱之条贯,靡不毕见。』7、<动>侍奉;服侍。《硕鼠》:『三岁贯女,莫我肯顾。』8、<形>通『惯』,习惯。《孟子·滕文公》:『我不贯与小人乘,请辞。』9、<名>世代居住的地方;原籍。《隋书·食货志》:『其无贯之人,乐州县编户者,谓之浮浪人。』[贯彻] 上下贯穿,通达至底。[贯日] (1)一天又一天,积日。(2)遮蔽日光。[贯叙] 按次序叙录。[贯鱼] 成串的鱼。比喻前后有次序。也写作『鱼贯』。
通通:tōng 1、<动>通达;通过;通行。《愚公移山》:『吾与汝毕力平险,指通豫南,达于汉阴。』2、<动>贯通;沟通。《谭嗣同》:『然后皇上与康先生之意始能少通,锐意欲行大改革矣。』3、<形>畅通;没有阻隔。《论积贮疏》:『政治未必通也,远方之能疑者,并举而争起矣。』4、<动>通报;转达。《孔雀东南飞》:『遣丞为媒人,主簿通语言。』5、<动>交往;来往;结交。《汉书·季布传》:『吾闻曹丘生非长者,勿与通。』6、<动>流通;交换。韩愈《原道》:『为之贾以通其有无。』7、<动>交流;交谈。《君子国》:『唐敖见言可通,因向一位老翁问其何以,好让不争之故。』8、<动>通晓;精通。《张衡传》:『遂通五经,贯六艺。』9、<副>全部;普遍。《核舟记》:『通计一舟,为人五,为窗八……』《师说》:『六艺经传皆通习之。』10、<量>遍。《孔雀东南飞》:『著我绣夹裙,事事四五通。』[通籍] 籍是二尺长的竹片,上写姓名、年龄、身份等,挂在宫门处以备出入时查对。『通籍』指记名在门籍,可以进入宫门。后称进士刚及第或刚做官叫『通籍』。[通家] (1)世交。(2)姻亲;结为姻亲。
淹淹:《巳集上·水字部》《唐韵》英廉切《集韵》《韵会》衣廉切《正韵》衣炎切,□音腌。水名。《说文》水出越巂徼外,东入若水。又渍也。《礼·儒行》淹之以乐好。又《尔雅·释诂》淹留,久也。《左传·僖三十三年》吾子淹久於敝邑。通作奄。《前汉·郊祀歌》神奄留。又《扬子·方言》淹,败也。水敝为淹。又《集韵》衣检切,音掩。水涯也。一曰缫丝出绪也。《礼·祭义》夫人缫三盆手。〈注〉三盆手者,三淹也。又《广韵》於刃切,音俺。又《集韵》於赡切,音□。义□同。又没也。又《集韵》忆笈切,音裛。亦渍也。考证:(《礼·儒行》淹之以好乐。)谨照原文好乐改乐好。(又通作奄。《前汉·郊祀歌》神淹留。)谨照原文淹留改奄留。
会会:《辰集上·曰字部》《唐韵》《集韵》□黄外切,音绘。合也。《易·乾卦》亨者,嘉之会也。〈疏〉使物嘉美之会聚。《书·禹贡》灉沮会同。〈疏〉谓二水会合而同。又《洪范》会其有极。〈疏〉会,谓集会。《礼·乐记》竹声滥,滥以立会,会以聚衆[音zhòng]。又《周礼·天官·大宰》大朝觐会同。又《春官·大宗伯》时见曰会。又《礼·檀弓》周人作会,而民始疑。〈注〉会,谓盟也。《左传·昭三年》有事而会,不协而盟。又《左传·宣七年》凡师出与谋曰及,不与谋曰会。又《集韵》《韵会》□古外切,音侩。与绘通。《书·益稷》日月星辰,山龙华虫作会。〈传〉会,五采也。《释文》马、郑作绘。又《诗·卫风》会弁如星。〈笺〉会,谓弁中之缝也。《释文》会,《说文》作□。《周礼·夏官·弁师》王之皮弁会五采。〈注〉会,作□。郑司农云:谓以五采束发也。士丧礼曰:桧用组,乃笄。桧,读与□同,书之异耳。又《周礼·天官·小宰》听出入以要会。〈注〉谓计最之簿书,月计曰要,岁计曰会。又《天官·司会注》会,大计也。又《周礼·夏官·职方氏》东南曰扬州,其山镇曰会稽。〈注〉会稽,在山阴。又姓。《姓氏急就篇》汉武阳令会栩。又《集韵》古活切,音括。会撮项椎也。又《集韵》户栝切,音活。《庄子·人间世》会撮指天。向秀读。又《韵补》今声浊,叶泰。古声清,叶祭。《却正·释讥》三方鼎峙,九有未乂。圣贤拯救之秋,列士树功之会。考证:(《春官·大宗伯》时见而会。)谨照原文而会改曰会。(《集韵》古活切,音括。撮项椎也。)谨照原文撮上增会字。
贯贯:《酉集中·贝字部》《唐韵》《集韵》《韵会》《正韵》□古玩切,音瓘。《说文》贯,钱贝之贯。《前汉·食货志》京师之钱累百钜万,贯朽而不可校。又《博雅》穿也。《五经文字》既穿曰贯。《易·剥卦》贯鱼。《释文》贯,穿也。《前汉·董仲舒传》岂不同条共贯与。〈注〉贯者,聮[音lián,古同联]络贯穿。又中也。《仪礼·乡射礼》不贯不释。〈注〉贯,犹中也。又《谷梁传·昭十九年》羁贯成童。〈注〉羁贯,谓交午剪发以为饰。又《晋书·文苑传》架彼辞人,共超清贯。《正字通》侍从之官曰清贯。又姓。《姓氏急就篇》赵相贯高。《古音略》贯高之贯,音冠。又《博雅》累也。又《韵府》本贯,乡籍也。又国名。《括地志》故贯城即古贯国,在曹州济阴县。又《诗·魏风》三岁贯女。〈传〉贯,事也。《释文》古乱反。○按朱传:贯,习也。音惯。又《集韵》《正韵》□古患切,音惯。惯,亦作贯。《尔雅·释诂》贯,习也。《诗·齐风》射则贯兮。《释文》毛古乱反,中也。郑古患反,习也。《前汉·贾谊传》习惯如自然。〈注〉师古曰:贯,亦习也。又《集韵》乌关切,音弯。弯,亦作贯。《史记·伍子胥传》贯弓执矢向使者。又《广韵》《集韵》《韵会》□古丸切,音官。义同。○按《说文》毋,穿物持之也,音古丸切,贯音古玩切,毋与贯通,故经典贯亦音官。
通通:《酉集下·辵字部》《唐韵》《正韵》他红切《集韵》《韵会》他东切,□统平声。《说文》达也。《正韵》彻也。《易·系辞》始作八卦,以通神明之德。《礼·学记》知类通达。又亨也,顺也。《礼·儒行》上通而不困。〈注〉谓仕则上达乎君,不困于道德之不足也。《易·节卦》不出户庭,知通塞也。又畅也。《尔雅》四时和为通正。〈注〉通,平畅也。又总也。《礼·王制》以三十年之通制国用。〈注〉通计三十年所入之数,使有十年之余也。又开也。《前汉·何武传》通三公官。〈注〉谓更开置之也。又□也。《前汉·夏侯胜传》先生通正言。〈注〉谓□道之也。又凡人往来交好曰通。《前汉·季布传》非长者勿与通。又《陆贾传》剖符通使。又书名。《白虎通》班固着。《风俗通》应劭着。又书首末全曰通。《后汉·崔实传》宜写一通。又凡物色纯者谓之通。《周礼·春官·司常》通帛为旃。〈注〉通帛,无他物之饰也。又通鼓。《周礼·地官·鼓人》以金铎通鼓。〈疏〉司马振铎,将军以下即击鼓,故云通鼓。又井地名。《前汉·□法志》方里为井,井十为通。又《广韵》州名。又《韵会》马矢曰通。《后汉·戴就传》以马通薰之。又《左传·杜预注》旁淫曰通。又叶他郞切,音汤。《东方朔·七谏》身寝疾而日愁兮,情沈抑而不扬。衆[音zhòng]人莫可与论道兮,悲精神之不通。考证:(《尔雅·释岁》四时通政。)谨按原文作四时和为通正和为二字不可删,今改尔雅四时和为通正。又尔雅无释岁今省。(《白虎通》班彪着。)谨照原书班彪改班固。(又书首末全曰通。《后汉·崔实传》政论一通。)谨照原书政论一通改宜写一通。(《前汉·地理志》方里为井,井十为通。)谨按语出□法志不出地理志,今改□法志。(又马矢曰通。《后汉·戴就传》傅以马通。)谨照原传改以马通薰之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