基本信息
成语拼音:yǔ yī piān xiān
成语简拼:YYPX
常用程度:生僻成语
成语繁体:羽衣蹁躚
成语解释
羽衣:羽毛织成的衣服;蹁跹:舞姿美妙。身穿羽毛绣衣,举步轻盈飘逸。指道士或神仙赶路的神态。也形容舞姿优美。
成语用法
作谓语、定语;用于书面语
成语示例
(1)那白鹤羽衣蹁跹,扶摇直上,长足在风中飘扬。▼余光中《焚鹤人》
成语造句
(1)成语羽衣蹁跹的形成和名人有关。
(2)丑丑写不出成语“羽衣蹁跹”,导致语文测试只考了97分。
(3)都都不会写成语“羽衣蹁跹”的最后一个字。
(4)练习本的第二页赫然是“羽衣蹁跹”几个大字。
(5)王司中学的仙老师在黑板上写上了成语“羽衣蹁跹”。
(6)驿铸哥哥给馒琴和莉璎讲解了“羽衣蹁跹”的故事。
(7)去简阳市宏缘乡红沙九年义务教育学校的小面包车上,朗加大哥哥给苹姣和晴虹介绍了『羽衣蹁跹』的历史典故
成语出处
宋·苏轼《后赤壁赋》:『梦一道士,羽衣蹁跹,过临皋之下,揖予而言。』
现代字典
康熙字典
蹁跹蹁跹:(piánxiān)<书>形容旋转舞动。
羽羽:yǔ 1、<名>鸟翅膀上的长毛。也泛指翅膀。《齐桓晋文之事》:『吾力足以举百钧,而不能举一羽。』2、<名>古代箭尾部的羽毛。《中山狼传》:『援乌号之弓,挟肃慎之矢,一发饮羽。』3、<名>古代五音之一,声调激越。《荆轲刺秦王》:『复为慷慨羽声。』[羽化] (1)昆虫则蛹而长出翅膀。(2)道教称修道成功。[羽书] 以插上羽毛表示紧急的军事文书。
衣衣:yī 1、<名>上衣。古代上衣称衣,下衣称裳。《孙雀东南飞》:『何不作衣裳,莫令事不举。』2、<名>衣服。《曹刿论战》:『衣食所安,弗敢专也。』[又] <名为动>为(给)…穿上。《资治通鉴·周纪四》:『有老人涉淄而寒,出水不能行。田单解其裘而衣之。』3、<动>穿(衣)。《<论语>十则》:『愿车马,衣轻裘,与朋友共,敝之而无憾。』《廉颇蔺相如列传》:『乃使其从者衣褐,怀其璧,从径道亡。』[衣冠] (1)衣帽,即穿衣、戴帽。(2)指官绅、士大夫。(3)文明礼仪。
蹁蹁:[pián] 〈名〉大腿和小腿相连的关节的前部,通称膝盖。膝头曰蹁;蹁,扁也,亦因形而名之也。――《释名》。
羽羽:《未集中·羽字部》《广韵》《集韵》《韵会》□王矩切,音禹。《说文》鸟长毛也。《广韵》鸟翅也。《易·渐卦》其羽可用为仪。《书·禹贡》齿革羽毛。〈传〉羽,鸟羽。《周礼·天官·庖人》冬行鱻羽。〈注〉羽,鴈也。又《地官·司徒》宜羽物。〈注〉翟雉之属。《礼·月令》其虫羽。〈注〉象物从风鼓叶,飞鸟之属。又五声之一。《周礼·春官·大师》皆文之以五声,宫商角徵羽。又《大司乐》凡乐,圜钟为宫,黄钟为角,大簇为徵,姑洗为羽。〈注〉凡五声,宫之所生,浊者为角,清者为徵羽。《礼·月令》其音羽。〈注〉羽数四十八,属水者,以为最清物之象也。又《乐记》宫为君,商为臣,角为民,徵为事,羽为物。《前汉·律正志》羽,宇也,物聚臧宇覆之也。又舞者所执也。《书·大禹谟》舞干羽於两阶。〈传〉羽,翳也,舞者所执。《周礼·地官·舞师》敎羽舞。〈注〉羽,析白羽为之,形如帗也。《左传·隐五年》初献六羽。公问羽数于衆[音zhòng],仲对曰:天子用八,诸侯六,大夫四。又山名。《书·舜典》殛鲧於羽山。〈传〉羽山,东裔在海中。又《禹贡》蒙羽其艺。〈疏〉羽山,在东海祝其县南。《史记·五帝纪注》羽山,在沂州临沂县界。又星名。《史记·天官书》其南有衆[音zhòng]星,曰羽林天军。〈注〉羽林三十五星,三三而聚散,在垒辟南,天军也。又官名。《前汉·百官志》期门羽林。〈注〉师古曰:羽林,亦宿卫之官,言其如羽之疾,如林之多也。一说羽,所以为王者羽翼也。又姓。《左传·襄三十年》羽颉出奔晋。又《山海经》羽民国,其人长项,身生羽。又《广韵》《集韵》《韵会》□王遇切,音雩。义同。又《集韵》《类篇》□后五切,音户。缓也。《周礼·冬官考工记·矢人》五分其长,而羽其一。
衣衣:《申集下·衣字部》《唐韵》《集韵》《韵会》□於希切,音依。《说文》上曰衣,下曰裳。《世本》胡曹作衣。黄帝时人。《白虎通》衣者,隐也。《释名》衣,依也。人所以依以庇寒暑也。《玉篇》所以形躯依也。《类篇》象覆二人之形。《易·系辞》黄帝、尧、舜垂衣裳,而天下治,盖取诸乾坤。《礼·玉藻》衣,正色。裳,间色。《傅□·衣铭》衣服从其仪,君子德也。衣以饰外,德以饰内。又丝衣,祭服也。《诗·周额》丝衣其紑。又《博雅》寝衣,衾,□服也。又《释名》中衣,言在外小衣之外,大衣之中也。又心衣,抱腹而施钩肩,钩肩之间施一裆,以养心也。又面衣。《晋书·惠帝纪》尚书高光进面衣。又耳衣。《唐·边塞曲》金缝耳衣寒。又缀衣,掌衣服官名。《书·立政》王左右常伯、常任、准人、缀衣、虎贲。又白衣,未仕之称。《后汉·崔駰传》宪谏以为不宜与白衣会。又牛衣,编乱麻为之。即今俗呼为龙具者。《前汉·王章传》章疾病,无被,卧牛衣中。又垣衣,苔也。《王融诗》垣衣不可裳。又姓。《通志·氏族略》见《姓苑》。《正字通》明有衣勉仁、衣佑。又人名。《高士传》被衣,尧时人。蒲衣,舜时人。又青衣,地名。《史记·彭越传》处蜀青衣。〈注〉今为临卭。又借服膺意。《书·康诰》绍闻衣德言。又《唐韵》於既切,读去声。服之也。《玉篇》以衣被人也。《增韵》着衣也。《晏子·亲下篇》衣十升之布。《前汉·东方朔传》身衣弋绨。又《韵补》於斤切。齐人言衣声如殷,今姓有衣者,殷之谓欤。一作□。《通志·六书略》即衣字,从向、身。考证:(《正字通》明有衣勉仁,衣□。)谨照原文□改佑。
蹁蹁:《酉集中·足字部》《唐韵》部田切《集韵》《韵会》蒲眠切,□音跰。《说文》足不正也。一曰拖后足马。或曰读若徧。又《晋书·石崇传》牛本不迟,良由驭者制之,可听蹁辕则□矣。又《广韵》蹁跹,旋行貌。《张衡·东都赋》□□蹁跹。又《释名》膝头曰膊。或曰蹁。蹁,扁也。亦因形而名之也。又《广韵》布悬切《集韵》□眠切,□音边。义同。或作□。
跹跹:《酉集中·足字部》《广韵》《集韵》《正韵》□苏前切,音先。亦作蹮。详蹮字注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