基本信息
成语拼音:yú mò xiǎo zǐ
成语简拼:YMXZ
常用程度:生僻成语
成语繁体:予末小子
成语解释
帝王对『先王』时指对自己的称谓。常人用以表示自谦。
成语用法
作主语、宾语;多用于自谦
成语示例
(1)予末小子,遭家不造,人心已去,国命有归。▼《旧五代史·恭帝纪》
成语造句
(1)本子的第二页上面写着“予末小子”几个大字。
(2)超超写不出成语“予末小子”,所以昨天考试仅99分。
(3)郝官屯初级中学的子老师在黑板上写上了成语“予末小子”。
(4)画画不会写成语“予末小子”的最后一个字。
(5)之舞哥哥给苏言和翎窈介绍了“予末小子”的成语典故。
(6)予末小子,遭家不造,人心已去,国命有归。见《旧五代史·恭帝纪》。
(7)始祖息怒,佛祖菩萨慈悲为怀,悯惜世间男女,予末小子忝陪左右勉力为之就是了……
(8)去往永济市张营镇张营初级中学校的巴士上,广腾哥哥给琼新和璐娴讲了『予末小子』的故事。
成语出处
《尚书·顾命》:『王再拜,兴,答曰:「眇眇予末小子,其能而乱四方以敬忌天威。」』
现代字典
康熙字典
小子小子:1、(xiǎo zi)<口>(1)男孩子:大小子;小小子;胖小子。(2)人(用于男性,含轻蔑意)。如:这小子。2、(xiǎozǐ)<书>年幼的人;晚辈:后生小子。
予予:yú 1、<代>我。《齐桓晋文之事》:『他人有心,予忖度之。』yǔ 1、<动>给予。《六国论》:『子孙视之不甚惜,举以予人,如弃草芥。』2、<动>赞许。《荀子·大略》:『言音者予师旷。』[辨] 予,余,吾,我。都是第一人称代词。予、余、我,既可作主语,又可作定语、宾语。吾,在上古一般作主语、定语,不作宾语;在否定句中,宾语放在动词前则不受这种限制。直到魏晋以后『吾』才可作宾语。
末末:mò 1、<名>树梢。《左传·昭公十一年》:『末大必折。』2、<名>事情、物件的端或尾。《齐桓晋文之事》:『明足以察秋毫之末。』3、<名>末尾;尽头。《核舟记》:『鲁直左手执卷末,右手指卷。』4、<名>不重要的或非根本的。《论积贮疏》:『使天下各食其力,末技游食之民,转而缘南亩。』5、<名>时间或顺序在后。贾思勰《树木》:『吴末,甘橘成,岁得绢数千匹。』[末技] (1)小技。(2)指工商业。[末业] 亦作『末作』、『未产』、『末事』、『末生』。古代称工商业等业为末业,与称『本业』的农业相对。[末造] (1)末世时产生。(2)不重要的东西。[末叶] (1)一个世纪或朝代的最后阶段。(2)后代子孙。
小小:xiǎo 1、<形>小。《曹刿论战》:『小大之狱,虽不能察,必以情。』2、<形>年纪幼小;排行在后的。《柳毅传》:『洞庭龙君小女也。』3、<形>地位低下的。《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》:『愿为小相焉。』[又] 〈形意动〉认为……小。《孟子·尽心上》『孔子登东山而小鲁。』4、<动>小看;轻视。《盐铁论·利议》:『心卑卿相,志小万乘。』[小可] (1)对年辈相近的人自称;谦称。(2)次要的;一般的。[小生] (1)年轻读书人;年轻人。(2)旧时读书人谦称自己。(3)戏曲中扮演青年男子的配角。
子子:zǐ 1、<名>婴儿。《荀子·劝学》:『干、越。夷貉之子,生而同声,长而异俗。』2、<名>孩子。《桃花源记》:『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。』[又] 〈名意动〉以……为子。《赵威后问齐使》:『此二士弗业,一女不朝,何以王齐国、子万民乎?』3、<名>儿子或女儿。《石钟山记》:『而长子迈将赴饶之德兴尉。』4、<名>对人的尊称。多指男子,相当于『您』。《为学》:『子何恃而往?』5、<名>泛指人。《过秦论》:『然陈涉瓮牖绳枢之子,甿隶之人,而迁徏之徒也。』6、<名>特称孔子。《〈论语〉十则》:『子曰:「岁寒,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。」』7、<名>地支的第一位。《观巴黎油画记》:『光绪十六年春闰二月甲子,余游巴黎蜡人馆。』8、通『仔』。作『仔细』的语素。《熟读精思》:『详缓看字,子细分明读之。』
予予:《子集上·亅字部》《唐韵》余吕切《集韵》《韵会》演女切《正韵》弋渚切,□音与。赐也。《诗·小雅》君子来朝,何锡予之。《周礼·春官》内史掌王八枋之灋,七曰予,八曰夺。通作与。又《博雅》大予,乐名。〈注〉汉明帝永平三年秋八月戊辰,改大乐为大予乐。又《广韵》弋诸切《正韵》羊诸切。□与余同。我也。《郭忠恕·佩觿集》予读若余。本无余音,后人读之也。《颜师古·刊谬正俗》曲礼,予一人。郑康成注:余予古今字。因郑此说,学者遂皆读予为余。尔雅:卬,吾,台,予,朕,身,甫,余,言,我也。此则予之与余,但义训我,非同字也。《说文》:予,相推予也。余,词之舒也。各有意义,本非古今字别也。正观诗赋,予无余音。又《吴棫·韵补》予当读与。诗或敢侮予,将伯助予。楚辞:目眇眇兮愁予,何寿夭兮在予。皆无余音。
末末:《辰集中·木字部》《唐韵》《集韵》莫拨切《韵会》莫曷切《正韵》莫葛切,□瞒入声。《说文》木上曰末。从木,一在其上,谓木杪也。《礼·曲礼》献杖者执。末《玉篇》端也,颠也,尽也。《广韵》无也,弱也,远也。又终也。《书·立政》我则末惟成德之彦。又勿也。《礼·文王世子》命膳宰曰:末有原。又薄也。《左传·昭十四年》三数叔鱼之恶,不为末减。又四肢曰末。《左传·昭元年》风淫末疾。又商贾曰末。《史记·秦琅邪颂》上农除末,黔首是富。又太末,县名。《前汉·地理志》属会稽郡。又且末,国名。见《前汉·西域传》。又山名。《山海经》末山多赤金。又姓。《统谱》秣陵之后改为末氏。又《集韵》《正韵》莫狄切,音觅。《荀子·礼论篇》丝末。〈注〉与幦同。又叶莫结切,音蔑。《屈原·九歌》桂櫂兮兰枻,□冰兮积雪。采薛荔兮水中,搴芙蓉兮木末。又叶没各切,音莫。《苏辙·偶作诗》重门闭不开,鸣鸟相呼乐。晨晖转帘影,微风响秋末。考证:(且末,国名。见《前汉·西域传》。)谨照原文且改且。
小小:《寅集上·小字部》《唐韵》《集韵》《韵会》私兆切《正韵》先了切,□萧上声。《说文》物之微也。从八从亅。见而分之。《徐曰》亅,始见也。八,分也。始可分别也。《玉篇》细也。《易·系辞》其称名也小,其取类也大。《左传·襄三十一年》君子务知大者远者,小人务知小者近者。又《周礼·天官》有小卿,副贰,大卿,即小宰等也。又狭隘也。《书·仲虺之诰》好问则裕,自用则小。又轻之也。《左传·桓十三年》莫敖狃於蒲骚之役,将自用也,必小罗。又《诗·邶风》愠于羣小。〈注〉小,衆[音zhòng]妾也。又《韵辑》白小,鱼名。又叶苏计切,音细。《白居易·忏悔偈》无始劫来,所造诸罪。若轻若重,无大无小。了不可得,是名忏悔。
子子:《寅集上·子字部》《唐韵》即里切《集韵》《韵会》《正韵》祖似切,□音梓。《说文》十一月阳气动,万物滋入,以为称。《徐锴曰》十一月夜半,阳气所起。人承阳,故以为称。又《广韵》息也。《增韵》嗣也。《易·序卦传》有男女,然后有夫妇。有夫妇,然后有父子。《白虎通》王者父天母地曰天子。天子之子曰元子。《书·顾命》用敬保元子钊。又《仪礼·丧服》诸侯之子称公子。又凡适长子曰冢子,即宗子也。其适夫人之次子,或衆[音zhòng]妾之子,曰别子,亦曰支子。《礼·曲礼》支子不祭,祭必告於宗子。又男子之通称。《颜师古曰》子者,人之嘉称,故凡成德,谓之君子。《王肃曰》子者,有德有爵之通称。又自世妇以下自称曰婢子,见《礼记·曲礼》。又卿之妻曰内子。《仪礼·有司彻注》内子不荐笾。又《礼·檀弓》兄弟之子犹子也。又《前汉·严助传注》令子出就妇家为赘壻,曰赘子。又人君爱养百姓曰子。又辰名。《尔雅·释天》太岁在子曰困敦。《前汉·律正志》孳萌於子。又《礼·王制》公侯伯子男,凡五等。〈疏〉子者,奉恩宣德。又左庶子,中庶子,官名。又国名。《括地志》子城,在渭州莘城县。又长子,县名。周史辛甲所封,后为赵邑,属上党。又姓。《史记·殷本纪》契,母吞鳦子而生,故曰子氏。又复姓。《左传》郑大夫子人氏,鲁大夫子服氏,子家氏。又子细,犹分别。《北史·源思礼传》为政当举大纲,何必太子细也。《正字通》子读若荠,方语别也。俗作仔细。又去声,才四切。《中庸》子庶民也。徐邈读。又与慈通。《礼·乐记》易直子谅之心,油然生矣。《韩诗外传》子谅作慈良。又叶济口切,音走。《前汉·班固叙传》侯王之祉,祚及孙子。公族蕃衍,枝叶畅茂。茂音某。又叶子德切,音则。《诗·豳风》既取我子,无毁我室。《杨慎·古音丛目》与朱传同。考证:(女子亦称子。《礼·曲礼》夫人自称曰婢子。)谨按自称曰婢子乃世妇以下之称,非夫人也。夫人自称曰小童,不曰婢子。据改自世妇以下自称曰婢子,见礼记曲礼。(《尔雅·释岁》太岁在子曰困敦。)谨照原书释岁改释天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