基本信息
成语拼音:yǔ yáng pí gǔ
成语注音:ㄧㄩˊ ㄧㄤˊ ㄅㄧˇ ㄍㄨˇ
成语简拼:YYPG
感情色彩:中性成语
成语结构:偏正式成语
常用程度:生僻成语
产生年代:古代成语
成语繁体:漁陽鞞皷
成语解释
指公元755年安禄山于渔阳举兵叛唐事。鞞鼓,骑兵用的小鼓。后亦用为外族侵略之典。
成语用法
作宾语、定语;指发生战事
近义词
渔阳鼙鼓
成语接龙
1、渔阳鞞鼓→鼓角齐鸣→鸣鼓而攻→攻疾防患→患难与共→共为唇齿→齿牙余惠→惠而不费→费财劳民→民保于信→信以为真→真伪莫辨→辨物居方→方便之门→门衰祚薄→薄物细故→故态复作→作舍道边→边尘不惊→惊惶失措→措置裕如→如雷灌耳→耳听心受→受宠若惊→惊心动魄
2、渔阳鞞鼓→鼓睛暴眼→眼不着砂→砂里淘金→金尽裘弊→弊衣疏食→食甘寝宁→宁缺勿滥→滥竽充数→数不胜数→数见不鲜→鲜廉寡耻→耻言人过→过隙白驹→驹留空谷→谷父蚕母→母难之日→日昃不食→食马留肝→肝脑涂地→地上天宫→宫车晏驾→驾鹤西游→游思妄想→想方设法
3、渔阳鞞鼓→鼓乐喧天→天崩地陷→陷入僵局→局外之人→人死留名→名流巨子→子夏悬鹑→鹑衣鹄面→面红颈赤→赤贫如洗→洗垢匿瑕→瑕瑜互见→见素抱朴→朴素无华→华屋山丘→丘山之功→功盖天下→下情上达→达权知变→变脸变色→色若死灰→灰头土面→面从腹诽→诽誉在俗
4、渔阳鞞鼓→鼓盆之戚→戚戚具尔→尔汝之交→交相辉映→映雪读书→书香门户→户枢不蝼→蝼蚁贪生→生而知之→之死靡他→他山之石→石泐海枯→枯木逢春→春寒料峭→峭论鲠议→议论纷错→错落有致→致远任重→重于泰山→山重水复→复蹈前辙→辙乱旗靡→靡所适从→从容应对
成语造句
(1)安琪写不出成语“渔阳鞞鼓”的拼音。
(2)草稿本的第三页赫然是“渔阳鞞鼓”几个大字。
(3)成语渔阳鞞鼓的形成和名人有关。
(4)楚楚不会写成语“渔阳鞞鼓”的最后一个字。
(5)汉宸叔叔给凌聪和麦菀讲述了“渔阳鞞鼓”的成语故事。
(6)罗城县民族中学的东门老师在黑板上写上了成语“渔阳鞞鼓”。
成语出处
唐·白居易《长恨歌》:『渔阳鞞鼓动地来,惊破《霓裳羽衣曲》。』
现代字典
康熙字典
渔渔:yú 1、<动>捕鱼。《醉翁亭记》:『临溪而渔,溪深而鱼肥。』2、<名>渔夫。《滕王阁序》:『渔舟唱晚,响穷彭蠡之滨。』3、<名>渔船。《舟夜书所见》:『月墨见渔灯。』4、<动>掠夺。《商君书·修权》:『隐下而渔百姓。』[渔夺] 掠夺。[渔利] 用不正当的手段谋利。
阳阳:yáng 1、<名>太阳;阳光。沈约《齐故安陆昭王碑文》:『乃暴以秋阳,威以夏日。』2、<名>山的南面,水的北面。《登泰山记》:『泰山之阳,汶水西流。』3、<形>温暖。《长歌行》:『阳春布德泽,万物生光辉。』4、<动>装作;假装。《记王忠隶公翱事》:『皆阳应曰:「诺」。』5、<名>古代哲学概念,与『阴』相对。
鼓鼓:gǔ 1、<名>鼓,一种打击乐器。《庄暴见孟子》:『百姓闻王钟鼓之音,管籥之音。』2、<名>鼓乐声。《石钟山记》:『噌吰如钟鼓不绝。』3、<名>战鼓。《赤壁之战》:『瑜等率轻锐继其后,雷鼓大进。』4、<动>击鼓进军。《曹刿论战》:『战于长勺。公将鼓之。』5、<动>弹奏、敲击(乐器)。《庄暴见孟子》:『何以能鼓乐也?』《廉颇蔺相如列传》:『秦王与赵王会饮,令赵王鼓瑟。』6、<动>挥动;振动。《信陵君窃符救赵》:『臣乃市井鼓刀之屠。』《石钟山记》:『微风鼓浪,水石相搏。』7、<动>隆起;凸出。《中山狼传》:『遂鼓吻奋爪以向先生。』8、<量>古代夜间计时单位『更』的代称,一鼓即一更。《李愬雪夜入蔡州》:『四鼓,愬至城下,无一人知者。』
渔渔:《巳集上·水字部》《唐韵》语居切《集韵》《韵会》《正韵》牛居切,□音鱼。《说文》捕鱼也。《易·系辞》以佃以渔。又侵取无择曰渔。《礼·坊记》诸侯不下渔色。〈注〉渔色,取象捕鱼,然中纲取之,是无所择。又或作䱷。《周礼·天官》䱷人掌以时䱷。又水名,在渔阳。《水经注》渔水,出县东南。又姓,宋渔仲修。又《集韵》《正韵》□牛据切,音御。义同。《韵会》本作□。《徐曰》从二鱼,鱼多也。篆文从省。
阳阳:《戌集中·阜字部》与阳同。见《字汇补》□字注。(阳)(古文)《唐韵》与章切《集韵》《韵会》余章切《正韵》移章切,□音羊。《玉篇》营天功,明万物谓之阳。《说文》高明也。又日也。《诗·小雅》湛湛露斯,匪阳不曦。〈传〉阳,日也。《左传·文四年》天子当阳。《礼·祭义》殷人祭其阳。〈注〉阳谓日中时也。《孟子》秋阳以暴之。又《楚辞·远游》集重阳,入帝宫。〈注〉积阳为天,天有九重,故曰重阳。又《玉篇》双也。又月建。《尔雅·释天》十月为阳。《诗·小雅》岁亦阳止。又《尔雅·释天》春为青阳。〈注〉气清而温阳。又《尔雅·释天》太岁在癸曰昭阳。又五月五日曰端阳,九月九日曰重阳,见《月令广义》。又《尔雅·释山》山西曰夕阳,山东曰朝阳。《诗·大雅》度其夕阳。〈又〉梧桐生矣,于彼朝阳。又水北也。《诗·大雅》在洽之阳。《谷梁传·僖二十八年》水北为阳。又《释名》丘高曰阳丘,体高近阳也。又《诗·豳风》我朱孔阳。〈传〉阳,明也。又《玉篇》清也。又《诗·周颂》龙旗阳阳。〈传〉阳阳,言有文章也。又《诗·王风》君子阳阳。〈传〉阳阳,无所用其心也。又《周礼·地官·大司徒》以阳礼敎让,则民不争。〈注〉阳礼谓乡射饮酒之礼。又国名。《春秋·闵二年》齐人迁阳。〈注〉阳,国名。《战国策》塞漏舟而轻阳侯之波。〈注〉博物志,晋阳国侯溺水,因为大海之神。又《春秋·昭十二年》齐高偃帅师纳北燕伯于阳。〈注〉阳即唐,燕别邑,中山有唐县。又县名。《史记·高祖纪》西过高阳。〈注〉属□留。又关名。《前汉·西域传》去阳关七千八百二里。又《左传·昭二十四年》公孙于齐,次于阳州。又阳城,山名。汉为县,属颍川郡。又古帝号。《史记·五帝纪》帝颛顼高阳氏。又《释名》立人,象人立也。或曰阳门,在前曰阳,两旁似门也。又《玉篇》伤也。又《庄子·达生篇》西北方之下者,则泆阳处之。〈注〉泆阳,鬼名。又《抱朴子·登涉篇》山中树能人语者,非树能语也,其精为之,名曰云阳。又昌阳,菖蒲别名。《韩愈·进学解》昌阳引年。又姓。《史记·司马相如子虚赋》阳子骖[音cān]乗[音chéng]。〈注〉古仙人阳陵。《广韵》周景王封少子於阳樊,后裔因邑命氏。又汉复姓,有二十二氏:欧阳、高阳、青阳、孙阳、子阳、周阳、泾阳、偪阳、梗阳、戏阳、鲑阳、叶阳、陵阳、鲜阳、栎阳、濮阳、太阳、老阳、安阳、成阳、朱阳、索阳。又通作扬。《礼·玉藻》盛气颠实扬休。〈注〉颠,读为阗。扬,读为阳。盛身中之气,使之阗满其息,若阳气之体物也。《释名》阳,扬也,气在外发扬也。又与佯同。《礼·檀弓》阳若善之。《前汉·高帝纪》阳尊怀王为义帝,实不用其命。又音肠。《尔雅·释诂》阳,予也。〈注〉鲁诗云:阳如之何,今巴濮之人自呼阿阳。〈疏〉汉书艺文云:鲁申公为诗训,故是为鲁诗。其经云:阳如之何,申公以阳为予,故引之。《释文》阳,音肠。《五音集韵》俗作□。《字汇》俗作阦。《字汇补》亦作□阳氜。
鞞鞞:《戌集中·革字部》《唐韵》幷[同并]顶切《集韵》《韵会》补鼎切,□音□。《说文》刀室也。《玉篇》刃削也。《诗·小雅》鞞琫有珌。〈传〉鞞,容刀鞘也。〈疏〉古之言鞞,犹今之言鞘。又《大雅》鞞琫容刀。〈传〉下曰鞞,上曰琫。又《广韵》幷[同并]弭切《集韵》《韵会》补弭切《正韵》补委切,□音俾。义同。《扬子·方言》刃削,自关而西谓之鞞。〈注〉鞞,方婢反。又《广韵》府移切,音□。牛鞞,县名,在蜀。《前汉·地理志》犍为郡牛鞞县。〈注〉孟康曰:鞞音髀。师古曰:必尔反。又《集韵》蒲糜切,音皮。本作郫。详邑部郫字注。又《广韵》部迷切《集韵》《韵会》骈迷切,□音椑。《诗·周颂·应田县鼓传》应,鞞鼓也。《礼·月令》命乐师修鞀鞞鼓。〈疏〉释名,鞞,助也。裨助鼓节。《广韵》本作鼙。《集韵》或作□。
鼓鼓:《亥集下·鼓字部》《唐韵》工户切《集韵》《韵会》果五切《正韵》公土切,□音古。革音之器。伊耆氏造鼓。《说文》鼓,郭也。春分之音,万物郭皮甲而出,故谓之鼓。《徐锴曰》郭者,覆冒之意。《玉篇》瓦为椌,革为面,可以击也。乐书,鼓所以检乐,为羣音长。《周礼·地官·鼓人》掌敎六鼓。〈注〉六鼓:靁鼓八面,灵鼓六面,路鼓四面,鼖鼓,皋鼓,晋鼓,皆两面。又夏后氏足鼓,置鼓於趺上,谓之节鼓。殷楹鼓,以柱贯中,上出而树之也。周县鼓,植簨虡而县之也。又星名。《尔雅·释天》河鼓谓之牵牛。《郭注》荆楚人呼牵牛为担鼓。担者,荷也。又《前汉·五行志》天水冀南山大石鸣,曰石鼓,鸣则有兵。又国名。春秋鼓国,白狄别种。《左传·昭二十三年》晋袭鼓,灭之。《后汉·郡国志》钜鹿下曲阳有鼓聚,故翟鼓子国。又量名。《礼·曲礼》献米者操量鼓。《广雅》斛谓之鼓。《荀子·富国篇》瓜桃枣李,一本数以盆鼓。〈注〉鼓,量也。谓数度以盆量也。又《后汉·东夷传》扶余国,正月,国中连日大会饮乐,名曰迎鼓。《集韵》俗作皷,非是。考证:(乐器,鼓所以检乐,为羣音长。)谨按玉篇无此文,语见韵会引乐书。谨改乐器为乐书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