基本信息
成语拼音:yǒu wén bì lù
成语简拼:YWBL
感情色彩:中性成语
成语结构:紧缩式成语
常用程度:常用成语
产生年代:近代成语
成语繁体:有聞必録成语辨形必,不能写作『笔』。成语谜语新闻记者
成语解释
闻:听到的;录:记录。听到什么,不管对不对,全都记录下来。
成语用法
作谓语、定语;指记者
近义词
有案可稽
反义词
听而不闻、充耳不闻
成语示例
(1)小说的功效原来在借部分以暗示全体,既不是新闻纸的有闻必录,也不同于历史的不能放过巨奸大憝。▼茅盾《从牯岭到东京》
成语造句
(1)草稿本的第三页写着“有闻必录”几个大字。
(2)敏敏写不出成语“有闻必录”的拼音。
(3)小赫不会写成语“有闻必录”的最后一个字。
(4)炎陵县第一中学的佛老师在黑板上写上了成语“有闻必录”。
(5)钟毅哥哥给馨琯和雨裕介绍了“有闻必录”的成语典故。
(6)在去往泰晤士小镇之前,顿爷爷给他的孙女讲述了『有闻必录』的历史典故
(7)有闻必录或并无能力的话,都不是向上的负责的记者所该采用的口头禅。见鲁迅《且介亭杂文二集·论人言可畏》。
(8)小说的功效原来在借部分以暗示全体,既不是新闻纸的有闻必录,也不同于历史的不能放过巨奸大憝。见茅盾《从牯岭到东京》。
成语出处
清·张春帆《宦海》第十一回:『不过照着有闻必录的例儿,姑且的留资谈助。』
现代字典
康熙字典
有有:yǒu 1、<动>与『无』相对。《论语》:『有朋自远方来,不亦乐乎。』2、<动>占有。《鸿门宴》:『沛公欲王关中,使子婴为相,珍宝尽有之。』3、<动>掌握。《察今》:『有道之士,贵以近知远。』4、<形>富有。《货殖列传序》:『礼生于有而废于无。』5、<名>收获;出产的东西。《捕蛇者说》:『退而甘食其土之有。』6、<连>或者。《得道多助,失道寡助》:『故君子有不战,战则必胜。』7、<助>用在动词前,以助语气。《少年中国说》:『干将发硎,有作其芒。』酉yòu 1、<副>通『又』,表示进一层。《劝学》:『虽有槁暴,不复挺者,輮使之然也。』2、<连>通『又』,用于整数与零数之间。《陈情表》:『臣密今年四十有四。』[有间] (1)时间很短;一会儿。(2)有缝隙。(3)有仇怨;有矛盾。[有司] 古代设官分职,各有专司,做具体工作。后泛指官吏。
闻闻:wén 1、<动>听见;听到。《木兰诗》:『不闻机杼声,惟闻闻女叹息。』2、<动>听说;得知。《殽之战》:『寡君闻吾子将步师出于敝邑,敢犒从者。』3、<动>报告;上报。《童区寄传》:『愿以闻于官。』4、<名>见闻;知识。《屈原列传》:『博闻强志,明于治乱。』5、<名>名声;名誉。《论语》:『四十、五十而无闻焉,斯亦不足畏也已。』6、<动>闻名;传扬。《出师表》:『不求闻达于诸侯。』
必必:bì 1、<形>一定;必然。《论语十则》:『人无远虑,必有近忧。』2、<副>一定会。《廉颇蔺相如列传》:『我见相如,必辱之。』3、<副>果真,如果。《廉颇蔺相如列传》:『王必无人,臣愿奉璧往使。』4、<动>一完定执行或实行。《韩非子·五蠹》:『罚莫如重而必,使民畏之。』5、<动>坚决做到。《韩非子·显学》:『无参验而必之者,愚也。』
录录:lù 1、<动>记录;记载。《公羊传·隐公十年》:『《春秋》录内而略外。』2、<动>抄写;抄录。《送东阳马生序》:『每假借于藏书之家,手自笔录。』3、<动>记;惦记。《孔雀东南飞》:『君既若见录,不久望君来。』4、<动>总领。《三国志·诸葛亮传》:『亮以丞相录尚书事。』5、<名>记载的言行和事物的册籍。《<指南录>后序》:『庐陵文天祥自序其诗,名曰《指南录》。』6、<动>采纳。《曲突徙薪》:『灼烂者在于上行,余各以功次坐,而不录言曲突者。』
有有:《辰集上·月字部》(古文)《唐韵》云久切《集韵》《韵会》《正韵》云九切,□音友。《说文》不宜有也。《春秋传》曰:日月有食之。从月又声。《九经字样》有,从月。从冃,伪。又《玉篇》不无也。《易·大有疏》能大所有。又《系辞》富有之谓大业。又《诗·商颂》奄有九有。〈传〉九有,九州也。又《左传·桓三年》有年。〈注〉五谷皆熟书有年。又《玉篇》果也,得也,取也,质也,寀也。又姓。《论语》有子。〈注〉孔子弟子有若。又《集韵》尤救切。与又通。《书·尧典》朞三百有六旬有六日。《诗·邶风》不日有曀。〈注〉有,又也。又《韵补》叶羽轨切。《前汉·叙传》文艳用寡,子虚乌有。寄言淫丽,托风终始。又叶演女切。《徐干·齐都赋》主人盛飨,期尽所有。三酒既醇,五齐惟醹。
闻闻:《未集中·耳字部》《唐韵》《集韵》□无分切,音文。《说文》知闻也。《书·尧典》帝曰:兪,予闻如何。《礼·少仪》闻始见君子者。〈疏〉谓作记之人,不敢自专制其仪,而传闻旧说,故云。又《礼·玉藻》凡於尊者,有献而弗敢以闻。《前汉·武帝纪》举吏民能假贷贫民者以闻。又姓。《正字通》宋咸平进士闻见。明尚书闻渊。又闻人,复姓。《后汉·灵帝纪》太仆沛国闻人袭为太尉。〈注〉姓闻人,名袭,风俗通曰:少正卯,鲁之闻人,其后氏焉。又兽名。《山海经》杳山有兽焉,其状如彘,黄身白头白尾,名曰闻□,见则天下大风。又《广韵》亡运切《集韵》《韵会》《正韵》文运切,□音问。《韵会》声所至也。《诗·小雅》声闻于天。《书·吕□》□发闻惟腥。《释文》闻,音问,又如字。又《广韵》名达。《书·微子之命》尔惟践修厥猷,旧有令闻。《诗·大雅》令闻令望。《朱注》令闻,善誉也。又通作问。《前汉·匡衡传》淑问扬乎疆外。又《韵补》叶无沿切,音近眠。《楚辞·九章》孤臣唫而擦泪兮,放子出而不还。孰能思而不隐兮,昭彭咸之所闻。还音旋。
必必:《卯集上·心字部》《唐韵》□吉切《集韵》《韵会》《正韵》璧吉切,□音毕。《说文》分极也。从八戈。戈亦声。《赵宧光笺》弋犹表识也,分极犹畺界也,故从八弋。又定辞也。《诗·齐风》取妻如之何,必告父母。又专也。《扬子·太□经》赤石不夺,节士之必。〈注〉石不可夺坚,丹不可夺赤,犹节士之必专也。又期必也。《论语》子绝四,毋意,毋必。又审也。《后汉·刘陶传》所与交友,必也同志。又果也。《后汉·宣帝纪赞》孝宣之治,信赏必罚。又必育,人名。燧人氏之佐也。《羣辅录》必育受税俗。〈注〉受赋税及徭役,所宜施为也。又《字汇补》赤犮必力。山名。河水所出也。见僧宗泐记。又《古今字考》幷[同并]列切,音縪。组也。《周礼·冬官考工记》玉人之事,天子圭中必。〈注〉谓以组约其中央,以备失坠。◎按周礼考工释文,必即组也,读如縪者,俗读之也。弓檠之□从韦,正伪欲举以驳《说文》,迂矣,当以《说文》为正。又按必字不从心,《字汇》幷[同并]入心部。《正字通》因之,取其形似,便於检阅尔。
录录:《戌集上·金字部》《唐韵》力玉切《集韵》《韵会》龙玉切,□音六。《说文》金色也。又《玉篇》贝文也。又《说文》借钞写字也。《正字通》誊写曰录。又《集韵》一曰采也。《公羊传·成九年》录伯姬也。〈注〉取也。又《集韵》记也。《公羊传·隐十年》春秋录内而略外。《礼·檀弓》爱之,斯录之矣。又《增韵》齿也,总也。《前汉·于定国传》万方之事,大录于君。〈注〉大录,总录也。又录事,官名。《职官要录》总录衆[音zhòng]事。又内录,录尚书事也。《晋书·桓温传》固让内录。又籍也。《周礼·天官·职币》皆辨其物,而奠其录。〈注〉定其录籍。又《正字通》书篇名。梁阮孝绪撰七录十二卷,一经典,二传说,三子兵书,四文集,五术伎名内篇,六佛法,七仙道名外篇。赵岐有三辅决录。陶潜有圣贤羣辅录。宋诸儒有语录,名臣言行录。又第也。《吴语》今大国越录。〈注〉第也。又目录,书?白苣恳病!妒む{风·干旟疏》乡射目录。又姓。《正字通》颛顼师录图。一曰绿图。又《韵会》检束也。《荀子·修身篇》程役而不录。又与麓通。《书·舜典纳于大麓传》麓,录也。纳舜使大录万几之政。又《字汇补》借作绿。刃名。《荀子·性恶篇》文王之录。〈注〉与绿同。以色为名。又《韵会》《正韵》□卢谷切,音禄。录录,不自异也。《史记·平原君传》公等录录。《前汉·萧何传》当时录录,未有奇节。〈注〉录录,犹鹿鹿。言在凡庶之中也。又《灌夫传》此特帝在即录录。〈注〉录录,言循衆[音zhòng]也。又《集韵》《韵会》《正韵》□良据切,音虑。宽省也。《扬子·太□经》蹛于狴狱,三岁见录。《王涯说》通作虑。《前汉·隽不疑传》录囚徒。《师古注》省录之,知情状有冤滞与不。今云虑囚。本录之去声。力具切。俗讹遂为虑,失其原矣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