基本信息
成语拼音:yǎ zǐ chī huáng lián
成语注音:ㄧㄚˇ ㄗㄧˇ ㄔㄧ ㄏㄨㄤˊ ㄌㄧㄢˊ
成语简拼:YZCHL
感情色彩:贬义成语
成语结构:主谓式成语
常用程度:常用成语
产生年代:古代成语
成语繁体:啞子喫黄連成语法文être obligé de dévorer ses larmes amères
成语解释
歇后语:。比喻有苦说不出。
成语用法
作宾语、定语;指有苦说不出
近义词
哑子吃黄连,说不出的苦、哑巴吃黄连,有苦说不出、有苦难言
成语示例
(1)曾朴《孽海花》第八回:『只苦我国不知地理,哑子吃黄连,说不出的苦。』
(2)…良了。然而这个却又毫无凭据的,不好去讨。只好哑子吃黄连,自家心里苦罢了。』我听了一番话,也不觉为之长…——晚清·吴趼人《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》
(3)…此多有胎孕,十发九中。那妇女中识廉耻的,好似哑子吃黄连,苦在心头,不敢告诉丈夫。有那一等无耻淫荡的…——明·冯梦龙《醒世恒言》
成语造句
(1)本子的封面上写着“哑子吃黄连,说不出的苦”几个大字。
(2)逗逗写不出成语“哑子吃黄连,说不出的苦”的拼音。
(3)飞飞不会写成语“哑子吃黄连,说不出的苦”的最后一个字。
(4)邱阿姨给女儿和她的小同学讲解了“哑子吃黄连,说不出的苦”的成语典故。
(5)营门前学校的仰老师在黑板上写上了成语“哑子吃黄连,说不出的苦”。
(6)本子的第二页赫然是“哑子吃黄连”几个大字。
(7)仁和中学校的郜老师在黑板上写上了成语“哑子吃黄连”。
(8)宗阿姨给笔笔和他的同学介绍了“哑子吃黄连”的历史故事。
(9)那妇女中识廉耻的,好似哑子吃黄连,苦在心头,不敢告诉丈夫。
(10)这姓褚的老者却自知满不是那回事,当真是哑子吃黄连,说不出的苦。
(11)曾朴《孽海花》第八回:『只苦我国不知地理,哑子吃黄连,说不出的苦。』。
(12)前往随州市实验高级中学的公交车上,锦烁大哥哥给高卉和朋丽讲了『哑子吃黄连,说不出的苦』的典故。
成语出处
江东老蟫《京本通俗小说·错斩崔宁》:『哑子漫尝黄蘖味,难将苦口对人言。』
现代字典
康熙字典
黄连黄连:[huánglián] (1)一种多年生草本植物(Coptis chinensis),羽状复叶,花小,白色,根茎味苦,是健胃药,并有抗菌消炎的作用。黄连苦杕大亨历。――明·刘基《诚意伯刘文成公文集》。(2)黄连属植物的泛称。云南黄连。(3)黄连、三角叶黄连和云南黄连的根状茎,用作中药,用于清热燥湿,泻火,解毒。
哑子哑子:[yǎzi] 哑巴。
哑哑:一、yǎ(1)由于生理缺陷或疾病而不能说话:聋哑◇哑剧;哑口无言。(2)嗓子干涩发不出声音或发音低而不清楚:沙哑;哑嗓子;嗓子都喊哑了。(3)因发生故障,炮弹、子弹等打不响:哑炮;哑火。二、yā同『呀』。
子子:zǐ 1、<名>婴儿。《荀子·劝学》:『干、越。夷貉之子,生而同声,长而异俗。』2、<名>孩子。《桃花源记》:『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。』[又] 〈名意动〉以……为子。《赵威后问齐使》:『此二士弗业,一女不朝,何以王齐国、子万民乎?』3、<名>儿子或女儿。《石钟山记》:『而长子迈将赴饶之德兴尉。』4、<名>对人的尊称。多指男子,相当于『您』。《为学》:『子何恃而往?』5、<名>泛指人。《过秦论》:『然陈涉瓮牖绳枢之子,甿隶之人,而迁徏之徒也。』6、<名>特称孔子。《〈论语〉十则》:『子曰:「岁寒,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。」』7、<名>地支的第一位。《观巴黎油画记》:『光绪十六年春闰二月甲子,余游巴黎蜡人馆。』8、通『仔』。作『仔细』的语素。《熟读精思》:『详缓看字,子细分明读之。』
吃吃:chī 1、<动>口吃。《史记·张丞相传》:『(周)昌为人吃,又盛怒,曰:「臣口不能言,然臣期期知其不可。」』2、<象>笑声。蒲松龄《聊斋志异·婴宁》:『但闻室中吃,皆婴宁笑声。』3、<动>进食。贾谊《新书·耳痹》:『越王之穷,至乎吃山草。』4、<动>感受;蒙受。《京本通俗小说·错斩崔宁》:『半夜敲门不吃惊。』5、<介>表示被动。《智取生辰纲》:『连累我们也吃你说了几声。』[吃官司] 指被控告受处罚或关在监狱里。[吃嘴] 贪吃。
黄黄:huáng 1、<名>黄色。《桃花源记》:『黄发垂髫,并怡然自得。』[又] 〈名〉黄色的东西。《芋老人传》:『或绾黄纡紫,或揽辔褰帷。』《促织》:『蟹白栗黄,备极护爱。』[又] 〈形〉枯黄。《诗经·氓》:『桑之落矣,其黄而陨』2、<名>黄帝的简称。《史记·韩非列传》:『归本于黄老。』3、<名>古代指三岁以下的幼儿。《旧唐书·食货志》:『男女始生者为黄,四岁为小十六为中,二十一为丁,六十为老。』4、<形>比喻事情落空。《红楼梦》:『又怕闹黄了宝蟾之事。』[黄榜] 皇帝的文告。因用黄纸书写而名。殿试后,朝廷发布的榜文也称为黄榜。[黄发] 黄灵高寿的象征,因以指老人。[黄封] 宫廷酿造的酒。因用黄罗帕封而名。也用以泛指美酒。[黄冠] 道士的巾冠,因以为道士的别称。[黄泉] (1)地下水。(2)墓穴。迷信说法的阴间。
连连:lián 1、<动>连接。《隆中对》:『东连吴会,西通巴蜀。』2、<副>连续;接连;多次。《张衡传》:『举孝廉不行,连辟公府不就。』3、<动>联合。《<指南录>后序》:『约以连兵大举。』4、<名>牵连。《狱中杂记》:『少有连,必多方钩致。』[连城] (1)连成一片的许多座城。(2)比喻物品贵重,价值胜许多座城。[边襟] (1)彼此心连心。(2)姊妹丈夫的互称。[连理枝] (1)两棵树的枝连生在一起。(2)喻相爱的夫妻。(3)喻兄弟。(4)词调名。
哑哑:《丑集上·口字部》《广韵》乌格切《集韵》乙格切《韵会》《正韵》乙革切,□音□。《说文》笑也。《易·震卦》笑言哑哑。〈疏〉哑哑,笑语之声也。《扬子·法言》或人哑尔笑曰:须以发策决科。《集韵》或作□。又《集韵》乙却切,音约。义同。又《集韵》《类篇》□遏鄂切,音恶。义同。《易林》凫雁哑哑,以水为宅,雌雄相和,心志娱乐。宅,达各切。又《广韵》乌下切《集韵》《正韵》倚下切《韵会》幺下切,□雅上声。《玉篇》不言也。《集韵》瘖也。《战国策》豫让吞炭为哑,变其音。《广韵》同瘂□。又《集韵》《正韵》於加切《韵会》幺加切,□音鸦。《集韵》哑呕,小儿学言。又《淮南子·原道训》乌之哑哑。《前汉·王吉射乌辞》乌乌哑哑。又《集韵》衣驾切,音亚。声也。《韩非子·难一篇》师旷曰:哑,是非君人者之言也。又《集韵》一曰鸟声。瘖字原从疒从奢。考证:(《集韵》瘏也。)谨照原文瘏也改瘖也。
子子:《寅集上·子字部》《唐韵》即里切《集韵》《韵会》《正韵》祖似切,□音梓。《说文》十一月阳气动,万物滋入,以为称。《徐锴曰》十一月夜半,阳气所起。人承阳,故以为称。又《广韵》息也。《增韵》嗣也。《易·序卦传》有男女,然后有夫妇。有夫妇,然后有父子。《白虎通》王者父天母地曰天子。天子之子曰元子。《书·顾命》用敬保元子钊。又《仪礼·丧服》诸侯之子称公子。又凡适长子曰冢子,即宗子也。其适夫人之次子,或衆[音zhòng]妾之子,曰别子,亦曰支子。《礼·曲礼》支子不祭,祭必告於宗子。又男子之通称。《颜师古曰》子者,人之嘉称,故凡成德,谓之君子。《王肃曰》子者,有德有爵之通称。又自世妇以下自称曰婢子,见《礼记·曲礼》。又卿之妻曰内子。《仪礼·有司彻注》内子不荐笾。又《礼·檀弓》兄弟之子犹子也。又《前汉·严助传注》令子出就妇家为赘壻,曰赘子。又人君爱养百姓曰子。又辰名。《尔雅·释天》太岁在子曰困敦。《前汉·律正志》孳萌於子。又《礼·王制》公侯伯子男,凡五等。〈疏〉子者,奉恩宣德。又左庶子,中庶子,官名。又国名。《括地志》子城,在渭州莘城县。又长子,县名。周史辛甲所封,后为赵邑,属上党。又姓。《史记·殷本纪》契,母吞鳦子而生,故曰子氏。又复姓。《左传》郑大夫子人氏,鲁大夫子服氏,子家氏。又子细,犹分别。《北史·源思礼传》为政当举大纲,何必太子细也。《正字通》子读若荠,方语别也。俗作仔细。又去声,才四切。《中庸》子庶民也。徐邈读。又与慈通。《礼·乐记》易直子谅之心,油然生矣。《韩诗外传》子谅作慈良。又叶济口切,音走。《前汉·班固叙传》侯王之祉,祚及孙子。公族蕃衍,枝叶畅茂。茂音某。又叶子德切,音则。《诗·豳风》既取我子,无毁我室。《杨慎·古音丛目》与朱传同。考证:(女子亦称子。《礼·曲礼》夫人自称曰婢子。)谨按自称曰婢子乃世妇以下之称,非夫人也。夫人自称曰小童,不曰婢子。据改自世妇以下自称曰婢子,见礼记曲礼。(《尔雅·释岁》太岁在子曰困敦。)谨照原书释岁改释天。
吃吃:《丑集上·口字部》《唐韵》《集韵》《韵会》□居乙切,音讫。《说文》言蹇难也。《史记·韩非传》非为人口吃,不能道说,而善着书。《前汉·周昌传》为人口吃。《唐史·拾遗》焦遂口吃,对客不出一言,醉后辄酬答如注射,时人目为酒吃。又与吃同。《新书·耳庳篇》越王之穷,至乎吃山草。又《集韵》欺讫切,音乞。吃吃,笑貌。
黄黄:《亥集下·黄字部》《唐韵》乎光切《集韵》《韵会》《正韵》胡光切,□音皇。《说文》地之色也。《玉篇》中央色也。《易·坤卦》黄裳元吉。象曰:黄裳元吉,文在中也。《文言》君子黄中通理。又《史记·天官书》日月五星所行之道曰黄道。又山名。《前汉·东方朔传》北至池阳,西至黄山。又黄河。《尔雅·释水》河出崑仑虚,色白,所渠幷[同并]千七百,一川色黄。又地名。《春秋·哀十四年》公会晋侯及吴子于黄池。〈注〉陈留封丘县南有黄亭。又国名。《左传·桓八年》楚子合诸侯于沈鹿,黄随不会。〈注〉黄国,今弋阳县。又州名。古邾国,汉西陵县,隋黄州。又县名。《前汉·地理志》黄县属东莱郡,内黄属魏郡,外黄属□留郡。〈注〉县有黄沟泽,故名。师古曰:惠公败宋师于黄,杜预以为外黄县东有黄城,即此地。又中黄,天子内藏。《后汉·桓帝纪》建和元年,芝生於黄藏府。又官名。《杜氏通典》乗[音chéng]黄令,晋官,主乗[音chéng]舆金根车。〈又〉晋以后,给事黄门侍郞,散骑常侍,俱属门下省,称曰黄散。又老人曰黄发。《礼·曲礼》君子式黄发。〈疏〉人初老则发白,太老则发黄。《尔雅·释诂》黄发齯齿鲐背耈老,寿也。〈疏〉寿考之通称。又小儿曰黄口。《淮南子·汜论训》古之伐国,不杀黄口。《高诱注》黄口,幼也。《唐开元志》凡男女始生为黄,四岁为小,十六为丁,六十为老。每岁一造计帖,三年一造户籍,即今之黄册也。又翠黄,飞黄,□马名。《淮南子·览冥训》青龙进驾,飞黄伏皁。《诗·鲁颂》有骊有黄。〈注〉黄騂曰黄。又鵹黄,鸟名。《尔雅·释鸟仓庚注》即鵹黄也。又黄目,卣罍类。《礼·郊特牲》黄目,郁气之上尊也。黄者,中也。目者,气之清明者也。又大黄,弩名。《太公·六韬》陷坚败强敌,用大黄连弩。《史记·李广传》以大黄射其裨将。又大黄,地黄,硫黄,雄黄,雌黄,□药名。又流黄,彩也。《古诗》少妇织流黄。《广雅》作留黄。又会稽竹簟供御,亦号流黄。《唐诗》珍簟冷流黄。又《正字通》贴黄,即古引黄。唐制,诏勑有更改,以纸贴黄,其表章略举事目,见於前封皮者,谓之引黄。后世即以引黄为贴黄,不用黄纸。又仓黄,急遽失措貌。《风土记》大雪被南越,犬皆仓黄吠噬。又《玉篇》马病色也。《尔雅·释诂》虺隤,黄病也。〈注〉皆人病之通名,而说者便以为马病。《诗·周南》我马虺隤。考证:(《前汉·东方朔传》北至河阳)谨照原文河阳改池阳。(《礼·曲礼》君子敬黄发。)谨照原文敬黄发改式黄发。(《淮南子·览冥训》青龙迎驾)谨照原文迎驾改进驾。
连连:《酉集下·辵字部》《唐韵》力延切《集韵》《韵会》陵延切《正韵》灵年切,□音涟。《说文》员连也。《玉篇》合也,及也。《广韵》续也,还也。《集韵》属也。《正韵》接也。《诗·大雅》执讯连连。《朱传》属续貌。《礼·王制》十国为连,连有帅。《齐语》四里为连,十连为乡。《后汉·韩康传》连徵不至。又姻亲为连。《史记·尉佗传》及苍梧秦王有连。〈注〉有连者,连姻也。又黏鸟曰连。《淮南子·览□训》连鸟于百仞之上。又连尹、连敖,皆楚官名。《左传·襄十五年》屈荡为连尹。《史记·淮阴侯传连敖注》楚司马官也。又连山,易名。《周礼·春官·大卜》掌三易之法,一曰连山。〈注〉其卦以纯艮为首,山上山下,是名连山。又铅之未链者曰连。《史记·货殖传》长沙出连锡。又祈连,山名。《前汉·霍去病传》出北地,至祈连山。〈注〉即天山也。又《韵会》州名。汉属桂阳郡,隋置连州。又姓。《左传·庄八年》齐有连称。又《集韵》《韵会》《正韵》□力展切,音敛。难也。《易·蹇卦》往蹇来连。〈注〉连,亦难也。又迟久之意。又《集韵》连彦切,音摙。《礼·玉藻》连用汤。〈注〉连,犹释也。以汤洗足垢,乾洁其体也。又《集韵》郞旰切,音烂。连石,山名。《淮南子·天文训》日至于连石。又叶离珍切,音邻。《陆云·夏府君诔》祈祈缙绅,泣涕留连。故作斯诔,着之不泯。泯音民。考证:(《史记·尉陀传》及苍梧秦王有连。〈注〉有连者,连姻也。)谨照原文尉陀改尉佗。(《前汉·霍光传》去北地,遂入祈连山。)谨照前汉书原文霍光改霍去病。去北地改出北地。遂入改至字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