基本信息
成语拼音:yǒu jiā wǔ yǐ
成语注音:ㄧㄡˇ ㄐㄧㄚ ㄨˊ ㄧˇ成语正音已,不能读作『jǐ』。
成语简拼:YJWY
感情色彩:中性成语
成语结构:联合式成语
常用程度:生僻成语
产生年代:古代成语
成语繁体:有加無已成语辨形已,不能写作『己』。
成语解释
已:停止。不断增加,没有停止。指不停地增加或事态发展越来越厉害。
成语用法
作谓语、宾语;指只有超过
近义词
有增无已、与日俱增
反义词
每况愈下
成语示例
(1)试想我们一年中生利之男子,应担负四十五元之人头税与外国,汝说可怕不可怕呢!这种人头税,还是有加无已的。▲孙中山《民族主义》
成语造句
(1)本子的封面上写着“有加无已”几个大字。
(2)杰杰写不出成语“有加无已”的拼音。
(3)说阿姨给兰兰和小朋友们讲解了“有加无已”的成语典故。
(4)小杰不会写成语“有加无已”的最后一个字。
(5)友谊县高中的渠老师在黑板上写上了成语“有加无已”。
(6)有两样东西,我们愈经常愈持久地加以思索,他们就愈使心灵充满日新又新、有加无已的景仰和敬畏:在我之上的星空和居我之上的道德法则。
(7)在去织金之前,禄姐姐给姐桧和妍曲讲了『有加无已』的典故。
(8)辛亥革命过后,民族危在旦夕、国家山河破碎、民众苦不聊生,日甚一日,有加无已。
(9)试想我们一年中生利之男子,应担负四十五元之人头税与外国,汝说可怕不可怕呢!这种人头税,还是有加无已的。见孙中山《民族主义》。
成语出处
《左传·昭公七年》:『寡君寝疾,于今三月矣,并走群望,有加而无瘳。』宋·陈亮《复杜伯高书》:『然而左右独以为不然,时以书相劳问,意有加而无已。』
现代字典
康熙字典
无已无已:[wúyǐ] (1)没有休止;不止。诛求无已。(2)不得已。
有有:yǒu 1、<动>与『无』相对。《论语》:『有朋自远方来,不亦乐乎。』2、<动>占有。《鸿门宴》:『沛公欲王关中,使子婴为相,珍宝尽有之。』3、<动>掌握。《察今》:『有道之士,贵以近知远。』4、<形>富有。《货殖列传序》:『礼生于有而废于无。』5、<名>收获;出产的东西。《捕蛇者说》:『退而甘食其土之有。』6、<连>或者。《得道多助,失道寡助》:『故君子有不战,战则必胜。』7、<助>用在动词前,以助语气。《少年中国说》:『干将发硎,有作其芒。』酉yòu 1、<副>通『又』,表示进一层。《劝学》:『虽有槁暴,不复挺者,輮使之然也。』2、<连>通『又』,用于整数与零数之间。《陈情表》:『臣密今年四十有四。』[有间] (1)时间很短;一会儿。(2)有缝隙。(3)有仇怨;有矛盾。[有司] 古代设官分职,各有专司,做具体工作。后泛指官吏。
加加:jiā 1、<动>浮夸;夸大其辞。《曹刿论战》:『牺牲玉帛,弗敢加也,必以信。』2、<动>加上;加于。《鸿门宴》:『樊哙覆其盾于地,加彘肩上,拔剑切而啖之。』3、<动>施加;施用。《廉颇蔺相如列传》:『强秦之所以不敢加兵谋赵者,徒以吾两人在也。』4、<动>施予;给予。《唐雎不辱使命》:『大王加惠,以大易小,甚善。』5、<动>增加;增益。《劝学》:『登高而招,臂非加长也,而见者远。』6、<形>厉害;更厉害。《<黄花冈七十二烈士事略>序》:『杌陧之象视清季有加。』7、<名>益处;好处。《鱼我所欲也》:『万钟于我何加焉。』8、<动>凌驾;欺凌。《论语·公治长》:『我不欲人之加诸我也。』9、<动>超过;胜过。《廉颇蔺相如列传》:『秦王竟酒,终不能加胜于赵。』10、<动>加以;予以。《过小孤山大孤山》:『尝加营葺,有碑载其事。』11、<副>更;更加。《游褒禅山记》:『盖其又深,则其至又加少矣。』12、<动>通『嘉』,嘉赏。李陵《答苏武书》:『闻子之归……无尺土之封加子之勤。』
无无:wú 1、<动>没有。《黔之驴》:『黔无驴,有好事者船载以入。』2、<副>不;别。《硕鼠》:『硕鼠硕鼠,无食我麦。』3、<连>不论;无论。《师说》:『是故无贵无贱,无长无少,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。』4、<形>贫穷;无资财。《货殖列传》:『礼生于有而废于无。』[无道] 行为暴虐,不施仁政。[无非] 无一不是;全部都是。[无几] (1)不多;很少。(2)没有希望。(3)不久。[无乃] 莫非;恐怕;岂不是。常与『乎』、『欤』等语气词配合使用,表示委婉的语气。
已已:yǐ 1、<动>停止。《<论语>十则》:『死而后已,不亦远乎?』《劝学》:『学不可以已。』2、<动>完毕;完了。《苏武传》:『剑斩虞常已。』3、<动>治愈;消除。《捕蛇者说》:『可以已大风、挛踠、瘘、疠。』4、<动>罢了;算了。《冯婉贞》:『诸君无意则已,诸君而有意,瞻予马首可也。』5、<副>已经。《察今》:『舟已行矣,而剑不行。』《垓下之战》:『汉皆已得楚乎?』6、<副>随后;随即。《项脊轩志》:『庭中始为篱,已为墙,凡再变矣。』7、<副>太;过于。《五人墓碑记》:『死而湮没不足道者,亦已众矣。』8、<介>通『以』。和『上』、『下』、『东』、『西』等连用,表示时间、方位、数量的界限。《活板》:『五代时始印五经,已后典籍皆为板本。』9、<助>同『矣』。《<论语>十则》:『有如周公之才之美,使骄且吝,其余不足观也已。』[已而] 过了不久。
有有:《辰集上·月字部》(古文)《唐韵》云久切《集韵》《韵会》《正韵》云九切,□音友。《说文》不宜有也。《春秋传》曰:日月有食之。从月又声。《九经字样》有,从月。从冃,伪。又《玉篇》不无也。《易·大有疏》能大所有。又《系辞》富有之谓大业。又《诗·商颂》奄有九有。〈传〉九有,九州也。又《左传·桓三年》有年。〈注〉五谷皆熟书有年。又《玉篇》果也,得也,取也,质也,寀也。又姓。《论语》有子。〈注〉孔子弟子有若。又《集韵》尤救切。与又通。《书·尧典》朞三百有六旬有六日。《诗·邶风》不日有曀。〈注〉有,又也。又《韵补》叶羽轨切。《前汉·叙传》文艳用寡,子虚乌有。寄言淫丽,托风终始。又叶演女切。《徐干·齐都赋》主人盛飨,期尽所有。三酒既醇,五齐惟醹。
加加:《子集下·力字部》《唐韵》古牙切《集韵》《韵会》《正韵》居牙切,□音家。《说文》语相增加也。从力口。《徐曰》会意。《尔雅·释诂》重也。〈注〉重□也。《玉篇》益也。《论语》又何加焉。又《广韵》上也,陵也。《论语》吾亦欲无加诸人。〈注〉陵也。又《增韵》施也,着也。《礼·冠义》醮於客位三加弥尊加有成也。又《韵补》叶居何切,音哥。《东方朔·七谏》蓬艾亲入御于牀第兮,马兰踸踔而日加。弃捐药芷与杜衡兮,余奈世之不知芳何。又叶居之切,音姬。《三略》柔有所设,刚有所施。弱有所用,强有所加。
无无:《卯集下·无字部》《唐韵》武夫切,音巫。《说文》□,亡也。奇字,无通□。王育说,天屈西北为无。《易·乾卦》无咎。《释文》无音无。易内皆作此字。《艺苑雄黄》无亦作亡。古皆用亡无,秦时始以蕃橆之橆为有无之无。诗、书、春秋、礼记、论语本用无字,变篆者变为无,惟易、周礼尽用无。然论语亡而为有,我独亡,诸无字,盖变隶时误读为存亡之亡,故不改也。又《广韵》莫胡切,音模。南无,出《释典》。(无)(古文)《唐韵》武扶切《广韵》武夫切《集韵》《韵会》《正韵》微夫切,□音巫。《说文》亡也。《玉篇》不有也。《书·舜典》刚而无虐,□而无傲。又《益稷》懋迁有无化居。又《尔雅·释诂》虚无之间也。〈注〉虚无皆有间隙。《老子·道德经》万物生于有,有生于无。《周子·太极图说》无极而太极。又《礼·三年问》无易之道也。〈注〉无,犹不也。又县名。《前汉·地理志》越巂郡会无县。又姓。《正字通》汉无且明,无能。又《广韵》汉复姓无庸无钩,俱出自楚。又文无,药名。《古今注》相别赠之以文无。文无,一名当归。又《说文奇字》作无。《玉篇》虚无也。周易无字俱作无。又《集韵》或作亡。《诗·卫风》何有何亡。又通作毋。书,无逸。《史记·鲁世家》作毋逸。又通作毛。《后汉·冯衍传》饥者毛食。〈注〉衍集:毛作无。今俗语犹然。或古亦通乎。《佩觿集》河朔谓无曰毛。《通雅》江楚广东呼无曰毛。又《集韵》或作武。◎按礼器:诏侑武方。注:武当为无,声之误也。郑注:明言其误。集韵合无,武为一。非。《集韵》无或作橆。韵会,□本古文蕃□字。篆借为有无字。李斯变隷变林为四点。〇按说文□,从亡无声,在亡部。至蕃橆之橆,在林部。音义各别,不云相通。且有无与蕃橆义尤相反,不应借用。玉篇集韵韵会俱非。韵会蕃橆作蕃□,尤非。又按读书通云:通作勿莫末没蔑微不曼瞀等字,或止义通,或止音近,实非一字也。读书通误。又梵言,南无呼那谟。那如拏之上声,谟音如摩,犹云归依也。
已已:《寅集中·己字部》《广韵》羊己切《集韵》《韵会》《正韵》养里切,□音以。《玉篇》止也,毕也,讫也。《广韵》成也。《集韵》卒事之辞。《易·损卦》已事遄往。又《玉篇》退也。《广韵》去也,弃也。《书·尧典》试可乃已。《论语》三已之。又太也。《广韵》已,甚也。《孟子》仲尼不为已甚者。〈注〉不欲为已甚,太过也。又《广韵》过事语辞。《史记·灌夫传》已然诺。〈注〉索隐曰:谓已许诺,必使副其前言也。又《类篇》语已也。《增韵》语终辞。《前汉·梅福传》亦无及已。又踰时曰已而。《史记·高帝纪》已而有娠。又与以通。《荀子·非相篇》人之所以为人者,何已也。曰:以其有辨也。《前汉·张良传》殷事以毕。又《广韵》《集韵》□羊吏切,音异。义同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