基本信息
成语拼音:yóu xì sān mèi
成语注音:ㄧㄡˊ ㄒㄧˋ ㄙㄢ ㄇㄟˋ
成语简拼:YXSM
感情色彩:中性成语
成语结构:动宾式成语
常用程度:生僻成语
产生年代:古代成语
成语繁体:游戲三昧
成语解释
原为佛家语,意思是排除杂念,使心神平静。也比喻事物的精义、决窍。后指用游戏的态度对待一切。
成语用法
作谓语;指游戏
成语接龙
游戏三昧→昧旦晨兴→兴讹造讪→讪皮讪脸→脸红耳热→热闹非凡→凡才浅识→识时达务→务本抑末→末路之难→难以预料→料敌若神→神愁鬼哭→哭丧着脸→脸红筋暴→暴衣露冠→冠绝一时→时至运来→来者不拒→拒之门外→外合里差→差强人意→意在言外→外强中干→干云蔽日
成语示例
(1)凡为小说及杂剧戏文,须是虚实相伴,方为游戏三昧之笔,亦要情景造极而止,不必问其有无也。▼鲁迅《小说旧闻钞·杂说》
(2)…矣。异史氏曰:『张盖游山,厌气浃天骨髓。仙人游戏三昧,一何可笑!余乡殷生文屏,毕司农之妹夫也,为人玩…——清·蒲松龄《聊斋志异》◎颠道人
成语造句
(1)草稿本的第二页写着“游戏三昧”几个大字。
(2)惠来县青山中学的班老师在黑板上写上了成语“游戏三昧”。
(3)敏敏不会写成语“游戏三昧”的最后一个字。
(4)铭铭写不出成语“游戏三昧”的拼音。
(5)雨暄哥哥给益萌和迪迪讲了“游戏三昧”的故事。
(6)在去往临沂市兰山区枣沟头中心中学之前,子珍叔叔给玲可和鹦妞讲了『游戏三昧』的历史故事。
(7)凡为小说及杂剧戏文,须是虚实相伴,方为游戏三昧之笔,亦要情景造极而止,不必问其有无也。见鲁迅《小说旧闻钞·杂说》。
成语出处
宋·释道原《景德传灯灵》卷八:『扣大寂之室,顿然忘筌,得游戏三昧。』
现代字典
康熙字典
三昧三昧:佛教用语,意思是使心神平静,杂念止息,是佛教的重要修行方法之一借指事物的诀要:深得其中三昧。[梵samādhi]
游戏游戏:(1)娱乐活动,如捉迷藏、猜灯谜等。某些非正式比赛项目的体育活动如康乐球等也叫游戏。(2)玩耍:几个孩子正在大树底下游戏。
游游:yóu 1、<动>在水上漂浮。《与朱元思书》:『游鱼细石,直视无碍。』2、<动>游玩。《赤壁赋》:『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。』3、<动>出游;游历。《两小儿辩日》:『孔子东游。』4、<动>交往。《鸿门宴》:『秦时与臣游,项伯杀人,臣活之。』[又] 特指请教学问。《送东阳马生序》:『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,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。』5、<动>游说。《冯谖客孟尝君》:『西游于梁。』[辨] 游,遊。凡有关水中活动,一般只用『游』,不可以用『遊』;而有关陆上活动的,『游』与『遊』可以通用。[游食] 吃闲饭。[游子] 离家外出的人。
戏戏:xì 1、<动>游戏;玩耍。《孔雀东南飞》:『初七及下九,嬉戏莫相忘。』2、<名>游戏活动;娱乐活动。《促织》:『宫中尚促织之戏。』3、<动>戏弄;嘲弄;开玩笑。《廉颇蔺相如列传》:『传之美人,以戏弄臣。』4、<名>歌舞、杂技等表演。《汉书·西域传赞》:『作巴俞都卢、海中砀极、漫衍鱼龙、角抵之戏以观视之。』huī<名>通『麾』。大将的旌旗。《汉书·灌夫传》:『驰入吴军,至戏下。』xī 1、通『羲』,『伏羲』也作『伏戏』。2、通『巇』,险峻。
三三:sān 1、<数>三;第三。2、<数>再三;多次;多(年)。《硕鼠》:『三岁贯女,莫我肯顾。』《鸿门宴》:『范增数目项王,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。』[三尺] (1)剑。剑长约三尺,所以这样称。(2)法律。古代把法律写在三尺长的竹简上,所以用『三尺』代称法律。[三辅] 汉代治理京畿地区三个行政长官的合称,也指他们所管辖的区域。后代泛指京城附近的地区。[三宫] (1)儒家称天子六宫,诸侯夫人减半,称作三宫。(2)三个星座。明(3)堂、辟雍、灵台。(4)皇帝、太后、皇后。[三军] (1)古代诸侯大国军队分上军、中军、下军,其三万七千五百人。(2)古代指步、车、骑三军;现代指海陆空三军。(3)全军,通称军队。
昧昧:mèi 1、<形>暗;昏暗。《离骚》:『路幽昧以险隘。』[又] <形使动>使……不明。《左忠毅公逸事》:『汝复轻身而昧大义。』2、<形>愚昧;糊涂。《柳毅传》:『水府幽深,寡人暗昧,夫子不远千里,将有为乎?』3、<动>隐蔽;欺瞒。《荀子·大略》:『蔽公者谓之昧。』4、<动>冒;冒犯。《战国策·齐策》:『臣昧死,望大王。』[昧旦] 黎明;拂晓。[昧昧] (1)昏暗的样子。(2)模糊;难以分辨。(3)深思的样子。(4)纯厚浑朴的样子。
游游:《巳集上·水字部》(古文)汓《唐韵》以周切《集韵》《韵会》夷周切,□音猷。水名。《水经注》淮水於淮浦县枝分,北为游水。又浮行也。《尔雅·释水》顺流而下曰遡游。《诗·秦风》遡游从之。又《周礼·天官》阍人,王宫每门四人,囿游亦如之。〈注〉游,离宫也。又《管子·首宪篇》分理以为十游,游为之宗。又《尚书·考灵曜》地有四游,常动而人不知。又玩物适情之意。《礼·少仪》士依於德,游於艺。又间旷也。《礼·王制》无游民。又自适貌。《诗·小雅》慎尔优游。又枝叶扶疏貌。《诗·郑风》隰有游龙。〈传〉龙红草也。〈笺〉游,犹放纵也。言红草放纵枝叶于隰中。又《集韵》徐由切,音囚。义同。又《集韵》《正韵》□力求切,音留。旌旗之旒也。本作斿。亦作旒。《左传·桓二年》鞶厉游缨。又九游,星也。《史记·天官书》九游九星,在玉井西南。又《韵补》叶延知切,音移。《司马相如·上林赋》拖蜺旌,靡云旗。前皮轩,后道游。又叶衣虚切,音於。《万震南州异物志赞》合浦之人,习水善游。上视层潭,如猿仰株。考证:(《礼·少仪》少依于德,游於艺。)谨照原文少改士。于改於。
戏戏:《卯集中·戈字部》《广韵》《集韵》《韵会》香义切《正韵》许义切,□希去声。《说文》三军之偏也。一曰兵也。又《广韵》戏弄也。《礼·坊记》闺门之内,戏而不叹。〈注〉戏谓孺子言笑者。又谑也。《诗·卫风》善戏谑兮。又嬉也。又姓。《魏志》颖川戏志才。又《广韵》古文呼字。注详口部五画。又《广韵》许羁切。《集韵》《韵会》《正韵》虚宜切,□音羲。《集韵》鸣戏,叹辞。○按《广韵》既入虞韵,云古文呼字,又入支韵。亦训叹辞,则戏字二音,本皆可读。《正字通》云:诗於戏即鸣呼,叹辞也或嘉美,或悲伤。末代文士辄为体例,若哀诔祭文,即为鸣呼,封拜册命,即为於戏。谓鸣呼为哀伤,於戏为叹美,妄为穿凿,其说诚是。然谓呼与戏通,则戏可读呼,呼仍不可以读戏,以戏字有羲音,呼字止入七虞也。又与羲通。伏羲。《庄子》作伏戏。《史记》作虙戏。《荀子·成相篇》文武之道同虙戏。又地名。《鲁语》幽王灭於戏。又《集韵》呼为切《韵会》吁为切,□与麾同。《集韵》旗属。《周礼·夏官》建大麾以田。或作戏。《史记·项羽纪》诸侯罢戏下,各就国。〈注〉同麾。又《集韵》驱为切,音亏。倾侧也。《周礼·春官·丧祝注》执披备倾戏。又《集韵》於宜切,音漪。本作陭。《说文》上党陭氏阪。或作戏。又《集韵》桑何切,音娑。娑本作牺。《周礼·春官·两献注》酒尊名。饰以翡翠。郑司农说,或作献,亦作戏。
三三:《子集上·一字部》(古文)弎《唐韵》《集韵》《韵会》苏甘切《正韵》苏监切,□飒平声。《说文》三,天地人之道也。谓以阳之一合阴之二,次第重之,其数三也。《老子·道德经》一生二,二生三,三生万物。《史记·律书》数始於一,终於十,成於三。又《周礼·冬官考工记》凡兵无过三其身。又《左传·昭七年》士文伯曰:政不可不慎,务三而已。一择人,二因民,三从时。又《晋语》民生於三,事之如一。又《周语》人三为衆[音zhòng],女三为粲,兽三为羣。又姓。明三成志。又汉复姓。屈原之后有三闾氏,三饭尞之后有三饭氏,三州孝子之后有三州氏。又去声。《韵会》苏暂切。《论语》三思而后行。又本作参。《博雅》参,三也。《周礼·冬官考工记》参分其股围。《前汉·□法志》秦造参夷之诛。□与三同。又《韵补》叶疏簪切,音森。《诗·召南》摽有梅,其实三兮。下叶今。叁。
昧昧:《辰集上·日字部》《唐韵》《集韵》《韵会》《正韵》□莫佩切,音妹。《说文》□旦明也。一曰闇也。《博雅》冥也。《易·屯卦》天造草昧。〈疏〉昧谓冥昧。《书·尧典》宅西曰昧谷。〈传〉昧,冥也。日入於谷而天下冥,故曰昧谷。又《书·太甲》先王昧□丕显。〈疏〉昧是晦冥,□是未明,谓夜向晨也。《诗·郑风》士曰昧旦。又《书·仲虺之诰》兼弱攻昧。〈传〉闇则攻之。又《左传·文二十六年》楚王是故昧於一来。〈注〉昧,犹贪冒。又《屈原·离骚》路幽昧以险隘。〈注〉幽昧,不明也。又乐名。《礼·明堂位》《昧》,东夷之乐也。又县名。《类篇》在益州。又与沬同。《易·丰卦》日中见沬。《释文》沬,《字林》作昧,云斗杓后星。又《集韵》《韵会》□莫贝切,音眛。义同。又《韵补》叶莫结切。《鲍昭诗》年貌不可还,身意会盈歇。智哉衆[音zhòng]多士,服理辨明昧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