基本信息
成语拼音:yá zì zhī xì
成语简拼:YZZX
常用程度:生僻成语
成语繁体:睚眥之隙
成语解释
睚眦:发怒时瞪眼睛;隙:嫌隙。像瞪眼看人这样的小嫌隙。比喻极小的怨恨。
成语用法
作主语、宾语;用于书面语
近义词
睚眦之嫌、睚眦之怨、睚眦之恨、睚眦之忿
成语示例
(1)当此南北交讧,奈何与市井细民,申勃谿之谈,修睚眦之隙乎。▲《明史·黄道周传》
成语造句
(1)草稿本的封面上写着“睚眦之隙”几个大字。
(2)成语睚眦之隙和心情有关。
(3)东东写不出成语“睚眦之隙”,因此语文考试只得了98分。
(4)南丰二中的施老师在黑板上写上了成语“睚眦之隙”。
(5)腾超大哥哥给莉玲和嶂子讲述了“睚眦之隙”的历史典故
(6)小噜不会写成语“睚眦之隙”的最后一个字。
成语出处
《三国志·魏志·董卓传》:『今争睚眦之隙,以成千钧之绚,民在涂炭,各不聊生,曾不改寤,遂成祸乱。』
现代字典
康熙字典
睚眦睚眦:怒目而视。《战国策·韩策二》:『夫贤者以感忿睚眦之意,而亲信穷僻之人,而政独安可嘿然而止乎?』
睚睚:yá 见『睚眦』。[睚眦] 怒目而视。左思《吴都赋》:『睚则挺剑,喑呜则弯弓。』
眦眦:zì <名>眼角。《鸿门宴》:『目视项王,头发上指,目眦尽裂。』杜甫《望岳》:『荡胸生层云,决眦入归鸟。』[眦裂] 瞪眼怒视,眼眶破裂。[眦占] 侧目而视,表示轻视。
之之:zhī 1、<动>到……去。《为学》:『吾欲之南海。』2、<代>指示代词,相当于『这个』、『这』、『这种』等。《廉颇蔺相如列传》:『均之二策,宁许以负秦曲。』3、<代>第三人称代词,相当于『他』、『它』、『它们』、『他们』等。《论积贮疏》:『生之有时而用之无度。』《郑伯克段于鄢》:『爱共叔段,欲立之。』4、<代>指代说话者本人或听话者的对方。《捕蛇者说》:『君将哀而生之乎?』5、<代>第二人称代词,相当于『你』、『您』。《汉书·蒯通传》:『窃闵公之将死,故吊之。』6、<助>用在定语和中心词之间,表示修饰、领属的关系,相当于『的』。《邵公谏厉王弭谤》:『防民之口,甚于防川。』7、<助>用在主谓之间,取消句子独立性,一般不必译出。《师说》: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。』8、<助>定语后置的标志。《劝学》:『蚓无爪牙之利。』9、<助>补语的标志。用在中心词(动词、形容词)和补语之间,可译作『得』。《捕蛇者说》:『未若复吾赋不幸之甚也。』10、<助>用宾语前置的标志。《师说》:『句读之不知。』11、<助>用在表示时间的副词后,补足音节,没有实义。《赤壁之战》:『顷之,烟炎张天。』12、<助>用在『前』、『后』、『内』、『外』等词语和它们的修饰语之间,表示对方位、时间、范围等的限制。《教战守策》:『数十年之后,甲兵顿弊。』
隙隙:xì 1、<名>裂缝;缝隙。《商君书·修权》:『蠹众而木析,隙大而墙坏。』2、<名>漏洞;空子;疏漏的地方。《刘东堂言》:『惟树后坐一人抗词与辩,连抵其隙。』3、<名>空闲;闲暇。《教战守策》:『秋冬之隙,致民田猎以讲武。』4、<名>感情上的裂缝;隔阂;矛盾。《赤壁之战》:『刘备天下枭雄,与操有隙。』[隙驹] 透过缝隙看到的一晃而过的快马,比喻迅速消逝的光阴。
睚睚:《午集中·目字部》《唐韵》五佳切《集韵》《韵会》宜佳切《正韵》宜皆切,□音崖。《说文》目际也。《类篇》举目也。《前汉·杜钦传》报睚眦怨。〈注〉睚,举眼也。眦,目匡也。言举目相忤者,必报之也。《正字通》睚眦,谓忤眂也。忤眂者,正眂则目上指,侧眂则目指眦。又《六书故》通作厓。《前汉·孔光传》厓眦莫不诛伤。又《广韵》五隘切《集韵》牛解切《正韵》牛懈切,□崖去声。又《集韵》鱼驾切,音讶。义□同。《集韵》或作□□□。
眦眦:《午集中·目字部》《类篇》与眦同。(眦)《唐韵》在诣切《集韵》《韵会》《正韵》才诣切,□音剂。《说文》目厓也。《史记·司马相如子虚赋》弓不虚发,中必决眦。《前汉书》作眦。《列子·汤问篇》拭眦扬眉而望之。〈注〉眦,目际也。《灵枢经·癫狂篇》目眦决于面者为锐眦,在内近鼻者为内眦。〈注〉眦者,睛外之眼角也。又衣交领处曰眦。《尔雅·释器》衣眦谓之襟。〈注〉谓领交处,如人眼,唇,眦,头也。《集韵》又音赀。又《广韵》《集韵》《韵会》□疾智切,音渍。亦目厓也。又《集韵》仕懈切《韵会》士懈切《正韵》助迈切,□柴去声。《博雅》睚眦裂也。《类篇》恨视也。又举目相忤貌。《史记·范睢传》睚眦之怨必报。《集韵》或作□。《晋书·载记》伪作疵,非。又《正韵》资四切,音恣。《集韵》鉏佳切,音柴。义□同。
之之:《子集上·丿字部》《唐韵》《正韵》止而切《集韵》《韵会》真而切,□音枝。《说文》出也,象草过屮枝茎益大有所之。一者,地也。《玉篇》是也,适也,往也。《礼·檀弓》延陵季子曰:若□气,则无不之也。又於也。《礼·大学》之其所亲爱而辟焉。〈注〉之,适也。《朱传》犹於也。又语助辞。《书·金縢》礼亦宜之。《礼·文王世子》秋冬亦如之。《正字通》凡之字,或句中,或语尾,或层出。如毛诗我之怀矣,共武之服,及女曰鸡鸣章知子之来之,六句九之字,常华章左之左之,六句八之字,可以例推。又此也。《诗·周南》之子于归。〈注〉之子,是子也。又变也。《易传》辞也者,各指其所之。《孙奕示儿编》之字训变,左传,遇观之否。言观变为否也。又至也。《诗·鄘风》之死矢靡他。又遗也。《扬子·法言》或问孔子,知其道之不用也。则载而恶乎之。曰:之后世君子。〈注〉言行道者贵乎及身,乃载以遗后世。又姓。出《姓苑》。又《郝敬读书通》凡言之者,物有所指,事有所属,地有所往,连属之辞也。通作旃。《诗·唐风》舍旃舍旃。又《魏风》上慎旃哉。□与之同。通作至。往彼曰之,到此曰至,音义互通。又《韵补》叶职流切,音周。《楚辞·九章》吕望屠於朝歌兮,甯戚歌而饭牛。不逢尧舜与桓缪兮,世孰云而知之。叶上牛下求。《周伯琦曰》古人因物制字。如之本芝草,乎本吁气,焉本鸢,后人借为助语,助语之用既多,反为所夺,又制字以别之,乃有芝字吁字鸢字。考证:(《礼·文王世子》冬亦如之。)谨照原文改秋冬亦如之。
隙隙:《戌集中·阜字部》(古文)隟《唐韵》绮戟切《集韵》《韵会》《正韵》乞逆切,□音綌。《说文》壁际孔也。《玉篇》穿穴也,裂也。《礼·三年问》若驷之过隙然。《释文》隙,本又作却。《左传·昭元年》墙之隙坏。《孟子》钻穴隙相窥。《史记·货殖传》秦文孝缪居雍隙。〈注〉隙者,间孔也。地居陇蜀之间要路,故曰隙。又《玉篇》间也。《左传·隐五年》皆於农隙,以讲事也。〈注〉隙,间也。又《广韵》怨也。《史记·樊哙传》大王今日至,听小人之言,与沛公有隙。又《前汉·匈奴传赞》遭王莽始开边隙。又《前汉·地理志》北隙乌丸夫余。〈注〉隙,际也。又《唐韵正》古音绮略反,义同。又《唐韵正》古音绮路反。《韩非子·亡徵篇》木之折也,必通蠹。墙之坏也,必通隙。《说苑·建本篇》枯鱼衔索,几何不蠹。二亲之寿,忽如过隙。○按玉篇、广韵、韵会、正韵诸书皆作□,故字汇载入十一画内。惟说文作隙,集韵、类篇因之。正伪,□从二小,中从日,景也,会意。作□,非。故正字通收入十画内。应从正字通。《集韵》同□。亦作□□。《篇海》伪作□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