犹豫狐疑
www.16system.cn基本信息
成语拼音:yóu yù hú yí成语简拼:YYHY
常用程度:生僻成语
成语繁体:猶豫狐疑
成语解释
犹豫:迟疑;狐疑:多疑。指生性多疑,拿不定主意。
成语用法
作谓语、定语、状语;用于处事
近义词
狐疑犹豫
成语造句
(1)奔奔不会写成语“犹豫狐疑”的最后一个字。
(2)航航写不出成语“犹豫狐疑”,所以昨天考试只得了99分。
(3)记事本的第三页上面写着“犹豫狐疑”几个大字。
(4)江源区第二中学的阙老师在黑板上写上了成语“犹豫狐疑”。
(5)易佳叔叔给榆甯和冯喜讲了“犹豫狐疑”的历史故事。
成语出处
战国·楚·屈原《离骚》:『心犹豫而狐疑兮,欲自适而不可。』
现代字典
康熙字典
狐疑狐疑:[húyí] (1)狐性多疑,每渡冰河,且听且渡。后用以称遇事犹豫不决。尚怀狐疑。――《资治通鉴》。又:狐疑之众。满腹狐疑。
犹豫犹豫:[yóuyù] 犹移。迟疑不决。
犹犹:yóu 1、<名>一种猿类动物。《水经注·江水》:『山多犹猢,似猴而短足,好游岩树。』2、<动>如同;好像。《隆中对》:『孤之有孔明,犹鱼之有水也。』3、<副>仍然;还是。《隆中对》:『然志犹未已,君谓计将安出?』4、<副>尚且。《赤壁之战》:『田横,齐之壮士耳,犹守义不辱,况刘豫州王室之胄。』
豫豫:yù 1、<形>安乐。《伶官传序》:『忧劳可以兴国,逸豫可以亡身。』2、<形>迟疑。《涉江》:『予将董道而不豫兮,固将重昏而终身。』3、<副>预先。《赤壁之战》:『豫备走舸,系于其尾。』4、<动>通『与』,参与。《左传·隐公元年》:『豫凶事,非礼也。』[豫政] 参与国政。
狐狐:hú <名>狐狸。《战国策·楚策一》:『虎求百兽而食之,得狐。』
疑疑:yí 1、<动>怀疑。《屈原列传》:『信而见疑,忠而被谤。』2、<名>疑问。《愚公移山》:『其妻献疑。』3、<动>犹豫。《归去来辞》:『聊乘化以归尽,乐夫天命复奚疑?』4、<动>猜想。《与妻书》:『汝腹中之物,余疑其女也。』[疑兵] 为迷惑敌人而设置的部队。[疑忌] 猜忌。[疑义] (1)值得怀疑的道理;(2)可疑的地方。
犹犹:《巳集下·犬字部》《集韵》尤救切,音宥。兽名。(犹)《唐韵》以周切《集韵》《韵会》夷周切,□音由。《说文》玃属。从犬,酋声。《集韵》居山中,闻人声豫登木,无人乃下。世谓不决曰犹豫。或作□。《尔雅·释兽》犹如麂,善登木。〈注〉健上树。《礼·曲礼》所以使民决嫌疑,定犹与也。〈疏〉犹与,二兽,皆进退多疑。人多疑惑者似之,故谓之犹与。《淮南子·兵略训》击其犹犹,凌其与与。又《说文》陇西谓犬子为犹。又《广韵》似也。《诗·召南》寔命不犹。〈传〉犹,若也。又《小雅》淑人君子,其德不犹。《礼·丧服》兄弟之子犹子也。又《集韵》可止之辞也。《诗·魏风》上慎旃哉,犹来无止。〈传〉犹,可也。又本作猷。《诗·小雅》克壮其犹。〈传〉犹,道也。〈笺〉犹,谋也,兵谋也。〈疏〉能光大其运谋之道。〈又〉谋犹回遹。〈笺〉谋为政之道。又《大雅》王犹允塞。〈笺〉犹,谋也。又《广韵》尚也。《礼·檀弓》仲子亦犹行古之道也。又《诗·周颂》嶞山乔岳,允犹翕河。〈笺〉犹,图也。小山及高岳,皆信按山川之图而次序祭之。又夷犹。《礼·檀弓》君子盖犹犹尔。〈注〉疾舒之中。《楚辞·九歌》君不行兮夷犹。又《管子·地员篇》下土曰五犹。五犹之状如粪。又《前汉·地理志》厹犹县,属临淮郡。又姓。《正字通》宋犹道明。又《集韵》《正韵》□余招切,音遥。《集韵》本作□。徒歌也。或作谣。又与摇通。《礼·檀弓》咏斯犹,犹斯舞。〈注〉犹当为摇,谓身动摇也。秦人犹摇声相近。《释文》犹依注作摇,音遥。又《广韵》《集韵》□居佑切,音究。《尔雅·释兽音义》弋又反。又《广韵》《集韵》《韵会》□余救切,音柚。《尔雅·释兽音义》羊救反。又叶余久切,音酉。《诗·小雅》式相好矣,无相犹矣。好叶许厚反。(犹)考证:(《诗·卫风》尚慎旃哉,犹来无止。)谨照原文卫风改魏风。
豫豫:《酉集中·豕字部》《广韵》《集韵》《类篇》《韵会》羊洳切《正韵》羊茹切,□音预。象类。《说文》象之大者,贾侍中说,不害於物。又《尔雅·释诂》安也。〈又〉乐也。《玉篇》怠也,佚也。《正韵》悦也。《易·豫卦疏》谓之豫者,取逸豫之义,以和顺而动,动不违衆[音zhòng],衆[音zhòng]皆悦豫也。《书·太甲》无时豫怠。《诗·小雅》逸豫无期。又《增韵》游也。《孟子》一游一豫,为诸侯度。《张衡·东京赋》度秋豫以收成。〈注〉秋行曰豫。又《尔雅·释言》叙也。〈疏〉事豫备者亦有叙也。《玉篇》早也,逆备也。《易·既济》君子思患而豫防之。《礼·学记》禁於未发之谓豫。《中庸》凡事豫则立。〈注〉素定也。《玉篇》或作预。又《尔雅·释诂》厌也。又参与也。《正韵》与与通。《后汉·东夷传》楚灵会申,亦来豫盟。《宋书·王弘传》以私贱无名之人,豫公家有实之任。又犹、豫,二兽名,性多疑。凡人临事迟疑不决者,借以为喻。《史记·吕后纪》计犹豫未有所决。《礼·曲礼》作犹与。〈注〉与,本亦作豫。〈疏〉犹,玃属。与,象属。二兽皆进退多疑,人多疑惑者似之。又州名。《书·禹贡》荆河惟豫州。〈疏〉西南至荆山,北距河水。《释名》豫州在九州中,京师、东都所在,常安豫也。《晋书·地理志》豫,舒也,言禀中和之气性理安舒也。舒音豫。《广韵》秦为三川郡。汉为河南郡。后魏置同州,又攺为豫州。又姓。《潜夫论》豫氏,本姬姓。晋智伯臣豫让。又《集韵》词夜切,音谢。与榭通。《仪礼·乡射礼》豫则钩楹内,堂则由楹外。〈注〉豫,读如成周宣榭之榭,今言豫者,谓州学也。一云与堂序之序同。又《集韵》商居切,音书。与舒同。伸也。
狐狐:《巳集下·犬字部》《唐韵》户吴切《集韵》《韵会》《正韵》洪孤切,□音胡。《说文》妖兽也,鬼所乗[音chéng]之。有三德,其色中和,小前丰后。《尔雅·释兽》狸狐貒貈丑。《埤雅》狐性疑,疑则不可以合类,故从孤省。又曰:狼狐搏物,皆以虚击孤,狐从孤省。又或以此故也,音胡,疑词也。《易·解卦》田获三狐。又《未济》小狐汔济,濡其尾。《诗·邶风》狐裘蒙戎。又《北风》莫赤匪狐。《周礼·地官·草人》凡粪种勃壤用狐。《山海经》青丘国,其狐四足九尾。又《尔雅·释兽》貔,白狐。〈注〉一名执移,虎豹之属。〈疏〉貔,一名白狐。或曰似熊。又鸺鶹一名训狐。因其声以名之。见《唐书·五行志》。韩愈有射训狐诗。又地名。《左传·僖二十三年》济河围令狐。《晋语》使令狐文子佐之。〈注〉令狐,邑名。又《史记·赵世家》秦伐我,至阳狐。又《孝文帝纪》军飞狐。〈注〉如淳曰:在代郡。苏林曰:在上党。又姓。《广韵》晋有狐氏,代为卿大夫。《晋语》狐氏出自唐叔。又令狐,复姓。
疑疑:《午集上·疋字部》《唐韵》语其切《集韵》鱼其切《韵会》凝其切,□音宜。惑也。《广韵》不定也。《易·乾卦》或之者,疑之也。《礼·坊记》夫礼者所以章疑别微。以为民坊者也。〈疏〉疑谓是非不决,当用礼以章明之。又度也。《仪礼·士相见礼》凡燕见于君,必辨君之南面,若不得,则正方不疑君。〈注〉疑,度也,不可预度君之面位,邪立向之。又《广韵》恐也。又《增韵》似也,嫌也。又《尔雅·释言》戾也。又山名。《淮南子·原道训》九疑之南,陆事寡而水事衆[音zhòng]。〈注〉九疑,山名也。在苍梧。又神名。《山海经》符惕之山,其上多椶柟,下多金玉,神江疑居之。又官名。《礼·文王世子》虞夏商周有师保,有疑丞。〈疏〉古者天子必有四邻,前曰疑,后曰丞,左曰辅,右曰弼。又《韵会》疑陵切《正韵》鱼陵切,□音凝,定也。《诗·大雅》靡所止疑,云徂何往。〈传〉疑,定也。〈疏〉正义曰:疑,音凝。疑者,安静之义,故为定也。《庄子·达生篇》用志不分,乃疑于神。又《集韵》鱼乙切《韵会》《正韵》鱼乞切,□银入声。《仪礼·乡射礼》宾升西阶,上疑立。〈注〉疑,止也。有矜庄之色。《释文》疑,鱼乙切。又《士昏礼》妇疑立于席西。〈注〉疑,正立自定之貌。又《集韵》《韵会》□偶起切,同拟。《易·文言》阴疑于阳。《礼·射义》不以公卿为宾,而以大夫为宾,为疑也。〈注〉疑,自下上至之辞也。〈疏〉疑,拟也。是在下比拟於上,故云自下上至之辞也。又《韵补》叶鱼记切,音义。《易·升卦》升虚邑无所疑也。又叶鱼求切,音牛。《贾谊·鵩赋》德人无累,知命不忧。细故芥蔕,何足以疑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