基本信息
成语拼音:yōu míng yǒng gé
成语简拼:YMYG
常用程度:生僻成语
成语繁体:幽明永隔
成语解释
幽明:生与死,阴间与阳间。阴间与阳间永远隔离。指死后再也不能相见
成语用法
作宾语、定语;用于书面语
成语接龙
1、幽明永隔→隔皮断货→货真价实→实获我心→心开意适→适者生存→存亡安危→危机一发→发扬蹈厉→厉精图治
2、幽明永隔→隔世之感→感铭心切→切骨之寒→寒木春华→华封三祝→祝禽疏网→网开三面→面壁九年→年华虚度
成语造句
(1)本子的第二页上面写着“幽明永隔”几个大字。
(2)珂珂写不出成语“幽明永隔”,所以昨天考试仅99分。
(3)万庾白铺中学的陈老师在黑板上写上了成语“幽明永隔”。
(4)小关不会写成语“幽明永隔”的最后一个字。
(5)宇周哥哥给歆婷和姮娥讲述了“幽明永隔”的成语典故。
成语出处
明·杨涟《祭赵我白老师》:『师生恩义,邈若河山,遂成幽明永隔矣。』
现代字典
康熙字典
幽幽:yōu 1、<形>深沉。《屈原列传》:『故忧愁幽思而作《离骚》。』2、<形>昏暗。《涉江》:『下幽晦以多雨。』3、<形>隐晦。《琵琶行》:『别有幽愁暗恨生。』4、<形>僻静。《涉江》:『哀吾生之无乐兮,幽独处乎山中。』5、<形>清幽。《黄冈竹楼记》:『幽阒辽夐,不可具状。』6、<形>幽深。《兰亭集序》:『一觞一咏,亦足以畅叙幽情。』7、<动>监禁。《苏武传》:『单于愈益欲降之,乃幽武置大窖中,绝不饮食。』[幽篁] 幽深的竹林。[幽梦] 模糊不清的梦境。[幽情] 深远而高雅的感情。[幽州] 三代十二州之一,在今河北北部及辽宁一带。
明明:míng 1、<形>明亮。《石钟山记》:『至莫夜月明,独与迈乘小舟至绝壁下。』2、<动>照亮。《游褒禅山记》:『方是时余之力尚足以入,火尚足以明也。』3、<形>明白;清楚。《答司马谏议书》:『名实已明,而天下之理得矣。』[又] 明白地;公开地。《触龙说赵太后》:『太后明谓左右。』4、<动>证明;说明。《五人墓碑记》:『亦以明死生之大,匹夫之有重于社稷也。』5、<动>明确。《史记·李斯列传》:『明法度,定律令,皆以始皇起。』6、<形>英明;高明;明智。《谏太宗十思疏》:『臣虽下愚,知其不可,而况于明哲乎。』7、<名>智慧。《劝学》:『积善成德,而神明自得,圣心备焉。』8、<名>视力。《齐桓晋文之事》:『明足以察秋毫之末。』[又] 视力好。《管子·制分》:『聪耳明目』9、<形>次;下一个(专指年、月、日)。《为学》:『明年,贫僧自南海还。』10、<名>明朝。
永永:yǒng 1、<形>水流长。《诗经·广汉》:『江之永矣。』2、<形>长。《尚书·尧典》:『日永星火。』3、<副>永远。《孔雀东南飞》:『虽与府吏要,渠会永无缘。』4、<动>长声吟诵;歌唱。这个意义后来写作『咏』。《尚书·舜典》:『诗言志,歌永言。』
隔隔:gé 1、<动>隔开;隔离。《韩非子·难一》:『一人之力能隔君臣之间。』[又] 隔阂。李白《君马黄》诗:『马色虽不同,人心本无隔。』[又] (时间)相隔,间隔。杜甫《奉传严大夫》诗:『不知旌节隔年回。』2、<名>通『膈』。膈膜,体腔中分隔胸腔和腹腔的肌肉膜。《管子·水地》:『五脏已具,而后生五内:脾生隔,肺生骨。』
幽幽:《寅集下·幺字部》《唐韵》《集韵》於虯切《韵会》幺虯切《正韵》於尤切,□音呦。《说文》幽隐也。《易·履卦》幽人贞吉。〈疏〉幽隐之人,守道贞吉。《礼·儒行》幽居而不淫。〈疏〉君子虽复隐处,常自修整不倾邪也。《后汉·章帝章和元年诏》光照六幽。〈注〉谓六合幽隐之处也。又《尔雅·释诂》幽,微也。〈疏〉幽者,深微也。《史记·乐书》极幽而不隐。又《玉篇》幽,深远也。《易·系辞》无有远近幽深。〈疏〉言易之告人,无问远之与近,及幽邃深远之处,皆告之也。《诗·小雅》幽幽南山。〈注〉幽幽,深远也。又《玉篇》幽,不明。《正韵》幽,闇也。《书·舜典》黜陟幽明。〈注〉黜退其幽者,升进其明者。《礼·檀弓》望反诸幽,求诸鬼神之道也。〈注〉鬼神处幽闇。又《正韵》幽,囚也。《史记·太史公自序》幽於缧绁。《杨恽报孙会宗书》身幽北阙。又州名。《书·舜典》肇十有二州。〈传〉禹治水之后,舜分冀州为幽州幷[同并]州。《尔雅·释地》燕曰幽州。〈疏〉燕其气深要,厥性剽疾,故曰幽。幽,要也。又地名。《左传·庄十六年》同盟于幽。〈注〉幽,宋地。又国名。《山海经》大荒之中,有思幽之国,思士不妻,思女不夫。〈注〉言其人直思感而气通,无配合而生子。又姓。《广韵》出《姓苑》。又与黝通。《集韵》黝或作幽。《礼·玉藻》一命縕绂幽衡,再命赤绂幽衡。〈注〉幽,读为黝黑之黝。又叶於交切,音窔。《道藏歌》回舞太空岭,六气运重幽。我际岂能穷,使尔终不雕。又《诗·小雅》隰桑有阿,其叶有幽。既见君子,德音孔胶。〈传〉幽,黑色。考证:(《礼·檀弓》望及诸幽,求诸鬼神之道也。)谨照原文及改反。
明明:《辰集上·日字部》(古文)朙《广韵》武兵切《集韵》《韵会》《正韵》眉兵切,□音鸣。《说文》照也。《易·系辞》日月相推,而明生焉。〈又〉县象着明,莫大乎日月。〈疏〉日月中时,徧照天下,无幽不烛,故云明。《史记·正书》日月成,故明也。明者,孟也。又《易·乾卦》大明终始。〈疏〉大明,晓乎万物终始。又《易·乾卦》天下文明。〈疏〉有文章而光明。又《书·尧典》钦明文思安安。〈疏〉照临四方谓之明。又《书·舜典》黜陟幽明。〈传〉升进其明者。又《书·太甲》视远惟明。〈疏〉谓监察是非也。又《洪范》视曰明。〈传〉必清审。又《诗·小雅》祀事孔明。〈笺〉明,犹备也。又《诗·大雅》明明在下。〈传〉明明,察也。《尔雅·释诂疏》明明,言甚明也。又《礼·檀弓》其曰明器,神明之也。又《礼·礼运》故君者所明也。〈疏〉明,犹尊也。又《礼·乐记》作者之谓圣,述者之谓明。〈疏〉明者,辨说是非也。又《韩非子·难三篇》知微之谓明。又《广韵》昭也,通也。又星名。《诗·小雅》东有启明。〈传〉日旦出谓明星为启明。又《小雅》明发不寐。〈疏〉言天将明,光发动也。又《正字通》凡厥明、质明,皆与昧爽义同。又姓。《姓氏急就篇》《明氏·山公集》有平原明普,晋荀曦从事明预。又与盟同。《诗·小雅》不可与明。〈笺〉明,当为盟。又与孟同。《周礼·夏官·职方氏注》望诸明都也。《释文》明都,《禹贡》作孟猪。今依《书》读。又《前汉·地理志》广汉郡葭明。〈注〉师古曰:明音萌。又《韵补》叶谟郞切。《书·益稷》元首明哉。股肱良哉。庶事康哉。《楚辞·九歌》暾将出兮东方,照吾槛兮扶桑。抚余马兮安驱,夜皎皎兮既明。又叶弥延切。《道藏歌》观见学仙客,蹊路放炎烟。阳光不复朗,阴精不复明。
永永:《巳集上·水字部》《唐韵》《集韵》《正韵》□于憬切,音栐。《说文》水长也。象水巠理之长。《诗·周南》江之永矣。又《尔雅·释诂》远也,遐也。《扬子·方言》凡施于衆[音zhòng]长谓之永。《书·大禹谟》万世永赖。《诗·周颂》永观厥成。又州名。《韵会》唐置以二水名。又姓。《列仙传》有永石公。又《集韵》《正韵》□与咏同。《书·舜典》诗言志,歌永言。〈传〉谓歌咏其义,以长其言也。音咏。又如字。
隔隔:《戌集中·阜字部》《唐韵》古核切《集韵》《韵会》各核切《正韵》各頟切,□音膈。《说文》障也。《玉篇》塞也。《史记·秦始皇纪》防隔内外。《前汉·常惠传》欲隔绝汉。又通作鬲。《荀子·大略篇》鬲如也。〈注〉谓鬲绝於上。《史记·大宛传》鬲汉道焉。《前汉·薛宣传》西州鬲绝。又《陆厥与沈约书》一家之文,工拙壤鬲。又《韵会小补》叶讫得切,音祴。《柳宗元·惩咎赋》谗妬结而不戒兮,犹断断於所执。势危疑而多诈兮,逢天地之否隔。○按正字通引柳赋云,质韵音屹,固非。而韵会小补叶讫得切,亦谬。得在职韵,执在缉韵,职缉不相通,以隔叶执,不当作讫得切。又与融通。《史记·秦始皇纪》昭隔内外,靡不清净,施於后嗣。〈注〉隔,一作融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