庸耳俗目
www.16system.cn基本信息
成语拼音:yōng ěr sú mù成语注音:ㄩㄥ ㄦˇ ㄙㄨˊ ㄇㄨˋ
成语简拼:YESM
感情色彩:贬义成语
成语结构:联合式成语
常用程度:一般成语
产生年代:近代成语
成语繁体:庸耳俗目
成语解释
指学识浅薄的人。
成语用法
作宾语、定语;用于书面语
成语造句
(1)草稿本的封面上写着“庸耳俗目”几个大字。
(2)香城镇王村中学的元老师在黑板上写上了成语“庸耳俗目”。
(3)小春写不出成语“庸耳俗目”,所以单元测试只得了99分。
(4)小晶不会写成语“庸耳俗目”的最后一个字。
(5)岩元哥哥给芡幼和烨漩讲解了“庸耳俗目”的故事。
成语出处
清·朱仕琇《与林穆庵书》:『此数人知之,遂足为名一世,而无问千百庸耳俗目之扰扰耶!』
现代字典
康熙字典
庸庸:yōng 1、<动>任用。《国语·吴语》:『王其无庸战。』2、<动>受雇用。《陈涉世家》:『若为庸耕,何富贵也?』3、<名>受雇用的人。《五蠹》:『泽居苦水者,买庸而决窦。』4、<形>平庸。《廉颇蔺相如列传》:『且庸人尚羞之,况于将相乎。』5、<副>难道;岂。《师说》:『吾师道也,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?』[庸中佼佼] 指常人中较突出的。
耳耳:ěr 1、<名>耳朵。《邹忌讽齐王纳谏》:『闻寡人之耳者,受下赏。』《陋室铭》:『无丝竹之乱耳。』《石钟山记》:『事不目见耳闻,而臆断其有无,可乎?』2、<名>形状像耳朵的东西。如『木耳』、『银耳』3、<动>听说;耳闻。《汉书·外戚传》:『又耳曩者所梦日符。』4、兼词,相当于『而已』,译作『罢了』。《庄暴见孟子》:『寡人非能好先王之乐也,直好世俗之乐耳。』《赤壁之战》:『荆州之民附操者,逼兵势耳,非心服也。』5、<助>表示肯定。《察今》:『古今一也,人与我同耳。』《赤壁之战》:『田横,齐之壮士耳。』6、<形>位置在两旁的。『耳门』、『耳房』。
俗俗:sú 1、<名>风俗;习俗。《屈原列传》:『冀幸君之一悟,俗之一改也。』2、<名>世俗;一般的人。《涉江》:『吾不能变心以从俗兮,固将愁苦而终穷。』3、<名>通俗;民间。《林黛玉进贾府》:『南省俗谓之辣子。』4、<形>庸俗;平庸。《张衡传》:『常从容淡静,不好交接俗人。』5、<名>佛教、道教称世间或未出家的人。李石《续博物志》:『僧一行,本名遂,俗姓张氏。』
目目:mù 1、<名>眼睛。《廉颇蔺相如列传》:『左右欲刃相如,相如张目叱之。』2、<动>年;看待。《陈涉世家》:『旦日,卒中往往语,皆指目陈胜。』3、<动>递眼色;使眼神。《鸿门宴》:『范增数目项王,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。』4、<名>网孔。《韩非子·外储右下》:『善张网者,引其纲,不一一摄成目而后得。』5、<名>行列;条目。《<指南录>后序》:『北驱予并往,而不在使者之目。』[目论] (1)像眼睛看不见睫毛一样的议论。比喻不见自己的过失,无自知之明。(2)肤浅之论。
庸庸:《寅集下·广字部》《唐韵》《广韵》余封切《集韵》《类篇》《韵会》余封切,□音容。《说文》庸,用也。《书·尧典》畴咨若时登庸。〈传〉将登用之。《庄子·齐物论》为是不用而寓诸庸。庸也者,用也。用也者,通也。又《尔雅·释诂》常也。《易·乾卦》庸言之信,庸行之谨。《书·臯陶谟》自我五礼有庸哉。〈传〉用我五等之礼接之,使有常。又《玉篇》功也。《书·舜典》有能奋庸熙帝之载,使宅百揆。〈传〉庸,功也。《晋语》无功庸者,不敢居高位。〈注〉国功曰功,民功曰庸。《周礼·天官·大宰》以八统诏王驭万民,五曰保庸。〈注〉安有功者。又《地官·大司徒》以庸制禄,则民兴功。又《尔雅·释诂》劳也。〈疏〉谓劳苦。又《释训》庸庸,劳也。〈疏〉有功庸者皆劳也。《诗·王风》我生之初尚无庸。〈笺〉庸,劳也。又《广韵》和也。《礼·中庸疏》以其记中和之为用也。又《集韵》愚也。《史记·周勃传》才能不过凡庸。又岂也。《左传·庄十四年》庸非贰乎。《前汉·文帝纪赐尉佗书》虽王之国,庸独利乎。又租庸赋法。《唐书·食货志》用民之力,岁二十日,闰加二日,不役者日为绢三尺,谓之庸。又水庸。《礼·郊特牲》祭坊与水庸事也。〈注〉水庸,沟也。〈疏〉坊者所以畜水,亦以鄣水。庸者所以受水,亦以泄水。又国名。《左传·文十六年》楚灭庸。〈注〉庸,今上庸县,属楚之小国。又庸浦,地名。《左传·襄十三年》战于庸浦。又姓。《姓谱》庸国子孙,以姓为氏。《前汉·儒林传》胶东庸生。又与鄘通。《前汉·地理志》迁邶庸之民於□邑,故邶庸卫三国之诗,相与同风。○按《毛诗》作鄘。又与墉通。《诗·大雅》因是谢人,以作尔庸。〈注〉庸,城也。《礼·王制》附于诸侯曰附庸。〈注〉附庸,小城也。又与佣通。《前汉·栾布传》穷困卖庸於齐。〈注〉师古曰:谓庸作受顾也。《司马相如传》与庸保亲作。〈注〉师古曰庸即谓赁作者保谓庸之可信任者也。又与镛通。《诗·商颂》庸鼓有斁。〈传〉大钟曰庸。又叶于方切,音央。《□琳·车渠椀赋》廉而不刿,婉而成章。德兼圣哲,行应中庸。考证:(又与鄘通。《前汉·地理志》迁邶鄘之名於□邑,故邶鄘卫三国之诗,相与同风。)谨照原文两鄘字□改庸。名改民。(《前汉·栾布传》穷困卖庸与齐。)谨照原文与改於。
耳耳:《未集中·耳字部》《唐韵》而止切《集韵》《韵会》《正韵》忍止切,□音洱。《说文》主听也。《易·说卦》坎为耳。《管子·水地篇》肾发为耳。《淮南子·精神训》肝主耳。《白虎通》耳者,肾之□也。又俗以涂巷语为信曰耳食。《史记·六国表》此与以耳食何异。〈注〉耳食,不能知味也。又凡物象耳形者,皆曰耳。《史记·封禅书》有雉登鼎耳。《后汉·五行志》延熹中,京都帻颜短耳长。又《韵会》助语辞。《论语》女得人焉耳乎。《礼·祭统》夫铭者,壹称而上下皆得焉耳矣。又《正韵》语决辞。《史记·高祖纪》与父老约法三章耳。又《诗·鲁颂》六辔耳耳。〈传〉耳耳然至盛也。《朱注》耳耳,柔从也。又爵名。《左传·昭七年》燕人归燕姬,赂以瑶罋玉椟斝耳。〈注〉斝耳,玉爵。〈疏〉斝,爵名,以玉为之,旁有耳,若今之杯,故名耳。又姓。《正字通》明洪熙中有耳元明。又人名。老子名李耳。又地名。《前汉·武帝纪》罢儋耳真番郡。〈注〉师古曰:儋耳,本南越地,真番,本朝鲜地,皆武帝所置也。《后汉·明帝纪》西南哀牢,儋耳,僬侥诸种,前后贡献。〈注〉杨浮异物志曰:儋耳,南方夷,生则镂其颊皮,连耳匡分为数枝,状如鸡肠,累累下垂至肩。又山名。《书·禹贡》熊耳外方桐柏。〈疏〉熊耳山,在弘农卢氏县东,伊水所出。《荆州记》顺阳益阳二县,东北有熊耳山,东西各一峯,如熊耳状,因以为名。《齐语》踰大行与辟耳之谿。〈注〉辟耳,山名。《史记·封禅书》束马悬车,上□耳之山。〈注〉□耳,山名在河南太阳。又草名。《诗·周南》采采卷耳。〈传〉卷耳,苓耳也。广雅云:枲耳也。〈疏〉生子如妇人耳中璫,或谓之耳璫,幽州人谓之爵耳。《博雅》□耳,马苋也。又兽名。《博雅》李耳,虎也。又绿耳,周穆王骏马名,俗作騄駬。魏时西□献千里马,色白,两耳黄,名黄耳。《山海经》丹熏之山,有兽焉,其状如鼠,而兔首麋身,其音如獋犬,以其尾飞,名曰耳鼠〈注〉即鼯鼠,飞生鸟也。《崔豹·古今注》狗,一名黄耳。又虫名。《尔雅·释虫》螾□入耳。〈疏〉今蚰蜒,喜入耳者。《扬子·方言》蚰□,自关而东谓之螾□,或谓之入耳。又曾孙之孙曰耳孙。《前汉·惠帝纪》内外公孙耳孙。〈注〉应劭曰:耳孙者,□孙之孙也。去曾高远,但耳闻之。又《集韵》《韵会》□如蒸切,音仍。《前汉·惠帝纪》耳孙。〈注〉晋灼曰:耳孙,□孙之曾孙也。师古曰:尔雅,仍孙从己而数,是为八叶。与晋说相同。仍耳声相近,盖一号也。又《诸侯王表》□孙之子耳孙。〈注〉耳音仍。又《集韵》仍拯切,仍上声。关中河东读耳作此音。考证:(《博雅》耳,马苋也。)谨按原文作□耳马苋也,谨於耳上增□字。
俗俗:《子集中·人字部》(古文)圱《唐韵》似足切《集韵》《韵会》《正韵》松玉切,□音续。习也。上所化曰风,下所习曰俗。《释名》俗,欲也,俗人所欲也。《礼·曲礼》礼从宜,使从俗。又《周礼·天官》八则治都鄙,六曰礼俗,以驭其民。又不雅曰俗。《黄庭坚曰》士俗不可医。或问不俗之状,庭坚曰:难言也。视其平居,无以异於人,临大节而不可夺,此不俗人也。《说文》从人,谷声。《徐曰》俗之言续也。转相习也。考证:(相如上林赋徼□受屈。)谨照原文上林赋改子虚赋。
目目:《午集中·目字部》《唐韵》《集韵》《韵会》□莫六切,音牧。《说文》人眼,象形,重童子也。《春秋元命苞》肝之使也。《韩诗外传》心之符也。《礼·郊特牲》气之清明者也。易说卦离为目。〈注〉南方之卦,主视。故为目。《书·舜典》明四目。〈注〉广四方之视,以决天下壅蔽。又《博雅》视也。凡注视曰目之。《史记·□丞相世家》□平去楚,渡河,船人疑其有金,目之。又动目以谕也。《前汉·高帝纪》范增数目羽击沛公。又含怒侧视也。《周语》国人莫敢言,道路以目。又《小尔雅》要也。《周礼·春官》簭人掌三易,以辨九簭之名,四曰巫目。〈疏〉是要目之事。又见也。《公羊传·桓二年》内大恶讳,此其目言之何远也。〈注〉目,见也,斥见其恶也。又称也。《谷梁传·隐元年》段,郑伯弟也。以其目君,知其为弟也。〈注〉谓称郑伯。又条目。《论语》请问其目。〈注〉条件也。《前汉·刘向传》校中秘书,各有条目。又节目。《礼·学记》善问者如攻坚木,先其易者,后其节目。方氏曰:节则木理之刚,目则木理之精。又题目。《后汉·许劭传》曹操微时,常求劭为己目。〈注〉命品藻为题目。《晋书·山涛传》甄拔人物,各有题目,时称山公启事。又凡目。《周礼·天官·小宰》师掌官成,以治凡。司掌官法,以治目。《公羊传·僖五年》一事而再见者,前目而后凡也。《春秋·繁露》目者,偏辨其事也。凡者,独举其事也。又科目。《旧唐书·懿宗纪》以宋震胡德融,考科目举人。《宋史·选举志》宋之科目有进土,有诸科,有武举,常选外又有制科,有童子举,而进士得人为盛。又黄目,周彝名。《礼·明堂位》郁尊用黄目。又晖目,鸩鸟也。《淮南子·缪称训》晖目知晏。〈注〉晏,无云也。天将晏静,晖目先鸣。又比目,鱼名。不比不行。亦谓之鲽。见《尔雅·释地》。又横目,傅草别名。鬼目,苻草别名。俱见《尔雅·释草》。又海外有一目国,一目中其面而居。见《山海经》。又天目,山名。《元和地志》上有两峰,峰顶各一池,若天左右目。又县名。《前汉·地理志》河目县,属幷[同并]州。又州名。《唐书·地理志》目州隷陇右道。又姓。《潜夫论》目夷氏,子姓,宋微子后。又目宿,草名。通作□。《前汉·西城传》马耆目宿。《史记·大宛传》作苜蓿。又叶莫笔切,音密。《夏侯湛抵疑》心有穷志,貌有饥色。吝江河之流,不以跃舟船之檝。惜东壁之光,不以寓贫妇之目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