基本信息
成语拼音:yīng lín hǔ shì
成语注音:ㄧㄥ ㄌㄧㄣˊ ㄏㄨˇ ㄕㄧˋ
成语简拼:YLHS
感情色彩:中性成语
成语结构:联合式成语
常用程度:生僻成语
产生年代:近代成语
成语繁体:鹰瞵虎視
成语解释
像鹰和虎一样凶狠贪婪地注视着。形容心怀不善,伺机攫取。
成语用法
作谓语、宾语、定语;用于书面语
近义词
鹰瞵虎攫
成语示例
(1)张继煦《叙论》:『鹰瞵虎视者数强国,四顾皇皇,无所用其武。』
成语造句
(1)鳌头镇三中的蒋老师在黑板上写上了成语“鹰瞵虎视”。
(2)点点不会写成语“鹰瞵虎视”的最后一个字。
(3)记事本的封面上写着“鹰瞵虎视”几个大字。
(4)小斐写不出成语“鹰瞵虎视”的拼音。
(5)欣愉姐姐给佳佳和昕宇讲解了“鹰瞵虎视”的故事。
(6)在前往渭滨公园的地铁上,董姐姐给心心和雷雷讲解了『鹰瞵虎视』的故事。
(7)张继煦《<湖北学生界>叙论》:『鹰瞵虎视者数强国,四顾皇皇,无所用其武。』。
成语出处
梁启超《论私德》二:『俄罗斯政府,以鹰瞵虎视之势,震慑五陆,而其人民称罪恶之府,黑暗无复天日,(日本人有《露西亚亡国论》,穷形尽相。)亦生计沈窘之影响也。』
现代字典
康熙字典
虎视虎视:[hǔshì] (1)贪婪而凶狠地注视。敌寇虎视中原。(2)有威严地注视。战士们虎视着山下的敌人,抑制不住满腔怒火。
鹰鹰:yīng鸟类的一科,一般指鹰属的鸟类,上嘴呈钩形,颈短,脚部有长毛,足趾有长而锐利的爪。性凶猛,捕食小兽及其他鸟类。
虎虎:hǔ 1、<名>老虎。《周处》:『又义兴水中有蛟,山中有白额虎并皆暴犯百姓。』2、<形>比喻凶狠残暴。《屈原列传》:『秦,虎狼之国,不可信。』《赤壁之战》:『曹公,豺虎也,挟天子以征四方。』
视视:shì 1、<动>看。《世态炎凉》:『其故人素轻买臣者入内视之。』2、<动>察看;视察。《左忠毅公逸事》:『乡先辈左忠毅公视学京畿。』3、<动>治理;处理(公务)。《张衡传》:『视事三年,上书乞骸骨。』4、<动>看待;对待。《六国论》:『子孙视之不甚惜。』5、<动>看顾;照看。《答司马谏议书》:『重念蒙君实视遇厚,于反复不宜卤莽。』6、<名>视力;目光。《庖丁解牛》:『怵然为戒,视为止,行为迟。』7、<动>比较;比照。《五人墓碑记》:『其辱行贱行,视五人之死,轻重固何如哉。』[视事] 官员到职工作;办公。[视学] (1)周代天子亲临国学行春秋祭奠及养老之礼,称为视学。(2)一辈子派有司到国学对学子进行考试。
鹰鹰:《亥集中·鸟字部》《广韵》《集韵》《韵会》□於陵切,音膺。《玉篇》鸷鸟。李时珍曰:鹰以膺击,故谓之鹰。陆佃云:一岁曰黄鹰,二岁曰鴘鹰,鴘次赤也。三岁曰鶬鹰,今通谓之角鹰,顶有毛角微起。一曰题肩,一曰征鸟,一曰爽鸠。《左传·昭十七年》爽鸠氏。〈注〉鹰也,一作鶆鸠。《尔雅·释鸟》鹰鶆鸠。又《本草》虎鹰,翼广丈余,能搏虎。《裴氏新书》鹰在衆[音zhòng]鸟间,若睡寐然,故积怒而后全刚生焉。诗大雅:维师尚父,时维鹰扬。言其武之奋扬也。《正字通》鹰雄形小雌体大,生於窟者好眠,巢於木者常立,双骹长者起迟,六翮短者飞急。礼月令,季夏,鹰乃学习。注:鶵学飞。又季秋,鹰乃祭鸟。注:欲食鸟,先杀鸟不食。毛氏曰:本作□,后人加鸟字,不知□已从隹矣。徐锴曰:鹰随人指纵,故从人。
瞵瞵:《午集中·目字部》《唐韵》力珍切《集韵》《韵会》《正韵》离珍切,□音邻。《说文》目精也。又《仓颉篇》视不了也。《类篇》视貌。《左思·吴都赋》鹰瞵鹗视。《潘岳·射雉赋》瞵悍目以旁睐。又《篇海》瞵瞵,下视貌。又瞵盼,天旦欲明也。见盼字注。又《韵会》通作璘。《埤苍》瞵□,文貌。《扬雄·甘泉赋》璧马犀之璘□。又《集韵》里忍切,邻上声。视不明貌。又《广韵》《集韵》《韵会》《正韵》□良刃切,邻去声。义同。又《集韵》灵年切,音怜。怒目貌。一曰以目随也。又《皇甫谧·释劝》忽金白之辉矅,忘青紫之班瞵。辞容服之光粲,抱弊褐之终年。瞵叶年。《说文》本作□。
虎虎:《申集中·虍字部》虝《唐韵》火古切《集韵》《韵会》火五切,□音浒。《玉篇》恶兽也。《说文》山兽之君,从虍从儿,虎足象人也。《徐铉注》象形。《易·乾卦》风从虎。《诗·小雅》匪兕匪虎,率彼旷野。《大戴礼》三九二十七主星,星主虎,故虎七月而生。《述异记》虎千年,则牙蜕而角生。又姓。《广韵》汉有合浦太守虎旗,其先八元伯虎之后。又州名,唐有虎州,后避太祖讳攺武州。又滩名。《水经注》夷水又东迳虎滩。又山名。《吴越春秋》吴王葬阊门外,金玉精上浮为白虎,名虎丘。又便器名。《西京亲记》汉朝以玉为虎子,以为便器。又与琥通。《吴志·裴松之注》虞翻曰:仆闻虎魄不取腐芥。《六书正伪》象虎踞而回顾之形。《篇海》儿rén,古人字,虎足象人,故从人。从几,误。《干禄字书》通作□。
视视:《酉集上·见字部》眡□□□眎《集韵》时利切《韵会》是义切《正韵》时吏切,□音嗜。《说文》瞻也。《博雅》明也。《易·履卦》视履考祥。《书·大甲》视远惟明。又《字汇》看待也。《左传·成三年》郑贾人如晋,荀罃善视之。又《博雅》效也。《书·大甲》视乃厥祖。〈疏〉言当法视其祖而行之。又《小尔雅》比也。《左传·襄二十七年》季武子使谓叔孙以公命,曰:视邾滕。〈注〉欲比小国。《礼·檀弓》公室视丰□。〈疏〉言视者不正,相当比拟之辞也。又犹纳也。《礼·坊记》君子於有馈者弗能见,则不视其馈。〈注〉不视,犹不纳也。又犹敎也。《仪礼·乡射礼》命释获者设中,遂视之。〈注〉视之,当敎之。又《释名》视,是也,察是非也。又《礼·曲礼》兔曰明视。〈疏〉兔肥,则目开而视明也。又《仪礼·士虞礼》明齐溲酒。《郑注》明齐,当为明视,兔腊也。又《山海经》狄山有视肉。〈注〉聚肉,形如牛肝,有两目也。食之无尽,寻复更生如故。又山水名。《山海经》帝囷山东南五十里曰视山。〈又〉葴山,视水出焉。〈注〉或曰视宜为瀙。瀙水今在南阳。又人名。《陶潜·羣辅录》伏羲六佐,其一曰视默,主灾恶。又姓,见《姓苑》。又通作示。《诗·小雅》视民不恌。〈笺〉视,古示字。《前汉·高帝纪》视项羽无东意。《史记》作示。《师古注》汉书多以视为示,古字通用。又《广韵》承矢切《集韵》《韵会》善旨切《正韵》善指切,□嗜上声。义同。又《玉篇》看也。《书·洪范》五事,二曰视。〈疏〉视,常止反。又《诗·小雅》小人所视。叶上矢履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