英才大略
www.16system.cn基本信息
成语拼音:yīng cái dà lüè成语简拼:YCDL
常用程度:生僻成语
成语繁体:英才大略
成语解释
非常杰出的才智和谋略。
成语接龙
英才大略→略地侵城→城狐社鼠→鼠撺狼奔→奔播四出→出丑放乖→乖唇蜜舌→舌长事多→多病多愁→愁肠九回
成语示例
(1)塔思,一名查剌温,幼与常儿异,英才大略,绰有祖风。▼《元史·木华黎传》
成语造句
(1)北京诚明中学的郑老师在黑板上写上了成语“英才大略”。
(2)草稿本的封面上写着“英才大略”几个大字。
(3)睿烊哥哥给茱丹和游萍讲解了“英才大略”的故事。
(4)小艾写不出成语“英才大略”,所以单元测试只得了99分。
(5)小琅不会写成语“英才大略”的最后一个字。
成语出处
《汉书·武帝纪赞》:『如武帝之雄材大略,不改文、景之恭俭以济斯民,虽《诗》、《书》所称,何有加焉?』
现代字典
康熙字典
英才英才:杰出的人才。杰出的才能。《孟子·尽心上》:『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,三乐也。』汉孔融《荐祢衡疏》:『淑质贞亮,英才卓砾。』
大略大略:[dàlüè] 大概。大略相同。此老年与少年性格不同之大略也。――清·梁启超《饮冰室合集》。
英英:yīng 1、<名>花。《桃花源记》:『芳草鲜美,落英缤纷。』2、<名>文采;词藻。《文心雕龙·情采》:『心求既形,英华乃赡。』3、<名>精华。《阿房宫赋》:『韩魏之经营,齐楚之精英。』4、<形>杰出;超众。《赤壁之战》:『况刘豫州至王室之胄,英才盖世。』[英才] 杰出的人才。杰出的才能。[英发] 才华外露。[英风] (1)杰出人物的风貌气概。(2)美好的名声。[英华] (1)精华。(2)指俊美的神采。(3)美好的名誉。[英俊] 杰出人物。
才才:cái 1、<名>才能。《与吴质书》:『其才学足著书,美志不遂,良可痛。』[又] <名意动>以……为才;认为……有才。《促织》:『有华阴令欲媚上官,以一头进,试使斗面才。』2、<名>有才能的人。《六国论》:『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。』3、<副>刚刚;仅仅。《桃花源记》:『初极狭,才通人。』4、能『裁』。裁夺。《战国策·赵策一》:『今有城市之邑七十,愿拜内之于王,惟王才之。』5、通『财』。金仁杰《追韩信》三折:『恶了秦民,更掳掠民才。』[才笔] 文才。《魏书·裴延儁传》:『涉猎坟史,颇有才。』[才力] 1.财力。鲍照《芜城赋》:『孳货盐田,铲利铜山,才雄富,士马精妍。』2.才智与能力。《晋书·长沙王又传》:『又身长七尺五寸,开朗果断,才绝人,虑心下士。』[才略] 才干与谋略,也作『材略』。《汉书·杜周传》:『窍见朱博忠信勇猛,才不世出,诚国家雄俊之宝臣也。』[才情] 才思;才华。司空图《力疾山下吴村看杏花》诗之五:『才百巧斗风光,却关雕花刻叶忙。』[才人] 1.有才能的人。王融《报范通直》:『三楚多秀士,江上复才。』2.宫中女官员,多为妃嫔的称号。杜甫《哀江头》:『辇前才带弓箭,白马嚼啮黄金勒。』3.宋元称编撰杂剧话本的作者或说话艺人为才人。[才子] 古指德才兼备的人。《左传·文公十八年》:『昔高阳氏有才八人……齐圣广渊,明允笃诚,天下之民谓之八恺。』[才子佳人] 称有才貌的男女。
大大:dà 1、<形>与『小』相对。《鸿门宴》:『大行不顾细谨。』2、<形>重要的;重大的。《生于忧患,死于安乐》:『故天将降大大任于斯人。』3、<形>年长的;排列第一的。《木兰诗》:『阿爷无大儿,木兰无长兄。』4、<副>表示范围广,数量多。《信陵君窃符救赵》:『公子于是乃置酒大会宾客。』《茅屋为秋风所破歌》:『安得广厦千万间,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。』5、<副>表示程度深。《董宣执法》:『帝大怒,召宣,欲箠杀之。』tài 1、通『太』,最。《左传·襄公二十四年》:『大上有立德,其次有立功。』2、通『泰』,安定。《荀子·富国》:『故儒术诚行,则天下大而富。』[大方] 大道理。引申为专家、内行。《庄子·秋水》:『吾长见笑于大之家。』[大成] 1.太平,和平。《左传·僖公十五年》:『归之而质其大子,必得大。』2.大有成就。《老子·四十五章》:『大若缺,其用不敝。』3.比喻学术上形成完整体系。《孟子·万章下》:『孔子这谓集大。』
略略:lüè 1、<名>疆界。《左传·庄公二十一年》:『公与之武公之略,自虎牢以东。』[又] <动>划定疆界。《左传·昭公七年》:『天子经略。』2、<动>巡行;巡视。《左传·隐公五年》:『公曰:「吾将略地焉」。』3、<动>通『掠』。掠夺;夺取。《荆轲刺秦王》:『进兵北略地,至燕南界。』4、<名>谋略;计谋;策略。《六国论》:『燕赵之君,始有远略。』5、<动>忽略;不重视。《叔向贺贫》:『略则行志,假货居贿,宜及于难。』6、<副>大略;大概;大致。《赤壁之战》:『今操芟夷大难,略已平矣。』7、<副>略微;稍微。《芋老人传》:『老人略知书。』8、<副>几乎;差不多。《柳敬亭传》:『敬亭丧失其资略尽。』9、<副>丝毫;一点儿。与否定连用,表示丝毫没有。《送东阳马生序》:『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,略无慕艳意。』10、<形>简略;简要。《答司马谏议书》:『故略上报,不复一一自辨。』
英英:《申集上·草字部》《唐韵》《集韵》《韵会》《正韵》□於惊切,音瑛。《尔雅·释木》华而不实者谓之英。《诗·郑风》有女同车,颜如舜英。〈注〉英,犹华也。又木名。《尔雅·释木》权,黄英。又叶亦谓之英。《屈原·离骚》夕餐秋菊之落英。《西溪丛语》《宋书·符瑞志》沈约云:英,叶也。《离骚》餐落英,言食秋菊之叶也。据《玉函方》甘菊三月上寅采叶,名曰玉英,是英亦谓之叶也。又《礼·礼运》大道之行也,与三代之英。〈注〉倍□曰俊,千人曰英。《孟子》得天下英才而敎育之。又《博雅》美也。《晋书·荀闓传》京师语曰:洛中英英荀道明。又《尔雅·释山》再成,英。〈疏〉山形两重者名英,今南郡英山县,盖取此名也。又琼英,美石似玉者。《诗·齐风》尚之以琼英乎而。《水经注》《孙盛·魏春秋》曰:文帝愈增崇宫殿,取白石英及紫石英。又英英,云貌。《诗·小雅》英英白云,露彼菅茅。又《诗·小雅》二矛重英。〈注〉以羽饰矛。《鲁颂》朱英绿縢。〈疏〉盖丝纒而朱染之。又乐名。《前汉·礼乐志》帝喾作《五英》。英,华茂也。又国名。《史记·陈杞世家》臯陶之后,或封英、六。《楚世家注》英国在淮南,盖蓼国也。又姓。《通志·氏族略》英氏,以国为氏,汉有九江王英布。又於□切,音阏。《班固·西京赋》翡翠、火齐。流耀含英。县黎、垂棘,夜光在焉。又《唐韵古音》于良切,读央。《屈原·九歌》浴兰汤兮沐芳,华采衣兮若英。《毛诗·本音》舜英、重英、琼英、美如英,俱叶韵读央。《管子·地员篇》五色亲英,各有异章。《集韵》英,稻初生未移者,亦读央。又於庆切,音映。饰也。
才才:《卯集中·手字部》《唐韵》昨哉切《集韵》《韵会》《正韵》墙来切,□音裁。《说文》草木之初也。从丨,上贯一,将生枝叶。一,地也。《徐曰》上一,初生岐枝。下一,地也。《六书正伪》才,木质也。在地为木,既伐为才,象其枝根斩伐之余。从木省。别作材,非。又天地人为三才。《易·系辞》有天道焉,有人道焉,有地道焉。兼三才而两之,故六。一曰能也。《礼·文王世子》必取贤敛才焉。《论语》才难,不其然乎。《前汉·武帝纪》其令州县举茂才异等。《唐书·百官志》择人以四才。《邵尧夫曰》临大事然后见才之难。才者,天之良质也,学者所以成其才也。又质也,力也。《诗·鲁颂》思无期,思马斯才。〈传〉多材也。《孟子》非天之降才尔殊也。《近思录》性出於天,才出於气,气清则才清,气浊则才浊。又姓。明尙书才宽。又《集韵》通作材。《说文》材,水挺也。从木,才声。《徐曰》木劲直可用,故曰入山抡可为材者。人之有才,义出於此。又《正韵》与才通。古用才为才始字。《晋书·谢混传》才小冨贵,便豫人家事。又与裁通。《战国策》惟王才之。又与财通。《前汉·扬雄传》财足以奉宗庙。又《集韵》将来切,与哉同。亦始也。《尔雅·释诂疏》哉,古文作才。以声近,借为哉始之哉。又作代切,音再。义同。又叶即由切,音遒。《焦氏·易林》季子多才,使我不忧。
大大:《丑集下·大字部》《唐韵》《集韵》《韵会》徒盖切。《正韵》度柰切,□音汏。小之对。《易·乾卦》大哉乾元。《老子·道德经》域中有四大,道大,天大,地大,王亦大。《庄子·天地篇》不同同之谓大。《则阳篇》天地者,形之大。阴阳者,气之大。又初也。《礼·文王世子》天子视学,大昕鼓徵。〈注〉日初明,击鼓徵召学士,使早至也。又徧也。《礼·郊特牲》大报天而主日。又肥美也。《仪礼·公食大夫礼》士羞,庶羞皆有大,赞者辨取庶羞之大,以授宾。〈注〉大,以肥美者特为脔,所以祭也。又过也。《战国策》无大大王。又长也。《尔雅·释器》珪大尺二寸谓之玠。〈疏〉大,长也。又都大,官名。宋制有两都大,一提举茶马,一提点坑冶铸钱与提□序官。又措大,士也。《书·言故事》穷措大,眼孔小,与钱十万贯,塞破屋子矣。又唐大,弓名,见《周礼·夏官》。又四大,地、水、火、风也,见《梵书·圆觉经》。又姓大。廷氏之后,见《风俗通》。又《集韵》《韵会》《正韵》□他盖切,音忲。易:大和大极。书、诗:大王大师。礼:大羹大牢。□音泰。又《广韵》《集韵》《韵会》□唐佐切,音□。《杜甫·天狗赋》不爱力以许人兮,能绝目以为大。又《集韵》《韵会》《正韵》□吐卧切,音拕。猛也,甚也。《礼·童子不衣裘裳注》郑康成为大温也。徐邈大音唾。又叶徒计切,音第。《诗·大雅》戎虽小子,而式弘大,叶厉泄愒败。《正字通》杨慎曰:大无音一驾切者,韵书二十二禡不收。考淮南子,宋康王世,有雀生鸇。占曰:小而生大,必霸天下。大叶下,古亦有一驾切之音。《说文》天大,地大,人亦大。象人形。《徐曰》本古文人字。一曰他达切,经史大太泰通。考证:(《仪礼·公食大夫礼》士羞,庶羞皆有大,赞者辨取庶羞之大,以治宾。)谨照原文治宾改授宾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