基本信息
成语拼音:yǐn hǔ jù láng
成语注音:ㄧㄣˇ ㄏㄨˇ ㄐㄨˋ ㄌㄤˊ
成语简拼:YHJL
感情色彩:中性成语
成语结构:动宾式成语
常用程度:一般成语
产生年代:近代成语
成语繁体:引虎拒狼
成语解释
比喻引进另一种恶势力来抗拒原来的恶势力,其祸患将更甚。亦作『引狼拒虎』。
成语用法
作宾语、定语;用于比喻句
近义词
引狼拒虎
成语接龙
1、引虎拒狼→狼狈为奸→奸掳烧杀→杀鸡儆猴→猴头猴脑→脑满肠肥→肥马轻裘→裘弊金尽→尽力而为→为民除害→害人不浅→浅见寡闻→闻一知十→十步芳草→草木俱朽→朽棘不彫→彫虫篆刻→刻不容缓→缓急相济→济世匡时→时乖命蹇→蹇视高步→步罡踏斗→斗色争妍→妍姿艳质
2、引虎拒狼→狼嚎鬼叫→叫苦连天→天壤之隔→隔世之感→感激涕零→零打碎敲→敲金击石→石烂海枯→枯鱼涸辙→辙乱旗靡→靡然向风→风流冤孽→孽子孤臣→臣门如市→市井之臣→臣心如水→水中捉月→月异日新→新昏宴尔→尔雅温文→文君早寡→寡信轻诺→诺诺连声→声气相求
3、引虎拒狼→狼吞虎餐→餐葩饮露→露胆披肝→肝脑涂地→地丑德齐→齐纨鲁缟→缟纻之交→交口赞誉→誉满天下→下落不明→明白了当→当机立决→决命争首→首尾相继→继继绳绳→绳一戒百→百二关山→山枯石死→死有余辜→辜恩背义→义重恩深→深闭固距→距人千里→里勾外连
4、引虎拒狼→狼吃幞头→头没杯案→案牍劳形→形势逼人→人浮于事→事往日迁→迁延日月→月黑风高→高耸入云→云布雨润→润屋润身→身轻言微→微言大义→义无反顾→顾犬补牢→牢什古子→子孝父慈→慈眉善目→目无王法→法灸神针
成语造句
(1)岑岑写不出成语“引虎拒狼”,所以单元测试只有99分。
(2)春春不会写成语“引虎拒狼”的最后一个字。
(3)打开练习本,第二页上写着“引虎拒狼”几个大字。
(4)房房哥哥给美宁和雅瑞讲解了“引虎拒狼”的故事。
(5)隆尧县金鹰学校的车老师在黑板上写上了成语“引虎拒狼”。
成语出处
清·陈天华《猛回头》:『断不可借外洋之兵,那引虎拒狼大下策,劝列位万万莫做。』
现代字典
康熙字典
引引:yǐn 1、<动>拉开(弓)。《塞翁失马》:『丁壮者引弦而战。』2、<动>延长;伸长。《三峡》:『常有高猿长啸,属引凄异。』3、<动>拉;牵引。《廉颇蔺相如列传》:『左右欲引相如去。』4、<动>延请。《廉颇蔺相如列传》:『乃设九宾礼于廷,引赵使者蔺相如。』5、<动>带领。《垓下之战》:『项王乃复引兵而东。』6、<动>招出;牵连。《苏武传》:『虞常果引张胜。』7、<动>拿;举。《归去来兮辞》:『引壶觞以自酌。』8、<动>招引;引来。《兰亭集序》:『又有清流激湍,映带左右,引以为流觞曲水。』9、<动>避开;退却。《赤壁之战》:『操军不利,引次江北。』10、<动>掉转。《廉颇蔺相如列传》:『相如引车避匿。』11、<动>延长;延续。子子孙孙,忽替引之。《诗·小雅·楚茨》:『子子孙孙,忽替引之。』12、<动>伸着。《中山狼传》:『引首顾曰。』13、<动>援引;引录;引用。《出师表》:『不宜妄自菲薄,引喻失义。』14、<动>荐举。《史记·魏其武安侯传》:『两人相为引重,其游如父子然。』15、<动>承认;承担。《三国志·吴志》:『权引咎责躬。』今有『引咎辞职』。16、<量>长度单位。古代以十丈为一引。17、<名>序言。《滕王阁序》:『敢竭鄙怀,恭疏经引。』[引决] 自杀。
虎虎:hǔ 1、<名>老虎。《周处》:『又义兴水中有蛟,山中有白额虎并皆暴犯百姓。』2、<形>比喻凶狠残暴。《屈原列传》:『秦,虎狼之国,不可信。』《赤壁之战》:『曹公,豺虎也,挟天子以征四方。』
拒拒:jù 1、<动>抗拒;抵御。《阿房宫赋》:『使六国各爱其人,则足以拒秦。』2、<动>拒绝。《答司马谏议书》:『辟邪说,难壬人,不为拒谏。』[拒后] 阻击敌军,保障大军安全转移。
狼狼:láng <名>一种野兽,形状略像狗,昼伏夜出,性情凶残。比喻凶狠、贪婪。《鸿门宴》:『夫秦王有虎狼之心,杀人如不能举,刑人如恐不胜。』[狼烟] 古代边关报警时烧起的烟。
引引:《寅集下·弓字部》《唐韵》余忍切《集韵》《韵会》《正韵》以忍切,□音蚓。《说文》开弓也。《徐铉曰》象引弓之形。《周礼·冬官考工记》维体防之,引之中参。又《广雅》演也。《易·系辞》引而伸之。又《尔雅·释诂》长也。《释训》子子孙孙引无极也。《书·梓材》引养引恬。又相牵曰引。《礼·檀弓》丧服,兄弟之子,犹子也。盖引而进之也。〈注〉牵引进之,同于己子。《史记·秦始皇纪》诸生转相告引。又《集韵》导也。《史记·韩长孺传》奉引堕车,蹇。〈注〉为天子导引而堕车,跛。又却也。《礼·玉藻》侍坐,则必退席。不退,则必引而去君之党。〈注〉引,却也。又相荐达曰引。《史记·魏其侯传》两人相为引重。〈注〉相荐达为声势。《后汉·张皓王龚传论》显登者以贵涂易引。又服气法曰道引。《庄子·刻意篇》道引之士,养形之人。《史记·留侯世家》道引不食谷。又治疾法有挢引。《史记·扁鹊传》鑱石挢引。〈注〉谓为按摩之法,夭挢引身,如熊顾鸟伸也。又十丈为引。《前汉·律正志》其法用竹为引,高一分,广六分,长十丈。引者,信也。〈注〉信读曰伸,言其长。又《广韵》《正韵》羊晋切《集韵》《韵会》羊进切,□蚓去声。《集韵》牵牛綍也。《礼·檀弓》吊於葬者,必执引。〈疏〉引,柩车索也。又《集韵》一曰曲引。《蔡邕·琴操》有思归引。又引古作□。
虎虎:《申集中·虍字部》虝《唐韵》火古切《集韵》《韵会》火五切,□音浒。《玉篇》恶兽也。《说文》山兽之君,从虍从儿,虎足象人也。《徐铉注》象形。《易·乾卦》风从虎。《诗·小雅》匪兕匪虎,率彼旷野。《大戴礼》三九二十七主星,星主虎,故虎七月而生。《述异记》虎千年,则牙蜕而角生。又姓。《广韵》汉有合浦太守虎旗,其先八元伯虎之后。又州名,唐有虎州,后避太祖讳攺武州。又滩名。《水经注》夷水又东迳虎滩。又山名。《吴越春秋》吴王葬阊门外,金玉精上浮为白虎,名虎丘。又便器名。《西京亲记》汉朝以玉为虎子,以为便器。又与琥通。《吴志·裴松之注》虞翻曰:仆闻虎魄不取腐芥。《六书正伪》象虎踞而回顾之形。《篇海》儿rén,古人字,虎足象人,故从人。从几,误。《干禄字书》通作□。
拒拒:《卯集中·手字部》《唐韵》其吕切《集韵》《韵会》《正韵》臼许切,□音巨。《广韵》扞也。《增韵》御也。《论语》其不可者拒之。《荀子·君道篇》内以固城,外以拒难。又与距通。《广韵》格也,违也。《玉篇》抵也。又《仪礼·少牢礼》长皆及俎拒。〈注〉拒读为介距之距。俎距胫中,当横节也。又《集韵》句许切。《正韵》居许切,□音举。亦扞也。又《集韵》《韵会》□果羽切,音矩。方□也。《左传·桓五年》郑子元请为左拒,以当蔡人卫人,为右拒,以当□人。又《周礼·大宰祀五帝疏》西方白帝白招拒。
狼狼:《巳集下·犬字部》《唐韵》鲁当切《集韵》《韵会》卢当切《正韵》鲁堂切,□音郞。《说文》似犬,锐头白颊,高前广后。从犬,良声。《埤雅》狼大如狗,青色,作声诸窍皆沸,善逐兽。里语曰:狼卜食。狼将远逐食,必先倒立以卜所向,故猎师遇狼辄喜。狼之所向,兽之所在也,其灵智如此。古之烽火用狼粪,取其烟直而聚,虽风吹之不斜。《尔雅·释兽》狼,牡貛,牝狼。〈注〉牡名貛,牝名狼,辨狼之种类也。《诗·齐风》竝驱从两狼兮。《周礼·天官·兽人》冬献狼。〈注〉狼膏聚,聚则温。又狼藉。《孟子》乐岁粒米狼戾。〈注〉狼戾,犹狼藉也。又《周礼·秋官》条狼氏。〈注〉条,当为涤器之涤。狼狼扈道上。〈疏〉狼狼扈道上者,谓不蠲之物在道,犹今言狼藉也。又星名。《史记·天官书》东有大星曰狼。狼角变色,多盗贼。又《律书》西至於狼。狼者,言万物可度量。断万物故曰狼。又《杜笃·论都赋》寥狼邛莋。〈注〉寥狼,犹擥扰也。又地名。《左传·文九年》楚子师於狼渊,以伐郑。《史记·秦本纪》白起攻赵,取代光狼城。又白狼县,属右北平郡。臯狼县,属西河郡。皆见《前汉·地理志》。又《后汉·明帝纪》西南夷白狼动黏诸种,前后慕义贡献。又草名。《尔雅·释草》孟狼尾。〈注〉似茅,今人亦以覆屋。又姓。《左传·文二年》狼瞫取戈以斩囚。又《集韵》里党切。音朗。狼犺,兽名。似猴。又郁狼,汉侯国。《韦昭曰》属鲁。狼音卢党反。见《史记·建元以来王子侯者年表》。又《集韵》《韵会》□郞宕切,音浪。博狼,地名。在阳武。《前汉·张良传》秦皇帝东游,至博狼沙中〈注〉师古曰:狼音浪。◎按史记本作浪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