基本信息
成语拼音:yín gōu chài wěi
成语注音:ㄧㄣˊ ㄍㄡ ㄔㄞˋ ㄨㄟˇ
成语简拼:YGCW
感情色彩:中性成语
成语结构:联合式成语
常用程度:生僻成语
产生年代:古代成语
成语繁体:銀鈎蠆尾
成语解释
比喻书法的钩、挑等笔画遒劲有力,有如银钩和蝎尾。一说虿尾指指蝎子的尾巴,能揵然上卷,写『乙』、『丁』、『亭』等字之末趯,须驻锋而后趯出,故遒劲有力。
成语用法
作宾语、定语;用于书面语
成语接龙
银钩虿尾→尾生抱柱→柱天踏地→地棘天荆→荆棘塞途→途途是道→道不拾遗→遗珥堕簪→簪星曳月→月落参横→横刀揭斧→斧破斨缺→缺口镊子→子夏悬鹑→鹑居鷇饮→饮泣吞声→声势浩大→大势所趋→趋时奉势→势穷力屈→屈蠖求伸→伸头探脑→脑满肠肥→肥头胖耳→耳提面命
成语示例
(1)明·顾起元《客座赘语·文士》:『惟礼又善书法,颇有银钩虿尾之意。』
成语造句
(1)涵涵写不出成语“银钩虿尾”,导致语文测试才考了97分。
(2)练习本的第三页上面写着“银钩虿尾”几个大字。
(3)铭铭不会写成语“银钩虿尾”的最后一个字。
(4)牛武初级中学的姓老师在黑板上写上了成语“银钩虿尾”。
(5)衷姐姐给旆樱和惠蕖讲了“银钩虿尾”的成语故事。
成语出处
南朝·齐·王僧虔《论书》:『(索靖)散骑常侍张芝姊之孙也,传芝草而形异,甚矜其书,名其字势曰「银钩虿尾」。』
现代字典
康熙字典
银银:yín(1)金属元素,符号Ag(argentum)。白色,质软,延展性很大,是热和电的良导体,在空气中不氧化。用来镀金属器物、镜子和保温瓶的瓶胆。银的合金可以制造货币、日用器皿和装饰品。通称银子或白银。(2)跟货币有关的:银行;银根。(3)象银子的颜色:银灰色;红地银字的匾。(4)姓。
钩钩:gōu 1、<名>衣带上的钩。[引] 各种挂东西的钩。《陌上桑》:『青丝为笼系,桂枝为笼钩。』2、<动>钩取;捉取。《狱中杂记》:『少有连,必多方钩致。』3、<动>钩连;牵连。《五人墓碑记》:『且矫诏纷出,钩党之捕遍于天下。』4、<名>木匠用来画圈的工具。《庄子·马蹄》:『曲者中钩,直者应绳。』5、<名>一种兵器。左思《吴都赋》:『吴钩越棘。』6、<名>镰刀。《汉书·龚遂传》:『诸持鉏钩田器者,皆为良民。』[钩党] 指相牵连的同党。[钩援] 登成之具。
虿虿:chài 1、<名>蝎子一类毒虫。2、<形>形容女子的鬈发。黄庭坚《清人怨戏效徐庾慢体》:『晚风斜虿发,逸艳照窗笼。』
尾尾:wěi 1、<名>尾巴。《狼》:『身已半入,只露尻尾。』2、<名>末尾;末端。《愚公移山》:『投诸渤海之尾,隐士之北。』3、<动>跟在后面;跟随。《后汉书·岑彭传》:『嚣出兵尾击诸营。』
银银:《戌集上·金字部》《唐韵》语巾切《集韵》《韵会》《正韵》鱼巾切,□音誾。《说文》白金也。《尔雅·释器》白金谓之银。《前汉·食货志》朱提银,重八两,为一流,直一千五百八十,它银一流直千。〈注〉朱提,县名,出善银。又黄银。《山海经·臯涂之山注》黄银出蜀中,与金无异,但上石则色白。又《唐书·房□龄传》赐□龄黄银带。又《宝藏论》银有十七种,天生牙出银坑内石缝中,状如乱丝,色红者上,入火紫白,如草根者次之。衔黑石者最奇,生乐平鄱阳产铅之山,一名龙牙,一名龙须。生银出石□中,成片块,大小不定,状如硬锡。母砂银生五溪丹砂穴中,色理赤光。黑铅银得子母之气。此四种为真银。有水银、银草、砂银、曾青银、石绿银、雄黄银、雌黄银、硫黄银、胆矾银、灵草银,皆是以药制成者。丹阳银、铜银、铁银、白锡银,皆以药点化者,皆假银也。外国四种,新罗银、波斯银、林邑银、云南银,□精好。又水银。《前汉·刘向传》水银为江海。《桂海虞衡志》邕州丹砂盛处,椎凿有水银自然流出。又乌银。《本草纲目》□藏器曰:今人用硫黄熏银,再宿泻之,则色黑。工人用为器,养生家以器煑药,可辟恶。又姓。《正字通》汉银木。明正德鸡泽知县银镜。又地名。《公羊传·昭十一年》会于屈银。《左传》《谷梁》作厥憖。又《集韵》州名。陕西白狄地,北周立银州。又《字汇》上声。《黄香·九宫赋》眄旭正而锐银。〈注〉犹钻硏。又《同文铎》与垠同。《荀子·成相篇》守其银。又《字汇补》廉锷也。《大戴礼》银手如断,是卜商之行也。又《韵补》叶音沿。《杨方·合欢诗》修途曲且险,秋草生两边。黄华如沓金,白华如散银。
钩钩:《戌集上·金字部》《广韵》古侯切《集韵》《韵会》《正韵》居侯切,□音沟。《玉篇》铁曲也。又《广韵》刃属。《韵会》古兵有钩,有镶,皆刃属。引来曰钩,推去曰镶。《前汉·韩延寿传》铸作刀刃钩镡。〈注〉钩,亦兵器也。似刃而曲,所以钩杀人也。又刃环。《战国策》无钩竿镡,蒙须之便。〈注〉钩,刃头环。《史记·楚世家》楚国折钩之喙,足以为九鼎。〈注〉凡戟有钩喙,钩口之尖也。言楚国戟之钩,口尖有折者,足以为鼎也。又刃名。《淮南子·修务训》纯钩鱼肠。〈注〉纯钩,利刃名。又刀名。《鲍照·乐府》锦带佩吴钩。《沈括曰》吴钩,刀名也。刀弯,今南蛮用之,谓之葛党刀。《李贺诗》男儿何不带吴钩。又钓钩。《庄子·外物篇》任公子为大钩巨缁,五十犗以为饵,蹲乎会稽,投竿东海,旦旦而钓。又带钩。《孟子》岂谓一钩金。〈注〉钩,带钩也。又刈禾镰曰刈钩。《前汉·龚遂传》遂为渤海太守,贼弃弓弩而持鉏钩。又幔钩。《隋书·苏威传》威见宫中以银为幔钩,盛□节俭之美,帝为攺容。又马颔钩。《诗·大雅》钩膺鞗革。〈注〉娄颔之钩。又凡县物者曰钩。亦曰鹿觡,曰钩格。见《扬子·方言》。又钩物也。《左传·襄二十三年》或以戟钩之。又《正字通》钩索义理,犹言穷理也。《易·系辞》钩深致远。〈疏〉物在深处,能钩取之。又绕也。《仪礼·乡射礼》豫则钩楹内。〈注〉钩楹,绕楹而东也。又屈也。《战国策》弓拨矢钩。〈注〉钩,矢锋屈也。或作拘。古通。又留也。《前汉·鲍宣传》使吏钩止丞相掾史。〈注〉钩,留也。又致也。《前汉·赵广汉传》善为钩距,以得事情。〈注〉钩,致也。距,闭也。使对者无疑,示若不问而自知,衆[音zhòng]莫觉所由,以闭其术为距也。《前汉·□万年传》咸皆钩校发其奸臧。又规也。《前汉·扬雄传》带钩矩而佩衡兮。〈注〉钩,规也。矩,方也。又牵引也。《后汉·灵帝纪》皆为钩党下狱。〈注〉钩,谓相牵引也。又车名。《礼·明堂位》钩车,夏后氏之路也。〈注〉钩,有曲舆者也。又车心木。《易·小畜舆脱辐疏》谓舆下缚木,舆轴相连,钩心之木是也。《周礼·冬官考工记·车人》以凿其钩。〈注〉钩,钩心。又射具。《诗·小雅》决拾既佽。〈疏〉决,钩弦也。又服饰名。《仪礼·士虞礼》钩袒。〈注〉如今擐衣也。〈疏〉若汉时人擐衣以露臂,故云如今擐衣也。又星名。《后汉·班固传·两都赋》周以钩□之位。〈注〉前书音义曰:钩□,紫宫外星也。宫卫之位,亦象之。又钩钤,详前钤字注。又《字汇补》钩芒,神名。与句芒同。《前汉·扬雄传》丽钩芒与骖[音cān]乗[音chéng]蓐收兮。又汉宫名。《前汉·车千秋传》钩弋夫人。〈注〉钩弋,宫名。赵婕妤好居之,故号钩弋夫人。又《列仙传》钩弋夫人发手,得一玉钩,故号焉。又宦者署。《前汉·昭帝纪》上耕於钩盾弄田。〈注〉钩盾,宦者近署。又官名。《前汉·百官公卿表》又中书,谒者,黄门,钩盾,尚方,御府,永巷内者,宦者,八官令丞。〈注〉钩盾,主近苑囿。又地名。《前汉·李陵传》遮钩营之道。〈注〉单于要害道。又山名。《山海经》钩吾之山。又水名。《尔雅·释水》九河,八钩盘。〈注〉水曲如钩流盘桓也。〈疏〉在东光之南,鬲县之北。又草名。《尔雅·释草》钩芺。〈注〉大如拇指,中空,茎头有台,似蓟,初生可食。〈疏〉蓟类也。一名钩。一名芺。〈又〉钩,藈姑。〈注〉钩,□也。一名王瓜。实如瓝瓜正赤,味苦。《博雅》茛,钩吻也。又藤名。《山海经》其上多桃枝钩端。〈注〉郭云:钩端,桃枝属。吴任臣曰:钩端,藤也。又鸟名。《山海经》有鸟焉,其状如凫而鼠尾,善登木,其名曰絜钩。又姓。《正字通》宋钩光祖。又藏钩。《风土记》京师人,□日后为藏钩之戏,分二曹,鬭胜负。《李商隐诗》隔坐送钩春酒暖。又《正韵》与阄同。《荀子·君道篇》探筹投钩。又交钩,语不止也。《欧阳修诗》异日说交钩。又钩輈,鹧鸪鸣声。《林逋诗》云水叫钩輈。又《集韵》权俱切,音劬。钩町,西南夷国名。《前汉·西南夷传》立亡波为钩町王。〈注〉钩音钜于反,町音大鼎反。又《集韵》居□切,音冓。钩梯,攻城具。《诗·大雅》以尔钩援。〈传〉钩,钩梯也。所以钩引上城者。《释文》钩,古□反。又古侯反。又《韵补》叶音拘。《古·日出东南隅行》罗敷善采桑,采桑城南隅。青丝为笼绳,桂枝为笼钩。
虿虿:《申集中·虫字部》《唐韵》丑犗切《集韵》《韵会》丑迈切,□音慸。《玉篇》螫虫。《诗·小雅》彼君子女,卷发如虿。〈笺〉虿尾末揵然,似妇人发末曲上卷然。《孝经纬》蜂虿垂芒,为其毒在后。《左传·僖二十二年》蠭虿有毒。〈注〉《通俗文》云:虿,长尾谓之蠍。《魏志·华佗传》彭城夫人夜之厕,虿螫其手,佗令温汤渍其中。又人名。《左传·襄九年》公孙虿、公孙舍之及其大夫门子,皆从郑伯。又与蔕通。《张衡·西京赋》睚眦虿芥。〈注〉虿芥,刺鲠也。又《集韵》他达切,音挞。义同。或作□。
尾尾:《寅集上·尸字部》《广韵》《集韵》《正韵》无匪切《韵会》武匪切,□音委。《说文》微也。从倒毛在尸后。《玉篇》鸟兽鱼虫皆有之。又末后稍也。《易·未济》狐濡其尾。《书·君牙》若蹈虎尾。又《诗·邶风》琐兮尾兮,流离之子。〈注〉琐,细。尾,末也。又《战国策》王若能为此尾。〈注〉终也。又东方星名,十八度尾为大辰。又次名。《礼·月令》日月会於鹑尾,斗建申之辰也。又底也。《尔雅·释水》瀵大出尾下。〈注〉尾犹底也。言其源深出於底下者名瀵。瀵犹洒散也。又《书·尧典》仲春鸟兽孶尾。〈注〉乳化曰孳,交接曰尾,因物之生育,验其气之和也。又陪尾,山名,在江夏安陆县。一名横尾。一曰负尾。又姓。《左传》殷民六族有尾勺氏。又汉刘虞吏尾敦。考证:(《尔雅·释水》瀵大出尾。)谨照原文尾下增下字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