阴阳两面
www.16system.cn基本信息
成语拼音:yīn yáng liǎnyīn yáng yì wèig miàn成语简拼:YYLYYWM
常用程度:生僻成语
成语繁体:陰陽兩面
成语英文:with two faces
成语解释
当面一套背后另一套,耍两面手法。
成语用法
作宾语、定语;指两面派
成语造句
(1)本子的第二页写着“阴阳两面”几个大字。
(2)超越中学的庚老师在黑板上写上了成语“阴阳两面”。
(3)淙淙写不出成语“阴阳两面”的拼音。
(4)请不要跟我玩阴阳两面。
(5)兀巍哥哥给灵竹和燕陶介绍了“阴阳两面”的成语典故。
(6)小逗不会写成语“阴阳两面”的最后一个字。
(7)不怕明处枪和棍,只怕阴阳两面刀。
现代字典
康熙字典
两面两面:[liǎngmiàn] (1)两个面。这张纸两面有字。(2)两个方面。两面受敌。(3)具有双重面貌。两面手法。
阴阳阴阳:[yīn-yáng] (1)古代哲学概念。古代朴素的唯物主义思想家把矛盾运动中的万事万物概括为『阴』、『阳』两个对立的范畴,并以双方变化的原理来说明物质世界的运动。阴阳易位。――《楚辞·屈原·涉江》。(2)日月运转之学。阴阳历算。――《后汉书·张衡传》;研核阴阳。(3)天气的变化。阴阳之变。――《吕氏春秋·察今》。
阴阴:yīn 1、<名>山的北面,水的南面。《愚公移山》:『吾与汝毕力平险,指通豫南,达于汉阴,可乎?』2、<形>昏暗。《岳阳楼记》:『朝晖夕阴,气象万千。』3、<名>事物的影子。《察今》:『故审堂下之阴,而知日月之行。』4、<形>阴冷;寒。《岳阳楼记》:『阴风怒号,浊浪排空。』5、<副>暗地里;秘密地。《张衡传》:『阴知奸党名姓,一时收禽。』6、<名>古代哲学概念。与『阳』相对。[阴德] 暗中做好事。[阴权] 暗地谋划的策略。[阴事] 秘密之事。
阳阳:yáng 1、<名>太阳;阳光。沈约《齐故安陆昭王碑文》:『乃暴以秋阳,威以夏日。』2、<名>山的南面,水的北面。《登泰山记》:『泰山之阳,汶水西流。』3、<形>温暖。《长歌行》:『阳春布德泽,万物生光辉。』4、<动>装作;假装。《记王忠隶公翱事》:『皆阳应曰:「诺」。』5、<名>古代哲学概念,与『阴』相对。
两两:liǎng 1、<形>成双的;成对的。《卖炭翁》:『两鬓苍苍十指黑。』2、<数>二。《陈涉世家》:『陈胜佐之,并杀两尉。』3、<副>双方共同施行或承受同一行为。《赤壁之战》:『孤与老贼势不两立。』4、<量>重量单位。古代二十四铢为一两,十六为一斤。《鲁提辖拳打镇关西》:『去包裹里取出一锭十两银子放在桌上。』5、<量>双,用于鞋袜等。《诗经·南山》:『葛屦五两。』liàng<量>通『辆』用于车辆,车一乘为一辆。《汉书·赵充国传》:『卤马牛羊十余万头,车四千余两。』[两端] (1)事物的两头;两方面。(2)模棱两可;观望不定。[两舌] 言语反覆;搬弄是非。[两曜] 日和月。[两造] 指诉讼双方,即原、被告。
面面:miàn 1、<名>脸。《彭祖面长》:『不敢笑陛下,实笑彭祖面长。』2、<动>面向;面对着。《愚公移山》:『北山愚公者,年且九十,面山而居。』3、<副>当面。《邹忌讽齐王纳谏》:『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。』4、<名>方位;方面。《垓下之战》:『闻汉军四面皆楚歌。』5、<名>平面;表面。《活板》:『药稍熔,则以一平板按其面,则字平如砥。』6、<量>《宋书·何承天传》:『上又赐银筝一面。』[面壁] (1)面对墙壁静坐,常表示不介意或无所用心。(2)佛教指修行。[面墙] 喻不学,如面向墙面而一无所见。[面首] 本指壮美的男子,引申为妇人的男妾、男宠。
阴阴:《戌集中·阜字部》与阴同。见《字汇补》□字注。(阴)(古文)霒侌□□□瘖《唐韵》《集韵》《韵会》於今切《正韵》於禽切,□音音。《说文》闇也。《释名》阴,荫也,气在内奥荫也。《玉篇》幽无形,深难测谓之阴。《易·坤卦》阴虽有美含之,以从王事,弗敢成也。地道也,妻道也,臣道也。《礼·月令》百官静事毋□,以定晏阴之所成。又《周礼·天官·内宰》以阴礼敎六宫。〈注〉阴礼,妇人之礼。又《内小臣》掌王之阴事阴令。又《地官·大司徒》以阴礼敎亲,则民不怨。〈注〉阴礼,谓男女之礼。又阴晴。《诗·邶风》曀曀其阴。〈又〉以阴以雨。又《说文》山之北也。《书·禹贡》南至于华阴。又《说文》水之南也。《前汉·地理志》河东郡汾阴县。〈注〉介山在南。又《玉篇》影也。《晋书·陶侃传》大禹惜寸阴,吾辈当惜分阴。又《正字通》□背曰阴。杨修解曹娥□阴八字。又《前汉·郊祀歌》灵之至,庆阴阴。〈注〉师古曰:言垂阴覆徧於下。又《玉篇》默也。《战国策》齐秦之交阴合。又《诗·秦风》阴靷鋈续。〈传〉阴,揜軓也。《释名》阴,荫也。横侧车前,以阴笒也。又地名。《左传·襄九年》济于阴阪侵郑。又《昭十九年》楚工尹赤迁阴于下阴。又《二十二年》帅师军于阴。《前汉·地理志》南阳郡阴县。〈注〉即左传下阴也。又汉有两阴山县。《地理志》西河郡阴山,又桂阳郡阴山。又山名。《史记·秦始皇纪》自楡中□河以东,属之阴山。〈注〉徐广曰:在五原之北。又姓。《广韵》管修自齐适楚,为阴大夫,其后氏焉。○按史记褚少孙龟筴传:阴兢活之,与之俱亡。索隐曰:阴,姓。兢,名也。是商时即有阴姓矣。又左传僖十五年:晋阴饴甥会秦伯,盟于王城。注:饴甥,食邑于阴。战国策有阴□、阴姬,疑即出於此。又昭二十四年,阴不佞,以温人南侵。疑阴亦姓也。又《正字通》男子势曰阴。《史记·吕不韦传》私求大阴人嫪毐为舍人。又《逸周书》墠上张赤帟阴羽。〈注〉阴,鹤也。《玉篇》今作阴。《五音集韵》俗作□。《字汇》俗作阥。《字汇补》亦作□阴□。又《集韵》乌含切,音庵。本作闇,治丧庐也。《论语》高宗谅阴,三年不言。又《集韵》《韵会》□於禁切,音荫。《集韵》瘗藏也。《礼·祭义》骨肉毙于下,阴为野土。〈注〉阴,读为依廕之廕。又《诗·大雅》既之阴女,反予来赫。〈笺〉覆阴也。《韵会小补》荫,通作阴。又《正字通》音饮。古医方有淡阴之疾,俗作淡饮。又叶於容切,音雍。《诗·豳风》二之日凿冰冲冲,三之日纳于凌阴。〈笺〉凌阴,冰室。《扬子·太□经》日飞悬阴,万物融融。又叶於虔切,音烟。《黄庭经》上有□灵下关元,左为少阳右太阴。又《韵会小补》本作殷。浅黑色也。亦作阴。《诗·小雅·我马维駰传》阴白亲毛曰駰。阴,浅黑色也。(阴)考证:(《战国策》齐秦之处阴合。)谨照原文之处改之交。(《诗·秦风》阴靷鋈续。〈传〉阴,揜轨也。)谨照原文轨改軓。(《逸周书》墠上张赤奕阴羽。)谨照原文赤奕改赤帟。
阳阳:《戌集中·阜字部》与阳同。见《字汇补》□字注。(阳)(古文)《唐韵》与章切《集韵》《韵会》余章切《正韵》移章切,□音羊。《玉篇》营天功,明万物谓之阳。《说文》高明也。又日也。《诗·小雅》湛湛露斯,匪阳不曦。〈传〉阳,日也。《左传·文四年》天子当阳。《礼·祭义》殷人祭其阳。〈注〉阳谓日中时也。《孟子》秋阳以暴之。又《楚辞·远游》集重阳,入帝宫。〈注〉积阳为天,天有九重,故曰重阳。又《玉篇》双也。又月建。《尔雅·释天》十月为阳。《诗·小雅》岁亦阳止。又《尔雅·释天》春为青阳。〈注〉气清而温阳。又《尔雅·释天》太岁在癸曰昭阳。又五月五日曰端阳,九月九日曰重阳,见《月令广义》。又《尔雅·释山》山西曰夕阳,山东曰朝阳。《诗·大雅》度其夕阳。〈又〉梧桐生矣,于彼朝阳。又水北也。《诗·大雅》在洽之阳。《谷梁传·僖二十八年》水北为阳。又《释名》丘高曰阳丘,体高近阳也。又《诗·豳风》我朱孔阳。〈传〉阳,明也。又《玉篇》清也。又《诗·周颂》龙旗阳阳。〈传〉阳阳,言有文章也。又《诗·王风》君子阳阳。〈传〉阳阳,无所用其心也。又《周礼·地官·大司徒》以阳礼敎让,则民不争。〈注〉阳礼谓乡射饮酒之礼。又国名。《春秋·闵二年》齐人迁阳。〈注〉阳,国名。《战国策》塞漏舟而轻阳侯之波。〈注〉博物志,晋阳国侯溺水,因为大海之神。又《春秋·昭十二年》齐高偃帅师纳北燕伯于阳。〈注〉阳即唐,燕别邑,中山有唐县。又县名。《史记·高祖纪》西过高阳。〈注〉属□留。又关名。《前汉·西域传》去阳关七千八百二里。又《左传·昭二十四年》公孙于齐,次于阳州。又阳城,山名。汉为县,属颍川郡。又古帝号。《史记·五帝纪》帝颛顼高阳氏。又《释名》立人,象人立也。或曰阳门,在前曰阳,两旁似门也。又《玉篇》伤也。又《庄子·达生篇》西北方之下者,则泆阳处之。〈注〉泆阳,鬼名。又《抱朴子·登涉篇》山中树能人语者,非树能语也,其精为之,名曰云阳。又昌阳,菖蒲别名。《韩愈·进学解》昌阳引年。又姓。《史记·司马相如子虚赋》阳子骖[音cān]乗[音chéng]。〈注〉古仙人阳陵。《广韵》周景王封少子於阳樊,后裔因邑命氏。又汉复姓,有二十二氏:欧阳、高阳、青阳、孙阳、子阳、周阳、泾阳、偪阳、梗阳、戏阳、鲑阳、叶阳、陵阳、鲜阳、栎阳、濮阳、太阳、老阳、安阳、成阳、朱阳、索阳。又通作扬。《礼·玉藻》盛气颠实扬休。〈注〉颠,读为阗。扬,读为阳。盛身中之气,使之阗满其息,若阳气之体物也。《释名》阳,扬也,气在外发扬也。又与佯同。《礼·檀弓》阳若善之。《前汉·高帝纪》阳尊怀王为义帝,实不用其命。又音肠。《尔雅·释诂》阳,予也。〈注〉鲁诗云:阳如之何,今巴濮之人自呼阿阳。〈疏〉汉书艺文云:鲁申公为诗训,故是为鲁诗。其经云:阳如之何,申公以阳为予,故引之。《释文》阳,音肠。《五音集韵》俗作□。《字汇》俗作阦。《字汇补》亦作□阳氜。
两两:《子集下·入字部》《唐韵》《正韵》良奖切《集韵》《韵会》里养切,□良上声。《说文》再也。《易·系辞》兼三才而两之。又《玉篇》匹耦也。《周礼·天官·大宰之职》以九两系邦国之民。〈注〉两犹耦也,所以协耦万民,联系不散,有九事也。又《韵会》匹也。《左传·闵二年》重锦三十两。〈注〉三十匹也。又车数曰两。《后汉·吴佑传》载之兼两。〈注〉车有两轮,故称两。又《玉篇》二十四铢为两。又《鸡林类事》四十曰麻两。又《史记·平准书》更铸四铢钱,其文为半两。又《南史·齐和帝纪》百姓及朝士皆以方帛填胸,名曰假两。又《唐韵》《集韵》《韵会》力让切《正韵》力仗切,□良去声《诗·召南》百两御之。
面面:《戌集中·面字部》《唐韵》《集韵》《韵会》□弥箭切,音偭。《说文》本作□,颜前也。从□,象人面形。《书·益稷》汝无面从,退有后言。又见也。《礼·曲礼》夫为人子者,出必告,反必面。〈注〉反言面者,从外来,宜知亲之颜色安否。《仪礼·聘礼》□者出请事,賔面如觌币。〈注〉面,亦见也。《周礼·秋官·司仪》私面。〈注〉私觌也。又向也。《书·周官》不学墙面。〈疏〉人而不学,如面向墙。《礼·曲礼》天子当依而立,诸侯北面而见天子,曰觐。又《玉藻》唯君面尊。〈注〉面,犹乡也。《周礼·冬官考工记·匠人》面朝后市。又《广韵》前也。《仪礼·士冠礼》覆之面叶。〈注〉面,前也。又《韵会》方面,当四方之一面也。《书·顾命》大辂在賔阶面,缀辂在阼阶面。《周礼·冬官考工记》或审曲面势。〈注〉审察五材曲直方面形势之宜。《史记·留侯世家》独韩信可属大事,当一面。又《韵会》相背曰面。《史记·项羽纪》马童面之。〈注〉如淳曰:面,不正视也。《前汉·项羽传注》师古曰:如淳说非也。面谓背之,不面向也。面缚亦谓反背而缚之,杜元凯以为但见其面,非也。又《前汉·张敞传》自以便面拊马。〈注〉师古曰:便面,扇之类也。亦曰屛面。考证:(《说文》本作□,颜前也。从自)谨照原文自改□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