基本信息
成语拼音:yīn xún fū yǎn
成语简拼:YXFY
常用程度:生僻成语
成语繁体:因循敷衍
成语解释
因循:沿袭;敷衍:应付。指因袭旧套,搪塞应付,不思长进。
成语用法
作谓语、宾语、定语;指不会变通
近义词
因循苟且
成语示例
(1)而李鸿章壅于上闻,不以实情出奏,因循敷衍,不知和议成为何日。▼高阳《慈禧全传》八十八
成语造句
(1)本子的第二页赫然是“因循敷衍”几个大字。
(2)淙淙写不出成语“因循敷衍”,导致期末考试只考了97分。
(3)联溪中学的能老师在黑板上写上了成语“因循敷衍”。
(4)小笨不会写成语“因循敷衍”的最后一个字。
(5)学谦哥哥给姝显和诗十介绍了“因循敷衍”的成语典故。
(6)而地方文武尽心搜缉,登时破获者固多,其玩忽因循敷衍塞责者亦所不免。
(7)而李鸿章壅于上闻,不以实情出奏,因循敷衍,不知和议成为何日。见高阳《慈禧全传》八十八。
(8)在去横县马山乡第三初级中学的面包车上,炎强大哥哥给镶如和寸樱讲述了『因循敷衍』的历史典故
(9)所以那些琐屑龌龊的大僚,因循敷衍,一味做官,不肯做事的,纷纷告老,如今朝中很有一番新气象。
(10)上级批评下级,实在是太寻常不过的事,只不过我们见惯了官场中的因循敷衍、得过且过,才会对官员被轰下台的事情拍手称快。
成语出处
《清史稿·宣统皇帝纪》:『闰二月甲申,诏严预备立宪责成,戒部臣、疆臣因循敷衍,放弃责任。』
现代字典
康熙字典
敷衍敷衍:[fūyǎn] (1)敷布曼衍。蓧荡敷衍。――张衡《西京赋》。综注:『敷,布也;衍,蔓也。』。(2)表面上应付。警察出来敷衍一番。(3)陈述并发挥。上雅好《左氏春秋》,命冲与朱震专讲,冲敷衍经旨,因经规讽,上未尝不称善。――《宋史·范冲传》。
因循因循:(1)沿袭:因循旧习。(2)迟延拖拉:因循误事。
因因:yīn 1、<动>因袭;遵循。《过秦论》:『蒙故业,因遗策,南取汉中。』2、<动>接续。《子路、曾晳、冉有、公西华侍坐》:『加之以师旅,因之以饥馑。』3、<动>依照。《庖丁解牛》:『批大郤,导大窾,因其固然。』4、<动>顺应。《察今》:『变法者因时而化。』5、<名>原因;机会。《孙雀东南飞》:『于今无会因。』6、<介>介绍动作行为发生的原因,可译为『因为』、『由于』。《谏太宗十思疏》:『恩所加,则思无因喜以谬赏。』7、<介>介绍动作行为的依据,可译为『依靠』、『凭借』。《廉颇蔺相如列传》:『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。』8、<介>介绍动作行为的对象,可译为『依照』、『根据』。《核舟记》:『罔不因势象形,各具情态。』9、<介>介绍动作行为发生的条件,可译为『趁机』、『趁着』。《鸿门宴》:『请以剑舞,因击沛公于坐。』10、<副>就;于是。《鸿门宴》:『贡王即日因留沛公与饮。』11、<连>因为;于是。《雁荡山》:『祥符中,因造玉清宫,伐山取材,方有人见之。』《屈原列传》:『上宫大夫见而欲夺之,屈平不与,因谗之。』[因革] 沿袭旧习惯和创造新方法。[因袭] 继承。
循循:xún 1、<动>顺着。《察今》:『荆人弗知,循表而夜涉。』2、<动>遵循;依照。《孔雀东南飞》:『奉事循公姥,进止敢自专。』[循分] 安守本分。
敷敷:fū 1、<动>给予;施予。《尚书·康王之诰》:『戡定厥功,用敷遗后人休。』2、<形>普遍;遍。《诗经·般》:『敷天之下。』3、<动>传布;散布。《尚书·大禹谟》:『文命敷于四海,祗承于帝。』4、<动>铺开;扩展。《采草药》:『用花者取花初敷时。』5、<动>陈述;铺述。《文心雕龙·序志》:『迭文以定篇,敷理以举志。』6、<动>搽;涂。《林黛玉进贾府》:『面如敷粉,唇若施脂。』7、<形>足;够。《治平篇》:『吾以知其必不敷矣。』
衍衍:yǎn 1、<动>蔓延;扩展。《后汉书·桓帝纪》:『流衍四方。』《墨子·非攻中》:『广衍数于万。』2、<形>余裕;盛多。《荀子·君道》:『圣王财衍以明辨异。』杜笃《论都赋》:『国富人衍。』3、<名>书籍中由于排版、传抄错误等原因造成多出来的不应有的字句,如『衍文』。4、<形>平坦。《管子·轻重丁》:『北方之萌者,衍处负海。』5、<名>山坡。《史记·封禅书》:『文公梦黄蛇自天下属地,其口止于鄜衍。』[衍更] 演变。[衍溢] (1)泛溢。(2)充满。
因因:《丑集上·囗字部》《唐韵》於真切《集韵》《韵会》《正韵》伊真切,□音姻。《说文》从囗大。会意。《徐锴曰》能大者,衆[音zhòng]围就之也。又仍也,袭也。《论语》殷因於夏礼。《孟子》为高必因丘陵,为下必因川泽。《书·尧典》日永星火,以正仲夏,厥民因。〈注〉析而又析也。《礼·礼器》因天事天,因地事地,因名山升中于天,因吉土以享帝于郊。又依也。《论语》因不失其亲,亦可宗也。又托也。《孟子》时子因□子而以告孟子。又由也。《邹阳·上梁王书》夜光之璧,以暗投人於道,莫不按刃相眄者,无因至前也。又缘也。《传灯录》欲知前世因,今生受者是。欲知后世因,今生作者是。又姓。《左传·定二年》遂人四族,有因氏。《正字通》明有因礼、因絅。又《六书正伪》借为昏姻之姻,言女有所因。又叶乌前切,音烟。《陆云·赠顾尚书诗》殊音合奏,曲异响连。绝我懽条,统我思因。《集韵》或作□。考证:(《邹阳上梁王书》夜光之璧,以暗投人於道,莫不按刃相盼者,无因至前也。)谨照史记汉书本传盼□作眄,改眄。
循循:《寅集下·彳字部》《唐韵》详遵切《集韵》《韵会》松伦切。《正韵》详伦切,□音旬。《尔雅·释诂》自也,率循也。《说文》行顺也。《礼·射义》卿大夫以循法为节。《史记·循吏传》奉职循理,亦可以为治,何必威严哉。《前汉·贾谊传》此业壹定,世世常安,而后有所持循矣。〈注〉执持而顺行之。又《增韵》依也。《左传·昭七年》循墙而走。《二十三年》循山而南。〈注〉依山南行也。又《广韵》善也。又《玉篇》循次序也。《论语》夫子循循然善诱人。又《韵会》循环,谓旋绕往来。《史记·高帝纪》三王之道,若循环终而复始。又巡也。《前汉·宣帝纪》遣使者循行郡国,问民所疾苦。又《正韵》循,摩也。《前汉·李陵传》数数自循其刀环。〈注〉循,谓摩循也。又抚循,慰安也。《前汉·萧何传》拊循勉百姓。《赵充国传》拊循和辑。又《广雅》述也。《前汉·冯立传》立为西河上郡太守,居职公廉,与其兄野王相似。吏民歌之曰:大冯君,小冯君,兄弟继踵相因循。又无所作为曰因循。《韩愈·酬裴功曹诗》多才自劳苦,无用秖因循。又《集韵》船伦切,音唇。蹲循,逡巡也。
敷敷:《卯集下·攴字部》(古文)旉《广韵》《集韵》《韵会》《正韵》□芳无切,音罦。《五经文字》□,经典相承,隷省作敷。《书·舜典》敷奏以言。〈传〉敷,□也。又《书·大禹谟》文命敷于四海。〈传〉言其外布文德敎命。又《臯陶谟》翕受敷施。〈传〉以布施政敎。又《诗·大雅》罔敷求先王。〈笺〉无广索先王之道。又《广韵》散也。又与傅同。《前汉·宣帝纪》傅奏其言。〈注〉师古曰:傅读曰敷。
衍衍:《申集下·行字部》《唐韵》《集韵》《韵会》□以浅切,音演。水溢也。《说文》水朝宗于海也。又《小尔雅》泽之广者谓之衍。又美也。《诗·小雅》酾酒有衍。又布也。《前汉·司马相如传》离靡广衍。又游衍。自恣之意。《诗·大雅》昊天曰旦,及尔游衍。又衍沃,平美之地。《左传·襄二十五年》井衍沃。又曼衍,无极也。《庄子·齐物论》和之以天倪,因之以曼衍。又沙衍,水中有沙者。《穆天子传》天子乃遂东征,南绝沙衍。又箧衍,笥也。《庄子·天运篇》刍狗之未陈也,盛以箧衍,巾以文绣。又《博雅》衍衍,行也。《谢朓诗》衍衍清风烂。又水名。《史记·荆轲传》丹匿衍水中。《索隐曰》在辽东。又朐衍,地名。《前汉·地理志》属北地郡。又姓。《通志·氏族略》衍,子姓,宋微仲衍之后。又《广韵》于线切,延去声。义同。又《集韵》夷然切,音延。进也。《周礼·春官》望祀望衍。《郑注》读为延。〈疏〉衍,衍祭也。《刘歆·甘泉赋》高峦峻阻,临眺旷衍。叶泉字韵。《直音》或作衍。衍字从彡,不从氵作。考证:(《周礼·春官》望祀望衍。《郑注》读平声。)谨照原文读平声改读为延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