基本信息
成语拼音:yīn xí chén guī
成语简拼:YXCG
感情色彩:中性成语
成语结构:动宾式成语
常用程度:常用成语
产生年代:当代成语
成语繁体:因襲陳規成语德文alten Regeln folgen
成语解释
沿用老规章。因袭:继续使用。陈规:过时了的规章制度。
成语用法
作谓语、定语;指不知变通
近义词
墨守成规
反义词
推陈出新
成语接龙
因袭陈规→规旋矩折→折戟沉沙→沙鸥翔集→集苑集枯→枯枿朽株→株连蔓引→引车卖浆→浆酒霍肉→肉飞眉舞→舞榭歌楼→楼船箫鼓→鼓脑争头→头足倒置→置水之清→清宫除道→道存目击→击搏挽裂→裂石穿云→云泥之别→别无长物→物换星移→移东就西→西风残照→照本宣科
成语造句
(1)成语「因袭陈规」是一个动宾式成语。
(2)飞飞写不出成语“因袭陈规”,导致语文测试只有97分。
(3)海盐高级中学的旷老师在黑板上写上了成语“因袭陈规”。
(4)家名大哥哥给霓莹和鲁惠讲述了“因袭陈规”的历史典故
(5)练习本的第二页写着“因袭陈规”几个大字。
(6)蒙蒙不会写成语“因袭陈规”的最后一个字。
(7)因袭陈规的做法行不通了。
(8)只不过在因袭陈规的人家看来仍然不成体统,决非为弟子选择的良配。
(9)前往五强溪镇中学的小面包车上,曼玉叔叔给雨莎和琦朗讲解了『因袭陈规』的历史故事。
现代字典
康熙字典
因袭因袭:继承。《史记·龟策列传序》:『孝文孝景因袭掌故,未遑讲试。』
陈规陈规:[chénguī] 陈旧过时,不再适用的规矩、法度等。打破陈规,大胆创造。
因因:yīn 1、<动>因袭;遵循。《过秦论》:『蒙故业,因遗策,南取汉中。』2、<动>接续。《子路、曾晳、冉有、公西华侍坐》:『加之以师旅,因之以饥馑。』3、<动>依照。《庖丁解牛》:『批大郤,导大窾,因其固然。』4、<动>顺应。《察今》:『变法者因时而化。』5、<名>原因;机会。《孙雀东南飞》:『于今无会因。』6、<介>介绍动作行为发生的原因,可译为『因为』、『由于』。《谏太宗十思疏》:『恩所加,则思无因喜以谬赏。』7、<介>介绍动作行为的依据,可译为『依靠』、『凭借』。《廉颇蔺相如列传》:『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。』8、<介>介绍动作行为的对象,可译为『依照』、『根据』。《核舟记》:『罔不因势象形,各具情态。』9、<介>介绍动作行为发生的条件,可译为『趁机』、『趁着』。《鸿门宴》:『请以剑舞,因击沛公于坐。』10、<副>就;于是。《鸿门宴》:『贡王即日因留沛公与饮。』11、<连>因为;于是。《雁荡山》:『祥符中,因造玉清宫,伐山取材,方有人见之。』《屈原列传》:『上宫大夫见而欲夺之,屈平不与,因谗之。』[因革] 沿袭旧习惯和创造新方法。[因袭] 继承。
袭袭:xí 1、<量>衣物的全套。《汉书·昭帝纪》:『赐衣被一袭。』2、<动>重衣;衣服上再加穿或被子上面再加盖。《教战守策》:『风则袭裘,雨则御盖。』3、<动>重叠;重复。《唐雎不辱使命》:『夫专诸之刺王僚也,彗星袭月。』4、<动>沿袭;因循。《少年中国说》:『是语也,盖袭译欧西人之言也。』5、<动>承袭;继承。《史记·秦始皇本纪》:『太子胡亥袭位。』6、<动>袭击乘人不备发动进攻。《殽之战》:『劳师以袭远,非所闻也。』7、<动>侵袭。《报刘一丈书》:『立厩中仆马之间,恶气袭衣裙。』[袭杂] 错杂。
陈陈:chén 1、<名>古指台阶,及台阶下的地方。《冯谖客孟尝君》:『狗马实外厩,美人充下陈。』2、<动>陈列;摆列。《荆轲刺秦王》:『诸郎中执兵,皆陈殿下。』《醉翁亭记》:『山肴野蔌,杂然而前陈者,太守宴也。』3、<动>陈述;陈说。《荆轲剌秦王》:『恐惧不敢自陈。』4、<形>旧;旧的。《兰亭集序》:『向之所欣,俯仰之间,已为陈迹。』zhèn后作『阵』 1、<名>交战时的战斗队列。《史记·李将军列传》:『广行无部伍行陈。』2、<动>列阵;布阵。《子鱼论战》:『既陈而后击之。』[陈陈相因] 陈谷逐年堆积。司马迁《史记·平准书》:『太仓之粟,陈,充溢露积于外,至腐败不可食。』后用以比喻因袭老一套,没有创新。杨万里《眉山任公小丑集序》:『诗文孤峭而有风棱,雄健而有英骨,忠慨而有毅气……非近世陈、累累随行之作也』[陈腐] 1.陈旧腐败。2.毫无新意,不合时尚的观点、文章。[陈迹] 过去的事迹。[陈情] 诉说自己的情况或衷情。屈原《九章·惜往日》:『愿陈以白行兮,得罪过之不意。』[陈言] 1.陈述言词。范晔《后汉书·伏皇后纪》:『议郎赵彦尝为帝陈时策,曹操恶而杀之。』2.陈腐的空语。韩愈《答李翊书》:『当其取于心而注于手也,惟陈之务去,戛戛乎其难哉!』
规规:guī 1、<名>画圆形的工具;圆规。《劝学》:『木直中绳,輮以为轮,其曲中规。』2、<名>圆形。《梦溪笔谈》:『图为一圆规,及画极星于规中。』3、<名>法度;准则。《三国志·臧洪传》:『以趣舍异规,不得相见。』4、<名>典范。王粲《咏史》:『生为百夫雄,死为壮士规。』5、<动>谋划;规划。《桃花源记》:『闻之,欣然规往。』6、<动>谋划;打算。《三国志·诸葛亮传》:『与豫州协规同力。』7、<动>劝告,告诫。《邵公谏厉王弭谤》:『近臣尽规,亲戚补察。』8、<名>古代田制之一。
因因:《丑集上·囗字部》《唐韵》於真切《集韵》《韵会》《正韵》伊真切,□音姻。《说文》从囗大。会意。《徐锴曰》能大者,衆[音zhòng]围就之也。又仍也,袭也。《论语》殷因於夏礼。《孟子》为高必因丘陵,为下必因川泽。《书·尧典》日永星火,以正仲夏,厥民因。〈注〉析而又析也。《礼·礼器》因天事天,因地事地,因名山升中于天,因吉土以享帝于郊。又依也。《论语》因不失其亲,亦可宗也。又托也。《孟子》时子因□子而以告孟子。又由也。《邹阳·上梁王书》夜光之璧,以暗投人於道,莫不按刃相眄者,无因至前也。又缘也。《传灯录》欲知前世因,今生受者是。欲知后世因,今生作者是。又姓。《左传·定二年》遂人四族,有因氏。《正字通》明有因礼、因絅。又《六书正伪》借为昏姻之姻,言女有所因。又叶乌前切,音烟。《陆云·赠顾尚书诗》殊音合奏,曲异响连。绝我懽条,统我思因。《集韵》或作□。考证:(《邹阳上梁王书》夜光之璧,以暗投人於道,莫不按刃相盼者,无因至前也。)谨照史记汉书本传盼□作眄,改眄。
袭袭:《申集下·衣字部》褶《唐韵》《正韵》似入切《集韵》《韵会》席入切,□音习。《玉篇》重衣也。《礼·玉藻》裘之裼也,见美也。服之袭也,充美也。又《乐记》周还裼袭,礼之文也。又《通监》赵烈侯赐公仲连衣二袭。〈注〉上下皆具曰袭。又《说文》左袵袍也。又服也。《司马相如·上林赋》袭朝服。又合也。《周语》朕梦协于朕卜,袭于休祥,戎商必克。又因也。《礼·曲礼》卜筮不相袭。又重也。《左传·哀十年》卜不袭吉。又入也。《晋语》大国道小国袭焉曰服,小国敖大国袭焉曰诛。又受也。《左传·昭二十八年》故袭天禄,子孙受之。又掩其不备也。《左传·庄二十九年》凡师有钟鼓曰伐,无曰侵,轻曰袭。又亲袭,亲沓也。《前汉·蒯通传》鱼鳞亲袭,飘至风起。又姓。《通志·氏族略》晋有隐士袭元之。《南史》有袭蔿。《玉篇》籀文作□。《篇海》又作□。
陈陈:《戌集中·阜字部》軙敶《唐韵》直珍切《集韵》《韵会》《正韵》池邻切,□音尘。《玉篇》列也,布也。《书·咸有一德》乃陈戒于德。《诗·小雅》□馈八簋。又《史记·李斯传》所以饰后宫,充下□。〈注〉下陈,犹后列也。又《广韵》故也。《诗·小雅》我取其□,食我农人。《史记·平准书》太仓之粟,陈陈相因。又久也。《书·盘庚》失于政,□于兹。〈传〉今既失政,而□久於此而不徙。〈疏〉释诂云:尘,久也。孙炎曰:□居之久,久则生尘矣。古者□尘同也。故□为久之义。又《广韵》张也。《礼·表记》事君欲谏,不欲□。〈注〉□谓言其过於外也。又《广韵》衆[音zhòng]也。又《尔雅·释宫》堂途谓之陈。〈注〉堂下至门径也。《释名》言賔主相迎□列之处也。《诗·小雅》彼何人斯,胡逝我□。〈注〉北当阶,其南接门内溜。又国名。《广韵》周武王封舜后胡公满於□,楚灭□为县,汉为淮阳国,隋为□州。又姓。胡公满之后,子孙以国为氏。又《玉篇》或作□尘。又《广韵》《集韵》□直刃切。同阵。军伍行列也。详前阵字注。又叶都年切,音颠。《易林》秋粮未成,无从至□。水深难涉,使我不前。《黄庭经》火兵符图备灵关,前昂后□高下□。关音涓。
规规:《酉集上·见字部》《唐韵》居追切《集韵》《韵会》均窥切《正韵》居为切,□音□。《说文》有法度也。《玉篇》正圜之器也。《礼·经解》规矩诚设,不可欺以方圜。《前汉·律正志》衡运生规,规圜生矩。《庄子·马蹄篇》圜者中规,方者中矩。《淮南子·时则训》规者所以圜万物也。又以法正人曰规。《书·□征》官师相规。〈传〉规,正也。《诗·卫风·淇奥序》武公能听其规谏。〈疏〉正圜以规使依度,犹正君以礼使人德,故谓之规谏。又规,求计也。《左传·昭二十六年》规求无度。又规避违法,以方为圜也。《正字通》引唐书:规影徭赋。又谋度也。《礼·儒行》其规为有如此者。〈疏〉但自规度所为之事而行。《战国策》齐无天下之规。〈注〉规犹谋也,谓无谋齐者。后汉书凡谋皆作规。又画也。《周语》成公之生也,其母梦神规其臀以墨。又日月圆曰规。《谢灵运·游南亭诗》密林含余清,远峰影半规。〈注〉日落峰外,隐其半也。《韩愈·翫月诗》前夕虽十五,月长未满规。《文苑英华·海日初出赋》赫赫光满,规规质圆。又规田。《礼·王制·百亩之分疏》偃猪之地,九夫为规,四规而当一井。又官名。《金史·百官志》规措官,正七品,掌灌漑民田。又鱼名。《沈括·补笔谈》浙东人呼河豚为规鱼。又有生海中者,腹上有刺,名海规吹肚鱼。又鸟名。《埤雅》杜鹃,一名子规。或作□鳺巂。又规矩,兽名。详矩字注。又姓。明规恂,弘治中敎授,夏邑人。又《韵会小补》惠圭切,音携。车轮一周为一规。通作巂。《礼·曲礼》立视五巂。〈注〉巂,犹规也。谓轮转之度。《音释》巂,本又作规。又《集韵》规恚切,□去声。规规,惊视自失貌。《庄子·秋水篇》规规然自失也。又《集韵》呼役切,音狊。本作瞁。惊视貌。又《音学五书》居何切,古音歌。《淮南子·主术训》若(缺一欲字)规之,乃是离之。《扬子·法言》问萧何、曹参,曰:萧也规,曹也随。《说文》从夫从见。《字统》丈夫识用必合规矩,故字从夫。《正字通》按因夫立解未详,考□与矩□从矢也。当作□。古文作槼。又《字汇补》□音吸。字辨训惊视,与规不同。《字汇总略》以规字音吸,□字为规矩之规,非是。□录备考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