基本信息
成语拼音:yīn dí qǔ zī
成语注音:ㄧㄣ ㄉㄧˊ ㄑㄩˇ ㄗㄧ
成语简拼:YDQZ
感情色彩:中性成语
成语结构:偏正式成语
常用程度:常用成语
产生年代:古代成语
成语繁体:因敵取資
成语解释
因:依,靠;资:财物,资用。从敌人方面取得资用、给养。
成语用法
作谓语;指从敌人方面取得所需的物资
近义词
因敌为资
成语接龙
1、因敌取资→资深望重→重睹天日→日上三竿→竿头直上→上援下推→推襟送抱→抱蔓摘瓜→瓜熟蒂落→落花流水
2、因敌取资→资深望重→重逆无道→道殣相望→望而却步→步雪履穿→穿窬之盗→盗玉窃钩→钩金舆羽→羽扇纶巾
成语示例
(1)军无辎重樵爨之苦,轻行速捷,因敌取资,此南方所以疲敝,北方所以常胜也。▼《魏书·燕风传》
成语造句
(1)策策写不出成语“因敌取资”,因此语文考试只考了98分。
(2)打开笔记本,第二页上写着“因敌取资”几个大字。
(3)迪迪不会写成语“因敌取资”的最后一个字。
(4)煤指二中的蓝老师在黑板上写上了成语“因敌取资”。
(5)叶琴大哥哥给骀馒和晋朵介绍了“因敌取资”的历史典故
(6)前往东莞市塘厦中学的路上,天卯哥哥给子烟和宛妮讲解了『因敌取资』的故事。
(7)军无辎重樵爨之苦,轻行速捷,因敌取资,此南方所以疲敝,北方所以常胜也。见《魏书·燕风传》。
成语出处
《三国志·董昭传》:『愿将锐卒虎步江南,因敌取资,事必克捷。』
现代字典
康熙字典
因因:yīn 1、<动>因袭;遵循。《过秦论》:『蒙故业,因遗策,南取汉中。』2、<动>接续。《子路、曾晳、冉有、公西华侍坐》:『加之以师旅,因之以饥馑。』3、<动>依照。《庖丁解牛》:『批大郤,导大窾,因其固然。』4、<动>顺应。《察今》:『变法者因时而化。』5、<名>原因;机会。《孙雀东南飞》:『于今无会因。』6、<介>介绍动作行为发生的原因,可译为『因为』、『由于』。《谏太宗十思疏》:『恩所加,则思无因喜以谬赏。』7、<介>介绍动作行为的依据,可译为『依靠』、『凭借』。《廉颇蔺相如列传》:『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。』8、<介>介绍动作行为的对象,可译为『依照』、『根据』。《核舟记》:『罔不因势象形,各具情态。』9、<介>介绍动作行为发生的条件,可译为『趁机』、『趁着』。《鸿门宴》:『请以剑舞,因击沛公于坐。』10、<副>就;于是。《鸿门宴》:『贡王即日因留沛公与饮。』11、<连>因为;于是。《雁荡山》:『祥符中,因造玉清宫,伐山取材,方有人见之。』《屈原列传》:『上宫大夫见而欲夺之,屈平不与,因谗之。』[因革] 沿袭旧习惯和创造新方法。[因袭] 继承。
敌敌:dí 1、<名>仇敌;敌人。《殽之战》:『敌不可纵。』《过秦论》:『秦人开关延敌,九国之师,逡巡而不敢进。』2、<动>抵抗;抵挡。《垓下之战》:『吾骑此马五岁,所以无敌。』《失街亭》:『恐汝不能敌之。』3、<形>相当;匹敌。《谋攻》:『敌则能战之。』4、<动>攻击。《狼》:『屠大窘,恐前后受其敌。』
取取:qǔ 1、<动>割取。《周礼·大司马》:『获者取左耳。』2、<动>俘获;捕获。《李愬雪夜入蔡州》:『入蔡州取吴元济。』3、<动>攻占;夺取。《公输》:『公输盘为我为云梯,必取宋。』4、<动>拿取;拿。《赤壁赋》:『苟非吾之所有,虽一毫而莫取。』5、<动>取得;获得。《谏太宗十思疏》:『岂取之易守难乎?』6、<动>提取;取出。《劝学》:『青取之于蓝,而青于蓝。』7、<动>通『取』,娶妻。《孔雀东南飞》:『今若遣此妇,终老不复取。』8、<名>可取之处。《答韦立师道书》:『仆自卜固无取。』9、<动>择取;选用。《鱼我所欲也》:『二者不可得兼,舍生而取义者也。』10、<助>用于动词后,无实义。《西江月》:『稻花香里说丰年,听取蛙声一片。』[取次] (1)随便;任意。(2)草草;仓促。[取室] 娶妻。
资资:zī 1、<名>钱财;物资。《赤壁之战》:『孤当续发人众,多载资粮,为卿后援。』2、<动>积蓄。《信凌君窃符救赵》:『嬴闻如姬父为人所杀,如姬资之三年,自王以下,欲求报其父仇,莫能得。』3、<动>供给;资助。《祭妹文》:『汝来床前,为说稗官野史可喜可愕之事,聊资一次。』4、<名>资本;依托。《赤壁之战》:『若据而有之,此帝王之资也。』5、<名>天赋。《汉书·董仲舒传》:『今陛下贵为天子……又有能致之资。』6、<动>通『咨』。询问。《礼记·表记》:『事君先资其言。』[资斧] (1)旅费。(2)征伐。[资望] 门第;声望。
因因:《丑集上·囗字部》《唐韵》於真切《集韵》《韵会》《正韵》伊真切,□音姻。《说文》从囗大。会意。《徐锴曰》能大者,衆[音zhòng]围就之也。又仍也,袭也。《论语》殷因於夏礼。《孟子》为高必因丘陵,为下必因川泽。《书·尧典》日永星火,以正仲夏,厥民因。〈注〉析而又析也。《礼·礼器》因天事天,因地事地,因名山升中于天,因吉土以享帝于郊。又依也。《论语》因不失其亲,亦可宗也。又托也。《孟子》时子因□子而以告孟子。又由也。《邹阳·上梁王书》夜光之璧,以暗投人於道,莫不按刃相眄者,无因至前也。又缘也。《传灯录》欲知前世因,今生受者是。欲知后世因,今生作者是。又姓。《左传·定二年》遂人四族,有因氏。《正字通》明有因礼、因絅。又《六书正伪》借为昏姻之姻,言女有所因。又叶乌前切,音烟。《陆云·赠顾尚书诗》殊音合奏,曲异响连。绝我懽条,统我思因。《集韵》或作□。考证:(《邹阳上梁王书》夜光之璧,以暗投人於道,莫不按刃相盼者,无因至前也。)谨照史记汉书本传盼□作眄,改眄。
敌敌:《未集下·舌字部》《集韵》乎刮切,音頢。尽也。(敌)《广韵》徒正切《集韵》《韵会》亭正切,□音狄。《说文》仇也。《书·微子》相为敌雠。又《尔雅·释诂》敌,当也。〈疏〉仇匹相当也。《易·同人》伏戎於莽,敌刚也。《左传·文六年》敌惠敌怨,不在后嗣。又《尔雅·释诂》敌,匹也。《博雅》辈也。《玉篇》对也。《礼·曲礼》虽贵贱不敌。又《增韵》拒抵也。《管子·兵法篇》明理而胜敌。又《博雅》上也。《广韵》主也。
取取:《子集下·又字部》《唐韵》七庾切《集韵》《韵会》《正韵》此主切,□娶上声。《说文》捕取也。从又耳。《玉篇》资也,收也。《广韵》受也。《增韵》索也。《礼·儒行》力行以待取。《史记·鲁仲连传》为人排难解纷,而无取也。《管子·白心篇》道者,小取焉则小得福,大取焉则大得福。又《韵会》凡克敌不用师徒曰取。又《前汉·王莽传》考论五经,定取礼。〈注〉师古曰:取,读曰娶。又《集韵》《韵会》《正韵》□逡须切,音趋。《集韵》取虑,县名,在临淮。又《集韵》雌由切,音秋。《前汉·地理志》□留浚仪。〈注〉师古曰:取虑,县名。音秋卢。取又音趋。又《集韵》《韵会》《正韵》□此苟切,音趣。《杜甫·遭田父泥饮诗》今年大作社,拾遗能住否。呌妇开大瓶,盆中为吾取。感此气扬扬,须知风化首。又《正韵》索也。《诗·小雅》如酌孔取。〈笺〉谓度所胜多少。又《六书本义》□通用伸,伸通取。训索,取转声,与娶趣字同。又《古文奇字》朱谋□曰:古文取,疑当从与声。人与而我取也。
资资:《酉集中·贝字部》《唐韵》即夷切《集韵》《韵会》《正韵》津私切,□音咨。《说文》货也。《易·旅卦》旅即次,怀其资。〈注〉必获次舍,怀来资货。又《易·乾卦》万物资始。《释文》资,取也。又《仪礼·聘礼》问岁月之资。〈注〉资,行用也。又《五经文字》齎,与资同。《仪礼·少牢馈食礼》资黍于羊俎两端。〈注〉资,犹减也。今文资作齎。又与咨同。《礼·缁衣》民惟曰怨资。《尚书》作咨。又姓。《玉海》资氏。《□留·风俗传》黄帝之后。《四明志》会稽有资氏。又《集韵》资四切。与恣同。秦刻石文恣作资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