基本信息
成语拼音:yì yǐ zhī yí
成语简拼:YYZY
常用程度:生僻成语
成语繁体:薏苡之疑
成语解释
薏苡:多年生草本植物,果实可供食用酿酒,并入药。薏米被进谗的人说成了明珠。比喻被人诬谄,蒙受冤屈。
成语造句
(1)崔庄中学的留老师在黑板上写上了成语“薏苡之疑”。
(2)灏灏写不出成语“薏苡之疑”的拼音。
(3)淮淮叔叔给来馨和珑娉讲了“薏苡之疑”的历史故事。
(4)记事本的第三页上面写着“薏苡之疑”几个大字。
(5)蜜儿不会写成语“薏苡之疑”的最后一个字。
成语出处
《后汉书·马援传》:『南方薏苡实大,援欲以为种,军还,载之一车。时人以为南土珍怪,权贵皆望之。援时方有宠,故莫以闻。及卒后,有上书谮之者,以为前所载还,皆明珠文犀。』
现代字典
康熙字典
薏苡薏苡:(yìyy)多年生草本植物,茎直立,叶披针形,花单性,雌雄同株,总状花序腋生或顶生,颖果卵形,灰白色。果仁叫薏米。
之之:zhī 1、<动>到……去。《为学》:『吾欲之南海。』2、<代>指示代词,相当于『这个』、『这』、『这种』等。《廉颇蔺相如列传》:『均之二策,宁许以负秦曲。』3、<代>第三人称代词,相当于『他』、『它』、『它们』、『他们』等。《论积贮疏》:『生之有时而用之无度。』《郑伯克段于鄢》:『爱共叔段,欲立之。』4、<代>指代说话者本人或听话者的对方。《捕蛇者说》:『君将哀而生之乎?』5、<代>第二人称代词,相当于『你』、『您』。《汉书·蒯通传》:『窃闵公之将死,故吊之。』6、<助>用在定语和中心词之间,表示修饰、领属的关系,相当于『的』。《邵公谏厉王弭谤》:『防民之口,甚于防川。』7、<助>用在主谓之间,取消句子独立性,一般不必译出。《师说》: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。』8、<助>定语后置的标志。《劝学》:『蚓无爪牙之利。』9、<助>补语的标志。用在中心词(动词、形容词)和补语之间,可译作『得』。《捕蛇者说》:『未若复吾赋不幸之甚也。』10、<助>用宾语前置的标志。《师说》:『句读之不知。』11、<助>用在表示时间的副词后,补足音节,没有实义。《赤壁之战》:『顷之,烟炎张天。』12、<助>用在『前』、『后』、『内』、『外』等词语和它们的修饰语之间,表示对方位、时间、范围等的限制。《教战守策》:『数十年之后,甲兵顿弊。』
疑疑:yí 1、<动>怀疑。《屈原列传》:『信而见疑,忠而被谤。』2、<名>疑问。《愚公移山》:『其妻献疑。』3、<动>犹豫。《归去来辞》:『聊乘化以归尽,乐夫天命复奚疑?』4、<动>猜想。《与妻书》:『汝腹中之物,余疑其女也。』[疑兵] 为迷惑敌人而设置的部队。[疑忌] 猜忌。[疑义] (1)值得怀疑的道理;(2)可疑的地方。
薏薏:《申集上·草字部》《唐韵》於力切,音亿。《尔雅·释草》荷,芙蕖。其中的,的中薏。〈疏〉薏,中心也。又苡薏。详苡字注。又《玉篇》乙吏切,音意。义同。又《韵会》薏茨,草名。
苡苡:《申集上·草字部》《唐韵》羊己切《韵会》《正韵》养里切,□音以。《玉篇》芣苡,草名。又《广韵》薏苡,莲实。《本草》薏苡仁,开红白花,结实青白色,形似珠而稍长。一名回回米,又呼西番蜀林,俗名草珠鬼。《吴越春秋》有莘氏之女,得薏苡而吞之,生禹。《后汉·马援传》南方薏苡实大,援军还,载之一车,有谮之者以为所载皆明珠。又《集韵》象齿切,音似。义同。又《类篇》乌禾切。婆苡、室韦,皆北狄别种名。
之之:《子集上·丿字部》《唐韵》《正韵》止而切《集韵》《韵会》真而切,□音枝。《说文》出也,象草过屮枝茎益大有所之。一者,地也。《玉篇》是也,适也,往也。《礼·檀弓》延陵季子曰:若□气,则无不之也。又於也。《礼·大学》之其所亲爱而辟焉。〈注〉之,适也。《朱传》犹於也。又语助辞。《书·金縢》礼亦宜之。《礼·文王世子》秋冬亦如之。《正字通》凡之字,或句中,或语尾,或层出。如毛诗我之怀矣,共武之服,及女曰鸡鸣章知子之来之,六句九之字,常华章左之左之,六句八之字,可以例推。又此也。《诗·周南》之子于归。〈注〉之子,是子也。又变也。《易传》辞也者,各指其所之。《孙奕示儿编》之字训变,左传,遇观之否。言观变为否也。又至也。《诗·鄘风》之死矢靡他。又遗也。《扬子·法言》或问孔子,知其道之不用也。则载而恶乎之。曰:之后世君子。〈注〉言行道者贵乎及身,乃载以遗后世。又姓。出《姓苑》。又《郝敬读书通》凡言之者,物有所指,事有所属,地有所往,连属之辞也。通作旃。《诗·唐风》舍旃舍旃。又《魏风》上慎旃哉。□与之同。通作至。往彼曰之,到此曰至,音义互通。又《韵补》叶职流切,音周。《楚辞·九章》吕望屠於朝歌兮,甯戚歌而饭牛。不逢尧舜与桓缪兮,世孰云而知之。叶上牛下求。《周伯琦曰》古人因物制字。如之本芝草,乎本吁气,焉本鸢,后人借为助语,助语之用既多,反为所夺,又制字以别之,乃有芝字吁字鸢字。考证:(《礼·文王世子》冬亦如之。)谨照原文改秋冬亦如之。
疑疑:《午集上·疋字部》《唐韵》语其切《集韵》鱼其切《韵会》凝其切,□音宜。惑也。《广韵》不定也。《易·乾卦》或之者,疑之也。《礼·坊记》夫礼者所以章疑别微。以为民坊者也。〈疏〉疑谓是非不决,当用礼以章明之。又度也。《仪礼·士相见礼》凡燕见于君,必辨君之南面,若不得,则正方不疑君。〈注〉疑,度也,不可预度君之面位,邪立向之。又《广韵》恐也。又《增韵》似也,嫌也。又《尔雅·释言》戾也。又山名。《淮南子·原道训》九疑之南,陆事寡而水事衆[音zhòng]。〈注〉九疑,山名也。在苍梧。又神名。《山海经》符惕之山,其上多椶柟,下多金玉,神江疑居之。又官名。《礼·文王世子》虞夏商周有师保,有疑丞。〈疏〉古者天子必有四邻,前曰疑,后曰丞,左曰辅,右曰弼。又《韵会》疑陵切《正韵》鱼陵切,□音凝,定也。《诗·大雅》靡所止疑,云徂何往。〈传〉疑,定也。〈疏〉正义曰:疑,音凝。疑者,安静之义,故为定也。《庄子·达生篇》用志不分,乃疑于神。又《集韵》鱼乙切《韵会》《正韵》鱼乞切,□银入声。《仪礼·乡射礼》宾升西阶,上疑立。〈注〉疑,止也。有矜庄之色。《释文》疑,鱼乙切。又《士昏礼》妇疑立于席西。〈注〉疑,正立自定之貌。又《集韵》《韵会》□偶起切,同拟。《易·文言》阴疑于阳。《礼·射义》不以公卿为宾,而以大夫为宾,为疑也。〈注〉疑,自下上至之辞也。〈疏〉疑,拟也。是在下比拟於上,故云自下上至之辞也。又《韵补》叶鱼记切,音义。《易·升卦》升虚邑无所疑也。又叶鱼求切,音牛。《贾谊·鵩赋》德人无累,知命不忧。细故芥蔕,何足以疑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