基本信息
成语拼音:yì yì bù huān
成语简拼:YYBH
常用程度:生僻成语
成语繁体:悒悒不歡
成语解释
悒悒:忧愁不安的样子。心里郁闷,感到不快。
成语用法
作谓语、定语;指不愉快
近义词
悒悒不乐
反义词
欢天喜地、喜气洋洋
成语示例
(1)生恚怒,悒悒不欢。▼清·蒲松龄《聊斋志异·婴宁》
(2)…怪吴不至,折柬招之,吴支托不肯赴招。生恚怒,悒悒不欢。母虑其复病,急为议姻,略与商榷,辄摇首不愿,惟…——清·蒲松龄《聊斋志异》◎婴宁
成语造句
(1)草稿本的第三页写着“悒悒不欢”几个大字。
(2)芳芳写不出成语“悒悒不欢”的拼音。
(3)静芸哥哥给罗瑾和耀冉讲述了“悒悒不欢”的成语典故。
(4)乐安县南村中学的饶老师在黑板上写上了成语“悒悒不欢”。
(5)朦朦不会写成语“悒悒不欢”的最后一个字。
(6)生恚怒,悒悒不欢。见清·蒲松龄《聊斋志异·婴宁》。
(7)前往深圳市龙岗区坑梓光祖中学的出租车上,娟鸿哥哥给巴诱和紫莠讲了『悒悒不欢』的故事。
成语出处
汉·班固《汉武帝内传》:『庸主对坐,悒悒不乐。』
现代字典
康熙字典
悒悒悒悒:愁闷不安的样子。《大戴礼记·曾子制言中》:『故君子无悒悒于贫,无勿勿于贱,无惮惮于不闻。』
悒悒:yì <形>愁闷不安的样子。《三国专·魏书·高柔传》:『群下之心,莫不悒戚。』[悒悒] 愁闷不安的样子。
不不:bú 1、<副>不,表一般否定。2、<副>没有,表存在的否定。《毛遂自荐》:『今日出而从,日中不决,何也?』3、<副>不是,表否定判断。《卖柑者言》:『又何往而不金玉其外败絮其中也哉。』fǒu通『否』。 1、<助>在句末表询问。《廉颇蔺相如列传》:『秦王以十五城请易寡人之璧,可予不?』2、<副>用在句中表否定。《鸿门宴》:『不者,若属皆为所虏。』《师说》:『或师焉,或不焉。』[不齿] 齿,并列,并排。不与并列,不与同列。表示极度鄙视。[不佞] 1.无口才;不会巧言善说。《论语·公冶长》:『雍也仁而不。』2.无才,自谦之词。《史记·孝文本纪》:『寡人不,不足以称宗庙。』
欢欢:huān 1、<形>欢乐;喜悦。《琵琶行》:『醉不成欢惨将别。』2、<名>友好;交好。《廉颇蔺相如列传》:『而绝秦赵之欢。』3、<名>古时女子对恋人的称呼。刘禹锡《踏歌词》:『唱尽新词欢不见。』
悒悒:《卯集上·心字部》《唐韵》於汲切《集韵》《韵会》乙及切《正韵》一入切,□音邑。《说文》不安也。从心邑声。《玉篇》忧也。《楚辞·天问》武发杀殷,何所悒。
不不:《子集上·一字部》《韵会》《正韵》□逋没切,补入声。不然也,不可也,未也。《礼·曾子问》葬引至于堩,日有食之,则有变乎,且不乎。又《周礼·夏官》服不氏,掌养猛兽而敎扰之。〈注〉服不服之兽者。又《广韵》《韵会》□分物切。与弗同。今吴音皆然。又《韵会》俯九切,音缶。与可否之否通。《说文》鸟飞上翔,不下来也。从一,一犹天也。象形。又《玉篇》甫负切《广韵》甫救切,□缶去声。义同。又《广韵》甫鸠切《集韵》《韵会》《正韵》方鸠切,□音浮。夫不,□也。亦作鳺鴀。《尔雅·释鸟》□其鳺鴀。《郉疏》陆玑云:今小鸠也。一名□鸠,幽州人或谓鷱鴡,梁宋间谓之隹,扬州人亦然。又未定之辞也。《陶潜诗》未知从今去,当复如此不。又姓。《晋书》汲郡人不准。◎按《正字通》云:不姓之不,转注古音,音彪。又《正韵》芳无切。与柎通。花萼跗也。《诗·小雅》鄂不韡韡。《郑笺》承华者,鄂也。不当作柎。郑樵曰:不象萼蔕形。与旉通。《陆玑诗疏》柎作跗。《束皙·补亡诗》白华绦趺。《唐诗》红萼青趺皆因之。又华不注,山名,在济南城东北。《左传·成二年》晋却克战于鞌,齐师败绩。逐之,三周华不注。《伏琛齐记》引挚虞畿服经,不,与诗鄂不之不同。李白诗:兹山何峻秀,彩翠如芙蓉。盖因华跗而比拟之。胡传读不如卜,非。又《古诗·日出东南隅行》使君谢罗敷,还可共载不。罗敷前致辞,使君亦何愚。使君自有妇,罗敷自有夫。〇按愚当读若吾,疑模切,与敷不夫叶。敷不夫本同模韵,《正字通》不改音符,叶夫愚,非是。又与丕同。《书·大诰》尔丕克远省。马融作不。《秦·诅楚文》不显大神巫咸。《秦·和钟铭》不显皇祖。□与诗周颂不显不承同。不显不承,犹书云丕显丕承也。又《韵补》叶补美切,音彼。《荀子·赋篇》□然易知,而致有理者与。君子所敬,而小人所不者与。所不谓小人所鄙也。《正字通》不字在入声者,方音各殊,或读逋入声,或读杯入声。司马光切韵图定为逋骨切,今北方读如帮铺切,虽入声转平,其义则一也。考证:(《礼·曾子问》葬引至于堩,日日有食之,)谨照原文省下日字。(《荀子·赋论篇》)谨照原书省论字。(〈注〉谓小人所鄙也。)谨按原文无此注,改为所不谓小人所鄙也。
欢欢:《辰集下·欠字部》《唐韵》《集韵》《韵会》《正韵》□呼官切,音讙。《说文》喜乐也。《徐曰》喜动声气,故从欠。《礼·檀弓》啜菽饮水尽其欢。又《乐记》欣喜欢爱,乐之官也。亦作懽。《孝经·孝治章》故得万国之懽心,以事其先王。又作驩。《孟子》驩虞如也。《前汉·王褒传》驩然交欣。又合欢,汉殿名。《班固·西部赋》后宫则有合欢增成。又树名。《崔豹·古今注》合欢树似梧桐,枝叶繁,互相交结,树之阶庭,使人不忿。又竹名。《僧赞宁·笋谱》双稍竹出九疑山,笋长,独茎。及生枝叶即分为两梢,谓之合欢竹。又橘名。《广舆记》荆州江陵有合欢橘。又欢伯,酒也。《焦氏易林》酒为欢伯,除忧来乐。又《韵补》叶许元切,音暄。《魏韦诞·亲蚕颂》同硕庆于生民,发三灵之永欢。苞繁佑于万国,卷福厘以言旋。《集韵》或作孉。亦作〈女欢〉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