基本信息
成语拼音:yì bǐ zhù zī
成语注音:ㄧˋ ㄅㄧˇ ㄓㄨˋ ㄗㄧ
成语简拼:YBZZ
感情色彩:中性成语
成语结构:联合式成语
常用程度:生僻成语
产生年代:古代成语
成语繁体:挹彼注茲
成语解释
挹:舀,汲取;彼:那个;注:灌;兹:这个。把液体从一个容器中舀出,倒入另一个容器。引伸为以有余来弥补不足。
成语用法
作谓语、定语;指取长补短
近义词
挹彼注此
成语示例
(1)添补采买,为酌盈剂虚,挹彼注兹之计。▼《清会典事例·积储》
成语造句
(1)滨滨写不出成语“挹彼注兹”的拼音。
(2)打开笔记本,第二页赫然是“挹彼注兹”几个大字。
(3)富民县东村中学的段老师在黑板上写上了成语“挹彼注兹”。
(4)小瓜不会写成语“挹彼注兹”的最后一个字。
(5)昕童叔叔给锦琼和云霞讲述了“挹彼注兹”的成语故事。
(6)添补采买,为酌盈剂虚,挹彼注兹之计。见《清会典事例·积储》。
(7)去往道县桥头乡桥头中学的面包车上,瑾春大哥哥给美阳和覃赛讲了『挹彼注兹』的典故。
成语出处
《诗经·大雅·泂酌》:『泂酌彼行潦,挹彼注兹。』
现代字典
康熙字典
挹挹:yì 1、<动>舀;把液体盛出来。《诗经·大雅·泂酌》:『挹彼注兹。』2、<动>牵;拉。郭璞《游仙诗》:『左挹浮丘袖,右拍洪崖肩。』[引] 提携。《新唐书·李频传》:『合大加奖挹,以女妻之。』3、<动>通『抑』。抑制。《汉书·杜邺传》:『钦欲挹损凤权。』[又] 谦退。朱浮《与彭宠书》:『侠游谦让,屡有降挹之言。』4、<动>通『揖』。作揖。《荀子·议兵》:『拱挹指麾。』[挹退] 谦让。
彼彼:bǐ 1、<代>那,那个,与『此』相对。《伐檀》:『彼君子兮,不素餐兮。』2、<代>别人,对方,与『己』『我』相对。《谋攻》:『知彼知彼,百战不殆。』[又] 他,他们。《韩非子·说疑》:『彼又使谲诈之士。』3、
注注:zhù 1、<动>灌入;流入。《孟子·滕文公上》:『决汝汉,排淮泗,而注之江。』2、<动>流出;渗下。《项脊轩志》:『百年老屋,尘泥渗漉,雨泽下注。』3、<动>投;击。《庄子·达生》:『以瓦注者巧,以钩注者惮。』4、<动>集中。《晋书·孙惠传》:『四海注目。』5、<名>赌注。《水浒传》:『我不傍猜,只要博这一博,五两银子做一注。』6、<动>给书中字句做解释。如《说文解字注》7、<名>用来做解释的文字。[注疏] 注释和解释的文字的合称。[注望] 瞩目;期待。[注心] (1)专心。(2)倾心。
兹兹:zī 1、<代>这。《谏太宗十思疏》:『总此十思,宏兹九德。』2、<名>年。《吕氏春秋·任地》:『今兹美禾,来兹美麦。』3、<名>现在。《史记·甘茂列传》:『今臣生十二年于兹矣。』4、<副>通『滋』。更加。墨子《非攻》:『以亏人愈多,其不仁兹甚,罪益厚。』5、<连>于是。《左传·昭公二十六年》:『若可,师有济也;君而继之,兹无敌矣。』
挹挹:《卯集中·手字部》《唐韵》於汲切《集韵》乙及切,□音邑。《说文》抒也。《广韵》酌也。《诗·小雅》维北有斗,不可以挹酒浆。又《大雅》泂酌彼行潦,挹彼注兹。又《唐韵》伊入切《集韵》《韵会》《正韵》一入切,□音揖。义同。又通揖。《荀子·议兵篇》汤武之诛桀纣,拱挹指麾。又通抑。《后汉·光武帝纪》情存损挹,推而不居。《荀子·宥坐篇》挹而损之。〈注〉挹,退也。
彼彼:《寅集下·彳字部》《唐韵》补委切《集韵》补靡切,□□上声。《说文》往有所加也。《玉篇》对此之称。《诗·小雅》彼月而微,此日而微。《礼·檀弓》尔之爱我也,不如彼。又外之之词。《论语》彼哉彼哉。〈疏〉言如彼人哉无足称也。又《广韵》□也,逦也。
注注:《巳集上·水字部》《唐韵》之戍切《集韵》《韵会》朱戍切,□音注。《说文》灌也。《增韵》水流射也。《诗·大雅》丰水东注。又引也。《前汉·沟洫志》注填淤之水,漑舄卤之地。又意所向曰注。《管子·君臣下篇》君人者上注。〈注〉上谓注意於上天。又记也。《通俗文》记物曰注,因支分派别之意。又凡以传释经曰注,通作注。又聚也。《周礼·天官》兽人及弊田,令禽注于虞中。又击也。《庄子·达生篇》以黄金注者□。又属也。《尔雅·释天》注旄首曰旌。〈注〉言以旄牛尾属之竿首。又属矢於弦也。《左传·襄二十三年》乐射之不中,又注则乗[音chéng]槐本而覆。又附药亦为注。《周礼·天官》疡医掌祝药劀杀之齐。〈注〉祝当为注。注谓附着药。又华不注,山名。《括地志》在济南。又句注,亦山名,在代州鴈门县西北。又仄注,冠名。《前汉·五行志注》言形侧立而下注也。又日注,茶名。《欧阳修·归田录》两浙之品,日注为第一。又《集韵》株遇切,音驻。与注同。又《集韵》陟救切《正韵》职救切,□音书。虫喙也。与咮噣通。《周礼·冬官考工记》以注鸣者。又注张,星名。别见木部柳字注。考证:(又勿注,亦山名,在代州鴈门县西北。)谨按汉书地理志鴈门郡及元和郡县志皆作句注。谨改勿为句。
兹兹:《午集上·玄字部》《广韵》子之切《集韵》《韵会》津之切《正韵》津私切,□音孜。《说文》黑也。《玉篇》浊也,黑也。或作□滋。《左传·哀八年》何故使吾水滋。〈注〉滋,本又作兹。子丝反。字林云:黑也。又姓。《左传·定十年》孔子使兹无还揖对。又《说文徐锴注》借为兹此字。《尔雅·释诂》此也。《书·大禹谟》念兹,在兹。◎按《尔雅》《尚书》本作兹。《正字通》仍《韵会》之伪,攺入兹字注,反驳从□之非,误。又引孙氏说,今年亦曰今兹,从草木兹生纪也,尤凿。又神名。《山海经》西海陼中有神,人面鸟身,珥两青蛇,践两赤蛇,名曰弇兹。又《广韵》《集韵》□瑚涓切,音悬。黑也。《左传·哀八年释文》兹,音□。〇按兹、兹二字,音同义别。从□者,子之、瑚涓二切,训黑也,此也,姓也。从草者,子之、墙之二切,训草木多益也,蓐也,国名。今各韵书互相蒙混,如《广韵》《韵会》兹字训国名,《集韵》兹字训蓐也,《韵会》《字汇》《正字通》兹字训此也,非当时编辑之伪,即后人刊刻之误。《正韵》有兹无兹,合兹、兹二字训义为一,尤为疎漏。今从《说文》幷[同并]各书,重为订正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