蚁鼻之缺
www.16system.cn基本信息
成语拼音:yǐ bí zhī quē成语简拼:YBZQ
常用程度:生僻成语
成语繁体:蟻鼻之缺
成语解释
像蚂蚁鼻子那样小的缺陷。比喻微不足道的缺点。
成语造句
(1)晨晨不会写成语“蚁鼻之缺”的最后一个字。
(2)记事本的封面上写着“蚁鼻之缺”几个大字。
(3)妙妙写不出成语“蚁鼻之缺”的拼音。
(4)书海叔叔给睿昕和零茗介绍了“蚁鼻之缺”的成语故事。
(5)下曲中学的米老师在黑板上写上了成语“蚁鼻之缺”。
成语出处
《抱朴子·论仙》:『此所谓以分寸之瑕,弃盈尺之夜光,以蚁鼻之缺,捐无价之淳钧,非荆和之远识,风胡之赏真也。』
现代字典
康熙字典
蚁蚁:yǐ(1)昆虫的一科,种类很多,一般体小,呈黑、褐、红等色,触角丝状或棒状,腹部球状,腰部细。营群居生活,分雌蚁、雄蚁、工蚁和兵蚁。雌蚁和雄蚁都有单眼,有翅。工蚁和兵蚁都没有翅,生殖器官不发达。工蚁担任筑巢、采集食物、抚养幼虫等工作。兵蚁负责守卫。(2)姓。
鼻鼻:bí(1)鼻子:鼻梁;鼻音。(2)<书>开创:鼻祖。
之之:zhī 1、<动>到……去。《为学》:『吾欲之南海。』2、<代>指示代词,相当于『这个』、『这』、『这种』等。《廉颇蔺相如列传》:『均之二策,宁许以负秦曲。』3、<代>第三人称代词,相当于『他』、『它』、『它们』、『他们』等。《论积贮疏》:『生之有时而用之无度。』《郑伯克段于鄢》:『爱共叔段,欲立之。』4、<代>指代说话者本人或听话者的对方。《捕蛇者说》:『君将哀而生之乎?』5、<代>第二人称代词,相当于『你』、『您』。《汉书·蒯通传》:『窃闵公之将死,故吊之。』6、<助>用在定语和中心词之间,表示修饰、领属的关系,相当于『的』。《邵公谏厉王弭谤》:『防民之口,甚于防川。』7、<助>用在主谓之间,取消句子独立性,一般不必译出。《师说》: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。』8、<助>定语后置的标志。《劝学》:『蚓无爪牙之利。』9、<助>补语的标志。用在中心词(动词、形容词)和补语之间,可译作『得』。《捕蛇者说》:『未若复吾赋不幸之甚也。』10、<助>用宾语前置的标志。《师说》:『句读之不知。』11、<助>用在表示时间的副词后,补足音节,没有实义。《赤壁之战》:『顷之,烟炎张天。』12、<助>用在『前』、『后』、『内』、『外』等词语和它们的修饰语之间,表示对方位、时间、范围等的限制。《教战守策》:『数十年之后,甲兵顿弊。』
缺缺:quē(1)缺乏;短少:缺人;缺材料;庄稼缺肥缺水就长不好。(2)残破;残缺:缺口;完满无缺;这本书缺了两页。(3)该到而未到:缺勤;缺课;缺席。(4)旧时指官职的空额,也泛指一般职务的空额:出缺;补一个缺。
蚁蚁:《申集中·虫字部》《唐韵》鱼倚切《集韵》鱼绮切,□音舣。《说文》作螘,蚍蜉也。《尔雅·释虫》蚍蜉,大螘。〈疏〉螘,通名也,其大者别名蚍蜉,俗呼马蚍蜉。小者即名螘,齐人呼螘蛘,《方言》曰蚍蜉,齐鲁之间谓之蚼蟓,西南梁益之间谓之元蚼,燕谓之蛾蛘。其场谓之坻,或谓之垤是也。其大而赤色斑驳者名蠪,一名朾螘,有翅而飞名□,即飞螘也。《古今注》河内人□河而见人马数千万,皆如黍米,游动往来,以火烧之,人皆是蚊蚋,马皆是大蚁,故名蚁曰元驹。《续博物志》白蚁闻竹鸡之声化为水。又蚁裳。《书·顾命》麻冕蚁裳。〈传〉蚁,裳名,色元。又蚁丘,山名。《庄子·则阳篇》孔子之楚,舍于蚁丘之浆。又白蚁,马名。《博物志》周穆王八骏,三曰白蚁。又浮蚁,醪汁滓酒也。《张衡·南都赋》浮蚁若萍。又《唐韵古音》鱼我切。义同。《尔雅》本作螘。《礼记》通作蛾。详蛾字注。
鼻鼻:《亥集下·鼻字部》(古文)自《唐韵》父二切《集韵》《韵会》毗至切《正韵》毗意切,□音纰。《说文》鼻,引气自畀也。《释名》鼻,嘒也。出气嘒嘒也。《管子·水地篇》□发为鼻。《白虎通》鼻者,肺之使。又《扬子·方言》鼻,始也。兽初生谓之鼻,人初生谓之首。梁益间谓鼻为初,或谓之祖。祖,居也。又人之胚胎,鼻先受形,故谓始祖为鼻祖。《扬雄·反骚》或鼻祖於汾隅。又猎人穿兽鼻曰鼻。犹持弓曰手弓。《张衡·西京赋》鼻赤象,圈巨狿。又炊鼻,地名。《左传·昭二十六年》师及齐师战於炊鼻。《杜注》炊鼻,鲁地。又有鼻,国名。在永州营道县北。《前汉·昌邑哀王传》舜封象於有鼻。《师古注》有鼻在零陵。《孟子》作有庳。又鼻息,西方国名。见《风俗通》。又《后汉·杜笃传》共川鼻饮之国。〈注〉相习以鼻饮也。又反鼻,蝮蛇别名。又类鼻,草名。生田中,叶如天名精。《李时珍曰》即豨莶。又《内典》阿鼻,此曰无间。从自从畀。俗从白,非。考证:(《扬雄·反骚》或鼻祖於汾阳。)谨照原文汾阳改汾隅。
之之:《子集上·丿字部》《唐韵》《正韵》止而切《集韵》《韵会》真而切,□音枝。《说文》出也,象草过屮枝茎益大有所之。一者,地也。《玉篇》是也,适也,往也。《礼·檀弓》延陵季子曰:若□气,则无不之也。又於也。《礼·大学》之其所亲爱而辟焉。〈注〉之,适也。《朱传》犹於也。又语助辞。《书·金縢》礼亦宜之。《礼·文王世子》秋冬亦如之。《正字通》凡之字,或句中,或语尾,或层出。如毛诗我之怀矣,共武之服,及女曰鸡鸣章知子之来之,六句九之字,常华章左之左之,六句八之字,可以例推。又此也。《诗·周南》之子于归。〈注〉之子,是子也。又变也。《易传》辞也者,各指其所之。《孙奕示儿编》之字训变,左传,遇观之否。言观变为否也。又至也。《诗·鄘风》之死矢靡他。又遗也。《扬子·法言》或问孔子,知其道之不用也。则载而恶乎之。曰:之后世君子。〈注〉言行道者贵乎及身,乃载以遗后世。又姓。出《姓苑》。又《郝敬读书通》凡言之者,物有所指,事有所属,地有所往,连属之辞也。通作旃。《诗·唐风》舍旃舍旃。又《魏风》上慎旃哉。□与之同。通作至。往彼曰之,到此曰至,音义互通。又《韵补》叶职流切,音周。《楚辞·九章》吕望屠於朝歌兮,甯戚歌而饭牛。不逢尧舜与桓缪兮,世孰云而知之。叶上牛下求。《周伯琦曰》古人因物制字。如之本芝草,乎本吁气,焉本鸢,后人借为助语,助语之用既多,反为所夺,又制字以别之,乃有芝字吁字鸢字。考证:(《礼·文王世子》冬亦如之。)谨照原文改秋冬亦如之。
缺缺:《未集中·缶字部》《广韵》《集韵》《韵会》□苦穴切,音阕。《说文》器破也。《玉篇》亏也,破也。《书·君牙》咸以正罔缺。又《史记·司马相如传》贯列缺之倒景兮。〈注〉列缺,天闪也。又《广雅》缺,去也。《篇海》少也,毁也,玷也。又《广韵》《集韵》《韵会》□倾雪切。义同。又《集韵》犬橤切,音頍。卷帻也。结项中为四缀,所以固冠者。《仪礼·士冠礼》缁布冠缺项。〈注〉缺,读如有頍者弁之頍。又《集韵》窥绢切,音□。义同。《玉篇》亦作□。《集韵》或作□决。《佩觿》干禄字书以缺字从垂旁,其不典有如此者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