基本信息
成语拼音:yǐ zhū chēng yì
成语注音:ㄧˇ ㄓㄨ ㄔㄥ ㄧˋ
成语简拼:YZCY
感情色彩:中性成语
成语结构:偏正式成语
常用程度:生僻成语
产生年代:古代成语
成语繁体:以銖稱鎰
成语解释
用铢同镒相比,表示力量极不相称,处于绝对劣势。
成语用法
作宾语、定语;用于书面语
近义词
以铢程镒、以镒称铢
成语造句
(1)草稿本的第二页写着“以铢称镒”几个大字。
(2)琤琤不会写成语“以铢称镒”的最后一个字。
(3)大刘中学的有老师在黑板上写上了成语“以铢称镒”。
(4)丹丹写不出成语“以铢称镒”,所以单元测试仅仅考了99分。
(5)威言叔叔给梓璟和芯凌介绍了“以铢称镒”的成语故事。
(6)去往千秋镇千秋初级中学的大巴上,光侠大哥哥给琪丽和倪妮讲了『以铢称镒』的典故。
(7)凡雁同学正目不斜视地在用菘蓝色的油画棒涂银鳍鲨的简笔画,来自岳池县的钦老师冷不丁走过来,叫她用成语『以铢称镒』造句,她一下子懵了。
成语出处
《孙子·形》:『故胜兵若以镒称铢,败兵若以铢称镒。』王皙注:『言铢、镒者,以明轻重之至也。』张预注:『二十两为镒,二十四铢为两。此言有制之兵对无制之兵,轻重不侔也。』
现代字典
康熙字典
以以:yǐ 1、<动>用;使用。《涉江》:『忠不必用兮,贤不必以。』2、<动>做。《子路、曾晳、冉有、公西华侍坐》:『如或知尔,则何以哉?』3、<动>认为。《邹忌讽齐王纳谏》:『皆以美于徐公。』4、<介>表示动作行为所用或所凭借的工具、方法,可视情况译为『拿』、『用』、『凭』、『把』等。《廉颇蔺相如列传》:『愿以十五城请易璧。』5、<介>起提宾作用,可译为『把』。《廉颇蔺相如列传》:『秦亦不以城予赵,赵亦终不予秦璧。』6、<介>表示动作行为产生的原因,可译为『因为』、『由于』等。《捕蛇者说》:『而吾以捕蛇独存。』《廉颇蔺相如列传》:『且以强秦之故逆强秦之欢,不可。』7、<介>表示动作行为发生的时间、地点,可译为『在』、『从』。《苏武传》:『武以始元六年春至京师。』8、<介>表示动作、行为的对象,用法同『与』,可译为『和』、『跟』;有时可译为『率领、带领』。《战国策·周策》:『天下有变,王割汉中以楚和。』《信陵君窃符救赵》:『(公子)欲以客往赴秦军,与赵俱死。』9、<连>表示并列或递进关系,可译为『而』、『又』、『并且』等,也可省去。《游褒禅山记》:『夫夷以近,则游者众;险以远,则至者少。』10、<连>表示承接关系,『以』前的动作行为,往往是后一动作行为的手段和方式,可译为『而』,也可省去。《游褒禅山记》:『予与四人拥火以入。』11、<连>表示因果关系,常用在表原因的分句前,可译为『因为』、『由于』。《廉颇蔺相如列传》:『吾所以为此者,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。』12、<连>表修饰和被修饰关系。《归去来辞》:『木欣欣以向荣,泉涓涓而始流。』13、<连>表目的关系,可译为『而』『来』『用来』等。《师说》:『作《师说》以贻之。』14、<连>表示时间、方位、数量的界限或范围,用法同现代汉语。《张衡传》:『自王侯以下,莫不逾侈。』15、<连>表示在叙述某件事时又转到另一件事上,可译为『至于』。《柳毅传》:『然自约其心者,达君之冤,余无及也。以言慎勿相避者,偶然耳,岂有意哉!』16、<副>通『已』。已经。《陈涉世家》:『座买鱼烹食,得鱼腹中书,固以怪之矣。』17、<动>通『已』。停止。《齐桓晋文之事》:『无以,则王乎?』18、<副>只是。《冯谖客孟尝君》:『君家所寡有者,以义耳。』[以往] 以后。[以为] (1)认为。(2)使……成为。(3)把……当作。(4)作为;用作。
铢铢:zhū 1、<量>古代重量单位,二十四铢为一两。《商君书·定分》:『虽有千金,不能以用一铢。』2、<形>钝。《淮南子·齐谷》:『其兵戈铢而无刃。』[铢两] 极轻的重量。比喻很少,一点儿。
称称:chēng 1、<动>称量;衡量。《汉书·枚乘传》:『夫铢铢而称之,至石必差。』(铢、石:皆重量单位。铢:一两的二十四分之一。石:一百二十斤。)2、<动>举;举起。《诗经·七月》:『称彼兕觥,万寿无疆。』(兕觥:犀牛角制做的酒杯。)3、<动>称赞;赞许。《原毁》:『彼虽能是,其人不足称也。』4、<动>称述;称说;说。《屈原列传》:『上称帝喾,下道齐桓,中述汤武。』5、<动>称作;号称;称为。《陈涉世家》:『乃诈称公子扶苏、项燕,从民欲也。』6、<动>声称。《廉颇蔺相如列传》:『相如每朝时,常称病,不欲与廉颇争列。』《卖炭翁》:『手把文书口称敕。』7、<动>呼;呼唤。《冯谖客孟尝君》:『以责赐诸民,因烧其券,民称万岁。』8、<动>扬名。《马说》:『故虽有名马,只辱于奴隶人之手,骈死于槽枥之间,不以千里称也。』chèng<名>称量轻重的器具。后作『秤』。《淮南子·时则训》:『角斗称。』chèn 1、<形>相当;相配。《伤仲永》:『令作诗,不能称前时所闻。』2、<动>适合;符合。《与妻书》:『然遍地腥云,满街狼犬,称心快意,几家能彀?』[称兵] 举兵;兴兵。[称贷] 借债。《盐铁论·国病》:『富者空藏,贫者称。』[称举] 举荐;赞扬。《史记·秦始皇本纪》:『今高素小贱,陛下幸称,令在上位,管中事。』[称觞] 举怀祝酒。[称庆] 庆贺。《北史·魏德深传》:『贵乡吏人,歌呼满道,互相称。』[称意] 合乎心意;满意。[称旨] 符合皇帝旨意。《汉书·孔光传》:『数使录冤狱,行风俗,振赡流民,奉使称,由是知名。』
镒镒:yì <名>古代的重量单位,二十两为一镒,一说二十四两为一镒。《国语·晋语二》:『黄金四十镒。』
以以:《子集中·人字部》《韵会》《正韵》□养里切,怡上声。为也。《论语》视其所以。又因也。《诗·邶风》何其久也,必有以也。《左传·昭十三年》我之不共,鲁故之以。〈注〉以鲁故也。《列子·周穆王篇》宋人执而问其以。又用也。《论语》不使大臣怨乎不以。又《左传·僖二十六年》凡师能左右之曰以。《易·师卦》能以衆[音zhòng]正。又《诗·周颂》侯强侯以。〈注〉强民有余力来助者,以间民转移执事者。又同已。《孟子》无以,则王乎。又古以与声相通。《礼·燕礼》君曰:以我安。〈注〉犹与也。《魏书·李顺传》此年行师,当克以不。《韩愈·剥啄行》凡今之人,急名以官。〈注〉韩文与多作以。又《集韵》与似同。《易·明夷》箕子以之。郑氏,荀氏皆作似。考证:(《诗·卫风》何其久也,必有以也。)谨照原书卫风改邶风。
铢铢:《戌集上·金字部》《唐韵》市朱切《集韵》《韵会》慵朱切,□音殊。《说文》权十分黍之重也。一曰十黍为絫,十絫为铢。又八铢为鍿,二十四铢为两。又孟康曰:黄钟一龠容千二百黍,为十二铢。《礼·儒行》虽分国如鍿铢。又《博雅》钝也。《淮南子·本经训》其兵戈铢而无刃。〈注〉楚人谓刀顿为铢。又姓。《正字通》明弘治举人铢炫,德兴人。又人名。《前汉·宣帝纪》右贤王铢娄渠堂入侍。〈注〉铢音殊。
称称:《午集下·禾字部》《唐韵》处陵切,音爯。知轻重也。《说文》铨也。春分而禾生,夏至晷景可度,禾有秒,秋分而秒定,律数十二秒当一分,十分为寸,其重以十二粟为一分,十二分为铢。故诸程品皆从禾。《礼·月令》蚕事既登,分茧称丝效功,以共郊庙之服。又扬也,谓也。《礼·表记》君子称人之善则爵之。《前汉·贾谊传》以能诵诗书属文,称於郡中。又言也。《礼·檀弓》言在不称徵。《射义》好学不倦,好礼不变,旄期称道不乱。又举也。《书·牧誓》称尔戈。〈疏〉戈短,人执以举之,故言称。又名号谓之称。《孟子·题词》子者,男子之通称。又姓。《前汉·功臣表》新山侯称忠。又《广韵》昌证切《集韵》《韵会》昌孕切,□音秤。权衡正斤两者。俗作秤。见前。又度也,量也。《易·谦卦》君子以称物平施。又适物之宜也。《易·系辞》巽称而隐。《礼·礼器》礼不同,不丰,不杀,盖言称也。又惬意。《尔雅·释诂》称,好也。〈注〉物称人意亦为好。又相等也。《周礼·冬官考工记舆人》为车轮崇车广衡长,参如一谓之参称。〈注〉称,犹等也。又衣单复具曰称。《礼·丧大记》袍必有表,不襌。衣必有裳,谓之一称。〈注〉袍,亵衣,必有以表之,乃成称也。又副也。《前汉·孔光传》无以报称。又举也。《前汉·食货志》当其有者,半贾而卖,亡者取倍称之息。〈注〉称,举也。今俗谓之举钱。
镒镒:《戌集上·金字部》《唐韵》夷质切《集韵》《韵会》《正韵》弋质切,□音逸。《孟子》虽万镒。〈注〉镒,二十两也。郑康成曰:三十两。《晋语》黄金四十镒。《正字通》或曰史记注:臣瓒曰:秦以一镒为一金,汉以一斤为一金。盖汉以前以镒名金,汉以后以斤名金也。镒者二十四两,斤者十六两也。又《韵会》通作溢。《前汉·食货志》黄金以溢为名。《荀子·儒效篇》千溢之宝。《韩非子·五蠹篇》铄金百镒。《礼·丧记》朝一溢米,夕一溢米。〈注〉方氏曰:溢,与镒同。米二十四分升之一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