以戈舂黍
www.16system.cn基本信息
成语拼音:yǐ gē chōng shǔ成语注音:ㄧˇ ㄍㄜ ㄔㄨㄙ ㄕㄨˇ
成语简拼:YGCS
感情色彩:中性成语
成语结构:偏正式成语
常用程度:生僻成语
产生年代:古代成语
成语繁体:以戈舂黍
成语解释
用戈去舂黍米。比喻达不到目的。
成语用法
作宾语、定语;用于比喻句
近义词
以锥餐壶、以指测河
成语造句
(1)打开本子,上面赫然是“以戈舂黍”几个大字。
(2)迪迪写不出成语“以戈舂黍”的拼音。
(3)逗逗不会写成语“以戈舂黍”的最后一个字。
(4)荣县中学的骆老师在黑板上写上了成语“以戈舂黍”。
(5)宜蔓大哥哥给梦荫和志清讲了“以戈舂黍”的典故。
成语出处
《荀子·劝学》:『不道礼宪,以《诗》、《书》为之,譬之犹以指测河也,以戈舂黍也,以锥餐壶也,不可以得之矣。』
现代字典
康熙字典
以以:yǐ 1、<动>用;使用。《涉江》:『忠不必用兮,贤不必以。』2、<动>做。《子路、曾晳、冉有、公西华侍坐》:『如或知尔,则何以哉?』3、<动>认为。《邹忌讽齐王纳谏》:『皆以美于徐公。』4、<介>表示动作行为所用或所凭借的工具、方法,可视情况译为『拿』、『用』、『凭』、『把』等。《廉颇蔺相如列传》:『愿以十五城请易璧。』5、<介>起提宾作用,可译为『把』。《廉颇蔺相如列传》:『秦亦不以城予赵,赵亦终不予秦璧。』6、<介>表示动作行为产生的原因,可译为『因为』、『由于』等。《捕蛇者说》:『而吾以捕蛇独存。』《廉颇蔺相如列传》:『且以强秦之故逆强秦之欢,不可。』7、<介>表示动作行为发生的时间、地点,可译为『在』、『从』。《苏武传》:『武以始元六年春至京师。』8、<介>表示动作、行为的对象,用法同『与』,可译为『和』、『跟』;有时可译为『率领、带领』。《战国策·周策》:『天下有变,王割汉中以楚和。』《信陵君窃符救赵》:『(公子)欲以客往赴秦军,与赵俱死。』9、<连>表示并列或递进关系,可译为『而』、『又』、『并且』等,也可省去。《游褒禅山记》:『夫夷以近,则游者众;险以远,则至者少。』10、<连>表示承接关系,『以』前的动作行为,往往是后一动作行为的手段和方式,可译为『而』,也可省去。《游褒禅山记》:『予与四人拥火以入。』11、<连>表示因果关系,常用在表原因的分句前,可译为『因为』、『由于』。《廉颇蔺相如列传》:『吾所以为此者,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。』12、<连>表修饰和被修饰关系。《归去来辞》:『木欣欣以向荣,泉涓涓而始流。』13、<连>表目的关系,可译为『而』『来』『用来』等。《师说》:『作《师说》以贻之。』14、<连>表示时间、方位、数量的界限或范围,用法同现代汉语。《张衡传》:『自王侯以下,莫不逾侈。』15、<连>表示在叙述某件事时又转到另一件事上,可译为『至于』。《柳毅传》:『然自约其心者,达君之冤,余无及也。以言慎勿相避者,偶然耳,岂有意哉!』16、<副>通『已』。已经。《陈涉世家》:『座买鱼烹食,得鱼腹中书,固以怪之矣。』17、<动>通『已』。停止。《齐桓晋文之事》:『无以,则王乎?』18、<副>只是。《冯谖客孟尝君》:『君家所寡有者,以义耳。』[以往] 以后。[以为] (1)认为。(2)使……成为。(3)把……当作。(4)作为;用作。
戈戈:gē 1、<名>古代的一种兵器。《永遇乐·京口北固亭怀古》:『想当年,金戈铁马,气吐万里如虎。』2、<名>代指战争,常『干戈』连用。《过零丁洋》:『辛苦遭逢起一经,干戈寥落四周星。』
舂舂:chōng把东西放在石臼或乳钵里捣去皮壳或捣碎:舂米;舂药。
黍黍:shǔ 1、<名>黍子;黄米。《荷蓧丈人》:『杀鸡为黍而食之。』2、<量>古代度量衡以十黍为累,十累为一铢,二十四铢为一两。又以十黍为一分,十分为一寸。《核舟记》:『舟首尾长约八有奇,高可二黍许。』
以以:《子集中·人字部》《韵会》《正韵》□养里切,怡上声。为也。《论语》视其所以。又因也。《诗·邶风》何其久也,必有以也。《左传·昭十三年》我之不共,鲁故之以。〈注〉以鲁故也。《列子·周穆王篇》宋人执而问其以。又用也。《论语》不使大臣怨乎不以。又《左传·僖二十六年》凡师能左右之曰以。《易·师卦》能以衆[音zhòng]正。又《诗·周颂》侯强侯以。〈注〉强民有余力来助者,以间民转移执事者。又同已。《孟子》无以,则王乎。又古以与声相通。《礼·燕礼》君曰:以我安。〈注〉犹与也。《魏书·李顺传》此年行师,当克以不。《韩愈·剥啄行》凡今之人,急名以官。〈注〉韩文与多作以。又《集韵》与似同。《易·明夷》箕子以之。郑氏,荀氏皆作似。考证:(《诗·卫风》何其久也,必有以也。)谨照原书卫风改邶风。
戈戈:《卯集中·戈字部》《唐韵》《集韵》《韵会》《正韵》□古禾切,音锅。《说文》平头戟也。《徐锴曰》戟小支上向则为戟,平之则为戈。一曰戟偏距为戈。《礼·曲礼》进戈者前其□,后其刃。《正义曰》戈,钩孑戟也。如戟而横安刃,但头不向上,为钩也。直刃长八寸,横刃长六寸,刃下接柄处长四寸,□广二寸,用以钩害人也。《周礼·冬官考工记》戈柲六尺有六寸。〈又〉戈广二寸,内倍之,胡三之,援四之。〈注〉内谓胡以内接柲者也,胡,其孑也,援,直刃也。《释名》戈,过也。所刺捣则决,所钩引则制之,弗得过也。《书·牧誓》称尔戈。〈注〉戈,短兵也。人执以举之,故言称也。又《典略》周有孤父之戈。又国名。在宋郑之间,寒浞子豷封于戈,少康灭之。又姓。《史记》夏后有戈氏,宋戈彦,明戈镐。又司戈,武职,从八品,唐天授年间置。从弋,一横之。象形。
舂舂:《未集下·臼字部》《唐韵》《集韵》《韵会》《正韵》□书容切,音摏。《说文》捣粟也。黄帝臣雍父作舂。《诗·大雅》诞我祀如何,或舂或揄。《庄子·逍遥游》适百里填宿舂粮。《百里奚·妻扊扅歌》舂黄藜,搤伏鸡。又官名。《周礼·地官》舂人掌共米物。又乐器。《周礼·春官·笙师注》舂牍以竹,大五六寸,长七尺,短者一二尺。其端有两空髤画,以两手筑地。《释名》舂,撞也。牍,筑也。以舂筑地为节也。又县名。《前汉·地理志》南阳郡舂陵县。《后汉·光武纪》舂陵节侯买。〈注〉舂陵,乡名,本属零陵,在今永州唐兴县北。又山名。《淮南子·天文训》日至虞渊,是谓高舂。至于连石,是谓下舂。又鸟名。《尔雅·释鸟》鹭,舂鉏。〈疏〉齐鲁之间,谓之舂鉏。又《博雅》独舂,□瞗也。又舂容。《礼·乐记》善待问者如撞钟,待其舂容,然后尽其声。《韩愈·送权秀才序》寂寥乎短章,舂容乎大篇。又与冲通。《史记·鲁世家》获长狄,富父终生舂其喉以戈杀之。《后汉·西羌传》水舂河漕。又《正字通》音窻。八蛮之类。一曰旁舂。见墨子。又《集韵》诸容切《韵会》职容切,□音钟。荆山别名。《张正见·白头吟》弹珠金市侧,抵玉舂山东。
黍黍:《亥集下·黍字部》《唐韵》《集韵》舒吕切《韵会》《正韵》赏吕切,□音暑。《说文》禾属而黏者也。以大暑而种,故谓之黍,从禾,雨省声。孔子曰:黍可为酒,禾入水也。《字汇》粟属。苗似芦,高丈余,穗黑色,实圆重,土宜高燥。《诗缉》黍有二种,黏者为秫,可以酿酒。不黏者为黍,如稻之有秔糯也。《尔雅翼》黍,大体似稷,故古人倂言黍稷,今人谓黍为黍穄。《礼·曲礼》凡祭宗庙之礼,黍曰芗合。又角黍。《续齐谐记》角黍,菰叶裹黏米为之,楚俗投汨罗水祠屈原。又地名。《左传·哀七年》宋人筑五邑,一曰黍丘。〈注〉梁国下邑县西南有黍丘亭。又《史记·秦本纪》秦取韩负黍。又弓名。《荀子·性恶篇》繁弱钜黍,古之良弓。又黄鸟,一名搏黍。又虫名。《尔雅·释虫》委黍。〈注〉□妇别名。又蓬名。《尔雅·释草》荐黍蓬。《六书·精薀》黍下从氽,象细粒散垂之形。考证:(《左传·哀八年》晋人筑五邑。)谨照原文八年改七年。晋人改宋人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