基本信息
成语拼音:xūn yóu tóng qì成语正音同,不能读作『tònɡ』。
成语简拼:XYTQ
感情色彩:贬义成语
成语结构:主谓式成语
常用程度:常用成语
产生年代:古代成语
成语繁体:薰蕕同器成语辨形莸,不能写作『犹』。
成语解释
薰:香草,比喻善类;莸:臭草,比喻恶物。香草和臭草放在一起。比喻善恶同处,恶者掩善。
成语用法
作谓语、分句;指鱼龙混杂
近义词
薰莸错杂、玉石不分、黑白不分、是非不分
反义词
是非分明、泾渭分明
成语接龙
薰莸同器→器小易盈→盈千累万→万不失一→一世龙门→门阶户席→席地幕天→天夺之年→年壮气锐→锐不可当→当门抵户→户枢不蠹→蠹政害民→民脂民膏→膏肓之疾→疾足先得→得婿如龙→龙神马壮→壮气凌云→云布雨施→施仁布德→德音莫违→违条舞法→法海无边→边尘不惊
成语示例
(1)现自国民党议员奉令取消以来,去者得避害马败群之谤,留者仍蒙薰莸同器之嫌。▼蔡东藩、许廑父《民国通俗演义》第三十八回
成语造句
(1)成语「薰莸同器」是一个主谓式成语。
(2)打开笔记本,第二页上写着“薰莸同器”几个大字。
(3)娟娟不会写成语“薰莸同器”的最后一个字。
(4)逻西乡马庄初中的说老师在黑板上写上了成语“薰莸同器”。
(5)淞源哥哥给媛瑗和悠美讲解了“薰莸同器”的故事。
(6)小畅写不出成语“薰莸同器”的拼音。
(7)在去南齐中学的路上,闻远大哥哥给蓝骀和丹婕讲述了『薰莸同器』的历史典故
(8)盛气凌人的威济洛波特力与徘徊在弥留之际的谷古薰莸同器,若不是方兴未艾,只怕威济洛波特力早已痛饮黄龙了。
(9)现自国民党议员奉令取消以来,去者得避害马败群之谤,留者仍蒙薰莸同器之嫌。见蔡东藩、许廑父《民国通俗演义》第三十八回。
成语出处
《孔子家语·观思》:『回闻薰莸不同器而藏,尧桀不共国而治,以其类异也。』
现代字典
康熙字典
薰莸薰莸:香草与臭草,比喻好人和坏人。薰:香草。莸:臭草。
薰薰:xūn 1、<名>一种香草。《左传·僖公四年》:『一薰一莸,十年尚犹有臭。』2、<形>花草香。江淹《别赋》:『闺中风暖,陌上草薰。』[又] 香气刺激人。《庄子·天地》:『五香薰鼻。』3、<名>通『熏』,火烟。鲍照《芜城赋》:『薰歇烬灭。』[又] 熏;烤。潘岳《马汧督诔》:『内焚穬火薰之。』
莸莸:yóu(1)落叶小灌木,叶子卵形或披针形,聚伞花序,花蓝色,蒴果成熟后裂成四个小坚果。供观赏。(2)古书上指一种有臭味的草,比喻坏人:薰莸不同器(比喻好人和坏人搞不到一块儿)。
同同:tóng 1、<形>相同;一样。《赤壁之战》:『今卿廓开大计,正与孤同。』2、<形>同一。《殽之战》:『秦不哀我丧而伐吾同姓。』3、<动>一致;统一。《赤壁之战》:『若备与彼协心,上下齐同,则宜抚安,与结盟好。』4、<动>附和;随同。《答司马谏议书》:『士大夫多以恤国事,同俗自媚于众为善。』5、<动>参与;干预。《谋攻》:『不知三军之事而同三军之政者,则军士惑矣。』6、<副>共同;一起。《廉颇蔺相如列传》:『今君与廉颇同列。』[同案] 明清时称同一年通过科举考试进入官学的秀才。[同寮] 一起任职的官吏,即『同僚』。[同年] (1)同岁;同年龄。(2)科举考试时代同科考中的人。(3)朋友。
器器:qì 1、<名>哭具;器物。《记王忠肃公翱事》:『公大怒,取案上器击伤夫人。』2、<名>特指武器;兵器。《公输》:『已持臣守圉之器,在宋城上而待寇矣。』3、<名>古代作为名位爵号的标志的器物。《触龙说赵太后》:『位尊而无功,奉厚而无劳,而挟重器多也。』4、<名>才器;才干。《新唐书·刘禹锡传》:『叔文每称有宰相器。』[又] <名意动>认为……有才干。《隆中对》:『徐庶见先主,先主器之。』5、<名>有才干人;人才。《卖柑者言》:『昂昂乎庙堂之器也。』6、<名>器量;气量。《训俭示康》:『孔子鄙其小器。』
薰薰:《申集上·草字部》《唐韵》《集韵》《韵会》《正韵》□许云切,音勲。《说文》香草也。《本草注》古人祓除,以此草薰之,故谓之薰。《山海经》浮山有草焉,名曰薰草,佩之巳厉。《左传·僖四年》一薰一莸。《前汉·两龚传》薰以香自烧。又《南方草木状》薰陆香出大秦。又灼也。《易·艮卦》厉薰心。《尔雅·释训》爞爞炎炎,薰也。〈注〉皆旱热薰炙人。又与獯通。《史记·周本纪》薰育戎狄攻之。又与勳通。《汉·夏承碑》策薰着于王室。又《韵补》音萱。《黄庭经》沐浴盛洁弃肥薰,入室东向诵玉篇。又许运切,音训。义同。考证:(《汉·夏承碑》带薰着于王室。)谨照原文带改策。
莸莸:《申集上·草字部》《唐韵》以周切,音犹。《说文》水边草也。即《尔雅》□,蔓于。又臭草。《本草注》其气□臭,故谓之莸。莸者,□也,朽木臭也。《左传·僖四年》一薰一莸。又地名。《晋书·慕容□载记》刘宁屯据莸城,降於苻氏。又《类篇》以九切,音酉。义同。《集韵》同□。
同同:《丑集上·口字部》《唐韵》《正韵》徒红切《集韵》《韵会》徒东切,□音桐。《说文》合会也。《玉篇》共也。《广韵》①也。《易·同人》天与火同人,君子以类族辨物。《书·益稷》敷同日奏罔功。又《广韵》齐也。《书·舜典》同律度量衡。《诗·小雅》我马既同。又聚也。《诗·小雅》兽之所同。〈传〉同犹聚也。又和也。《礼·礼运》是谓大同。〈注〉犹和也,平也。又《周礼·春官·大司乐》六律六同。〈注〉六律合阳声者,六同合阴声者。又《典同》掌六律,六同之和。〈注〉律以竹,同以铜。言助阳宣气,与之同也。又《周礼·春官·大宗伯》时见曰会,殷见曰同。《诗·小雅》赤芾金舄,会同有绎。又《周礼·地官·小司徒·井牧其田野注》司马法曰:十成为终,十终为同,同方百里。〈疏〉谓之为同者,取象震雷百里所闻同,故名百里为同也。又爵名。《书·顾命》上宗奉同瑁。〈注〉同,爵。瑁,圭也。又州名。《广韵》汉冯翊地有九龙泉,泉有九源,同为一流,因以名之。《韵会》后魏以沣水攸同名州。又《正韵》通也。《庄子·在宥篇》闻广成子在于空同之上。〈注〉吕吉甫曰:空同之上,无物而大通之处也。又姓。《正字通》唐有同谷。又《卢仝诗》仝不仝,异不异,是谓大仝而小异。又通作童。《列子·黄帝篇》状与我童者,近而爱之。状与我异者,疏而畏之。又《释文》徒贡切,音洞。与詷同。《礼·祭统》铺筵设同几,为依神也。〈注〉同之言詷也。〈疏〉同之言詷也者,若单作同字,是齐同之同,非詷共之詷。若詷共之詷,则言旁作同。汉魏之时,字义如此,今则总为一字。又叶徒黄切,音唐。《□琳·答客难》六合咸熙,九州来同。倒载干戈,放马华阳。①字作北下□。考证:(司马法曰,成为终,终十为同。)谨照周礼注原文终十改十终。
器器:《丑集上·口字部》《唐韵》《集韵》《韵会》《正韵》□去冀切,□去声。《说文》衆[音zhòng]器之口,犬所以守之。《广韵》器皿。《易·系辞》形乃谓之器。〈注〉成形曰器。《书·舜典》如五器。〈注〉器谓圭璧。又《礼·王制》瘖聋、跛躃、断者、侏儒、百工,各以其器食之。〈注〉器,能也。《论语》及其使人也,器之。〈疏〉度人才器而官之。又《论语》管仲之器小哉。〈注〉言其度量小也。又姓。见《姓苑》。又叶欺迄切,音乞。《曹植·黄帝三鼎赞》鼎质文精,古之神器。黄帝是铸,以像太乙。《集韵》或作□。《玉篇》俗作噐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