基本信息
成语拼音:yí fāng yú liè
成语注音:ㄧˊ ㄈㄤ ㄧㄩˊ ㄌㄧㄝ ˋ
成语简拼:YFYL
感情色彩:中性成语
成语结构:联合式成语
常用程度:生僻成语
产生年代:古代成语
成语繁体:遺芳余烈
成语解释
比喻前人留下的盛德美名和功烈业绩。
成语用法
作宾语、定语;用于书面语
近义词
遗风余烈
成语接龙
遗芳余烈→烈士徇名→名声籍甚→甚嚣尘上→上陵下替→替天行道→道远知骥→骥伏盐车→车载船装→装疯卖傻→傻头傻脑→脑满肠肥→肥猪拱门→门生故旧→旧事重提→提纲挈领→领异标新→新仇旧恨→恨如头醋→醋海翻波→波罗奢花→花天锦地→地塌天荒→荒子孱孙→孙康映雪
成语示例
(1)学古训以道积阙躬,招俊乂以列庶位,对扬天子之命,亦足袭说遗芳余烈,报陛下矣。▼元·姚燧《李平章画像序》
成语造句
(1)安远县长沙学校的飞老师在黑板上写上了成语“遗芳余烈”。
(2)本子的第二页赫然是“遗芳余烈”几个大字。
(3)家培大哥哥给家玲和坤利讲解了“遗芳余烈”的典故。
(4)蓝蓝写不出成语“遗芳余烈”的拼音。
(5)蒙蒙不会写成语“遗芳余烈”的最后一个字。
成语出处
南朝·宋·傅亮《为宋公修楚元王墓教》:『遗芳余烈,奋乎百世。』
现代字典
康熙字典
遗遗:yí 1、<动>遗失;丢失。《过秦论》:『秦无亡矢遗镞之费,而天下诸侯已困矣。』2、<动>放弃;舍弃。《师说》:『小学而大遗,吾未见其明也。』3、<名>遗失的东西。《乐羊子妻》:『况拾遗求利以污其行乎?』4、<动>遗留。《伶官传序》:『此三者,吾遗恨也。』[又] 特指死人遗留下来的。《<黄花冈七十二烈士事略>序》:『否则不能继述先烈遗志且光大之。』wèi 1、<动>赠送。《信陵君窃符救赵》:『公子闻之,往请,欲厚遗之。』2、<名>给予的东西。《送东阳马生序》:『父母岁有裘葛之遗。』[遗风] 流传下来的风尚。[遗民] 改朝代后仍然效忠前朝的人。
芳芳:fāng 1、<形>花草的香乞;香;芳香。宋玉《风赋》:『迴穴冲陵,萧条众芳。』《桃花源记》:『芳草鲜美,落英缤纷。』2、<名>芳香的草;花草;花。《涉江》:『腥臊并御,芳不得薄兮。』3、<形>美好的(声名、德行)。《滕王阁序》:『非谢家之宝树,接孟氏之芳邻。』
余余:yú 1、<代>我。《核舟记》:『尝贻余核舟一。』2、<形>多余的。《论语》:『其余不足观也已。』3、<形>遗留的。《子鱼论战》:『寡人虽亡国之余,不鼓不成列。』4、<名>盈余。《论积贮疏》:『苟粟多而有余,何为而不成?』5、<数>表示整数后的不定的零数。《卖炭翁》:『一车炭,千余斤,宫使驱将惜不得。』[余波] (1)江河的末流。(2)遗风流泽。[余孽] 残存的坏人。
烈烈:liè 1、<形>火势猛。[引] 猛烈;强烈。《赤壁之战》:『火烈风猛,船往如箭。』《送东阳马生序》:『穷冬烈风,大雪深数尺。』2、<动>放火烧;燃烧。《窦娥冤》:『你去那受刑法尸骸上烈些纸钱。』3、<名>功绩;功业。《过秦论》:『奋六世之余烈,振长策而御宇内。』4、<名>威力。《秋声赋》:『其所以摧败零落者,乃一气之余烈。』5、<形>壮烈;刚毅。《谭嗣同》:『呜呼,烈矣。』6、<形>厉害;严重。《病梅馆记》:『文人画士这祸之烈至此哉。』[烈士] (1)指重义轻生的刚强之人。(2)有志于建功立业的人。(3)为正义事业而献身的人。[死祖] 对祖先的敬称。烈,功业显赫。
遗遗:《酉集下·辵字部》《唐韵》以追切《集韵》《韵会》夷隹切,□音夷。《说文》亡也。《易·泰卦》不遐遗。〈注〉用心弘大,无所遗弃也。《诗·小雅》弃予如遗。〈注〉言忘去不复存省也。《周礼·秋官·司刺》三曰遗忘。又《正韵》失也。《前汉·贾谊传》功不遗矣。《后汉·桓荣传》虑无遗计。又《集韵》余也。《礼·乐记》有遗音者矣。〈注〉有不尽之音。《屈原·离骚》依彭咸之遗则。〈注〉遗,余也。又留也。《书·大诰》宁王遗我大宝龟。《左传·昭十九年》古之遗爱也。又《字汇补》便旋也。《前汉·东方朔传》小遗殿上。《南史·谢几卿传》小遗沾令史。〈注〉即俗言小便也。又《正字通》遗遗,与委蛇通。《战国策》出遗遗之门。〈注〉言其路逶迤也。《管子·枢言篇》遗遗乎若有从治。又姓。鲁费宰南遗之后。又《广韵》《集韵》《韵会》□以醉切,遗去声。投赠也,馈也。《周礼·地官·遗人注》以物有所馈遗也。《左传·隐元年》请以遗之。又《玉篇》余恚切《正韵》于位切,□音□。又《集韵》徐醉切,音遂。盈之切,音怡。愈水切,音唯。义□同。又《集韵》《韵会》旬为切《等韵》似为切。□与随同。谦以下人也。《诗·小雅》莫肯下遗。〈注〉遗,音随。
芳芳:《申集上·草字部》《唐韵》《集韵》《正韵》□敷方切,音妨。《说文》香草也。《屈原·离骚》亲杜蘅与芳芷。〈注〉杜蘅、芳芷,皆香草名。又《玉篇》芬芳,香气貌。《司马相如·美人赋》芳香芬烈。又《屈原·离骚》芳与泽其亲糅兮。〈注〉芳,德之臭也。《晋书·元帝纪》文景垂仁,传芳于南顿。又《韵会》州名。地多芳草,置在常芳县。又姓。《通志·氏族略》《风俗通》云:汉有幽州刺史芳垂敷。《韵学集成》作芳。芳字从屮作屮下方。考证:(《屈原·离骚》芳与泽其亲糅兮。〈注〉芳,德之貌也。)谨照原文貌改臭。
余余:《戌集下·食字部》《唐韵》以诸切《集韵》《韵会》羊诸切《正韵》云俱切,□音余。《说文》饶也。《玉篇》残也。《广韵》賸也。《周礼·天官·冢宰》以九赋敛财贿。九曰币余之赋。《郑注》百工之余。《左传·文元年》归余于终。又《孟子》余夫二十五亩。〈注〉一夫,上父母,下妻子,以五口八口为率。如有弟,是余夫也。又《周礼·地官·小司徒》凡国之大事,致民。大故,致余子。〈注〉余谓羡也。郑康成谓:余子卿大夫之子,当守於王宫者也。《左传·宣二年》又宦其余子。〈注〉余子,嫡子之母弟。又国名。《春秋·庄二年》夏公子庆父帅师伐於余丘。〈注〉於余丘,国名。又地名。《左传·昭二十二年》莒败齐师于寿余。又舟名。《左传·昭十七年》楚大败吴师,获其乗[音chéng]舟余皇。又草名。《山海经》招摇山有草,如韭,青花,名祝余,食之不饥。又姓。晋有余頠,余文仲。又梁余、夫余,俱复姓,见《姓谱》。又《集韵》余遮切,音耶。《庄子·让王篇》其绪余以为国家。《司马彪注》绪余,残也。绪音奢,余音耶。又叶夷周切,音由。《韩愈·驽骥诗》嘶鸣当大路,志气若有余。骐骥生绝域,自矜无匹俦。又叶羊遇切,音裕。《古诗》新人工织缣,故人工织素。织缣日一疋,织素五丈余。《正字通》按《周礼·地官·委人》凡其余聚以待颁赐,本作公,因声近伪作余,故注云余当为余,谓县都畜聚之物。据本注,余不当作余。《正韵》四鱼余字注,引《周礼》余亦作余。合余余为一,非。考证:(《周礼·天官·冢宰》九赋敛财贿。九曰币余之赋。〈注〉币余,百工之余。)谨照原文九赋上增以字。注上增郑字。注下省币余二字。(《庄子·让王篇》绪余以治天下国家。《徐邈注》绪余,残也。)谨照原文改其绪余以为国家。徐邈注改司马彪注。(《古诗》新人工织缣,旧人工织素。织缣日一疋,织素五丈余。)谨照原诗旧人改故人。
烈烈:《巳集中·火字部》(古文)煭《唐韵》《正韵》良辥切《集韵》《韵会》力蘖切,□音列。《说文》火猛也。《玉篇》热也。《书·胤征》天吏逸德,烈于猛火。又《诗·郑风》火烈具举。〈传〉烈,列也。〈笺〉列人持火具举,言衆[音zhòng]同心。又《尔雅·释诂》烈,业也。《书·伊训》伊尹乃明言烈祖之成德。〈传〉汤有功烈之祖,故称焉。又《诗·小雅》烝衎烈祖。〈笺〉烈,美也。又《尔雅·释诂》烈,光也。《诗·周颂》休有烈光。又《尔雅·释训》烈烈,威也。《诗·小雅》烈烈征师。〈笺〉烈烈,威武貌。又《诗·小雅》忧心烈烈。〈笺〉烈烈,忧貌。又《诗·小雅》南山烈烈。〈传〉烈烈然至难也。〈疏〉値时寒甚,视南山则烈烈然,怆其至役之劳苦,而情以为至难也。又《尔雅·释诂》烈,余也。〈注〉□郑之间曰烈。《扬子·方言》晋卫之间曰烈。又《诗·大雅·云汉序》宣王承厉王之烈。〈笺〉烈,余也。又《孟子》於今为烈,如之何其受之。〈注〉於今为烈烈明法,如之何受其馈也。又《韵会》毒也。《前汉·公孙弘传》若汤之旱,则桀之余烈也。又《战国策》闻弦者,音烈而高飞。〈注〉烈,猛也。又《扬子·方言》烈,暴也。《史记·酷吏传》皆以酷烈为声。又《諡法》有功安民曰烈。秉德遵业曰烈。又《集韵》忠烈也。《韵会》刚正曰烈。《史记·伯夷传》烈士徇名。又《聂政传》乃其□亦烈女也。又《尔雅·释草疏》本草,石芸味甘。一名螫烈。又《通典·兵制》五人为烈,烈有头目。详火字注。又姓。《拾遗记》烈裔工画。又与裂通。《前汉·王莽传》军人分烈莽身支节。又《唐韵正》古音例。《诗·豳风》一之日觱发,二之日栗烈。无衣无褐,何以卒岁。〈传〉栗烈,寒气也。又《大雅》载燔[音fán]载烈,以兴嗣岁。〈传〉贯之加于火曰烈。《杨戏杨季休赞》征南厚重,征西忠克,统时选士,猛将之烈。〈注〉克,苦代反。◎按字汇引此云:叶力质切。非。朱子於诗七月生民烈字,俱云:叶力制反。唐韵正直以为古音例。所引经传子集甚详,皆确有明据,应从之。又与厉通。《诗·大雅》烈假不瑕。《释文》烈,郑作厉。力世反。又《礼·祭法》厉山氏之有天下也。〈注〉厉山氏炎帝也。起于厉山,或曰烈山氏。鲁语作列山。左传作烈山。《水经注》赐水西迳厉乡南,水南有重山,即烈山也。山下一穴,相传神农所生处,故礼谓之烈山氏。《唐韵正》庄子齐物论,厉风济,则衆[音zhòng]窍为虚。厉即烈字。又音赖。见《诗·大雅·烈假注》郑虔读。又与冽通。《诗·小雅》有冽氿泉。〈疏〉七月云:二之日栗冽,是冽为寒气也。《说文》本作□。列烈二字原从歺作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