一夕九升
www.16system.cn基本信息
成语拼音:yī xī jiǔ shēng成语简拼:YXJS
常用程度:生僻成语
成语繁体:一夕九升
成语解释
九:比喻次数多;夕:晚上;兴:升起。一夜之间心绪多次起伏波动。形容心绪很不安宁。
成语造句
(1)本子的第二页上面写着“一夕九升”几个大字。
(2)岑岑写不出成语“一夕九升”,导致语文测试仅97分。
(3)华育中学的秦老师在黑板上写上了成语“一夕九升”。
(4)加炀哥哥给琬熠和佩绫讲解了“一夕九升”的故事。
(5)小朦不会写成语“一夕九升”的最后一个字。
成语出处
晋·潘岳《寡妇赋》:『意恍惚以迁越兮,神一夕而九升。』
现代字典
康熙字典
一一:yī 1、<数>《狼》:『一屠晚归。』2、<连>一边;一面。《兰亭集序》:『一觞一咏,亦足以畅叙幽情。』3、<形>同一;一样。《察今》:『古今一也。』4、<动>看作一样。《兰亭集序》:『固知一死生为虚诞,齐彭殇为妄作。』5、<动>统一。《阿房宫赋》:『六王毕,四海一。』6、<动>专一。《劝学》:『用心一也。』7、<副>全;一概。《岳阳楼记》:『而或长烟一空,皓月千里。』8、<副>一旦。《信陵君窃符救赵》:『公子诚一开口请如姬,如姬必许诺。』9、<副>才;刚刚。《赤壁之战》:『初一交战,操军不利。』10、<副>初次。《曹刿论战》:『一鼓作气。』[一旦] (1)有一天。(2)一时;忽然。(3)形容时间很短。[一何] 多么。[一力] (1)协力。(2)竭力。[一体] 关系密切,如同一个整体。一样,相同。[一昨] 前些日子。
夕夕:xī 1、<名>傍晚;太阳落山的时候。《陈情表》:『人命危浅,朝不虑夕。』2、<名>夜晚。《殽之战》:『居则具一日之积,行则备一夕之卫。』
九九:jiǔ 1、<数>九。2、<数>泛指多数或多次。《齐桓晋文之事》:『海内之地,方千里者九。』[九泉] (1)深渊。(2)人死后埋葬的地方。迷信指阴间。[九天] (1)指天的中央和八方。(2)指天的最高处。(3)道家指天上神仙居住的地方。[九原] (1)山名,在今山西省新绛县北,为晋代卿大夫的墓地。(2)指死后埋葬的地方;阴间。[九州] (1)古代中国设置的九个州,具体说法不一。《尚书·禹贡》中为冀、豫、雍、扬、兖、徐、梁、青、荆。(2)泛指中国。[九族] 九代家族,即高祖、曾祖、祖、父、自身、子、子孙、曾孙、玄孙。《左传·桓公六年》注认为『九族』是外祖父、外祖母、从母子、妻父、妻母、姑之子、姊妹之子、女之子以及自己的同族。
升升:shēng 1、<名>容量单位。一斗的十分之一。《齐民要术·种谷》:『良地一亩,用子五升。』[又] 布八十缕为一升。《礼记·杂记》:『朝服十五升。』2、<动>上升;登。《诗经·小雅·天保》:『如月之恒,如日之升。』[引] 升官。《后汉书·王符传》:『符独耿介不同于世俗,以此遂不得升进。』3、<形>成熟。《谷梁传·襄公二十四年》:『五谷不升为大饥。』4、<形>太平。《三国志·魏书·王朗传》:『蒸庶欣欣,喜遇升平。』
一一:《子集上·一字部》(古文)弌《唐韵》《韵会》於悉切《集韵》《正韵》益悉切,□漪入声。《说文》惟初大始,道立於一。造分天地,化成万物。《广韵》数之始也,物之极也。《易·系辞》天一地二。《老子·道德经》道生一,一生二。又《广韵》同也。《礼·乐记》礼乐□政,其极一也。《史记·儒林传》韩生推诗之意,而为内外传数万言,其语颇与齐鲁间殊,然其归一也。又少也。《颜延之·庭诰文》选书务一不尚烦密。《何承天·答颜永嘉书》窃愿吾子舍兼而遵一也。又《增韵》纯也。《易·系辞》天下之动贞夫一。《老子·道德经》天得一以清,地得一以宁,神得一以灵,谷得一以盈,万物得一以生,侯王得一以为天下正。又均也。《唐书·薛平传》兵铠完砺,徭赋均一。又诚也。《中庸》所以行之者,一也。又正一。《唐书·司马承桢传》得陶隐居正一法,逮四世矣。又一一。《韩非子·内储篇》南郭处士请为齐宣王吹竽。宣王悦之,廪食以数百人。湣王立,好一一听之,处士逃。《韩愈诗》一一欲谁怜。《苏轼诗》好语似珠穿一一。又《星经》天一星,在紫微宫门外。太一星,在天一南半度。又太一,山名,即终南山。一名太乙。又三一。《前汉·郊祀志》以太牢祀三一。〈注〉天一,地一,泰一。泰一者,天地未分元气也。又尺一,诏版也。《后汉·□蕃传》尺一选举。〈注〉版长尺一,以写诏书。又百一,诗篇名,魏应璩着。又姓,明一炫宗。又三字姓。北魏有一那娄氏,后改娄氏。又一二三作壹贰叄。《大学》壹是皆以修身为本。《史记·礼书》总一海内。《前汉·霍光传》作总壹。《六书故》今惟财用出纳之簿书,用壹贰叄以防奸易。又《韵补》叶於利切,音懿。《左思·吴都赋》藿蒳豆蔲,姜汇非一。江蓠之属,海苔之类。又叶弦鸡切,音兮。《参同契》白者金精,黑者水基。水者道枢,其数名一。
夕夕:《丑集下·夕字部》《唐韵》《集韵》《韵会》《正韵》□祥易切,音席。晨之对,暮也。《尚书·大传》岁之夕,月之夕,日之夕,谓腊为岁夕,晦为月夕,日入为日夕也。《诗·小雅》以永今夕。又朝见曰朝,夕见曰夕。《晋语》平公射鷃不死,使竖襄搏之,失。公怒,将杀之,叔向闻之夕。〈注〉夕见于朝以谏也。又七夕。《齐谐记》桂阳武丁有仙道,谓弟曰:七月七夕,织女当渡河暂诣牵牛。《荆楚岁时记》七夕,妇女结彩楼,□瓜果庭中,穿七孔针以乞巧。柳宗元有乞巧文。又官名。夕郞,汉制,给事黄门之职。又地名。《左传·庄十九年》楚子卒,鬻拳葬诸夕室。又山名。《山海经》浑夕之山。又曹夕之山。又姓。望出巴郡。见《统谱》。又斜也。《吕览》正坐于夕室,谓室斜而正其坐也。又与昔通。《庄子·天运篇》通昔不寐。又叶在爵切,音皭。犹宿也。《诗·齐风》齐子发夕。《陆德明疏》发朝也。叶上鞹薄。《说文》从月半见。《徐曰》月字之半,月初生则暮见西方,故半月为夕。
九九:《子集上·乙字部》《唐韵》《正韵》举有切《集韵》《韵会》己有切,□音久。数也。《说文》阳之变也。《易·乾·文言》乾元用九,天下治也。《列子·天瑞篇》一变而为七,七变而为九,九变者,究也。又算法曰九九。《韩诗外传》齐桓公设庭爎待人士,不至。东野有以九九见者,曰:九九薄能耳,君犹礼之,况贤於九九者乎。〈注〉若今九章算法。又《荆楚岁时记》俗用冬至次日,数及九九八十一日为寒尽。又《史记·驺衍传》中国之外,有赤县神州者九。又九之为言多也。《公羊传·僖九年》葵丘之会,桓公震而矜之,叛者九国,言叛者衆[音zhòng],非实有九国也。宋赵鹏飞曰:会葵丘惟六国,会咸牡丘皆七国,会淮八国,犹汉纪谓叛者九起也。又阳九,戹也。《左思·吴都赋》世际阳九。〈注〉阳戹五,阴戹四,合为九。又姓。又复姓。《何氏姓苑》岱县人,姓九百,名里。又秦穆公时九方阜,一名歅。善相马,见《列子》。又隷书防诈伪,凡纪数,九借用玖。《□绦曰》洪容斋五笔,九作久,阳数九为老久义也。玖,黑色玉也。借作玖,非。又《韵会》渠尤切,音仇。国名。《史记·殷本纪》九侯。〈注〉音仇。又《集韵》《正韵》□居尤切,音鸠。聚也。《论语》九合诸侯。《庄子·天下篇》禹亲操橐[音tuó]耜,以九亲天下之川。〈注〉九,读纠。纠合错亲,使川流贯穿注海也。九与鸠纠勼□通。
升升:《子集下·十字部》《唐韵》识蒸切《集韵》《韵会》书蒸切,□音陞。《说文》龠也。十合为升。《前汉·律正志》升者,登合之量也。古升上径一寸,下径六分,其深八分。龠十为合,合十为升。又成也。《礼·乐记》男女无辨则乱升。又《广韵》布八十缕为升。《礼·亲记》朝服十五升。又卦名。《易·升卦》升元亨,用见大人,勿恤,南征吉。又降之对也。《书·毕命》道有升降。〈注〉犹言有隆有污也。又登也,进也。《诗·小雅》如日之升。《易·坎象》天险不可升也。又《前汉·梅福传》民有三年之储曰升平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