一脉亲承
www.16system.cn基本信息
成语拼音:yī mài qīn chéng成语简拼:YMQC
常用程度:生僻成语
成语繁体:一脈親承
成语解释
一脉:一个血统;承:继承。从同一血统、派别世代相承流传下来。批某种思想、行为或学说之间有继承关系。
成语造句
(2)会会不会写成语“一脉亲承”的最后一个字。
(3)记事本的第三页上面写着“一脉亲承”几个大字。
(4)濛濛写不出成语“一脉亲承”,导致语文测试只得了97分。
(5)宁波第二中学的陆老师在黑板上写上了成语“一脉亲承”。
成语出处
宋·钱时《两汉笔记》卷十一:『是故言必称尧舜,而非尧舜之道则不敢陈于王前,一脉相承,如薪传火,无他道也。』
现代字典
康熙字典
一一:yī 1、<数>《狼》:『一屠晚归。』2、<连>一边;一面。《兰亭集序》:『一觞一咏,亦足以畅叙幽情。』3、<形>同一;一样。《察今》:『古今一也。』4、<动>看作一样。《兰亭集序》:『固知一死生为虚诞,齐彭殇为妄作。』5、<动>统一。《阿房宫赋》:『六王毕,四海一。』6、<动>专一。《劝学》:『用心一也。』7、<副>全;一概。《岳阳楼记》:『而或长烟一空,皓月千里。』8、<副>一旦。《信陵君窃符救赵》:『公子诚一开口请如姬,如姬必许诺。』9、<副>才;刚刚。《赤壁之战》:『初一交战,操军不利。』10、<副>初次。《曹刿论战》:『一鼓作气。』[一旦] (1)有一天。(2)一时;忽然。(3)形容时间很短。[一何] 多么。[一力] (1)协力。(2)竭力。[一体] 关系密切,如同一个整体。一样,相同。[一昨] 前些日子。
脉脉:mài 1、<名>血管。王符《潜夫论·德化》:『骨著脉通,与体俱生。』2、<名>脉搏。《史记·扁鹊传》:『不待切脉望色听声写形,言病之所在。』3、<名>像血管一样连贯而系统的东西。王建《隐者居》:『雪缕青山脉,云生白鹤毛。』mò见『脉脉』。[脉脉] (1)凝视的样子。《迢迢牵牛星》:『盈盈一水间,脉不得语。』(2)含情欲吐的样子。辛弃疾《摸鱼儿·更能消几番风雨》:『脉此情谁诉。』
亲亲:qīn 1、<名>父母。《冯谖客孟尝君》:『冯公有亲乎?』2、<形>亲的;血统最接近的。《孔雀东南飞》:『我有亲父兄,性行暴如雷。』3、<名>亲人;亲族。《陈情表》:『外无期功强近之亲。』4、<动>亲近;接近。《荆轲刺秦王》:『今行而无信,则秦未可亲也。』[又] <名>亲近的人。《杜十娘怒沉百宝箱》:『疏而不亲,还是不说罢。』5、<副>亲自。《江城子·密州出猎》:『为报倾城随太守,亲射虎,看孙郎。』
承承:chéng 1、<动>捧着;托着。《登泰山记》:『日上正赤如丹,下有红光动摇承之。』2、<动>承受;承接。《滕王阁序》:『临别赠言,幸承恩于伟饯。』《谏太宗十思疏》:『凡百元首,承天景命。』3、<动>承担。《狱中杂记》:『其乡人有杀人者,因代承之。』4、<动>继承;继续。《孔雀东南飞》:『说有兰家女,承籍有宦官。』5、<动>连接。《涉江》:『霰雪纷其无垠兮,云菲菲而承宇。』6、<名>接连的次第;位次。《左传·昭公十三年》:『及盟,子产争承。』7、<动>承认。《陈州粜米》:『拿到阶庭取下招承。』[承乏] 谦辞。表示所任职因没有适当人选,暂由自己充数。潘丘《秋兴赋》:『摄官承,猥厕朝列。』[承风] 接受教化。班固《汉书·王莽传》:『于是小大乡和,承从化。』[承欢] 1.迎合别人的意旨,博取欢心。白居易《长恨歌》:『承侍宴无闲暇,春从春游夜专夜。』2.指侍奉父母。骆宾王《上廉使启》:『承膝下,驭潘舆于家园。』[承教] 受教,接受教令。[承接] 应酬,交际。[承藉] 1.凭藉。《隋书·长孙晟传》:『今若得尚公主,承威灵。』2.继承先人的仕籍。藉,通『籍』。刘义庆《世说新语·雅量》:『王东亭为桓宣武主簿,既承,有美誉。』[承平] 太平,治平相承。[承前] 1.继承前者,如前。2.以前。[承祀] 承奉祭祀,指继帝位。《汉书·韦贤传》:『世世承,传之无穷。』[承袭] 继承;沿袭。[承颜] 1.顺从他人的脸色。多指侍奉尊长。2.言幸得见面。[承运] 秉承王命。古代帝王自称受命于天,因用为称颂帝王的套语。明清诏书前头均称『奉天承皇帝诏曰。』[承旨] 1.逢迎意旨。《后汉书·窦宪传》:『由是朝臣震慑,望风承。』2.接受圣旨。《新唐书·百官志二》:『命起居郎、舍人对仗承,仗下,与百官皆出。』3.官名。其一属翰林院,其位置高于翰林学士;其二属枢密院。[承制] 1.秉承皇帝旨意而便宜行事。《晋书·宣帝纪》:『申仪久在魏兴,专威疆埸,辄承刻印,多所假授。』2.官名。苏舜钦《庆州败》:『国家防塞今有谁?官为承乳臭儿。』
一一:《子集上·一字部》(古文)弌《唐韵》《韵会》於悉切《集韵》《正韵》益悉切,□漪入声。《说文》惟初大始,道立於一。造分天地,化成万物。《广韵》数之始也,物之极也。《易·系辞》天一地二。《老子·道德经》道生一,一生二。又《广韵》同也。《礼·乐记》礼乐□政,其极一也。《史记·儒林传》韩生推诗之意,而为内外传数万言,其语颇与齐鲁间殊,然其归一也。又少也。《颜延之·庭诰文》选书务一不尚烦密。《何承天·答颜永嘉书》窃愿吾子舍兼而遵一也。又《增韵》纯也。《易·系辞》天下之动贞夫一。《老子·道德经》天得一以清,地得一以宁,神得一以灵,谷得一以盈,万物得一以生,侯王得一以为天下正。又均也。《唐书·薛平传》兵铠完砺,徭赋均一。又诚也。《中庸》所以行之者,一也。又正一。《唐书·司马承桢传》得陶隐居正一法,逮四世矣。又一一。《韩非子·内储篇》南郭处士请为齐宣王吹竽。宣王悦之,廪食以数百人。湣王立,好一一听之,处士逃。《韩愈诗》一一欲谁怜。《苏轼诗》好语似珠穿一一。又《星经》天一星,在紫微宫门外。太一星,在天一南半度。又太一,山名,即终南山。一名太乙。又三一。《前汉·郊祀志》以太牢祀三一。〈注〉天一,地一,泰一。泰一者,天地未分元气也。又尺一,诏版也。《后汉·□蕃传》尺一选举。〈注〉版长尺一,以写诏书。又百一,诗篇名,魏应璩着。又姓,明一炫宗。又三字姓。北魏有一那娄氏,后改娄氏。又一二三作壹贰叄。《大学》壹是皆以修身为本。《史记·礼书》总一海内。《前汉·霍光传》作总壹。《六书故》今惟财用出纳之簿书,用壹贰叄以防奸易。又《韵补》叶於利切,音懿。《左思·吴都赋》藿蒳豆蔲,姜汇非一。江蓠之属,海苔之类。又叶弦鸡切,音兮。《参同契》白者金精,黑者水基。水者道枢,其数名一。
脉脉:《未集下·肉字部》《正字通》俗脉字。《韵会》毛氏曰:字从月从□。今从永者,误也。永,古咏字。反永为□。□音普拜切,水之邪流也。从□,取邪流义,不当从永。但相承已久,不敢废也。(脉)《集韵》莫获切《正韵》莫白切,□音麦。《说文》血理分袤行体者。《玉篇》血理也。《正字通》五脏六府之气分流四支也。《释名》脉,幕也,幕络一体也。《左传·僖十五年》庆郑曰:张脉偾兴。〈注〉血脉必周身而作。《史记·乐书》音乐者,所以动荡血脉,流通精神。《前汉·艺文志》医经者,原人血脉,经落,骨髓阴阳表里。又地脉。《周礼·天官·疡医》以咸养脉。〈注〉咸,水味。水之流行地中,似脉。
亲亲:《酉集上·见字部》寴《唐韵》《正韵》七人切《集韵》《韵会》雌人切,□七平声。《广韵》爱也。《孝经序》亲誉日着。〈注〉慈爱之心曰亲。《荀子·不苟篇》交亲而不比。〈注〉亲谓仁恩。《周语》慈惠保民,亲也。又近也。《易·乾卦》本乎天者亲上,本乎地者亲下。又《增韵》躬也。《诗·小雅》弗躬弗亲。〈笺〉言不躬而亲之也。《礼·文王世子》世子亲齐□而养。〈注〉亲,犹自也。又《释名》衬也。言相隐衬也。《增韵》姻也。《礼·大传》亲者,属也。〈疏〉谓有亲者,各以属而为之服。《左传·昭十四年》禄勳合亲。《杜注》亲,九族也。《周礼·地官·大司徒》以阴礼敎亲,则民不怨。〈注〉谓男女之礼,婚姻以时,则男不旷,女不怨。又六亲,父母、兄弟、妻子也。《管子·牧民篇》上服度则六亲固。又《前汉·礼乐志注》如淳曰:父、子、从父昆弟、从祖昆弟、曾祖昆弟、族昆弟,为六亲。又姓。《史记·孟尝君传》齐王逐周最,而听亲弗。〈注〉亲弗,人姓名。《战国策》作祝弗。又通作新。《大学》在亲民。《程注》亲,当作新。又《唐韵》七遴切《集韵》《韵会》七刃切《正韵》寸遴切,□七去声。《左传·桓二年》庶人工商,各有分亲。〈注〉以亲疏为分别。《释文》有平去两音。又《广韵》亲家也。《集韵》婚姻相谓为亲。又叶苍先切,音千。《杨方·合欢诗》磁石引长针,阳燧下焱烟,宫商声相和,心同自相亲。《字汇》古从□。今省作亲。《集韵》或作媇儭。○按字汇补又作□□□,非。考证:(《诗·小雅》勿躬勿亲。)谨照原文改为弗躬弗亲。
承承:《卯集中·手字部》《唐韵》署陵切《集韵》《韵会》辰陵切,□音丞。《说文》奉也。《书·说命》后克圣,臣不命其承。《诗·小雅》承筐是将。又受也。《礼·礼运》是谓承天之祜。〈疏〉受天之福也。又《增韵》下载上也。《易·坤彖》万物资生,乃顺承天。《尚书·大传》庶人有石承。〈注〉屋柱下石也。又《广韵》次也。《左传·昭十三年》同盟于平丘,子产争承。〈注〉承贡赋之次也。又继也。《诗·小雅》如松柏之茂,无不尔或承。〈疏〉新故相承,无雕落也。又止也。《诗·鲁颂》则莫我敢承。〈疏〉无有於我敢御止之者。又通丞。《左传·哀十八年》楚右司马子国帅师而行,请承。〈注〉承,佐也。又州名。汉牂柯郡地,宋置承州。又姓。《后汉·承宫传注》承姓,卫大夫成叔承之后。又《正韵》时征切,音成。义同。又《集韵》诸仍切,音蒸。水名。《前汉·地理志》长沙国承阳县。〈注〉承水,出零陵永昌县界,东流注湘。又《集韵》《韵会》□持陵切,音惩。《左传·哀四年》蔡昭侯如吴,诸大夫恐其又迁也,承。〈注〉承,盖楚言。又《集韵》《类篇》□蒸上声,与抍通。《列子·黄帝篇》孔子观於吕梁,见一丈夫游之,使弟子□流而承之。〈注〉出溺为承。直作拯。又《韵会》《正韵》□昨亘切,音赠。犹送也。《礼·文王世子》賵赙承含,皆有正焉。〈注〉承读为赠,声之误也。又《集韵》《韵会》□诸应切,音证。县名。《前汉·地理志》东海郡承县。〈注〉应劭读。又叶辰羊切,音常。《班固·高祖泗水亭□》休勳显祚,永永无疆。於皇旧亭,苗嗣是承。《集韵》或作□。又作氶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