基本信息
成语拼音:xué wèn sī biàn
成语简拼:XWSB
常用程度:生僻成语
成语繁体:學問思辨
成语解释
指做学问必须广泛的学习、反复地推敲、缜密地思考、明晰地分辨。
成语用法
作宾语、定语;用于书面语
成语示例
(1)且如事亲,如何而为温清之节,如何而为奉养之宜,须求个是当,方是至善。所以有学问思辨之功。▼明·王阳明《传习录》卷上
成语造句
(1)方方写不出成语“学问思辨”的拼音。
(2)和蔼叔叔给鹭琴和杏彗讲解了“学问思辨”的历史故事。
(3)虎虎不会写成语“学问思辨”的最后一个字。
(4)练习本的第三页赫然是“学问思辨”几个大字。
(5)平邑县曾子学校的竺老师在黑板上写上了成语“学问思辨”。
(6)在去往松涛镇南市初中的公交车上,福建大哥哥给建分和汤舒讲解了『学问思辨』的典故。
(7)横渠学问思辨之功,古今无两,其言物理也,曰:『想孔子也大段辛苦来。』可谓片言居要。见清·王夫之《读四书大全说》卷七。
(8)且如事亲,如何而为温清之节,如何而为奉养之宜,须求个是当,方是至善。所以有学问思辨之功。见明·王阳明《传习录》卷上。
成语出处
《礼记·中庸》:『博学之,审问之,慎思之,明辨之,笃行之。』
现代字典
康熙字典
学问学问:<轻>(1)正确反映客观事物的系统知识:这是一门新兴的学问。(2)知识;学识:有学问。
学学:xué 1、<动>学习。《论语》:『学而时习之,不亦说乎。』2、<名>学问;知识。《为学》:『人之为学有难易乎。』3、<名>学校。《送东阳生序》:『今诸生学于太学。』[学宫] 学校。[学馆] (1)太学的学舍。(2)私塾。[学涉] 学识修养。
问问:wèn 1、<动>询问。《曹刿论战》:『公问其故。』2、<动>慰问;问候。《桃花源记》:『村中闻有此人,咸来问讯。』3、<动>请教。《师说》:『犹且从师而问焉。』4、<动>追究;考察。《李愬雪夜入蔡州》:『第得降卒,必亲引问委曲。』5、<动>管;干预。《书博鸡者事》:『府佐快其所为,阴纵之,不问。』
思思:sī 1、<动>思考;想。《论语》:『学而不思则罔。』2、<动>希望;盼望。《隆中对》:『智能之士,思得明君。』3、<动>想念;思念。《触龙说赵太后》:『已行,非弗思也,祭祀必祝之。』4、<名>思绪;心情。《孔雀东南飞》:『晻晻日欲暝,愁思出门啼。』[思理] 思辨能力。[思致] 思想情趣。
辨辨:biàn 1、<动>分别;辨别。《孟子·鱼我所欲也》:『万钟不辨礼义而受之。』《木兰诗》:『又兔傍地走,安能辨我是雄雌。』2、<动>通『辩』,辩论;申辩。《答司马谏议书》:『故略上报,不复一一自辨。』bàn同『辦』,治理。《荀子·议兵》:『城郭不辨,沟池不抇。』
学学:《寅集上·子字部》《唐韵》胡觉切《集韵》《韵会》《正韵》辖觉切,□音鷽。《说文》觉悟也,本作斆,篆作学。《增韵》受敎传业曰学。朱子曰:学之为言效也。《诗·周颂》日就月将,学有缉熙于光明。《书·说命》王人求多闻,时惟建事。学于古训,乃有获。《礼·学记》君子之於学也,藏焉,修焉,息焉,游焉,夫然故安其学而亲其师,乐其友而信其道。又学校,庠序总名。《礼·王制》天子命之敎,然后为学。小学在公宫南之左,大学在郊,天子曰辟雍,诸侯曰頖宫。又姓。见《姓苑》。又叶许既切,音戏。《前汉·匡张孔马叙传》乐安裒裒,古之文学。叶下司,司音细。又叶后敎切,音效。《傅毅·廸志诗》训我嘉务,惠我博学。叶上诰。《正字通》与斆别。○按《书·说命》惟斆学半。学与斆别。诸家泥经传,斆或作学,合学斆为一,非。今斆音效,而学校字但作学,互详攴部斆字注。
问问:《丑集上·口字部》《唐韵》亡运切《集韵》《韵会》《正韵》文运切,□闻去声。《说文》讯也。《书·仲虺之诰》好问则裕。《诗·邶风》问我诸姑,遂及伯姊。又《尔雅·释言》聘问也。《仪礼·聘礼》小聘曰问。《周礼·春官·大宗伯》时聘曰问。又《秋官·大行人》间问以谕诸侯之志。〈又〉凡诸侯之邦交,岁相问也。又《正字通》古谓遗曰问。《诗·郑风》亲佩以问之。〈传〉问,遗也。《礼·曲礼》凡以苞苴箪笥问人者。《左传·哀二十六年》卫侯使以弓问子贡。又讯罪曰问。《诗·鲁颂》淑问如臯陶。〈注〉淑,善。问,讯囚也。又命也。《左传·庄八年》期戍,公问不至。〈注〉问,命也。又姓。《广韵》今襄州有之。《正字通》明问智,成化贡士。又《正韵》与闻同,声问也。《诗·大雅》宣昭义问。〈又〉亦不陨厥问。考证:(《礼·曲礼》凡以苞苴簟笥问人者。)谨照原文簟笥改箪笥。
思思:《卯集上·心字部》(古文)恖《广韵》息兹切《集韵》《韵会》新兹切《正韵》息移切,□音司。《说文》睿也。《书·洪范》思曰睿。《六书总要》念也,虑也,绎理为思。又愿也。《诗·大雅》思皇多士。〈笺〉愿也。《正义曰》以意之所思,必情之所愿也。又语巳辞。《诗·周南》不可泳思。又《大雅》神之格思。又语起辞。《诗·大雅》思齐太任。又《鲁颂》思乐泮水。又《諡法》谋虑不愆曰思。又州名。楚黔中地,唐置思州,以思邛水得名。又姓。以諡为氏,明有思志道。又《广韵》《集韵》《类篇》《韵会》□相吏切,音四。《扬雄·甘泉赋》储精垂思。又悲也。《诗·小雅》□思泣血。〈注〉思,去声,□思,哀以思。言悲也。又《书·尧典》钦明文思。〈注〉道德纯备谓之思。《音义》思,息嗣反。又如字。又叶相居切,音须。《徐干·室思诗》妾身虽在远,岂违君须臾。既厚不中薄,想君时见思。又叶桑才切,音腮。多须貌。《左传·宣二年》宋城者讴曰:于思于思,弃甲复来。又念也。《易·咸卦》憧憧往来,朋从尔思。《诗·邶风》莫往莫来,悠悠我思。《说文》从心囟声。囟顶门骨空,自囟至心,如丝相贯不绝。
辨辨:《酉集下·辛字部》《集韵》《韵会》皮苋切《正韵》备苋切,□音辩。《说文》判也。《广韵》别也。《易·乾卦》问以辨之。《礼·学记》离经辨志。〈注〉辨,谓考问得其定也。《周礼·天官》弊羣吏之治,六曰廉辨。〈注〉辨,谓辨然于事分明,无有疑惑也。又《韵会》牀□足笫间也。《易·剥卦》剥牀以辨。〈疏〉牀足之上,牀身之下,分辨处也。《程传》牀之干也。又变也。《楚辞·九辨注》辨者,变也。谓□道德以变说君也。又井地之数也。《礼·王制·注》京陵之地,九夫为辨,九辨而当一井。又姓。又《集韵》□见切,音徧。与徧通。帀也。《史记·礼书》万民和喜,瑞应辨至。〈注〉同徧。又《广韵》苻蹇切《集韵》《韵会》平免切《正韵》婢免切,□辩上声。义同。又《集韵》邦免切,鞭上声。义同。又与贬通。《礼·玉藻》立容辨□,无讇。〈注〉辨作贬。容虽贬损□降,不倾侧柔媚也。又《广韵》普麪切《集韵》《正韵》匹见切,□音片。革中断也。《尔雅·释器》革中绝谓之辨,革中辨谓之韏。〈注〉革中断之名辨,复中分其辨名韏。《集韵》作□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