十步九回头
www.16system.cn基本信息
成语拼音:shí bù jiǔ huí tóu成语简拼:SBJHT
常用程度:生僻成语
成语繁体:十步九回頭
成语解释
形容恋恋不舍。后用于比喻犹豫不定。
成语用法
作谓语、定语;用于处事等
成语示例
(1)先前那样十步九回头的作文法是很不对的,之就是在不断的不相住自己——结果一定做不成。▼鲁迅《书信集·致叶紫》
成语造句
(1)本子的第二页写着“十步九回头”几个大字。
(2)党川党川附中的慎老师在黑板上写上了成语“十步九回头”。
(3)涵溪大哥哥给丹荭和彤诊讲了“十步九回头”的典故。
(4)画画写不出成语“十步九回头”,导致期末考试只有97分。
(5)小开不会写成语“十步九回头”的最后一个字。
(6)在去初级中学的公交车上,孟举大哥哥给怡汝和岿雅介绍了『十步九回头』的历史典故
(7)先前那样十步九回头的作文法是很不对的,之就是在不断的不相住自己——结果一定做不成。见鲁迅《书信集·致叶紫》。
成语出处
元·高明《琵琶记·伯喈夫妻分别》:『他那里,谩骂凝眸,正是马行十步九回头。』
现代字典
康熙字典
回头回头:[huítóu] (1)把头转向后方。(2)悔悟;改邪归正。及早回头。(3)少等一会儿;过一段时间以后。回头再谈。回头见。
十十:shí 1、<数>十。2、<数>泛指数目大。《行路难》:『金樽清酒斗十千。』3、<数>十倍。《谋攻》:『十则围之,五则攻之。』4、<数>十分之……《陈涉世家》:『而戍死者固十六七。』
步步:bù 1、<动>行走;步行。《触龙说赵太后》:『乃自强步,日三四里。』2、<名>两脚各迈一次。《劝学》:『故不积跬步,无以至千里。』3、<名>脚步。《孔雀东南飞》:『纤纤作细步,精妙世无双。』[又] <名使动>让……走上。《涉江》:『步余马兮山皋,邸余车兮方林。』4、<量>长度单位。历代表示长度不一。
九九:jiǔ 1、<数>九。2、<数>泛指多数或多次。《齐桓晋文之事》:『海内之地,方千里者九。』[九泉] (1)深渊。(2)人死后埋葬的地方。迷信指阴间。[九天] (1)指天的中央和八方。(2)指天的最高处。(3)道家指天上神仙居住的地方。[九原] (1)山名,在今山西省新绛县北,为晋代卿大夫的墓地。(2)指死后埋葬的地方;阴间。[九州] (1)古代中国设置的九个州,具体说法不一。《尚书·禹贡》中为冀、豫、雍、扬、兖、徐、梁、青、荆。(2)泛指中国。[九族] 九代家族,即高祖、曾祖、祖、父、自身、子、子孙、曾孙、玄孙。《左传·桓公六年》注认为『九族』是外祖父、外祖母、从母子、妻父、妻母、姑之子、姊妹之子、女之子以及自己的同族。
回回:huí 1、<动>旋转;回旋。《三峡》:『春冬之时,则素湍绿潭,回清倒影。』2、<动>运转;运行。《梦游天姥吟留别》:『虎鼓瑟兮鸾回车。』3、<动>掉转;改变方向。《卖炭翁》:『手把文书口称敕,回车叱牛牵向北。』4、<形>回环;曲折。《阿房宫赋》:『廊腰缦回,檐牙高啄。』5、<动>返回;回归。《回乡偶书》:『少小离家老大回。』6、<动>回复;答复。《柳毅传》:『脱获回耗,虽死必谢。』7、<形>奸邪。《诗经·小雅·鼓钟》:『淑人君子,其德不回。』8、<量>次。杜甫《漫兴》:『渐老逢春能几回?』[回风] 旋风。[回肠] 心中辗转,比喻离愁不解。[回天] (1)比喻权势大。(2)古代称皇帝为天,凡能谏止皇帝改变主意的叫回天。
头头:一、tou(1)(头儿)名词后缀。a)接于名词性词根:木头;石头;骨头;舌头;罐头;尺头;苗头。b)接于动词词根:念头;扣头;饶头;接头儿;看头儿;听头儿。c)接于形容词词根:有准头;尝了甜头儿。(2)方位词后缀:上头;下头;前头;后头;里头;外头。二、tóu(1)人身最上部或动物最前部长着口、鼻、眼等器官的部分。(2)指头发或所留头发的样式:剃头;留头;梳头;平头;分头。(3)(头儿)物体的顶端或末梢:山头;笔头儿;中间粗,两头儿细。(4)(头儿)事情的起点或终点:话头儿;提个头儿;这样一条线一条线地,织到什么时候才是个头儿呀!(5)(头儿)物品的残余部分:布头儿;蜡头儿;铅笔头儿。(6)(头儿)头目。(7)(头儿)方面:他们是一头儿的;心挂两头。(8)第一:头等;头号。(9)领头的;次序居先的:头车;头马;头羊。(10)用在数量词前面,表示次序在前的:头趟;头一遍;头半本;头几个;头三天(=前面的三天)。(11)<方>用在『年』或『天』前面,表示时间在先的:头年(=去年或上一年);头天(上一天);头两年(=去年和前年,或某年以前的两年);头三天(=昨天、前天和大前天,或某天以前的三天)。(12)临;接近:头五点就得动身;头鸡叫我就起来了;头吃饭要洗手。(13)用在某两个数字之间,表示约数,兼表数目不大:十头八块;三头五百。(11)量词。a)用于牛、驴、骡、羊等家畜:一头牛;两头驴。b)用于蒜:一头蒜。
十十:《子集下·十字部》《唐韵》《韵会》是执切《集韵》寔入切《正韵》寔执切,□音拾。《说文》十,数之具也。一为东西,丨为南北,则四方中央具矣。易,数生于一,成于十。《易·系辞》天九地十。《前汉·韩安国传》利不十者,不易业。又通作什。《孟子》或相什百。《前汉·谷永传》天所不飨,什倍於前。《枚乗[音chéng]传》此其与秦地相什,而功相百。又《韵会》令官文书借作拾。又《陆游老学庵笔记》转平声,可读为谌。白乐天诗:绿浪东西南北路,红栏三百九十桥。宋文安公宫词:三十六所春宫馆,一一香风送管弦。鼂以道诗:烦君一日殷勤意,示我十年感遇诗。
步步:《辰集下·止字部》《唐韵》《正韵》薄故切《集韵》《韵会》蒲故切,□音捕。《说文》行也。《书·武成》王朝步自周。〈传〉步,行也。《正义》曰:《尔雅·释宫》云:堂上谓之行,堂下谓之步。彼相对为名耳,散则可以通,故步为行也。《楚辞·招□》步骑罗些。〈注〉乗[音chéng]马为骑,徒行为步。又《小尔雅》跬,一举足也。倍跬谓之步。《白虎通》人践三尺法天地人,再举足步备阴阳也。《周礼·夏官》射人以狸步张三侯。〈注〉郑司农云:狸步,谓一举足为步,於今为半步。又《司马法》六尺为步,步百为亩。《礼·王制》古者以周尺八尺为步,今以周尺六尺四寸为步。《正义曰》古者八寸为尺,周尺八尺为步,则一步六尺四寸。《史记·秦始皇纪》数以六为纪,六尺为步。〈注〉索隐曰:《管子》《司马法》皆云六尺为步,非独秦制。又王制八尺为步,今以六尺四寸为步,步之尺数亦不同。又辇行曰步。《韵会》世称辇车曰步辇,谓人荷而行,不驾马也。又徐行曰步。《屈原·离骚》步余马於兰臯兮。《说苑·建本篇》走者之速,步者之迟。又促行曰趋,阔行曰步。《庄子·田子方》步亦步,趋亦趋。又《任昉·述异记》水际谓之步。上虞县有石駞步,吴中有瓜步,吴江中有鱼步、龟步,湘中有灵妃步。按吴楚间谓浦为步,语之讹耳。《水经注》赣水迳豫章郡北为津步,步即水渚也。《青箱亲记》岭南谓村市为墟,水津为步。又《柳宗元·铁炉步志》江之浒,凡舟可縻而上下者曰步。《韩愈·孔戣墓志》蕃舶至泊步,有下碇之税。通作埠。今人呼船侩曰埠头。埠音如步。又《尔雅·释乐》徒击鼓谓之步。〈疏〉凡八音备作曰乐。一音独作不得以乐名也。又人才特出谓之独步。《晋书·王坦之传》江东独步王文度。又马步,谓神为灾害马者。一曰行神。《周礼·夏官·校人》冬祭马步。又人物烖害之神皆曰步。《周礼·夏官·校人疏》□冥之步,人鬼之步是也。又《地官·族师·祭酺注》酺者,为人物烖害之神。故书酺为步,盖步与酺字异而音义同也。又习马曰步马。《左传·襄二十六年》左师见夫人之步马者。又牵行也。《礼·曲礼》步路马必中道。又行师曰步师。《左传·僖三十三年》寡君闻吾子将步师出于敝邑。又行爵曰步爵。《礼·少仪》未步爵,不尝羞。又推正曰步正。《左传·文元年疏》日月转运於天,犹如人之行步,故推正谓之步正。《后汉·杨厚传》就同郡郑伯山,受河洛书及天文推步之术。《陆机·演连珠》仪天步晷,而修短可量。又《律正》,书名,五星为五步。见《汉制考》。又运也,国运曰国步,天运曰天步。《诗·小雅》国步蔑资。〈又〉天步艰难。又陟大位曰攺步。《周语》攺玉攺步。又步骤。《后汉·曹褒传》三五步骤,优劣殊轨。〈注〉《孝经钩命决》曰:三皇步,五帝骤,三王驰。宋均注云:步谓德□道用,日月为步,时事弥顺,日月亦骤,勤思不已,日月乃驰,是优劣也。又姓。《广韵》晋有步场,食采於步,后因氏焉。孔子弟子有步叔乗[音chéng],三国吴丞相步骘。又三字姓。《后魏书》有步六孤氏,后改为陆氏。又西方步鹿根氏,后改为步氏。又《北齐书》有步大汗氏。又百步,溪名。《广舆记》在台州临海县,一呼恶溪。又千步,香名。《任昉·述异记》南海山出千步香,佩之香闻千步。今海嵎有千步草,是其种也。《亲贡籍》曰:南郡贡千步香。又步光,刃名,见《越绝书》。又步摇,妇人首饰名。见《采兰亲志》。《俗书正讹》从□,反止也。从少,非。□字仅在步字中使用,日人将步简化为歩,便利步字的使用。
九九:《子集上·乙字部》《唐韵》《正韵》举有切《集韵》《韵会》己有切,□音久。数也。《说文》阳之变也。《易·乾·文言》乾元用九,天下治也。《列子·天瑞篇》一变而为七,七变而为九,九变者,究也。又算法曰九九。《韩诗外传》齐桓公设庭爎待人士,不至。东野有以九九见者,曰:九九薄能耳,君犹礼之,况贤於九九者乎。〈注〉若今九章算法。又《荆楚岁时记》俗用冬至次日,数及九九八十一日为寒尽。又《史记·驺衍传》中国之外,有赤县神州者九。又九之为言多也。《公羊传·僖九年》葵丘之会,桓公震而矜之,叛者九国,言叛者衆[音zhòng],非实有九国也。宋赵鹏飞曰:会葵丘惟六国,会咸牡丘皆七国,会淮八国,犹汉纪谓叛者九起也。又阳九,戹也。《左思·吴都赋》世际阳九。〈注〉阳戹五,阴戹四,合为九。又姓。又复姓。《何氏姓苑》岱县人,姓九百,名里。又秦穆公时九方阜,一名歅。善相马,见《列子》。又隷书防诈伪,凡纪数,九借用玖。《□绦曰》洪容斋五笔,九作久,阳数九为老久义也。玖,黑色玉也。借作玖,非。又《韵会》渠尤切,音仇。国名。《史记·殷本纪》九侯。〈注〉音仇。又《集韵》《正韵》□居尤切,音鸠。聚也。《论语》九合诸侯。《庄子·天下篇》禹亲操橐[音tuó]耜,以九亲天下之川。〈注〉九,读纠。纠合错亲,使川流贯穿注海也。九与鸠纠勼□通。
回回:《丑集上·囗字部》《唐韵》户恢切《集韵》《韵会》《正韵》胡隈切,□音洄。《说文》从囗,中象回转之形。《徐锴曰》浑天之气,天地相承。天周地外,阴阳五行,回转其中也。又《说文》邪也,曲也。《诗·小雅》淑人君子,其德不回。《礼·礼器》礼饰回,增美质,措则正,施则行。又《正韵》返也。《后汉·蔡邕传》回途要至,俯仰取容。又《广韵》违也。《诗·大雅》求福不回。〈又〉徐方不回。〈注〉回犹违也,言不违命也。又《诗·大雅》昭回于天。〈注〉昭,明。回,旋也。又屈也。《后汉·卢植传》可加赦恕申宥回枉。〈又〉抗议不回。又徘回。《说文》徘徊本作裵回。宽衣也,取其裵回之状。《张衡·思□赋》马倚輈而徘回。〈注〉言踟踌不进也。又低回,纡衍貌。《史记·孔子世家赞》适鲁,观仲尼车服礼器,余低回留之,不能去。《前汉·扬雄传》大道低回。又姓。《韵会》古贤者方回之后。《正字通》明宣德中御史回续。又地名。《后汉·郡国志》右扶风有回城,名曰回中。又通作回。《荀子·儒效篇》图回天下於掌上。又通作廻。《史记·邹阳传》墨子廻车。又《正字通》回回,国名。西域大食国种也。明丘濬曰:国在玉门关外万里,□隋间入中国。金元以后,蔓延滋甚,所至辄相亲守,其所谓敎门者尤笃,今在在有之。又《集韵》《韵会》□户贿切,音悔。绕也。《左传·襄十八年》右回梅山。徐邈读上声。又《集韵》《韵会》□胡对切,音缋。《前汉·赵充国传》回远千里。〈注〉回谓路迂回也,音胡悔反。又畏避也。《前汉·王温舒传》即有避回。〈注〉谓不尽意,捕击盗贼。又《盖宽饶传》刺举无所回避。〈注〉回□读若讳。俗作囬。
头头:《戌集下·页字部》《唐韵》度侯切《集韵》《韵会》《正韵》徒侯切,□音投。《说文》首也。《礼·玉藻》头容直。《释名》头,独也,於体高而独也。又古者谓一人为一头。《春秋元命苞》十纪,其一曰九头纪,即人皇氏。人皇兄弟九人故也。又《仪礼·士相见礼》贽,冬用雉,夏用腒,左头奉之。〈注〉头,阳也。〈疏〉执禽者左首。雉以不可生服,故杀之。虽死犹尚左,以从阳也。又人名。《左传·僖二十四年》晋侯之竖头须,守藏者也。〈注〉竖,小吏,名头须。又药名。《本草纲目》百头,贯衆[音zhòng]也。一名鸱头。《陶弘景曰》叶似大蕨,毛芒似老鸱头。又《唐韵》《正韵》古音徒。《古诗》东方千余骑,夫壻居上头。何用识夫壻,白马从骊驹。《王延寿·鲁灵光殿赋》上纪开辟,邃古之初。五龙比翼,人皇九头。又与兜通。《山海经》讙头国。〈注〉讙兜,尧臣,有罪投南海而死,帝怜之,使其子居南海而祠之。《博物志》作讙兜国。考证:(《广韵》《正韵》古音徒。)谨按广韵正韵无此音。查系唐韵正文。今改广韵正韵为唐韵正韵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