基本信息
成语拼音:zhuàng xīn bù yǐ成语正音已,不能读作『jǐ』。
成语简拼:ZXBY
感情色彩:褒义成语
成语结构:主谓式成语
常用程度:常用成语
产生年代:古代成语
成语繁体:壯心不已成语辨形已,不能写作『己』。
成语解释
壮心:宏大的志向;已:停止。指有抱负的人到了晚年,雄心壮志仍不衰减。
成语用法
作谓语、定语、状语;指老年人
近义词
老骥伏枥、老马嘶风、老当益壮、老骥伏枥,志在千里、烈士暮年,壮心不已
反义词
心灰意冷
成语示例
(1)金玉舟《赵匡胤》第19章:『「烈士暮年,壮心不已」,想起曹操的诗句,他凄惨地一笑。』
(2)南朝·宋·刘义庆《世说新语·豪爽》:『老骥伏枥,志在千里。烈士暮年,壮心不已。』
成语造句
(1)包包不会写成语“烈士暮年,壮心不已”的最后一个字。
(2)草稿本的第三页赫然是“烈士暮年,壮心不已”几个大字。
(3)舒叔叔给女儿和小外甥女讲解了“烈士暮年,壮心不已”的历史典故
(4)小彬写不出成语“烈士暮年,壮心不已”,所以昨天考试只考了99分。
(5)新乡农场中学的封老师在黑板上写上了成语“烈士暮年,壮心不已”。
(6)阿左旗四中的蔡老师在黑板上写上了成语“壮心不已”。
(7)草稿本的第二页写着“壮心不已”几个大字。
(8)成语壮心不已的形成和名人有关。
(9)贺阿姨给她的外甥和小外甥囡讲述了“壮心不已”的故事。
(10)老骥伏枥,志在千里;烈士暮年,壮心不已。
(11)他虽已年近古稀,但壮心不已,尚有余勇可贾。
(12)老哥哥说哪里话?老骥伏枥,志在千里,烈士暮年,壮心不已。
(13)神龟虽寿,犹有竟时;腾蛇乘雾,终成土灰;老骥伏枥,志在千里;烈士暮年,壮心不已。
(14)南朝·宋·刘义庆《世说新语·豪爽》:『老骥伏枥,志在千里。烈士暮年,壮心不已。』。
(15)前往孟州市化工镇初级中学的公交车上,思杉大哥哥给叶陶和梦希讲述了『壮心不已』的历史典故
(16)副总统执事:时不我与,岁且更新,烈士暮年,壮心不已,以此为公祝。见章炳麟《致黎元洪书》。
(17)大一入学,志在千里,大四毕业,壮心不已,君子之交淡若水,恰似农夫矿泉水,莫愁前路无知己,都是挂科难兄弟。
成语出处
三国·魏·曹操《步出夏门行·龟虽寿》:『老骥伏枥,志在千里。烈士暮年,壮心不已。』
现代字典
康熙字典
不已不已:[bùyǐ] 不停止。操蛇之神闻之,惧其不已也,告之于帝。――《列子·汤问》。
壮心壮心:[zhuàngxīn] 宏大的志愿;壮志。壮心不已。
壮壮:zhuàng 1、<形>雄壮。《东方朔》:『拔剑割肉,一何壮也。』2、<形>豪迈。《伶官传序》:『其意气之盛,可谓壮哉。』[又] <形意动>认为……有气魄。《送李愿归盘谷序》:『昌黎韩愈,闻其言而壮之。』3、<动>加强。《范进中举》:『只得连斟两碗酒喝了,壮了壮胆。』4、<名>壮年。《塞翁失马》:『丁壮者引弦而战。』[又] 壮年时。《烛之武退秦师》:『臣之壮也,犹不如人。』[壮游] 带着宏伟的抱负远游。
心心:xīn 1、<名>心脏。《狱中杂记》:『顺我,即先刺心。』2、<名>心脏所在的胸部。《荆轲刺秦王》:『此臣日夜切齿拊心也。』3、<名>内心,古人认为心是思维的器官。《熟读精思》:『读书三到,谓心到,眼到,口到。』4、<名>想法;心意。《殽之战》:『勤而无所,必有悖心。』5、<名>中心;中央。《琵琶行》:『唯见江心秋月白。』[心志] 内心;意志。
不不:bú 1、<副>不,表一般否定。2、<副>没有,表存在的否定。《毛遂自荐》:『今日出而从,日中不决,何也?』3、<副>不是,表否定判断。《卖柑者言》:『又何往而不金玉其外败絮其中也哉。』fǒu通『否』。 1、<助>在句末表询问。《廉颇蔺相如列传》:『秦王以十五城请易寡人之璧,可予不?』2、<副>用在句中表否定。《鸿门宴》:『不者,若属皆为所虏。』《师说》:『或师焉,或不焉。』[不齿] 齿,并列,并排。不与并列,不与同列。表示极度鄙视。[不佞] 1.无口才;不会巧言善说。《论语·公冶长》:『雍也仁而不。』2.无才,自谦之词。《史记·孝文本纪》:『寡人不,不足以称宗庙。』
已已:yǐ 1、<动>停止。《<论语>十则》:『死而后已,不亦远乎?』《劝学》:『学不可以已。』2、<动>完毕;完了。《苏武传》:『剑斩虞常已。』3、<动>治愈;消除。《捕蛇者说》:『可以已大风、挛踠、瘘、疠。』4、<动>罢了;算了。《冯婉贞》:『诸君无意则已,诸君而有意,瞻予马首可也。』5、<副>已经。《察今》:『舟已行矣,而剑不行。』《垓下之战》:『汉皆已得楚乎?』6、<副>随后;随即。《项脊轩志》:『庭中始为篱,已为墙,凡再变矣。』7、<副>太;过于。《五人墓碑记》:『死而湮没不足道者,亦已众矣。』8、<介>通『以』。和『上』、『下』、『东』、『西』等连用,表示时间、方位、数量的界限。《活板》:『五代时始印五经,已后典籍皆为板本。』9、<助>同『矣』。《<论语>十则》:『有如周公之才之美,使骄且吝,其余不足观也已。』[已而] 过了不久。
壮壮:《丑集中·士字部》《广韵》《集韵》《韵会》侧亮切《正韵》侧况切,□庄去声。《说文》大也。又强也,盛也。《尔雅·释天》八月为壮。《易·卦名》震上乾下,大壮。《礼·曲礼》三十曰壮。《月令》仲冬之月,冰始壮。又《史记·赵后传》额上有壮发。《师古曰》俗呼圭头是也。又《前汉·食货志》贝有五种,一曰壮贝。又伤也。《郭璞曰》淮南呼壮为伤。又医用艾灸,一灼谓之壮。又侧羊切,音庄。亦姓。《晋语》赵□子问贤人,得壮驰兹。又《伏滔·望涛赋》宏涛於是郁起,重流於是电骧。起沙渟而迅迈,触横门而克壮。俗从土作壮,省作壮,□非。
心心:《卯集上·心字部》《唐韵》息林切《集韵》《韵会》《正韵》思林切。《说文》人心,土藏,在身之中。象形。博士说以为火藏。《徐曰》心为大火,然则心属火也。《玉篇》《广韵》□训火藏。又《荀子·解蔽篇》心者,形之君也,而神明之主也。《礼·大学疏》总包万虑谓之心。又《释名》心,纤也。所识纤微无不贯也。又本也。《易·复卦》复其见天地之心乎。〈注〉天地以本为心者也。《正义曰》言天地寂然不动,是以本为心者也。《礼·礼器》如松柏之有心也。〈注〉得气之本也。《孔疏》得气之本,故巡四时,柯叶无凋攺也,心谓本也。又中也。心在身之中。《诗序》情动于中。《正义曰》中谓中心。凡言中央曰心。《礼·少仪》牛羊之肺,离而不提心。〈注〉不提心,谓不绝中央也。《古歌》日出当心,谓日中也。《邵雍清夜吟》月到天心处,言月当天中也。又东方五度,宿名。《史记·天官书》心为明堂。又《礼·明堂位》夏后氏祭心。〈注〉气主盛也。又《月令》季夏祭先心。〈注〉五藏之次,心次肺,至此则心为尊也。又去声。《吴棫·韵补》息吝切。《外纪》禹曰:尧舜之民,皆以尧舜之心为心。下心字去声。又叶思真切,音新。《前汉·安世房中歌》我定正数,人告其心。敕身齐戒,施敎申申。又叶先容切,音松。《诗·大雅》吉甫作颂,□如清风。仲山甫永怀,以慰其心。《前汉·礼乐志》流星陨,感惟风,籋归云,抚怀心。又叶思征切,音騂。《扬子·太□经》勤于心否贞。又叶桑鸠切,音修。《荀子·解蔽篇》凤凰秋秋,其翼若干,其声若箫。有凤有凰,乐帝之心。箫叶疏鸠切。又叶思敬切,音性。《王微观海诗》善即谁为御,我来无别心。聊复寓兹兴,兹兴将何咏。《说文》长笺》借华心形,故惢字从心,就今文言也。若精蕴同文诸书,各以意阐古文,与今文稍远,槪不泛引。《类篇》偏旁作忄。亦作□。◎按《字汇》《正字通》心俱音辛,误。辛在真韵,齐齿音也。心在侵韵,闭口音也。如心字去声,音近信,然不得竟以信字音之者,盖信字为真韵内辛字之去声,乃齐齿音也。若侵韵内心字之去声,乃闭口音,有音而无字矣。字有不可下直音者,此类是也。盖齐齿之辛,商之商也,闭口之心,商之羽也。每一音中,具有五音,不可无别。
不不:《子集上·一字部》《韵会》《正韵》□逋没切,补入声。不然也,不可也,未也。《礼·曾子问》葬引至于堩,日有食之,则有变乎,且不乎。又《周礼·夏官》服不氏,掌养猛兽而敎扰之。〈注〉服不服之兽者。又《广韵》《韵会》□分物切。与弗同。今吴音皆然。又《韵会》俯九切,音缶。与可否之否通。《说文》鸟飞上翔,不下来也。从一,一犹天也。象形。又《玉篇》甫负切《广韵》甫救切,□缶去声。义同。又《广韵》甫鸠切《集韵》《韵会》《正韵》方鸠切,□音浮。夫不,□也。亦作鳺鴀。《尔雅·释鸟》□其鳺鴀。《郉疏》陆玑云:今小鸠也。一名□鸠,幽州人或谓鷱鴡,梁宋间谓之隹,扬州人亦然。又未定之辞也。《陶潜诗》未知从今去,当复如此不。又姓。《晋书》汲郡人不准。◎按《正字通》云:不姓之不,转注古音,音彪。又《正韵》芳无切。与柎通。花萼跗也。《诗·小雅》鄂不韡韡。《郑笺》承华者,鄂也。不当作柎。郑樵曰:不象萼蔕形。与旉通。《陆玑诗疏》柎作跗。《束皙·补亡诗》白华绦趺。《唐诗》红萼青趺皆因之。又华不注,山名,在济南城东北。《左传·成二年》晋却克战于鞌,齐师败绩。逐之,三周华不注。《伏琛齐记》引挚虞畿服经,不,与诗鄂不之不同。李白诗:兹山何峻秀,彩翠如芙蓉。盖因华跗而比拟之。胡传读不如卜,非。又《古诗·日出东南隅行》使君谢罗敷,还可共载不。罗敷前致辞,使君亦何愚。使君自有妇,罗敷自有夫。〇按愚当读若吾,疑模切,与敷不夫叶。敷不夫本同模韵,《正字通》不改音符,叶夫愚,非是。又与丕同。《书·大诰》尔丕克远省。马融作不。《秦·诅楚文》不显大神巫咸。《秦·和钟铭》不显皇祖。□与诗周颂不显不承同。不显不承,犹书云丕显丕承也。又《韵补》叶补美切,音彼。《荀子·赋篇》□然易知,而致有理者与。君子所敬,而小人所不者与。所不谓小人所鄙也。《正字通》不字在入声者,方音各殊,或读逋入声,或读杯入声。司马光切韵图定为逋骨切,今北方读如帮铺切,虽入声转平,其义则一也。考证:(《礼·曾子问》葬引至于堩,日日有食之,)谨照原文省下日字。(《荀子·赋论篇》)谨照原书省论字。(〈注〉谓小人所鄙也。)谨按原文无此注,改为所不谓小人所鄙也。
已已:《寅集中·己字部》《广韵》羊己切《集韵》《韵会》《正韵》养里切,□音以。《玉篇》止也,毕也,讫也。《广韵》成也。《集韵》卒事之辞。《易·损卦》已事遄往。又《玉篇》退也。《广韵》去也,弃也。《书·尧典》试可乃已。《论语》三已之。又太也。《广韵》已,甚也。《孟子》仲尼不为已甚者。〈注〉不欲为已甚,太过也。又《广韵》过事语辞。《史记·灌夫传》已然诺。〈注〉索隐曰:谓已许诺,必使副其前言也。又《类篇》语已也。《增韵》语终辞。《前汉·梅福传》亦无及已。又踰时曰已而。《史记·高帝纪》已而有娠。又与以通。《荀子·非相篇》人之所以为人者,何已也。曰:以其有辨也。《前汉·张良传》殷事以毕。又《广韵》《集韵》□羊吏切,音异。义同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