基本信息
成语拼音:zhuàng dǎo nán qiáng
成语简拼:ZDNQ
常用程度:生僻成语
成语繁体:撞倒南牆
成语解释
比喻态度生硬,行动固执,不知变通。
成语接龙
撞倒南墙→墙风壁耳→耳鬓厮磨→磨杵作针→针芥相投→投畀有北→北道主人→人多成王→王道乐土→土崩瓦解
成语造句
(1)冠冠写不出成语“撞倒南墙”的拼音。
(2)记事本的第一页上面写着“撞倒南墙”几个大字。
(3)美美不会写成语“撞倒南墙”的最后一个字。
(4)三合镇初级中学的公叔老师在黑板上写上了成语“撞倒南墙”。
(5)枝谋叔叔给先群和爱亭讲述了“撞倒南墙”的成语故事。
成语出处
清·西周生《醒世姻缘传》第八十回:『我看你这位老爷子也是年高有德的人,你两句浊语丧的去了。你就撞倒南墙吧。』
现代字典
康熙字典
撞撞:zhuàng 1、<动>敲;击。《鸿门宴》:『亚父受玉,置之地,拔剑撞而破之。』2、<动>冲撞;碰撞。《鸿门宴》:『樊哙侧其盾以撞,卫士仆地。』3、<动>迎面遇到。《林教头风雪山神庙》:『休要撞着我,只叫他骨肉为泥。』[撞席] 指别人设宴,不请自到。
倒倒:dǎo 1、<动>人或坚立的东西横躺下来。《梦游天姥吟留别》:『天台一万八千丈,对此欲倒东南倾。』2、<动>失败;垮台。《三国志·曹爽传》:『于今日卿等门户倒矣。』3、<动>把商店作价卖给别人。《儒林外史》:『我东头街上谈家当铺折了本,要倒与人。』dào 1、<动>位置、顺序、方向等颠倒。《祭妹文》:『则虽年光倒流,儿时可再,而已无与为印证者矣。』2、<动>不顺;违逆。《韩非子·难言》:『且至于忤于耳而倒于心。』3、<动>斟出;倾出。邵雍《天津感事诗》:『芳樽倒尽人归去,月光波色战未休。』4、<副>反而;反倒。《窦娥冤》:『不想婆婆让与他老子吃,倒把他老子药死了。』[倒冠落佩] 指去官归隐。[倒灶] 做事不顺利。[倒持泰阿] 倒拿着宝剑,将剑柄与人。比喻授权与人,反受其害。泰阿,宝剑名。[倒屣] 急于迎客,把鞋子穿倒了。引申为热情迎客。『倒履』。
南南:nán 1、<名>方向,同『北』相反。《过秦论》:『南取汉中,西举巴蜀。』2、<动>向南走。《墨子·贵义》:『南之人不得北,北之人不得南。』3、<名>古代乐舞名称。《诗经·鼓钟》:『以雅以南。』nān见『南无』。[南冠] 楚人冠名。后借把羁留异地或作为囚犯的代称。[南柯梦] 比喻空幻和富贵得失天常。[南亩] 南面田地向阳,利于农作物生长,故古代农田多向南开。后泛指农田。[南云] 南飞的云,古诗文中常借以表达思亲、怀乡之情。[南枝] 南向的树枝,后常借指故乡。[南无] 又写作『南膜』,梵语音译字。佛教用语,表示对佛的尊敬和虔诚。
墙墙:qiáng(1)砖、石或土等筑成的屏障或外围:一堵墙;土墙;城墙。(2)器物上象墙或起隔断作用的部分。
撞撞:《卯集中·手字部》《唐韵》宅江切《集韵》《韵会》传江切,□音幢。《说文》丮捣也。《广韵》突也。又击也。《礼·学记》善待问者如撞钟。《战国策》迫则杖戟相撞。〈注〉手捣也。《前汉·樊哙传》持盾直撞入立帐下。〈注〉谓以盾撞击人。《韩愈诗》文章自娱戏,金石日击撞。又《唐韵》直降切《集韵》《韵会》丈降切,□幢去声。义同。《魏志·杜袭传》万石之钟,不以莛撞起音。
倒倒:《子集中·人字部》《广韵》《正韵》都皓切《集韵》《韵会》覩老切,□刀上声。什也。又绝倒,极笑也。《晋书·卫玠传》王澄有高名,每闻玠言,辄叹息绝倒。又倾倒。《杜甫诗》志士怀感伤,心胷已倾倒。又潦倒。《北魏书·崔瞻传》魏天保以后重吏事,谓容止蕴藉者为潦倒。瞻终不改。又《扬子·方言》大袴谓之倒顿。〈注〉今雹袴也。又《集韵》《韵会》刀号切《正韵》都导切,□音到。《诗·齐风》颠之倒之,自公召之。《礼·丧大记》小敛之衣,祭服不倒。〈注〉死者所用衣,多不尽着,有倒者,惟祭服尊其领,不倒也。《韩非子·难言篇》至言忤于耳而倒于心,非贤圣莫能听。又叶董五切,音覩。《季尤平乐观赋》或以驰骋,覆车颠倒。乌获扛鼎,千钧若羽。又叶都故切,音妒。《焦氏·易林》衣裳颠倒,为王来呼。呼去声。
南南:《子集下·十字部》《唐韵》《集韵》《韵会》《正韵》□那含切,音男。《说文》草木至南方,有枝任也。《徐曰》南方主化育,故曰主枝任也。《前汉·律正志》太阳者,南方。南,任也。阳气任养物,於时为夏。《白虎通》八月之律,谓之南吕何。南者,任也。言阳气尚有任生荠麦也。又乐名。《诗·小雅》以雅以南。《韵会》南亦雅乐名,犹九夏也,南夏皆文明之方,故名南。周南召南,亦乐名。又姓。《韵会》鲁大夫南遗。《宋书·律志》班左并驰,董南齐辔。又双南,金也。《范仲淹金在熔赋》英华既发,双南之价弥高。鼓铸未停,百链之功可待。又《翻译名义》合掌作礼曰和南。《淳化帖卫夫人书》卫和南。又《韵补》叶尼心切,音宁。《诗·邶风》远送于南。沈重读。《陆云·喜霁赋》朱明启□,凯风自南,复火正之旧司,黜后土于重阴。
墙墙:《巳集中·爿字部》《唐韵》才良切《广韵》在良切《集韵》《韵会》《正韵》慈良切,□音嫱。《说文》本作墙。垣蔽也。从□爿声。《尔雅·释宫》墙谓之墉。《书·五子之歌》峻宇雕墙。《诗·鄘风》墙有茨。〈传〉墙,所以防非常。又《礼·檀弓》周人墙置翣。〈注〉柳衣也。《仪礼·既夕》巾奠乃墙。〈注〉墙,设柩也。又《论语》萧墙之内。〈注〉郑曰:萧肃也。墙屛也。君臣相见之礼,至屛而加肃敬焉,是以谓之萧墙。又《前汉·司马迁传》幽于圜墙之中。《师古注》圜墙,狱也。又复姓。《左传·襄二十六年》寺人惠墙伊戾。〈注〉惠墙,氏。伊戾名。《释文》墙或作啬,音樯。又《广韵》同廧。《谷梁传·成三年》晋却克,卫孙良夫伐墙咎如。又《左传》作廧。又通作嫱。《前汉·匈奴传》元帝,以后宫良家子王墙,字昭君,赐单于。《说文》籀文作□。《广韵》俗作墙。考证:(《前汉·司马迁传》幽于圜墙之中。《师古注》园墙,狱也。)谨照原文园改圜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