基本信息
成语拼音:yǎn zuì shì fēi
成语简拼:YZSF
常用程度:生僻成语
成语繁体:掩罪飾非
成语解释
非:坏事。遮盖罪行,文饰坏事。
成语用法
作谓语、定语;用于处事
成语造句
(1)成语「掩罪饰非」好像和二十四史有关。
(2)多多写不出成语“掩罪饰非”,所以单元测试仅99分。
(3)练习本的第二页上面写着“掩罪饰非”几个大字。
(4)浉河区第七中学的繁老师在黑板上写上了成语“掩罪饰非”。
(5)小笨不会写成语“掩罪饰非”的最后一个字。
(6)益钒哥哥给乐心和妩璎讲了“掩罪饰非”的故事。
成语出处
《明史·徐学诗传》:『盖嵩权力足以假手下石……文词便给足以掩罪饰非。』
现代字典
康熙字典
掩掩:yǎn 1、<动>掩盖;遮蔽。《孔雀东南飞》:『手巾掩口啼,泪落便如泻。』2、<动>堵塞。《教战守策》:『则掩耳而不愿听。』3、<动>关闭。《林教头风雪山神庙》:『再把门掩上。』4、<动>趁人不备而采取行动。《史记·彭越传》:『于是上使使掩梁王,梁王不觉,捕梁王。』[掩涕] 掩面流泪。[掩抑] 乐声低沉抑郁。[掩映] 彼此遮掩而互相映衬。
罪罪:zuì 1、<名>罪过;犯法的行为。《出师表》:『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,不效则治臣之罪。』《狱中杂记》:『苟入狱,不问罪之有无,心械手足,置老监,俾困苦不可忍。』2、<名>有罪的人;罪犯。《赤壁之战》:『近者奉辞伐罪。』3、<名>过失;过错。《垓下之战》:『此天之亡我,非战之罪也。』《廉颇蔺相如列传》:『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。』4、<动>惩罚罪行。《韩非子·五蠹》:『以其犯禁也,罪之。』5、<动>归罪于。《寡人之于国也》:『五无罪岁,斯天下之民至焉。』6、<动>犯罪。《训俭示康》:『远罪丰家。』
饰饰:shì 1、<动>装饰;修饰。《谏逐客书》:『所以饰后宫、充下陈、娱心意、说耳目者。』2、<名>装饰品。《送东阳马生序》:『戴朱缨宝饰之帽。』[又] 衣领衣袖的缘饰。《谏逐客书》:『绵绣之饰不进于前。』3、<动>掩饰;粉饰。《史通·惑经》:『文过饰非。』4、<动>整治。《过秦论》:『以饰法设刑,而天下治。』
非非:fēi 1、<形>不对;不正确。《归去来兮辞》:『实迷途其未远,觉今是而昨非。』[又] <形意动>认为……不对;非难;责怪。《答韦中立论师道书》:『天下不以非郑尹而快孙子。』2、<副>不,不是。《齐桓晋文之事》:『是不为也,非不能也。』3、<副>除非;除了。《屈原列传》:『以为非我莫能为也。』《赤壁之战》:『非刘豫州莫可以当曹操者。』4、<动>无;没有。《劝学》:『君子生非异也,善假如物也。』5、<助>表疑问语气,同『否』。《汉书·终军传》:『此言与实反者非?』fěi通『诽』,诽谤。《史记·李斯列传》:『入则心非,出则巷议。』
掩掩:《卯集中·手字部》《唐韵》《集韵》《韵会》衣检切《正韵》於检切,□淹上声。《说文》敛也。小上曰掩。《增韵》遮也。《礼·月令》仲夏,君子齐戒,处必掩身。〈注〉掩,犹隐翳也。〈又〉孟冬是察阿党,则罪无有掩蔽。又乗[音chéng]其不备而覆之曰掩。《礼·曲礼》大夫不掩羣。〈疏〉禽兽羣聚,则多不可掩取之。《前汉·货殖传》掘冢搏掩。〈注〉博击掩袭,取人物也。一说博,六博也。掩,意钱之属。一曰抚也。《尔雅·释训》矜怜抚掩之也。《郭璞注》抚掩犹抚拍,谓慰恤也。又闭也。《韩愈诗》独宿门不掩。又《扬子·方言》止也。又同也。江淮南楚之间曰掩。《韵会》或作揜。又《集韵》乌感切,庵上声。覆取也。与揜同。又於赡切,淹去声。缫丝以手振出绪也。或作□。通作淹。又乙业切,音浥。打也。掩本字。字头从□作。考证:(《尔雅·释训》《郭璞注》抚掩犹抚揗,谓慰恤也。)谨照原文抚揗改抚拍。
罪罪:《未集中·网字部》(古文)辠《广韵》徂贿切《集韵》粗贿切,□音□。《说文》捕鱼竹罔。《易·解卦》君子以赦过宥罪。《书·大禹谟》罪疑惟轻。
饰饰:《戌集下·食字部》《广韵》赏职切《集韵》《韵会》设职切,□音识。《玉篇》修饰也。《逸雅》饰,拭也,物秽者拭其上使明,由他物而后明,犹加文于质上也。又《礼·乐记》声者,乐之象也。文采节奏,声之饰也,故君子动其本,乐其象,然后治其饰。〈注〉以声而被之器也。又《诗·郑风》羔裘豹饰。〈注〉饰,缘袖也。礼,君用纯物,臣下之,故裘以豹皮为饰也。又《周礼·地官·封人》饰其牛牲。〈注〉刷治洁清之也。一曰豫饰也。又《礼·曲礼》饰羔鴈者以缋。〈疏〉饰,覆也。画布为云气,覆之以相见也。又《礼·月令》天子乃厉饰。〈注〉厉饰谓戎服,尚威武也。又《史记·公孙弘传》习吏事,缘饰以儒术。《后汉·章帝纪》诏曰:俗吏矫饰外貌,似是而非,朕甚厌之。又《周礼·夏官·掌固》设其饰器。〈注〉兵甲之属。又《正字通》满饰,国名。《说文》□也。从人从巾,食声。读若式,一曰橡饰。考证:(《周礼·地官·封人》饰其牛牲。〈注〉剥治洁清之也。)谨照原文剥治改刷治。(《曲礼》饰羔鴈者以绩。〈注〉饰,复也。)谨照原文以绩改以缋。注改疏。(《史记·公孙弘传》凡吏事,缘饰以儒术。)谨照原文凡吏事改习吏事。(《前汉·章帝纪》诏曰,俗吏矫饰外貌,似是而非。)谨按章帝纪系后汉书,前汉改后汉。
非非:《戌集中·非字部》《唐韵》甫微切《集韵》《韵会》匪微切,□音飞。《说文》违也。从飞下翄,取其相背。《玉篇》不是也。《书·说命》无耻过作非。《易·系辞》辨是与非。又《玉篇》下也。又《玉篇》隐也。又《增韵》訾也。《孝经·五□章》非圣人者无法,非孝者无亲。又《玉篇》责也。《前汉·魏相传》使当世责人非我。又山名。《山海经》非山之首,其上多金玉。又姓。《风俗通》非子,伯益之后。又《集韵》《韵会》《正韵》□□尾切,音斐。《集韵》本作诽。谤也。《前汉·食货志》不入言而腹非。《史记·平准书》作腹诽。又《鼂错传》非谤不治。〈注〉非,读曰诽。又《韵会》方未切,音沸。本作诽。义同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