铸鼎象物
www.16system.cn基本信息
成语拼音:zhù dǐng xiàng wù成语简拼:ZDXW
常用程度:生僻成语
成语繁体:鑄鼎象物
成语解释
鼎:古代炊具,三足两耳。原指禹收九州之金铸九鼎并铸上各种牲口的图像。旧时用此称颂君王有德。
成语用法
作宾语、定语;用于书面语
成语造句
(1)步高中学的但老师在黑板上写上了成语“铸鼎象物”。
(2)打开练习本,第二页赫然是“铸鼎象物”几个大字。
(3)但哥哥给媛缔和杰希介绍了“铸鼎象物”的成语故事。
(4)冠冠写不出成语“铸鼎象物”的拼音。
(5)小芳不会写成语“铸鼎象物”的最后一个字。
(6)正如惺园退士所说,它摹绘世故人情,真如铸鼎象物,魃魅魍魉,毕现尺幅;而复以数贤人砥柱中流,振兴世教。
(7)远方图物,贡金九牧,铸鼎象物,百物而为之备,使民知神奸;故民入川泽山林,不逢不若,魑魅魍魉,莫能逢之。
成语出处
《左传·宣公三年》:『昔夏之方有德也,远方图物,贡金九牧,铸鼎象物,百物为之备,使民知神奸。』
现代字典
康熙字典
铸铸:zhù <动>铸造。《左传·昭公二十九年》:『铸刑鼎,著范宣子所为刑书焉。』
鼎鼎:dǐng 1、<名>古代烹煮用的器物,多圆形三足两耳。《察今》:『尝一脟肉,而知一镬之味,一鼎之调。』2、<名>常以鼎足之形比喻三方并立。《赤壁之战》:『如此,则荆吴之势强,鼎足之形成矣。』3、<名>古代曾把鼎作为传国之宝,于是用它代表宝器。喻指王位、帝位等。《毛遂自荐》:『毛先生一至楚,而使赵重于九鼎大吕。』《阿房宫赋》:『鼎铛玉石金块珠砾,弃掷逦迤。』4、<名>三足香炉。《促织》:『问者爇香于鼎,再拜。』5、<形>显赫。左思《吴都赋》:『高门鼎贵。』[鼎鼎] (1)蹉跎。(2)盛大。[鼎甲] 豪门望族。科举考试名列一甲的前三人,即状元、榜眼、探花。[鼎食] 列鼎而食,指奢华的生活。
象象:xiàng 1、<名>大象。[又] 象牙;象牙制品。《项脊轩志》:『持一象笏至。』2、<名>景象;状况。《岳阳楼记》:『朝晖夕阴,气象万千。』3、<动>摹拟;仿效。《核舟记》:『罔不因势象形,各具情态。』
物物:wù 1、<名>事物;东西。《归去来兮辞》:『善万物之得失,感吾生之行休。』2、<名>除自己以外的人和物。《岳阳楼记》:『不以物喜,不以己悲。』[物故] 死亡。[物华] 物的精华。自然美景。[物理] 事物的常理及其内在的规律。[物色] (1)牲畜的毛色。(2)各类物品。(3)外貌形象。(4)寻找;察看;访求。(5)风物;景色。[物议] 众人的议论批评。
铸铸:《戌集上·金字部》《唐韵》之戍切《集韵》朱戍切,□音注。《说文》销金成器也。《玉篇》熔铸也。《左传·宣三年》铸鼎象物。〈注〉象所图物,着之於鼎。又《昭二十一年》天王将铸无射。又国名。《左传·襄二十三年》臧宣叔娶于铸。〈注〉铸国,济北蛇丘县所治。又地名。《后汉·郡国志》济北国有铸乡城。又与祝通。《礼·乐记》封帝尧之后于祝。〈注〉祝,或为铸。又姓。《姓苑》尧后。以国为氏。又《字汇补》照秀切,音呪。《淮南子·俶真训》今夫冶工之铸器。〈注〉铸,读作祝。
鼎鼎:《亥集下·鼎字部》(古文)鼑《唐韵》《集韵》《韵会》□都挺切,音顶。《说文》鼎三足两耳,和五味之宝器也。昔禹收九牧之金,铸鼎荆山之下。《玉篇》鼎,所以熟食器也。《左传·宣三年》昔夏之方有德也,远方图物,贡金九牧,铸鼎象物,百物而为之备,使民知神奸,故民入川泽山林,不逢不若,螭魅罔两莫能逢之。《周礼·天官·膳夫》王日一举鼎,十有二物,皆有俎。《郑注》鼎有十二,牢鼎九,陪鼎三。又《周易卦名》巽下离上之卦。又《正韵》鼎,当也。又方也。《前汉·贾谊传》天子春秋鼎盛。又鼎鼎,大舒也。《礼·檀弓》丧事鼎鼎尔,则小人。〈疏〉形体宽慢也。又周鼎,星名。见《步天歌》。又湖名。《史记·封禅书》黄帝铸鼎於荆山,后世因名其处为鼎湖。又州名。宋朗州攺鼎州。又城门名。《后汉·郡国志》雒阳东城曰鼎门。〈注〉九鼎所后入。又维舟曰鼎。《扬子·方言》维之谓之鼎。又官名。《前汉·东方朔传》夏育为鼎官。〈注〉鼎官,今殿前举鼎者也。又姓。未将鼎澧。又人名。《西京亲记》鼎,匡衡小名也。又《前汉·匡衡传注》张晏曰:匡衡少时字鼎,长乃易字稚圭,世所传衡与贡禹书,上言衡状报,下言匡鼎白,知是字也。〈又〉无说诗匡鼎来。〈注〉服虔曰:鼎,犹言当也,若言匡且来也。○按服虔注误。又《前汉·贾捐之传》捐之复短石显。杨兴曰:显鼎贵。〈注〉如淳曰:言方且欲贵矣。鼎音钉。师古曰:读如字。又叶他经切,音汀。《左思·吴都赋》精若耀星,声若雷霆。名藏於山经,形镂於夏鼎。考证:(《周礼·天官·膳夫》王旦举。)谨按旦字乃日一二字之伪。谨照原文改为王日一举。
象象:《酉集中·豕字部》《唐韵》徐两切《集韵》《韵会》《正韵》似两切,□详上声。《说文》长鼻牙,南越大兽,三年一乳,象耳牙四足之形。《尔雅·释地》南方之美者,有梁山之犀象焉。〈疏〉犀、象二兽,皮角牙骨,材之美者也。《诗·鲁颂》元龟象齿。《左传·襄二十四年》象有齿以焚其身,贿也。《礼·玉藻》笏,诸侯以象,士竹本象可也。又《王安石·字说》象牙感雷而文生,天象感气而文生,故天象亦用此字。《易·系辞》在天成象。〈疏〉谓悬象日月星辰也。《礼·乐记·注》象,光耀也。又《韩非子·解老篇》人希见生象也,而得死象之骨,按其图以想其生也,故诸人之所以意想者,皆谓之象也。《易·系辞》象也者,像此者也。〈疏〉言象此物之形状也。《左传·桓六年》申繻曰:名有五,以类命为象。〈注〉若孔子首象尼丘。《周礼·春官·大卜》以邦事作龟之八命,二曰象。〈注〉谓灾变云物如衆[音zhòng]赤鸟之属,有所象似。《前汉·王莽传》白炜象平。〈注〉象,形也。万物无不成形于西方。又法也。《书·舜典》象以典□。〈传〉法用常□,用不越法。《仪礼·士冠礼》继世以立诸侯,象贤也。〈注〉象,法也。又象魏,门阙也。一曰书名。《周礼·天官·大宰》正月之吉,县治象之法于象魏。〈疏〉周公谓之象魏,雉门之外,两观阙高魏魏然也。《左传·哀三年》命藏象魏。〈疏〉由其县于象魏,故谓其书为象魏。又象尊,酒器。《左传·定十年》牺、象不出门。〈疏〉象尊以象凤凰。或曰以象骨饰尊。《三礼图》云:当尊腹上画象之形。《礼·明堂位》牺象,周尊也。又通言之官。《礼·王制》南方曰象。〈注〉刘氏曰:象,像也。如以意仿象,其似而通之,周官象胥是也。又舞名。《诗·周颂序》维清奏象舞也。《正义》文王时有击刺之法,武王作乐,象而为舞,号其乐曰象舞。《礼·内则》成童舞象。《史记·乐书》文王之舞,舞之以未成人之童,故谓之象舞。又象人,若今戏虾鱼、狮子者也。《前汉·礼乐志》郊祭,常从象人四人。又罔象,水怪名。《史记·孔子世家》水之怪龙、罔象。〈注〉罔象食人,一名沐肿。又药名。《本草纲目》卢会,一名象胆,以其味苦如胆也。又象敎。即佛敎也。《王中·头陀寺□》正法既没,象敎陵侇。〈注〉谓为形象以敎人也。又郡名,州名,山名。《史记·秦始皇纪》三十三年为象郡。〈注〉今日南。又百越地,□置象郡,因象山名。隋平□置象州。又姓。《姓苑》颍州望族。今南昌有此姓。又《正字通》象有平、上、去三声,诸韵书收入养韵,漾韵不收,《正韵》亦然。《六书》有一字备四音者,有转十数音者,独至象必限以一音,此古今分韵之谬也。又叶徐羊切,音详。《晋书·乐志·地郊飨神歌》只之体,无形象。潜泰幽,洞忽荒。考证:(《周礼·春官·大卜》以邦事作龟之八命,二曰象。〈注〉谓炎变云物如衆[音zhòng]赤鸟之属)谨照原文炎变改灾变。(《书·尧典》象以典□。)谨照原书尧典改舜典。
物物:《巳集下·牛字部》《唐韵》文弗切《集韵》《韵会》《正韵》文拂切,□音勿。《说文》万物也。牛为大物。天地之数,起於牵牛,故从牛。勿声。《玉篇》凡生天地之间,皆谓物也。《易·乾卦》品物流形。又《无妄》先王以茂对时,育万物。《周礼·天官·大宰》九贡,九曰物贡。〈注〉物贡,亲物,鱼盐橘柚。又《玉篇》事也。《易·家人》君子以言有物,而行有恒。〈疏〉物,事也。《礼·哀公问》敢问何谓成身,孔子对曰:不过乎物。〈注〉物,犹事也。《周礼·地官·大司徒》以乡三物敎万民,而賔兴之。又《诗·小雅》比物四骊。〈传〉物,毛物也。〈又〉三十维物,尔牲则具。《周礼·春官·鸡人》掌共鸡牲,辨其物。〈注〉谓毛色也。又《夏官·校人》凡军事,物马而颁之。〈疏〉物即是色。《楚语》毛以示物。又《周礼·地官·卝人》若以时取之,则物其地,图而授之。〈注〉物地,占其形色,知咸淡也。草人,以物地相其宜而为之种。《左传·昭三十二年》物土方。〈注〉物,相也,相取土之方面。又《玉篇》类也。《左传·桓六年》丁卯,子同生。公曰:是其生也,与吾同物。〈注〉物,类也。谓同日。又《周礼·天官·酒正》辨三酒之物。〈疏〉物者,财也。以三酒所成有时,故豫给财,令作之也。又《周礼·地官·司门》几出入不物者。〈注〉不物,衣服视占不与衆[音zhòng]同,及所操物不如品式者。又《周语》神之见也,不过其物。〈注〉物,物数也。又《广韵》旗名。《周礼·春官·司常》亲帛为物。又叶去声。《唐韵正》符沸反。《扬子·太玄经》人人物物,各由厥汇。《阮籍·东平赋》及至分之国邑,树之表物,四时仪其象,阴阳畅其气。又叶微律切。《班固·东都赋》指顾倏忽,获车己实。乐不极盘,杀不尽物。又叶微月切。《苏轼·四达斋铭》孰如此间,空洞无物。户牖盍开,廓焉四达。达,陀悦切。考证:(《周礼·春官·鸡人》掌共鸡牲,办其物。)谨照原文 办改辨。(《班固·东都赋》义不极盘,杀不尽物。)谨照原文义改乐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