著乎竹帛
www.16system.cn基本信息
成语拼音:zhù hū zhú bó成语简拼:ZHZB
常用程度:生僻成语
成语繁体:著乎竹帛
成语解释
著:写作;竹帛:竹简和绢。在竹简和绢上写作。指把事物或人的功绩等写入书中。
成语用法
作谓语、宾语;用于书面语
近义词
著于竹帛、著之竹帛
成语造句
(1)打开练习本,第二页赫然是“著乎竹帛”几个大字。
(2)可可不会写成语“著乎竹帛”的最后一个字。
(3)民办新虹桥中学的汪老师在黑板上写上了成语“著乎竹帛”。
(4)小红写不出成语“著乎竹帛”的拼音。
(5)新祺大哥哥给颖磷和亚男讲解了“著乎竹帛”的典故。
成语出处
《吕氏春秋·仲春纪》:『孙叔敖日夜不息,不得以便生为故,故使庄王功迹著乎竹帛,传乎后世。』
现代字典
康熙字典
竹帛竹帛:竹简和白绢。古代用竹帛作为书写工具,故以其泛指典籍史册。《墨子·天志中》:『又书其事于竹帛,镂之金石,琢之盘盂,传遗后世子孙。』《史记·孝文本纪》:『然后祖宗之功德着于竹帛,施于万世,永永无穷,朕甚嘉之。』
著著:zhù 1、<动>显露。《中庸》:『诚则形,形则著,著则明。』2、<形>显著。《商君书·错法》:『如此,则臣忠君明,治著而兵强矣。』3、<动>写作。《五柳先生传》:『常著文章以自娱。』zhuó 1、<动>附着。《论积贮疏》:『今殴民而归之农,皆著于本。』2、<动>穿。《孔雀东南飞》:『著我绣夹裙,事事四五通。』3、<动>居于;处在。《赤壁之战》:『盖以十舰最著前,中江举帆。』4、<动>加上。陆游《卜算子·咏梅》:『已是黄昏独自愁,更著风和雨。』[著鞭] 挥鞭策马,比喻努力向前。[著题] 切题。
乎乎:hū 1、<介>相当于『于』。(1)介绍处所、方向、时间。译为『在』、『由』等。《赤壁赋》:『相与枕藉乎舟中。』《师说》:『生乎吾前。』《子路、曾皙、冉有、公西华侍坐》:『浴乎沂,风乎舞雩。』(2)介绍比较对象。译为『与』、『对』、『比』。《子路、曾皙、冉有、公西华侍坐》:『异乎三子者之撰。』《庖丁解牛》:『臣之所好者道也,进乎技矣。』(3)介绍依凭的条件。《庖丁解牛》:『乎天理,批大郤。』(4)介绍动作行为的对象。《劝学》:『君子博学而日参乎己。』《捕蛇者说》:『吾尝疑乎是。』2、<助>语气词。(1)在句末,表示疑问,相当于『吗』。《唐睢不辱使命》:『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?』《鸿门宴》:『壮士,能复饮乎?』(2)用在句末,表示反问,相当于『吗』、『呢』。《鸿门宴》:『日夜望将军至,岂敢反乎?』《陈涉世家》:『王候将相另有种乎?』(3)用在句末,表示推测,相当于『吧』。《殽之战》:『师劳力竭,远主备之,无乃不可乎?』《庄暴见孟子》:『则齐国其庶几乎?』(4)用在句末,表示祈使,相当于『吧』。《冯谖客孟尝君》:『长铗归来乎﹗出无车。』(5)用在句末,表示感叹,相当于『啊』、『呀』。《归去来兮辞》:『已矣乎﹗寓形宇内复几时』《捕蛇者说》:『孰知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乎﹗』(6)用在句中,表示停顿或舒缓。《召公谏厉王弭谤》:『口之宣言也,善败于是乎兴。』《始得西山宴游记》:『然后知吾向之未始游,游于是乎始。』3、<词缀>用于形容词、叠音词后面。《庖丁解牛》:『恢恢乎其于游刃有余矣。』《赤壁赋》:『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。』《五人墓碑记》:『故今之墓中全乎为五人也。』
竹竹:zhú 1、<名>竹子。《桃花源记》:『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。』《黄冈竹楼记》:『黄冈之地多竹,大者如椽。』2、<名>竹林。《茅屋为秋风所破歌》:『公然抱茅入竹去。』3、<名>竹制的管乐器。《陋室铭》:『无丝竹之乱耳。』《南亭集序》:『虽无丝竹管弦之盛,一觞一咏,亦足以畅叙幽情。』[竹帛] 竹简和白绢。古代用竹帛作为书写工具,故以其泛指典籍史册。[竹马] 儿童游戏时当马骑的竹竿。
帛帛:bó 1、<名>丝织品的总称。《曹刿论战》:『牺牲玉帛,弗敢加也。』2、<名>泛指财物;礼品。《孔雀东南飞》:『受母钱帛多,不堪母驱使。』[帛缕] 丝缕。
乎乎:《子集上·丿字部》(古文)虖《广韵》户吴切《集韵》《韵会》《正韵》洪孤切,□音湖。《说文》兮语之余也。从兮,象声上越扬之形。《徐曰》凡名兮皆上句之余声。《广韵》极也。又疑辞。《诗·邶风》胡为乎中露。《战国策》弹铗归来乎。又呼声。如鲁论,参乎,使乎之类。又荒乌切。与呼同。《诗·大雅》於乎小子。《陆德明·音义》於音乌,乎音呼。《吴越春秋》越王夫人歌曰:徊复翔兮,游飇去复反兮。於乎,今经史於戏,於虖,鸣虖,鸣嘑,於乎相通,皆叹辞。
竹竹:《未集上·竹字部》《广韵》《集韵》《韵会》张六切《正韵》之六切,□音竺。《说文》冬生青草,象形。下垂箁箬也。《竹谱》植类之中,有物曰竹。不刚不柔,非草非木。小异空实,大同节目。〈又〉竹虽冬蒨,性忌殊寒。九河鲜育,五岭实繁。《诗·卫风》绿竹猗猗。《礼·月令》日短至,则伐木取竹箭。《周礼·夏官》东南曰扬州,其利金、锡、竹箭。《史记·货殖传》渭川千亩竹,其人与千户侯等。《释名》竹曰个。《淮南子·俶真训》竹以水生。又八音之一。《周礼·春官》播之以八音:金石土革丝木□竹。《礼·乐记》竹声滥,滥以立会,会以聚衆[音zhòng]。《史记·律书注》古律用竹。《前汉·律正志》黄帝使泠纶,自大夏之西,崑仑之阴,取竹之解谷生,其窍厚均者,断两节间而吹之,以为黄钟之宫。《释名》竹曰吹。吹,推也,以气推发其声也。又竹□。《左传注》造□书于竹□。又竹帛。《史记·孝文纪》请着之竹帛,宣布天下。《说文》着之竹帛谓之书。又竹花,竹实。《谢灵运·晋书》元康二年,巴西界竹生花,紫色,结实。《本草》竹花一名草华。《庄子·秋水篇》鵷雏非练实不食。〈注〉练实,竹实也。又竹醉日。《岳阳风土记》五月十三日谓之龙生日,可种竹,《齐民要术》所谓竹醉日也。又地名。《尔雅·释地》觚竹、北户、西王母、日下,谓之四荒。《史记》伯夷、叔齐,孤竹君之二子。《前汉·地理志》孤竹在辽西令支县。〈又〉沛郡有竹县。〈注〉今竹邑。〈又〉广汉郡属县有绵竹。〈又〉零陵郡竹山县。《水经注》藉水东南流,与竹岭水合。《穆天子传》我徂黄竹。《零陵记》桂竹之野。《杨慎集》桂竹,后称贵竹,今贵州。《福建志》南安县有苦竹山。又官名。《唐书·百官志》司竹监掌植竹苇,供宫中百司帘篚之属。又书名:《竹书纪年》《戴凯之·竹谱》《刘美之·续竹谱》。又姓。《广韵》伯夷、叔齐之后,以竹为氏。后汉有下邳相竹曾。又草名。《永嘉郡志》青田县有草,叶似竹,可染碧,名为竹青。《宛陵诗注》锦竹,草名,似竹而斑。又木名。《益部方物略》竹柏,生峨嵋山,叶繁长而箨似竹。又花药名。《本草》石竹,瞿麦也。鹿竹、菟竹,黄精也。玉竹,葳蕤也。又菜名。《齐民要术》竹菜,生竹林下,似芹科而茎叶细,可食。《羣芳谱》淡竹叶,一名竹叶菜,嫩时可食。又果名。《桂海虞衡志》木竹,子、皮色、形状全似大枇杷,肉甘美,秋冬间实。又□名。《赞宁·笋志》竹根有□,大如猫,其色类竹,名竹豚,亦名稚子,杜诗所谓笋根稚子也。又鱼名。《桂海虞衡志》竹鱼出漓水,状如青鱼,味似鳜。又酒名。《张协·七命》豫北竹叶。《张华诗》苍梧竹叶清。又《集韵》敕六切,音畜。萹竹,草名。又与属玉之属通,鸭也。《扬雄·蜀都赋》独竹孤鶬。又叶职律切。《谢惠连·雪赋》雪宫建于东国,雪山峙于西域。岐昌发咏于来思,姬满申歌于黄竹。曹风以麻衣比色,楚谣以幽兰俪曲。〈注〉曲,区聿切。竹,职律切。考证:(《史记·货殖传》渭川千亩竹,其人与万户侯等。)谨照原文万户改千户。(《前汉·律正志》黄帝使冷纶。)谨照原文冷纶改泠纶。
帛帛:《寅集中·巾字部》《唐韵》旁陌切《集韵》《韵会》薄陌切,□音白。《说文》缯也。《广韵》币帛。《易·贲卦》贲于丘园,束帛戋戋。《书·尧典》五玉三帛。〈传〉三帛,诸侯世子执纁,公之孤执元,附庸之君执黄。《周礼·春官·典命注》帛,如今璧色缯也。《左传·闵二年》卫文公大帛之冠。〈注〉大帛,厚缯。《后汉·邓后纪》必书功於竹帛。〈注〉帛谓缣素。又执帛,官名《前汉·曹参传》乃封参为执帛。〈注〉张晏曰:执帛,孤卿也。或曰楚官名。又草名。《尔雅·释草》帛似帛,华山有之。〈疏〉华山有草,叶似帛者,因以名云。又姓。《神仙传》吴有帛和。《水经注》瀍水西有帛仲理墓。又叶仆各切,音薄。《礼·礼运》以烹以炙,以为醴酪。治其丝麻,以为布帛。〈又〉疏布以羃,衣其澣帛。醴醆[音zhǎn]以献,荐其燔[音fán]炙。考证:(《尔雅·释草》帛似帛,华山有之,〈疏〉华山有草,叶似帛者,因名帛草。)谨照原文因名帛草改因以名云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