基本信息
成语拼音:zhù yān zhù gěng
成语注音:ㄓㄨˋ ㄧㄢ ㄓㄨˋ ㄍㄥˇ
成语简拼:ZYZG
感情色彩:中性成语
成语结构:联合式成语
常用程度:生僻成语
产生年代:古代成语
成语繁体:祝咽祝哽
成语解释
古代帝王接养三老、五更,以示仁惠。当进餐时,使人在前后祝祷他们不要哽噎。同『祝哽祝噎』。
成语用法
作宾语、定语、状语;用于书面语
近义词
祝哽祝噎、祝哽在前,祝噎在后
成语造句
(1)成语祝咽祝哽的结构和「人五人六」一样,都是ABAC形式。
(2)打开本子,上面写着“祝咽祝哽”几个大字。
(3)灏灏不会写成语“祝咽祝哽”的最后一个字。
(4)娇娇写不出成语“祝咽祝哽”,所以单元测试才99分。
(5)齐鱇哥哥给靖茜和毕娜讲解了“祝咽祝哽”的故事。
(6)托普鲁克乡中学的保老师在黑板上写上了成语“祝咽祝哽”。
成语出处
《尚书大传》卷五:『卜筮巫医御于前,祝咽祝哽以食。』
现代字典
康熙字典
祝祝:zhù 1、<名>主持祭祀、口念祝词的人。《西门豹治邺》:『愿三老、巫祝、父老送女河上。』2、<动>向鬼神祈祷。《促织》:『巫从旁望空代祝,唇吻翕辟,不知何词。』3、<动>祝愿。《庄子·天地》:『请祝圣人,使圣人寿。』4、<动>断;剪断。《谷梁传·哀公十三年》:『祝发文身。』[祝禽] 指开网放禽,使之飞去。比喻给予生路。[祝予] 悼念后辈死亡之词。[祝延] 祝人长寿。
咽咽:yān <名>喉咙。《汉书·息夫躬传》:『咽已绝,血从鼻耳出。』yàn<动>吞食。《汉书·苏建传》:『天雨雪,武卧齧雪与旃毛并咽之,数日不死。』yè<形>声音阻塞而低微。《石壕吏》:『夜久语声绝,如闻泣幽咽。』
哽哽:gěng(喉咙)堵塞(多指因感情激动)。如:他心里一酸,喉咙哽得说不出话来。
祝祝:《午集下·示字部》《唐韵》《集韵》《韵会》《正韵》□之六切,音粥。赞主人飨神者。《说文》祝,祭主赞词者,从人口,从示。一曰从兑省。易曰:兑为口,为巫。《徐曰》按易,兑,悦也,巫所以悦神也。《诗·小雅》工祝致告。《周礼·春官》大祝掌六视之辞。又属也。《诗·鄘风》素丝祝之。〈笺〉祝,当作属。属,着也。《毛传》训织也。又祝融,神名。《虞翻曰》祝,大。融,明也。《韦昭曰》祝,始也。又断也。《公羊传·哀十四年》子路死,子曰噫:天祝予。《谷梁传·哀十三年》祝发文身。又丁宁也,请求之辞。又国名。《礼·乐记》封帝尧之后於祝。又姓。《左传》郑大夫祝□,后汉司徒祝恬。又《集韵》《类篇》□职救切,音书。《诗·大雅》侯作侯祝。〈传〉祝,诅也。〈疏〉祝。无用牲之文,口告而祝诅之也。《书·无逸》否则厥口诅祝。〈疏〉以言告神谓之祝,请神加殃谓之诅。又陟虑切,音注。《周礼·天官》疡医掌祝药。〈注〉祝,读如注病之注,谓附着药也。《集韵》或作呪。亦作詋詶。考证:(《公羊传·哀十四年》子路死,孔子曰:天祝予。)谨照原文孔子曰改子曰噫。
咽咽:《丑集上·口字部》《唐韵》乌前切《集韵》因连切《韵会》因莲切《正韵》因肩切,□音燕。《说文》嗌也。《玉篇》咽喉也。《韵会》医经云:咽者咽水,□者□气。《战国策》顿子曰:韩,天下之咽喉。《集韵》或作胭□□。又《礼·深衣》曲袷如矩以应方。〈疏〉古者方领,似今拥咽。又《集韵》萦悬切《韵会》幺悬切《正韵》萦圆切,□音渊。《集韵》本作□,引《诗》鼗鼓□□。或作咽。○按《诗·商颂》今本作渊。又《集韵》於巾切,音駰。《诗·鲁颂》鼓咽咽。〈传〉咽咽,鼓节也。《集韵》或作鼝□□,亦书作鼘。《六书故》渊渊咽咽,其声不同。渊渊状鼓声多而远,咽咽声近而□。味其声,可以知其义。又《广韵》於甸切。《集韵》《韵会》《正韵》伊甸切,□音晏。《广韵》本作咽,吞也。《孟子》三咽然后耳有闻,目有见。又《广韵》乌结切《集韵》《韵会》一结切,□音噎。《广韵》哽咽。《集韵》声塞也。《汉·陇头歌》陇头流水,鸣声幽咽。又塞也。《新序亲事》云霞充咽,则夺日月之明。又《广韵》同噎。详噎字注。又□。
哽哽:《丑集上·口字部》《唐韵》《集韵》《韵会》《正韵》□古杏切,音梗。《说文》本作□,语为舌所介也。《玉篇》语为人所忿疑也。又《韵会》咽塞也。《后汉·明帝纪》祝哽在前。○按《前汉·贾山传》作祝鲠,鲠哽通。又哽咽,悲塞也。《庄子·外物篇》壅则哽,哽而不止则跈。《正韵》与梗同。又《集韵》《类篇》□於杏切,音□。咽声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