基本信息
成语拼音:zhǔ dòu rán qí
成语简拼:ZDRQ
常用程度:一般成语
成语繁体:煮豆燃箕
成语解释
比喻兄弟间自相残杀。
成语造句
(1)草稿本的封面上写着“煮豆燃箕”几个大字。
(2)高桥镇中心校的蓟老师在黑板上写上了成语“煮豆燃箕”。
(3)虎虎写不出成语“煮豆燃箕”的拼音。
(4)宽奕叔叔给家苗和梅葶讲了“煮豆燃箕”的历史故事。
(5)小春不会写成语“煮豆燃箕”的最后一个字。
(6)高堂健在,诸子辈羽翼丰满各自独立,亦难免煮豆燃箕祸起萧墙。
(7)明·程登吉《幼学琼林》第二卷:『煮豆燃箕,谓其相害;斗粟尺布,讥其不容。』。
现代字典
康熙字典
煮煮:zhǔ把食物或其他东西放在有水的锅里烧:煮饺子;饭还没煮好;病人的碗筷每餐之后要煮一下。
豆豆:dòu 1、<名>古代一种盛食物的器皿,形如高脚盘子。《鱼我所欲也》:『一箪食,一豆羹,得之则生,弗得则死。』2、<名>豆类植物。曹植《七步诗》:『煮豆燃豆萁,漉豉以为汁。』3、<量>古代的容量单位,四升为一豆。《左传·昭公三年》:『齐旧四量:豆、区、釜、钟。』[豆羹] (1)一豆之羹,只微少、微细。(2)豆粥。
燃燃:rán(1)燃烧:自燃;燃料。(2)引火点着:燃灯;燃香。
箕箕:jī 1、<名>簸箕;畚箕。李尤《箕铭》:『箕主簸扬。』[又] 指用畚箕装。《愚公移山》:『叩石垦壤,箕畚运于渤海之尾。』2、<名>一种坐的方式。《礼记·曲礼上》:『游毋倨,立毋破,坐毋箕,寝毋伏。』[箕赋] 苛敛民财。[箕会] 苛敛民财。
豆豆:《酉集中·豆字部》《唐韵》徒□切《集韵》《韵会》《正韵》大透切,□音窦。《说文》古食肉器也。《尔雅·释器》木豆谓之豆。《书·武成》执豆笾。《诗·小雅》为豆孔庶。《公羊传·桓四年》诸侯曷为必田狩。一曰乾豆。〈注〉豆,祭器,状如镫。《礼·明堂位》夏后氏以楬豆,殷玉豆,周献豆。〈注〉楬,无异物之饰也。献音娑,疏刻之也。又《礼器》天子之豆二十有六,诸公十有六,诸侯十有二,上大夫八,下大夫六。又《乡饮酒义》六十者三豆,七十者四豆,八十者五豆,九十者六豆,所以明养老也。《周礼·冬官考工记》旊人为豆,实三而成觳,崇尺。〈注〉崇,高也。豆实四升。《史记·乐书》簠簋俎豆,礼之器也。又《扬子·方言》□、楚、宋、卫谓桮□为豆笼。〈注〉盛桮器笼也。《集韵》或作梪、□。又《韵略》谷也。《博雅》大豆,菽也。小豆,荅也。《周礼·天官·大宰·三农生九谷注》黍、稷、秫、稻、麻、大小豆、大小麦为九谷。《礼·投壷》壷中实小豆焉,为其矢之跃而出也。《干宝·晋书》驽马恋栈豆。又《博雅》天豆,云实也。又巴豆、海红豆,皆药名,出巴蜀。又相思子一名红豆。又土芋一名土豆。皆菽豆别一种也。俗作荳,非。又《说苑·辨物篇》十六黍为一豆,六豆为一铢,二十四铢为一两。又官名。《南齐书·魏虏传》北魏置九豆和官。又地名。《北史·周文帝纪》文帝伐魏,至盘豆,拔之。又州名。《唐书·地理志》陇右道有白豆州。又姓。汉光武时,关内侯豆如意,后魏长广王豆代田。又复姓。北周豆卢宁,本姓慕容氏,归魏,赐姓豆卢氏。又三字姓。北魏次南有纥豆陵氏。又《正韵》当口切,音斗。《玉篇》量名。《周礼·冬官考工记·梓人》食一豆肉,饮一豆酒。〈注〉豆,当为斗。毛居正曰:豆,古斗字。如《左传·昭三年》豆、区、釜、钟之类,当音斗。后人误读为俎豆之豆。斗斛之斗又作□,盖伪倂耳。又《字汇补》思留切,读作羞。《周礼·天官·腊人》凡祭祀共豆脯。〈注〉脯非豆实,豆当为羞,声之误也。《释文》豆,音羞。又《韵补》叶动五切,音杜。《柳宗元·牛赋》皮角见用,肩尻莫保。或穿缄縢,或实俎豆。豆叶保,保音补。又叶田故切,读作渡。《诗·小雅》傧尔笾豆,饮酒之饫。兄弟既具,和乐且孺。《音学五书》豆叶孺。又山名。《后汉·郡国志》唐县有都山。一名豆山。今关中人读豆为渡。《说文》竖、侸、裋皆以豆得声。树字从壴,亦以豆得声。考证:(《书·武成》执笾豆。)谨照原文改执豆笾。(《礼·明堂位》夏后氏以楬豆,商玉豆,周献豆。)谨照原文商改殷。(《诗·小雅》傧尔笾豆饮酒之饫。兄弟既翕,和乐且孺。)谨照原文既翕改既具。
燃燃:《巳集中·火字部》《广韵》俗然字。详然字注。《元经》光熙元年夏五月范阳地燃。又《拾遗记》周武王六年,燃丘之国献比翼鸟。
箕箕:《未集上·竹字部》《广韵》《集韵》《韵会》居之切《正韵》坚溪切,□音姬。宿名。《诗·小雅》成是南箕。〈传〉南箕,箕星也。正义曰:箕,四星,二为踵,二为舌,踵在上,舌在下,踵狭而舌广。《韵会》箕者,万物根基,东方之宿,考星者多验於南方,故曰南箕。《尔雅·释天》析木之津,箕斗之间,汉津也。〈疏〉天汉在箕斗二星之间,箕在东方木位,斗在北方水位。分析水木,以箕星为隔。隔河须津梁以渡,故此次为析木之津。《史记·天官书》箕为敖客,曰口舌。〈注〉敖,调弄也。箕以簸扬调弄为象。又受物有去来。去来,客之象。箕为天口,主出气,是箕有舌,象谗言。《石氏星经》箕四宿,主后宫别府二十七世妇八十一御妻,为相天子后也。《书·洪范注》好风者箕星,好雨者毕星。《春秋纬》月丽于毕,雨滂沱。月丽于箕,风扬沙。《天官书》箕,燕之分野。又《篇海》箕,簸箕,扬米去糠之具。又《广韵》箕,箕帚。《礼·曲礼》凡为长者粪之礼必加帚於箕上。《世本》古者少康作箕帚。又国名。《书·洪范》王访于箕子。〈注〉箕,国名。子爵也。又地名。《山海经》厘山西二百里曰箕尾之山。《春秋·僖三十三年》晋人败狄于箕。〈注〉太原阳邑县南有箕城。《孟子》益避禹之子於箕山之阴。〈疏〉箕山,嵩高之北是也。《前汉·地理志》琅琊有箕县。《水经注》潍水出箕屋山。又姓,晋有大夫箕郑。又斯螽别名。《周礼·考工记疏》幽州人谓斯螽为舂箕。又木名。《郑语》檿弧箕服。《韦注》箕,木名。服,矢房也。又《张衡·思□赋》属箕伯以函风兮。〈注〉箕伯,风师。考证:(《尔雅·释天》箕斗之间,汉津也。)谨照原文箕斗之间上增析木之津四字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