基本信息
成语拼音:yǎn guò yáng shàn
成语注音:ㄧㄢˇ ㄍㄨㄛˋ ㄧㄤˊ ㄕㄢˋ
成语简拼:YGYS
感情色彩:中性成语
成语结构:联合式成语
常用程度:一般成语
产生年代:古代成语
成语繁体:掩過揚善
成语解释
指对待别人讳言其过恶,称扬其好处。同『掩恶扬善』。
成语用法
作谓语、宾语、定语;用于书面语
近义词
[同]隐恶扬善
成语接龙
1、掩过扬善→善眉善眼→眼想心思→思不出位→位卑言高→高车驷马→马壮人强→强人所难→难能可贵→贵而贱目→目眩神摇→摇席破座→座无虚席→席卷天下→下马看花→花说柳说→说地谈天→天各一方→方寸万重→重金兼紫→紫绶金章→章父荐屦→屦贱踊贵→贵人善忘→忘乎其形
2、掩过扬善→善有善报→报李投桃→桃李之教→教学相长→长蛇封豕→豕食丐衣→衣不兼彩→彩云易散→散灰扃户→户枢不蝼→蝼蚁贪生→生死苦海→海北天南→南征北伐→伐罪吊人→人生如寄→寄人檐下→下笔成文→文君司马→马牛其风→风清月明→明抢暗偷→偷狗戏鸡→鸡鸣狗盗
成语示例
(1)《汉书·卷七四·丙吉传》:『於官属掾吏,务掩过扬善。』
成语造句
(1)草稿本的第二页写着“掩过扬善”几个大字。
(2)乖乖不会写成语“掩过扬善”的最后一个字。
(3)汉泽叔叔给依乔和仟羽讲述了“掩过扬善”的成语故事。
(4)可儿写不出成语“掩过扬善”,因此期中考试只考了98分。
(5)泥河中学的鲜于老师在黑板上写上了成语“掩过扬善”。
成语出处
《汉书·丙吉传》:『丙吉于官属掾吏,务掩过扬善。』
现代字典
康熙字典
掩掩:yǎn 1、<动>掩盖;遮蔽。《孔雀东南飞》:『手巾掩口啼,泪落便如泻。』2、<动>堵塞。《教战守策》:『则掩耳而不愿听。』3、<动>关闭。《林教头风雪山神庙》:『再把门掩上。』4、<动>趁人不备而采取行动。《史记·彭越传》:『于是上使使掩梁王,梁王不觉,捕梁王。』[掩涕] 掩面流泪。[掩抑] 乐声低沉抑郁。[掩映] 彼此遮掩而互相映衬。
过过:guò 1、<动>走过;经过。《殽之战》:『三十三年春,秦师过周北门。』2、<动>时间过去。《采草药》:『花过而采,则根色黯恶。』3、<名>经历;过程。《苏武》:『常惠请其守者与俱,得夜见汉使,具自陈过。』4、<动>超过;胜过。《齐桓晋文之事》:『古之人所以大过人者无他焉,善推其所为而已矣。』5、<副>过分;过于。《陈情表》:『过蒙拔擢,宠命优渥,岂敢盘桓,有所希冀。』6、<名>过失。《殽之战》:『孤之过也,大夫何罪。』7、<动>责备。《鸿门宴》:『闻大王有意督过之。』8、<动>访问;探望。《信陵君窃符救赵》:『臣有客在市屠中,愿枉车骑过之。』[过从] (1)互相往来。(2)应付;周旋。[过存] 问候。
扬扬:yáng 1、<动>举起;扬起。《登泰山记》:『大风扬积雪击面。』2、<动>飞扬;翻腾。《祭妹文》:『纸灰飞扬,朔风野大,阿兄归矣。』3、<形>响亮。《张衡传》:『振声激扬,伺者因此觉知。』4、<动>发挥。《答韦中立论师道书》:『扬之欲其明。』[扬长] 大模大样。[扬厉] 雄壮;威武、高亢奋进。[扬扬] (1)心情愉快或得意的样子。(2)自若的样子。
善善:shàn 1、<形>好;善良。《〈论语〉六则》:『择其善者而从之,其不善者而改之。』《〈论语〉十则》:『愿无伐善,无施劳。』《信陵君窃符救赵》:『晋鄙听,大善;不听,可使击之。』[又] <动>具有杰出的(惊人的)成就。《墨池记》:『羲之之书晚乃善。』[又] <形意动>认为……好。《史记·留侯世家》:『良数以《太公兵法》说沛公,沛公善之。』2、<动>喜欢;羡慕。《归去来兮辞》:『善万物之得时,感吾生之行休。』《陌上桑》:『罗敷善蚕桑,采桑城南隅。』3、<形>表示赞许。同意的应答之词。《邹忌讽齐王纳谏》:『王曰:「善。」乃下令。』4、<名>好的行为;长处。《墨池记》:『惟王君之心,岂爱人之善,虽一能为以废,而因为及其迹邪?』《原毁》:『一善易能也。』5、<动>亲善;友好。《鸿门宴》:『楚左尹项伯者,项羽季父也,素善留侯张良。』6、<动>善于;擅长。《劝学》:『君子生非异也,善假于物也。』《卖油翁》:『陈康肃公尧咨善射。』7、<副>好好地。《荆轲刺秦王》:『愿得将军之首以献秦,秦王必喜而善见臣。』8、<形>熟悉。《林黛玉进贾府》:『我看着面善,心里就算是旧相识。』9、<动>通『缮』。修治;整理。《庖丁解牛》:『善刀而藏之。』
掩掩:《卯集中·手字部》《唐韵》《集韵》《韵会》衣检切《正韵》於检切,□淹上声。《说文》敛也。小上曰掩。《增韵》遮也。《礼·月令》仲夏,君子齐戒,处必掩身。〈注〉掩,犹隐翳也。〈又〉孟冬是察阿党,则罪无有掩蔽。又乗[音chéng]其不备而覆之曰掩。《礼·曲礼》大夫不掩羣。〈疏〉禽兽羣聚,则多不可掩取之。《前汉·货殖传》掘冢搏掩。〈注〉博击掩袭,取人物也。一说博,六博也。掩,意钱之属。一曰抚也。《尔雅·释训》矜怜抚掩之也。《郭璞注》抚掩犹抚拍,谓慰恤也。又闭也。《韩愈诗》独宿门不掩。又《扬子·方言》止也。又同也。江淮南楚之间曰掩。《韵会》或作揜。又《集韵》乌感切,庵上声。覆取也。与揜同。又於赡切,淹去声。缫丝以手振出绪也。或作□。通作淹。又乙业切,音浥。打也。掩本字。字头从□作。考证:(《尔雅·释训》《郭璞注》抚掩犹抚揗,谓慰恤也。)谨照原文抚揗改抚拍。
过过:《酉集下·辵字部》《广韵》《集韵》《韵会》《正韵》□古卧切,戈去声。《玉篇》度也,越也。《正韵》超也。《易·系辞》范围天地之化而不过。《礼·檀弓》过之者,俯而就之。《史记·贾生传》自以为过之,今不及也。又过失也。《书·大禹谟》宥过无大。〈注〉过者,不识而误犯也。《前汉·文帝纪》俱去细过,偕归大道。又罪愆也。《周礼·天官·大宰》八柄,八曰诛,以驭其过。又责也。《史记·项羽纪》闻大王有意督过之。又卦名。易大过,小过。又《广韵》《集韵》《韵会》《正韵》□古禾切,音戈。《广韵》经也。《书·禹贡》东过洛汭,北过洚水。又过所也。《释名》过所至关津以示也。或曰传转也,转移所在,识以为信。又国名。《左传·襄四年》处浇于过。〈注〉过,国名。东莱掖县有过乡。又□名。《诗·大雅》溯其过□。又姓。《后汉·刘陶传》过晏之徒。〈注〉过,姓,过国之后。《正韵》经过之过,平声。超过、过失之过,去声。考证:(《史记·贾谊传》自以为过之,今殆不及也。)谨照原 书贾谊传改贾生。又原文无殆字今省。(《史记·高帝纪》闻将军有意督过之。)谨按所引出项羽纪不出高帝纪,谨照原书高帝纪改项羽纪。将军改大王。(《释名》过所至关津以示也。或曰,传过也。移所在识以为信。)谨按太平御览引释名原文传转也,转移所在,识以为信。今照改。
扬扬:《卯集中·手字部》(古文)敭《唐韵》与章切《集韵》余章切《正韵》移章切,□音阳。飞举也。《诗·王风》扬之水,不流束薪。〈传〉扬,激扬也。〈疏〉谓水急激而飞扬,波流疾之意也。又《豳风》以伐远扬。〈疏〉谓长条扬起者。又《增韵》发也,显也。《广韵》举也。《易·夬卦》扬于王庭。〈疏〉发扬决断之事於王者之庭。《书·尧典》明明扬侧陋。《礼·文王世子》或以言扬。〈疏〉能言语应对,亦举用之。又称说也。《礼·祭统》铭者,自名以称扬其先祖之美,而明着之后世者也。《前汉·季布传》使仆游扬足下,名於天下,顾不美乎。又《尔雅·释诂》□扬,续也。又簸去糠粃也。《诗·小雅》维南有箕,不可以簸扬。又眉上下曰扬。《诗·鄘风》扬且之皙也。〈传〉扬,眉上广。〈又〉子之清扬。〈疏〉扬者,眉上之美名。既名眉为扬,因谓眉之上,眉之下皆曰扬。又钺也。《诗·大雅》干戈戚扬。又州名。《书·禹贡》淮海惟扬州。〈疏〉江南之气躁劲,厥性轻扬,故曰扬州。亦曰:州界多水,水波扬也。又姓。《扬雄·自序》扬别为一族。周宣王子尚父封扬侯,因氏。又宋扬避举,明扬光休。通作扬。
善善:《丑集上·口字部》(古文)譱《广韵》常演切《集韵》《韵会》《正韵》上演切,□音蟺。《说文》吉也。《玉篇》大也。《广韵》良也,佳也。《书·汤诰》天道福善祸淫。又《诗·鄘风》女子善怀。〈笺〉善,犹多也。《礼·文王世子》尝馔善,则世子亦能食。〈注〉善谓多于前。又《礼·曲礼·入国不驰注》驰善躙[音lìn]人也。〈疏〉善犹好也,车驰则好行刺人也。又《礼·王制注》善士谓命士也。又《礼·学记》相观而善之谓摩。〈疏〉善犹解也。又《礼·少仪》问道艺,曰:子习于某乎,子善于某乎。〈疏〉道难,故称习。艺易,故称善。又《前汉·西域传》鄯善国,本名楼兰王。又与单通。《前汉·匈奴传》单于曰善于。又《广韵》姓也。《吕氏春秋》善卷,尧师。又《韵会》《正韵》□时战切,音缮。《毛氏曰》凡善恶之善则上声,彼善而善之则去声。《孟子》王如善之是也。○按《玉篇》《广韵》《集韵》《类篇》善字俱无去声。又《正字通》与人交讙曰友善。《史记·刺客传》田光曰:所善荆卿可使也。又与膳通。《庄子·至乐篇》具太牢以为善。《集韵》或作嬗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