诸事麇集
www.16system.cn基本信息
成语拼音:zhū shì qún jí成语简拼:ZSQJ
常用程度:生僻成语
成语繁体:諸事麇集
成语解释
麇:成群。许多事情集中在一起
成语用法
作谓语、定语;用于书面语
成语造句
(1)乖乖不会写成语“诸事麇集”的最后一个字。
(2)记事本的第一页上面写着“诸事麇集”几个大字。
(3)黎黎写不出成语“诸事麇集”的拼音。
(4)礼大爷给笔笔和学学讲述了“诸事麇集”的历史故事。
(5)上海南桥中学的帅老师在黑板上写上了成语“诸事麇集”。
成语出处
清·吴跃人《俏皮话》:『一日诸事麇集,几至调排不开。』
现代字典
康熙字典
麇集麇集:[qúnjí] 成群聚集。捐者麇集。――清·邵长蘅《青门剩稿》;上海地方,为商贾麇集之所。――《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》。
诸事诸事:[zhūshì] 对个人产生影响的事物的总和。我希望你诸事顺利。
诸诸:zhū 1、<形>众;各个。《陈涉世家》:『诸郡县苦秦吏者,皆刑其长吏。』2、兼词,用于句中,相当于『之于』。《兰亭集序》:『或取诸怀抱,晤言一室之内。』3、兼词,用于句末,相当于『之乎』。《齐桓晋文之事》:『不识有诸?』4、<代>相当于『之』。《孟子·公孙丑》:『王如改诸,则心反予。』[诸母] 对同宗族伯母、婶母的统称。
事事:shì 1、<名>事情。《兰亭集序》:『及其所之既倦,情随事迁,感慨系之矣。』2、<名>特指战事。《过秦论》:『延及孝文王、庄襄王,享国之日浅,国家无事。』3、<名>政治事务。《触龙赵太后》:『赵太后新用事。』4、<动>从事;做。《答司马谏议书》:『如曰今日当一切不事事。』5、<动>侍奉;服侍。《廉颇蔺相如列传》:『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,徒慕君之高义也。』6、<量>件;样;种。郑处诲《明皇杂录》:『献白玉箫管百事。』
麇麇:[古] 麕[qún] (1)成群。求诸侯而麇至。――《左传·昭公五年》。杜预注:『麇,群也。』。又如:麇聚(麇集);麇至(成群而来);麇居(群居)。
集集:jí 1、<动>群鸟栖息在树上。《诗经·周南·葛覃》:『黄鸟于飞,集于灌木。』2、<动>泛指鸟降落或栖止。《岳阳楼记》:『沙鸥翔集,锦鳞游泳。』3、<动>停留;止息。《促织》:『临视,则虫集冠上,力叮不释。』4、<动>会集;聚集。《大铁椎传》:『贼二十馀骑四面集。』5、<动>召集。《冯婉贞》:『于是集谢庄少年之精技击者而诏之。』6、<名>集子;汇合若干著作、作品编成的书。《少年中国说》:『龚自珍氏之集有诗一章。』7、<名>集部,我国古代图书四大类别之一,与『经』、『史』、『子』相对,包括诗诗作品。8、<名>集市。《范进中举》:『那邻居飞奔到集上,一地里寻不见。』9、<动>集会;聚会。《世说新语·言语》:『谢太傅寒雪日内集。』10、<动>成就;成功。《左传·襄公二十六年》:『今日之事幸而集,晋国赖之。』11、<形>安定。《史记·淮阴侯列传》:『而天下已集,乃谋畔逆。』[集字] (1)集他人碑贴中的字以成文。(2)集他人文赋中的字以成诗。(3)集经文中字,以成摹本。
诸诸:《酉集上·言字部》《唐韵》《广韵》章鱼切《集韵》《类篇》《韵会》《正韵》专於切,□渚平声。《说文》辩也。《徐曰》别异之辞。《尔雅·释训》诸诸,便便,辩也。〈注〉皆言辞辩给也。又《玉篇》非一也。皆言也。《正韵》凡衆[音zhòng]也。《书·舜典》正试诸艰。《诗·邶风》娈彼诸姬。《史记·贾谊传》纷乱诸事。又《广雅》之也,於也。《谷梁传·庄二十四年》迎者行见诸,舍见诸。〈注〉诸,之也。《礼·射义》射求正诸己。〈注〉诸,犹於也。又《韵会》语助辞。《诗·邶风》日居月诸。〈疏〉居,诸,语助也。《公羊传·桓六年》其诸以病桓与。〈注〉其诸,辞也。又《韵会》有诸,疑辞。《孟子》文王之囿方七十里,有诸。又于诸,寘也。《公羊传·哀六年》□乞使人迎阳生,于诸其家。〈注〉齐人语也。又诸侯,国君也。《易·比卦》先王以建万国,亲诸侯。又官名。《周礼·夏官》诸子。〈注〉主公卿大夫士之子者。或曰庶子。又神名。《淮南子·地形训》诸稽摄提条风之所生也。又诸比,凉风之所生也。〈注〉皆天神名。又因诸,齐狱名。《公羊传·昭二十一年》宋南里者何若。曰:因诸者然。〈注〉因诸者,齐故□人之地。又诸于,衣名。《前汉·元后传》政君独衣绦缘诸于。《师古注》诸于,大掖衣,即袿衣之类也。又偏诸,衣缘也。《贾谊传》为之绣衣丝履偏诸缘。《师古注》若今织成,以为要襻及褾领者。又《韵会》方诸,监名。以取明水於月。又《释名》诸,储也。藏以为储,待给冬月用之也。《礼·内则》桃诸、梅诸。〈疏〉王肃云:诸,菹也。谓桃菹、梅菹,即今之藏桃、藏梅也。又《周礼·天官·六饮疏》纪莒之间名诸为滥。又草木名。《尔雅·释木》诸虑,山櫐。〈注〉今江东呼櫐为藤,似葛而麤大。《嵆含·南方草木状》诸蔗一曰甘蔗,交址所生者。又兽名。《山海经》单张山有兽,状如豹,长尾,人首牛耳一目,名曰诸犍。又敖岸山有兽,状如白鹿,四角,名曰夫诸。又虫名。《尔雅·释鱼》蟾诸。〈注〉似虾蟆,居陆地,淮南谓之去蚥。一作詹诸,互详詹字注。又山水名。《山海经》诸余之山,诸余之水出焉。又邑名。《春秋·庄二十九年》城诸及防。〈注〉诸、防,皆鲁邑。《前汉·地理志》琅琊郡有诸县。〈注〉春秋城诸及郓者。又泽名。《尔雅·释地》宋有孟诸。〈疏〉一曰望诸。一曰孟猪。互详豕部猪字注。又姓。《说苑》越大夫诸发。《唐书》兵部侍郞诸道。又复姓。《汉书》有诸葛丰。《三国志》有诸葛亮。又《广韵》正奢切《集韵》之奢切,□音遮。亦姓也。《风俗通》汉有洛阳令诸於。《何氏姓苑》吴人。又《南唐书·妖贼传》诸佑,蕲州独木人。〈注〉诸音查。《正字通》六麻有诸姓,音查。按本作□,伪作诸。□,本诈上声,音查,非。余详□字注。又《字汇》常如切,音稌。詹诸,虾蟆也。《六书正伪》别作蟾蜍,非。考证:(《贾谊·治安策》绣衣丝履偏诸缘。)谨照原书治安策改传字。绣字上照原文增为之二字。(《尔雅·释鱼》蟾诸。〈注〉似虾蟆,居陆地,淮南谓之去蚊。)谨照原文去蚊改去蚥。
事事:《子集上·亅字部》(古文)叓《唐韵》鉏吏切《集韵》《韵会》仕吏切,□音示。大曰政,小曰事。《广韵》使也,立也,由也。《释名》事,伟也。伟立也。凡所立之功也。《书·大禹谟》六府三事允治。又《诗·小雅》三事大夫,莫肯夙夜。〈注〉三公也。又《诗·大雅》三事就绪。〈注〉三农之事也。又奉也。《礼·曲礼》年长以倍。则父事之。又营也,治也。《史记·曹参世家》卿大夫以下吏及宾客,见参不事事。又《广韵》《类篇》□侧吏切。事刃,与倳剚同。别见人部倳字注。又《韵补》叶逝支切,音时。《蔡邕词》帝曰休哉,命公三事。乃耀柔嘉,是式百司。又叶诗纸切,音始。《诗·召南》于以用之,公侯之事。叶沚。又叶疎语切,书上声。《韩非子·扬权篇》使鸡司夜,令狸执鼠。皆用其能,上乃无事。又叶常御切,音树。《易林》虽愠不去,复职内事。考证:(《书·大禹谟》三事正德,利用后生。)谨按后字误刊。三事与下文六字亦不连。谨照原文改为六府三事允治。
麇麇:《亥集下·鹿字部》《唐韵》居筠切《集韵》《韵会》俱伦切《正韵》规伦切,□音頵。《说文》麞也。似鹿。麞性惊,又善聚散,故又名麇,一物二名也。《左传·哀十四年》逢泽有介麇焉。又国名。《左传·文十年》厥貉之会,麇子逃归。又《文十一年》楚子伐麇,败麇师於防渚。又地名。《左传·定五年》吴师居麇。〈注〉麇,地名。又《集韵》拘云切《韵会》拘云切,□音君。义同。又《集韵》衢云切《韵会》《正韵》渠云切,□音羣。《左传·昭五年》求诸侯而麇至。〈注〉麇,羣也。又《广韵》丘粉切《集韵》去粉切《韵会》苦粉切《正韵》苦陨切,□音□。束缚也。《左传·哀二年》罗无勇,麇之。
集集:《戌集中·隹字部》(古文)雦《唐韵》《广韵》《韵会》《正韵》秦入切《集韵》《类篇》籍入切,□音箿。《说文》本作雧。羣鸟在木上也。《诗·周南》集于灌木。又《广韵》就也,成也。《书·武成》大统未集。〈传〉大业未就。《诗·小雅》我行既集。〈笺〉集,犹成也。又《韵会》亲也。《孟子》是集义所生者。〈注〉集,亲也。又《广韵》衆[音zhòng]也。又《广韵》安也。《史记·曹参世家》问所以安集百姓。又《玉篇》合也。《广韵》聚也,会也,同也。《史记·秦始皇纪》天下云集响应。《前汉·鼂错传》动静不集。〈注〉师古曰:集,齐也。《史记·司马相如传》鳞集仰流。又《左传·昭二十三年》险其走集。〈注〉走集,边境之垒辟也。又《前汉·艺文志》刘歆总羣书,而奏其七略,故有辑略。〈注〉师古曰:辑与集同。谓诸书之总要。《韵会》文集,文所聚也。唐有子史经集四库。又州名。《广韵》汉宕渠县,梁恭帝为集州。又《广韵》姓也。汉有集壹。又《韵补》叶疾救切,音就。《诗·小雅》我龟既厌,不我告犹。谋夫孔多,是用不集。犹,于救切。又叶昨合切,音亲。《诗·大雅》天监在下,有命既集。文王初载,天作之合。考证:(《左传·昭二十三年》险其走集。〈注〉集,谓边境之垒辟也。)谨按注中集上脱走字下多谓字。今照原文改走集边境之垒辟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