诸如此比
www.16system.cn基本信息
成语拼音:zhū rú cǐ bǐ成语注音:ㄓㄨ ㄖㄨˊ ㄘㄧˇ ㄅㄧˇ
成语简拼:ZRCB
感情色彩:中性成语
成语结构:偏正式成语
常用程度:生僻成语
产生年代:古代成语
成语繁体:諸如此比
成语解释
许多与此相类似的事物。
成语用法
作宾语、分句;用于书面语
近义词
诸如此类
成语接龙
诸如此比→比翼连枝→枝布叶分→分茅裂土→土阶茅屋→屋如七星→星行夜归→归根结底→底死谩生→生手生脚
成语造句
(1)北坡初级中学的卞老师在黑板上写上了成语“诸如此比”。
(2)草稿本的第二页上面写着“诸如此比”几个大字。
(3)春春写不出成语“诸如此比”,因此期中考试才98分。
(4)小丹不会写成语“诸如此比”的最后一个字。
(5)赵姐姐给敏敏和斌斌讲了“诸如此比”的成语典故。
成语出处
《宋书·文帝纪》:『又州郡估税,所在市调,多有烦刻。山泽之利,犹或禁断,役召之品,遂及稚弱。诸如此比,伤治害民。』
现代字典
康熙字典
如此如此:这样:如此勇敢;理当如此;事已如此,后悔也是枉然。
诸如诸如:举例用语,放在所举的例子前面,表示不止一个例子:他非常关心群众,做了不少好事,诸如访问职工家属,去医院看病人,等等。
诸诸:zhū 1、<形>众;各个。《陈涉世家》:『诸郡县苦秦吏者,皆刑其长吏。』2、兼词,用于句中,相当于『之于』。《兰亭集序》:『或取诸怀抱,晤言一室之内。』3、兼词,用于句末,相当于『之乎』。《齐桓晋文之事》:『不识有诸?』4、<代>相当于『之』。《孟子·公孙丑》:『王如改诸,则心反予。』[诸母] 对同宗族伯母、婶母的统称。
如如:rú 1、<动>往;到……去。《涉江》:『入溆浦余儃佪兮,迷不知吾所如。』2、<动>依照;遵从。《中山狼传》:『先生如其指,内狼于囊。』3、<动>顺;符合。《赤壁之战》:『邂逅不如意,便还就孤。』4、<动>像;如同。《两小儿辩日》:『日初出大如车盖。』5、<动>及;比得上。《得道多助,失道寡助》:『天时不如地利。』6、<动>用于短语『如……何』中,表示『对待……怎么办』、『把……怎么办』。《愚公移山》:『如太行、王屋何?』7、<副>不如;应该。《子鱼论战》:『若爱重伤,则如勿伤。』8、<连>如果;假如。《芙蓉楼送辛渐》:『洛阳亲友如相问。』9、<连>或者。《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》:『安见方六七十,如五六十,而非邦也者?』10、<连>至于。《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》:『如其礼乐,以俟君子。』11、词缀。用于形容词后,表示『……的样子』,也可不译。韩愈《答李翊书》:『仁义之人,其言蔼如也。』
此此:cǐ 1、指示代词,与『彼』相对。《石钟山记》:『此世所以不传也。』《鸿门宴》:『此天子气也。』2、这样;这般。指代事物或行为的状态、程度。《庖丁解牛》:『善哉!技盍至此乎?』《察今》:『求剑若此,不亦惑乎?』3、这就;这样就。《礼记·大学》:『有德此有人,有人此有土,有土此有财,有财此有用。』
比比:bǐ 1、<动>并列;挨着。《核舟记》:『其两膝相比者,各隐卷底衣褶中。』2、<副>接连。《史记·吕太后本纪》:『又比杀三赵王。』3、<动>勾结。《韩非子·孤愤》:『朋党比周以弊主。』4、<动>比较。《涉江》:『与天地兮比寿。』5、<名>比喻,一种传统的表现方法。6、<副>都,皆。《战国策·齐策》:『夫中山千乘之国也,而敌万乘之国二,再战比胜。』7、<副>近来。《祭十二郎文》:『比得软脚病,往往岙剧。』8、<介>等到,及。《项脊轩志》:『比去,以手阖门。』9、<介>为,替。《孟子·梁惠王上》:『愿比死者一洒之。』10、<介>比起……来。《捕蛇者说》:『今吾虽死乎此,比吾乡邻之死则已后矣。』[又] <动>比拟,认为和……一样。《隆中对》:『每自比于管仲、乐毅。』[比周] 1.结党营私。《管子·法法》:『群臣比,则蔽美扬恶。』2.集结,聚合。《韩非子·初见秦》:『天下又比而军华下,大王以诏破之,兵至梁郭下。
诸诸:《酉集上·言字部》《唐韵》《广韵》章鱼切《集韵》《类篇》《韵会》《正韵》专於切,□渚平声。《说文》辩也。《徐曰》别异之辞。《尔雅·释训》诸诸,便便,辩也。〈注〉皆言辞辩给也。又《玉篇》非一也。皆言也。《正韵》凡衆[音zhòng]也。《书·舜典》正试诸艰。《诗·邶风》娈彼诸姬。《史记·贾谊传》纷乱诸事。又《广雅》之也,於也。《谷梁传·庄二十四年》迎者行见诸,舍见诸。〈注〉诸,之也。《礼·射义》射求正诸己。〈注〉诸,犹於也。又《韵会》语助辞。《诗·邶风》日居月诸。〈疏〉居,诸,语助也。《公羊传·桓六年》其诸以病桓与。〈注〉其诸,辞也。又《韵会》有诸,疑辞。《孟子》文王之囿方七十里,有诸。又于诸,寘也。《公羊传·哀六年》□乞使人迎阳生,于诸其家。〈注〉齐人语也。又诸侯,国君也。《易·比卦》先王以建万国,亲诸侯。又官名。《周礼·夏官》诸子。〈注〉主公卿大夫士之子者。或曰庶子。又神名。《淮南子·地形训》诸稽摄提条风之所生也。又诸比,凉风之所生也。〈注〉皆天神名。又因诸,齐狱名。《公羊传·昭二十一年》宋南里者何若。曰:因诸者然。〈注〉因诸者,齐故□人之地。又诸于,衣名。《前汉·元后传》政君独衣绦缘诸于。《师古注》诸于,大掖衣,即袿衣之类也。又偏诸,衣缘也。《贾谊传》为之绣衣丝履偏诸缘。《师古注》若今织成,以为要襻及褾领者。又《韵会》方诸,监名。以取明水於月。又《释名》诸,储也。藏以为储,待给冬月用之也。《礼·内则》桃诸、梅诸。〈疏〉王肃云:诸,菹也。谓桃菹、梅菹,即今之藏桃、藏梅也。又《周礼·天官·六饮疏》纪莒之间名诸为滥。又草木名。《尔雅·释木》诸虑,山櫐。〈注〉今江东呼櫐为藤,似葛而麤大。《嵆含·南方草木状》诸蔗一曰甘蔗,交址所生者。又兽名。《山海经》单张山有兽,状如豹,长尾,人首牛耳一目,名曰诸犍。又敖岸山有兽,状如白鹿,四角,名曰夫诸。又虫名。《尔雅·释鱼》蟾诸。〈注〉似虾蟆,居陆地,淮南谓之去蚥。一作詹诸,互详詹字注。又山水名。《山海经》诸余之山,诸余之水出焉。又邑名。《春秋·庄二十九年》城诸及防。〈注〉诸、防,皆鲁邑。《前汉·地理志》琅琊郡有诸县。〈注〉春秋城诸及郓者。又泽名。《尔雅·释地》宋有孟诸。〈疏〉一曰望诸。一曰孟猪。互详豕部猪字注。又姓。《说苑》越大夫诸发。《唐书》兵部侍郞诸道。又复姓。《汉书》有诸葛丰。《三国志》有诸葛亮。又《广韵》正奢切《集韵》之奢切,□音遮。亦姓也。《风俗通》汉有洛阳令诸於。《何氏姓苑》吴人。又《南唐书·妖贼传》诸佑,蕲州独木人。〈注〉诸音查。《正字通》六麻有诸姓,音查。按本作□,伪作诸。□,本诈上声,音查,非。余详□字注。又《字汇》常如切,音稌。詹诸,虾蟆也。《六书正伪》别作蟾蜍,非。考证:(《贾谊·治安策》绣衣丝履偏诸缘。)谨照原书治安策改传字。绣字上照原文增为之二字。(《尔雅·释鱼》蟾诸。〈注〉似虾蟆,居陆地,淮南谓之去蚊。)谨照原文去蚊改去蚥。
如如:《丑集下·女字部》《唐韵》人诸切《集韵》《韵会》《正韵》人余切,□音鴽。《说文》从随也。一曰若也,同也。《书·舜典》如五器,如岱礼,如初,又然也。《易·离卦》突如其来如。《前汉·扬雄传》雄家产不过十金,晏如也。又往也,至也。公如棠,如齐。见《左传》。《刘伶·酒德颂》幕天席地,纵意所如。又月名。《尔雅·释岁》二月为如。又语助辞。《论语》恂恂如也。《孟子》驩虞如也,皥皥如也。又凉如。县名。《前汉·郊祀志》上遂北巡朔方,还释兵凉如。又肥如,古国名,在辽西郡。《应劭曰》肥子奔燕,燕封于此。又姓。如罗氏,攺为如氏,见《统谱》。又本觉为如,今觉为来,见《道院集》。又真如,有变易性相,如如常住不迁,□见《禅灯录》。又□如,兽名。瞿如,鸟名。□见《山海经》。又通作而。《前汉·五行志》引左传,星陨如雨。〈注〉如,而也,星陨而且雨。又《广韵》人恕切《集韵》《韵会》如倨切,□音茹。《东方朔·七谏》忽容容其安之兮,超荒忽其焉如。苦衆[音zhòng]人之难信兮,愿离情而远举。〈注〉举去声。又《集韵》《类篇》□乃个切,音那。亦若也。
此此:《辰集下·止字部》《唐韵》《正韵》雌氏切《集韵》《韵会》浅氏切,□音佌。《说文》止也。从止从匕。匕,相比次也。《徐曰》匕,近也。近在此也。《尔雅·释诂疏》此者,彼之对。《诗·周颂》在彼无恶,在此无斁。《老子·道德经》去彼取此。又《六书故》此犹兹也,斯也。《大学》此谓知本。
比比:《辰集下·比字部》(古文)夶《广韵》□履切《集韵》《韵会》补履切《正韵》补委切,□音匕。校也,□也。《周礼·天官》凡礼事,赞小宰,比官府之具。〈注〉比,校次之,使知善恶足否也。《仪礼·大射仪》遂比三耦。〈注〉比,校也。《齐语》比校民之有道者。又类也,方也。《礼·学记》比物丑类。〈疏〉谓以同类之事相比方,则学乃易成。《韩诗外传》高比,所以广德也。下比,所以挟行也。比於善,自进之阶。比於恶,自退之原。又《诗》有比体。《毛诗序》诗有六义:一曰风,二曰赋,三曰比,四曰兴,五曰雅,六曰颂。郑司农云:比者,比方於物,诸言如者,皆比词也。比之与兴,同附托外物,比显而兴隐。又比例。《礼·王制》必察小大之比以成之。《郑注》已行故事曰比。比,例也。《后汉·陈忠传》父宠在廷尉,上除汉法溢於甫□者。未施行,宠免,后忠略依宠意,奏上二十三条,为决事比。〈注〉比,例也。又缀辑书史曰比。《前汉·儒林传》公孙弘比辑其义。《唐艺文志》□宗命马怀素为修图书使,与褚无量整比。又諡法之一。《左传·昭二十八年》择善而从之曰比。《诗·大雅》王此大邦,克顺克比。〈注〉比,必里反。正义引服□云:比方损益古今之宜而从之也。又比部,官名。取校勘亭平之义。即今□部。《正韵》音皮,误。又水名。《前汉·地理志》南阳郡有比阳县。应劭曰:比水所出,东入蔡。又《集韵》《正韵》□普弭切,音諀。与庀同。治也,具也。《周礼·春官》大胥比乐官。〈注〉录具乐官也。与庀通。又《广韵》《韵会》毗至切《集韵》毗义切《正韵》毗意切,□音避。《尔雅·释诂》比,俌也。《郭注》俌,犹辅。《易·比卦·彖辞》比,辅也,下顺从也。《卜氏传》地得水而柔,故曰比。又亲也,近也。《周礼·夏官》形方氏使小国事大国,大国比小国。〈注〉比,犹亲也。又和也。《周礼·春官》□人辨九□之名,六曰巫比。〈注〉巫读为筮,比谓筮与民和比也。又近邻之称。《周礼·地官》五家为比,使之相保。五比为闾,使之相受。又案比。《周礼·地官》小司徒掌九比之数,乃颁比法於六乡之大夫,及三年,则大比。〈又〉乡大夫大比考其德行道艺,而兴贤者能者。〈疏〉三年一闰,天道有成,故每至三年则大案比。又及也。《诗·大雅》比于文王,其德靡悔。〈注〉比于,至于也。《前汉·高帝纪》自度比至皆亡之。又频也。《礼·王制》比年一小聘。《汉志》比年,犹频年也。又比比,犹言频频。《前汉·成帝纪》郡国比比地动。又□也。《书·牧誓》比尔干。《正义》楯则□以扞敌,故言比。《史记·苏秦传》骑不得比行。又齐也。《诗·小雅》比物四骊。〈注〉比物,齐其力也。又偏也,党也。《书·洪范》人无有比德。《正义》人无阿比之德,言天下衆[音zhòng]民尽得中也。《论语》君子周而不比。《郑注》忠信为周,阿党为比。又从也。《论语》义之与比。《朱注》比,从也。《晋语》事君者比而不党。〈注〉比谓比义。又合也。《礼·射仪》其容体比於礼,其节比於乐。〈注〉比,亲合也。《汉·刘歆·移太常博士书》比意同力,冀得废遗。《师古注》训合。又密也。《诗·周颂》其比如栉。又比余,栉发具。《史记·匈奴传》汉文帝遗单于比余。《汉书》作比疎。《广雅》比,栉也。《苍颉篇》靡者为比,麤者为疏。今亦谓之梳。《颜师古·急就篇注》栉之大而麤,所以理鬓者,谓之疏,言其齿稀疏也。小而细,所以去虮蝨者,谓之比,言其齿密比也。皆因其体以立名。又矢括曰比。《周礼·考工记》矢人为矢,夹其阴阳以设其比,夹其比以设其羽。《郑司农注》比,谓括也。又《扬子·方言》比。代也。又《广韵》《集韵》《韵会》□必至切,音畀。近也。倂也,密也。义同。又《正韵》兵媚切,音秘。先也。《礼·祭义》比时具物,不可以不备。《郑注》比时,犹先时也。比,必利反,又甫至反。又《广韵》房脂切《集韵》《韵会》频脂切《正韵》蒲麋切,□音毗。和也。一曰次也,□也。比邻,犹□邻。《杜甫诗》不敎鹅鸭恼比邻。又比蒲,地名。《春秋·昭十一年》大蒐于比蒲。又臯比,虎皮也。《左传·庄十年》蒙臯比而先犯之,后人以为讲席。《戴叔伦诗》臯比喜接连。《朱子·张载铭》勇撤臯比。又师比,胡革带钩也。《战国策》胡服黄金师比。通作毗纰。又《唐韵》毗必切《集韵》《韵会》簿必切《正韵》簿密切,□音邲。比次也。《增韵》比比,犹总总也。《张九龄荔枝赋》皮龙鳞而骈比。《顾况·持斧章》榱之斯密,如鳞栉比。皆读如邲。又《庄子·齐物论》人籁则比竹是矣。李轨读。《说文》二人为从,反从为比。考证:(《左传·庄十年》蒙臯皮而先犯之。)谨照原文臯皮改臯比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