基本信息
成语拼音:zhū qiú wú yǐ
成语注音:ㄓㄨ ㄑㄧㄡˊ ㄨˊ ㄧˇ
成语简拼:ZQWY
感情色彩:中性成语
成语结构:补充式成语
常用程度:生僻成语
产生年代:古代成语
成语繁体:誅裘無已成语辨形已,不能写作『己』;也不能写作『巳』。
成语英文:make endless exorbitant
成语解释
诛求:需索;已:停止。指勒索诈取没完没了。
[成语辨析]
诛求无已与『贪得无厌』有别:诛求无已侧重于形容榨取;『贪得无厌』侧重于形容贪婪。
成语用法
作谓语、分句;指贪心不足
近义词
诛求不已、诛求无厌、贪得无厌、得寸进尺、欲壑难填
反义词
廉政自守、两袖清风
成语示例
(1)另外的错误观点,就是不顾人民困难,只顾政府和军队的需要,竭泽而渔,诛求无已。▲毛泽东《抗日时期的经济问题和财政问题》
成语造句
(1)草稿本的第二页写着“诛求无已”几个大字。
(2)港北初级中学的陀老师在黑板上写上了成语“诛求无已”。
(3)建建写不出成语“诛求无已”,因此语文考试仅仅考了98分。
(4)庹大爷给秋秋和童童讲述了“诛求无已”的故事。
(5)小双不会写成语“诛求无已”的最后一个字。
(6)另外的错误观点,就是不顾人民困难,只顾政府和军队的需要,竭泽而渔,诛求无已。
(7)暂时增加些公粮,有必要的理由,但绝不是长期的,我们不是不顾人民困难,只顾政府和军队的需要,竭泽而渔,诛求无已。
成语出处
《左传·襄公三十一年》:『经敝邑褊小,介于大国,诛求无时,是以不敢宁居。』
现代字典
康熙字典
诛求诛求:勒索;强制征收。《左传·襄公三十一年》:『以敝邑褊小,介于大国,诛求无时,是以不敢宁居,悉索敝赋,以来会时事。』
无已无已:[wúyǐ] (1)没有休止;不止。诛求无已。(2)不得已。
诛诛:zhū 1、<动>要求;索求。《左传·襄公三十一年》:『以敝邑褊小,介于大国,诛求无时,是以不敢宁居。』2、<动>责备;谴责。《论语·公冶长》:『朽木不可雕也,粪土之墙不可杇也。于予与何诛?』3、<动>征伐;讨伐。《陈涉世家》:『将军身被坚执锐,伐无道,诛暴秦。』4、<动>惩罚。《荀子·富国》:『诛而不赏,则勤励之民不劝。』5、<动>杀。《鸿门宴》:『立诛杀曹无伤。』[又] 被杀死。《六国论》:『洎牧以谗诛。』[诛求] 勒索。[诛愚] 愚昧迟钝。
求求:qiú 1、<动>寻找;找寻。《察今》:『舟止,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。』《伤仲永》:『仲永生五年,未尝识书具,忽啼求之。』2、<动>探求;探索。《岳阳楼记》:『予尝求古仁人之心。或异二者之为。』《游褒禅山记》:『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。』3、<动>要求;责求。《子鱼论战》:『明耻教战,求杀敌也。』《马说》:『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,安求其能千里也。』4、<动>请求;乞求。《触龙说赵太后》:『赵氏求救于齐。』《口技》:『又夹百千求救声。』5、<动>谋求;索求。《廉颇蔺相如列传》:『秦以城求璧而赵不许。』6、<动>访求;访问。《苏武》:『陵降,不敢求武。』7、<动>追求;求偶。《诗经·关雎》:『窈窕淑女,寤寐求之。』
无无:wú 1、<动>没有。《黔之驴》:『黔无驴,有好事者船载以入。』2、<副>不;别。《硕鼠》:『硕鼠硕鼠,无食我麦。』3、<连>不论;无论。《师说》:『是故无贵无贱,无长无少,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。』4、<形>贫穷;无资财。《货殖列传》:『礼生于有而废于无。』[无道] 行为暴虐,不施仁政。[无非] 无一不是;全部都是。[无几] (1)不多;很少。(2)没有希望。(3)不久。[无乃] 莫非;恐怕;岂不是。常与『乎』、『欤』等语气词配合使用,表示委婉的语气。
已已:yǐ 1、<动>停止。《<论语>十则》:『死而后已,不亦远乎?』《劝学》:『学不可以已。』2、<动>完毕;完了。《苏武传》:『剑斩虞常已。』3、<动>治愈;消除。《捕蛇者说》:『可以已大风、挛踠、瘘、疠。』4、<动>罢了;算了。《冯婉贞》:『诸君无意则已,诸君而有意,瞻予马首可也。』5、<副>已经。《察今》:『舟已行矣,而剑不行。』《垓下之战》:『汉皆已得楚乎?』6、<副>随后;随即。《项脊轩志》:『庭中始为篱,已为墙,凡再变矣。』7、<副>太;过于。《五人墓碑记》:『死而湮没不足道者,亦已众矣。』8、<介>通『以』。和『上』、『下』、『东』、『西』等连用,表示时间、方位、数量的界限。《活板》:『五代时始印五经,已后典籍皆为板本。』9、<助>同『矣』。《<论语>十则》:『有如周公之才之美,使骄且吝,其余不足观也已。』[已而] 过了不久。
诛诛:《酉集上·言字部》《唐韵》陟输切《集韵》《韵会》追输切,□音株。《说文》讨也。《广雅》杀也。《书·胤征》以干先王之诛。《礼·月令》诘诛暴慢。〈注〉诛者,戮其人。《前汉·□法志》征暴诛悖,治之威也。《庄子·庚桑楚》为不善乎显明之中者,人得而诛之,为不善乎幽暗之中者,鬼得而诛之。又《释名》罪及余人曰诛。诛,株也。如株木根,枝叶尽落也。《周礼·秋官·司烜氏》军旅修火禁,邦若屋诛,则为明竁焉。〈注〉郑司农云:屋诛,谓夷三族。又《易·亲卦》明夷诛也。〈注〉诛,伤也。又《晋语》小国敖,大国袭焉,曰诛。又《玉篇》罚也。《礼·曲礼》以足蹙路马刍有诛,齿路马有诛。〈注〉诛,罚也。又《类篇》责也。《左传·襄三十一年》诛求无时。〈注〉诛,责也。《周礼·天官·大宰》诛以驭其过。〈疏〉人有过失,非故为之者,则以言语责让之。又翦除也。《晋语》故以惠诛怨。〈注〉诛,除也。《楚辞·卜居》宁诛锄草茅,以力耕乎。《杜甫·岳麓山道林二寺诗》傍此烟霞茅可诛。《正字通》翦茅为屋。借用诛字。又叶之由切,音周。《华核·自责文》不敢违敕,惧速罪诛,冒承诏命,魂逝形留。又叶株遇切,株去声。《蔡邕·释诲》下获熏胥之辜,高受灭家之诛,前车已覆,袭轨而骛。考证:(《周礼·秋官·司烜氏》〈注〉郑司农云:屋诛,为夷三族。)谨照原文为改谓。
求求:《巳集上·水字部》《唐韵》巨鸠切《集韵》《韵会》渠尤切,□音裘。《说文》索也。《增韵》觅也,乞也。《易·乾卦》同气相求。《诗·大雅》世德作求。又招来也。《礼·学记》发虑宪,求善良。又等也。《书·康诰》用康乂民作求。〈传〉求,等也。言为等匹於商先王也。又山水名。《山海经》正石山东南一百里曰求山。求水出于其上,潜于其下。又姓。《三辅决录》汉有求仲。又与裘通。《说文》裘字,古省作求。又与球通。《柳宗元·飨军堂记》琉球作流求。又《集韵》恭于切,音拘。与蛷同。肌蛷,虫名。或省作求。又《韵补》叶渠之切,音奇。《班昭·东征赋》贵贱贫富不可求兮,正身履道以俟时兮。又叶强於切,音渠。《陈琳·大荒赋》虽游目於西极兮,大道卷而未舒。仍皇灵之攸畅兮,爰稽余之所求。又叶巨九切,音臼。《易林》春栗夏梨,少鲜希有。斗阡石万,贵不可求。考证:(叶疆於切,音渠。)谨按韵会小补作强於切。强与强同疆字。谨改强。
无无:《卯集下·无字部》《唐韵》武夫切,音巫。《说文》□,亡也。奇字,无通□。王育说,天屈西北为无。《易·乾卦》无咎。《释文》无音无。易内皆作此字。《艺苑雄黄》无亦作亡。古皆用亡无,秦时始以蕃橆之橆为有无之无。诗、书、春秋、礼记、论语本用无字,变篆者变为无,惟易、周礼尽用无。然论语亡而为有,我独亡,诸无字,盖变隶时误读为存亡之亡,故不改也。又《广韵》莫胡切,音模。南无,出《释典》。(无)(古文)《唐韵》武扶切《广韵》武夫切《集韵》《韵会》《正韵》微夫切,□音巫。《说文》亡也。《玉篇》不有也。《书·舜典》刚而无虐,□而无傲。又《益稷》懋迁有无化居。又《尔雅·释诂》虚无之间也。〈注〉虚无皆有间隙。《老子·道德经》万物生于有,有生于无。《周子·太极图说》无极而太极。又《礼·三年问》无易之道也。〈注〉无,犹不也。又县名。《前汉·地理志》越巂郡会无县。又姓。《正字通》汉无且明,无能。又《广韵》汉复姓无庸无钩,俱出自楚。又文无,药名。《古今注》相别赠之以文无。文无,一名当归。又《说文奇字》作无。《玉篇》虚无也。周易无字俱作无。又《集韵》或作亡。《诗·卫风》何有何亡。又通作毋。书,无逸。《史记·鲁世家》作毋逸。又通作毛。《后汉·冯衍传》饥者毛食。〈注〉衍集:毛作无。今俗语犹然。或古亦通乎。《佩觿集》河朔谓无曰毛。《通雅》江楚广东呼无曰毛。又《集韵》或作武。◎按礼器:诏侑武方。注:武当为无,声之误也。郑注:明言其误。集韵合无,武为一。非。《集韵》无或作橆。韵会,□本古文蕃□字。篆借为有无字。李斯变隷变林为四点。〇按说文□,从亡无声,在亡部。至蕃橆之橆,在林部。音义各别,不云相通。且有无与蕃橆义尤相反,不应借用。玉篇集韵韵会俱非。韵会蕃橆作蕃□,尤非。又按读书通云:通作勿莫末没蔑微不曼瞀等字,或止义通,或止音近,实非一字也。读书通误。又梵言,南无呼那谟。那如拏之上声,谟音如摩,犹云归依也。
已已:《寅集中·己字部》《广韵》羊己切《集韵》《韵会》《正韵》养里切,□音以。《玉篇》止也,毕也,讫也。《广韵》成也。《集韵》卒事之辞。《易·损卦》已事遄往。又《玉篇》退也。《广韵》去也,弃也。《书·尧典》试可乃已。《论语》三已之。又太也。《广韵》已,甚也。《孟子》仲尼不为已甚者。〈注〉不欲为已甚,太过也。又《广韵》过事语辞。《史记·灌夫传》已然诺。〈注〉索隐曰:谓已许诺,必使副其前言也。又《类篇》语已也。《增韵》语终辞。《前汉·梅福传》亦无及已。又踰时曰已而。《史记·高帝纪》已而有娠。又与以通。《荀子·非相篇》人之所以为人者,何已也。曰:以其有辨也。《前汉·张良传》殷事以毕。又《广韵》《集韵》□羊吏切,音异。义同。